揭秘刘邦与项羽的复杂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9:26
千古奇情数刘项
菜九段/
在刘邦的帝王生涯里,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玩味,这就是刘邦杀丁公事件。在楚汉两军的对垒中,楚占压倒优势,有几次都差点将刘邦拿住,但最终都没能拿住。其中有一次季布的异父兄弟丁公就基本上将刘拿下了,也被刘说了几句软话就给放了。刘邦战胜后,那个放跑了刘邦的丁公前来讨赏,刘居然下令将丁公处死。这种做法与刘的一贯为人不符。刘邦于人之功无所忘,其功臣中有人仅仅因刘邦逃跑时提供了一匹马,就得以封侯。诸如此类的还有开个门,指条路,都得以封侯。而丁公的功劳可远不止此,但活该他倒霉。因为刘邦处死丁公的理由,对于其它叛将也适合。比如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遮蔽项庄舞剑的行为,就与丁公没什么两样。刘邦杀丁公的理由也让人理解不了,《季布栾布列传》称,高祖以丁公徇军中:“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对此,后人论之甚众,如《致堂读史管见》“起义兵,诛暴乱,而自为无道者,项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属何责焉。恶恶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丁公二心而杀之,乃侯项伯何也。项伯所以免帝于危者,明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纵之去,此私情也。岂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则前贤已论其失矣。”诸如此类的言论甚多,但都取了刘邦言论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刘邦说的“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刘项二人为了得天下拼得你死我活,使项王失天下,对刘邦来说岂不是件大好事?为什么要如此痛心疾首,拿丁公开刀。这里面应该是有隐情的,这个隐情就是,刘项二人既是生死对头,又是结义兄弟,在不共戴天的同时,还有个惺惺相惜的问题。而活该丁公自寻晦气,他前来讨赏之时,正是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的时候。刘邦正念及项羽好处的时候,这个当年放了刘邦一马的丁公,却撞到刘邦因怀旧而起的怒气上来,于是尚方宝剑一挥,这个丁公就不明不白地死于非命。所以说,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说刘邦的心里还时不时地泛起对项羽的缅怀之情。
在我们后人的眼里,刘邦项羽因争天下而成生死对头的印象最深,但这只是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他们的关系远非死对头可以概尽。他们还有兄弟、战友之情,且同为当时最具战力的军事家,有惺惺相惜之情。怎奈既然是一时瑜亮,就难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人联袂上演了一出激越千古的爱恨情仇。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张耳、陈馀为刎颈交、忘年交,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也就是在同一时段,这层关系在刘项之间也存在,并结局也同样是闹翻了。刘项两人初识时,刘的年纪大出项羽一倍,联手击秦,无坚不摧,捷报频传。他们与黥布一起成为楚国的最尖利爪牙,离开他们几个,项梁基本上没戏。而项梁正是在这几个人不在身边时,被秦军偷袭身死。这几个军事天才居然重兵在握,却方寸大乱,相约退守彭城。所以,人才的成长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明明已是才华盖世,但在他人麾下作战时,还是以他人为主心骨。一旦这个主心骨不在了,便不知所措。如果刘项二人能封锁项梁战死的消息,挥军痛击章邯,秦国的这只最锋利的爪牙就可能提前一年折断。也会加速秦灭亡的进程。但历史不容假设,时光无法倒转。两个盖世之才,表现得像菜鸟一样,开始寻求新的依靠。这时楚怀王挺身而出,成为了二人及楚地其它将领的主心骨。刘项二人在楚怀王治下结为兄弟,这与张陈的刎颈之交也差不多。由于有共同作战的经历,我们说他们的友情是鲜血凝成的也不算出格。
但刘邦这个大哥可能除了照料项羽外,并不能托大,没什么架子好摆。因为项羽不仅仅是个兄弟,而且还是项梁一脉的传人。刘邦是在得到项梁的资助,才拿下丰,出了一口鸟气,并结束动荡不安的作战模式,渐渐羽毛丰满。菜九做《千古谁识鸿门宴》时曾说过,这层关系是刘项关系的基础。所以刘项的兄弟关系有点畸形,即哥不像哥,弟不像弟,但关系不赖是可以肯定的。楚怀王派项羽随宋义援赵,项羽还不高兴。理由我们不难想象。在项羽看来,宋义是什么玩艺儿,凭什么领导我。所以他情愿在刘邦的领导下击秦,但没被准许。从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由于两人在怀王帐下,一为沛公,一为鲁公,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关系非常融洽。到了项羽取得了楚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之后,原先的兄弟关系便淡出了。所以,刘项在鸿门宴冲突的回合中,刘邦也没好意思提这层关系。为什么不提,是因为提了尴尬。因为两人已临近翻脸,提出这层关系会使项羽难堪,而让项羽难堪,会有什么后果就难说得很,可能是会使刘的处境更凶险。之后也一直没提,是因为刘邦打出了关开始讨伐项羽,这在刘邦也不是理直气壮的事,毕竟受封汉中巴蜀是你自愿的事。项羽没提此事,是因为此前取消刘王关中的权利也够黑的。兄弟之间大动干戈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如果不是项羽抓住了刘邦老爹要烹要剐,刘邦也不会揭开这层关系,我们后人也就无从知道这个秘密。而知道了这层关系,对刘项冲突也会多了一层理解。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是有比兄弟关系更深的考虑,但这个关系或多或少也会起一定的作用。以项羽的识力,他也不会不知道,日后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只有刘邦。杀刘不妥也不忍,两全之策就是让他到一个不能造成危害的地方。这个地方给他找到了,就是先前被刘邦占领的巴蜀之地。只要以三秦军拦住刘邦的出川之路,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记得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接受小师妹的临终嘱托要照料小林子,而这个小林子又是非杀不可的人,为了对得起师妹的遗言,就将小林子终生监禁在西湖底下的水牢里。项羽要做的事,与令狐冲所为异曲同工,也是既要让刘邦活下去,又不能让刘翻了天。把他安置在四川这个地方非常适合。但天要亡项羽,让戴侯赵衍指了一条偏道,让刘邦逸出川中,占领三秦,继而争夺天下,这就非项羽所能逆料。
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定三秦后,东向争天下。而此时他的父亲、老婆、孩子还都在彭城一带项羽的掌握之中。但项羽一直没对刘的家属采取任何措施,这一点上,项羽做得还是不错的。兄弟间的事,两人单独解决,不牵涉他人。所以,项羽对刘邦部将王陵之母采取了监押,却对更为要害的刘邦家属任其逍遥法外。直到刘邦打下彭城,项羽反攻倒算成功,才将刘邦的老爹、老婆实施监押。而在我们后人看来,这种监押只是失去人身自由的软禁,没受太大的苦。因为监管期间,审食其作为刘的家臣还能在旁照料,并与吕后搞出了不清不楚的苟且之事。
从项羽对刘邦家人的松散管制一事,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在战场上也不对刘死死相逼的逻辑了。所以那个放跑刘邦的丁公,事后似乎也没受到项羽的追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大概在项羽看来,真正抓到刘邦也不是太好办。所以有点达尔文主义,让他适者生存了。所以日后武涉说韩信的说辞中有:“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从这个记载来看,刘邦有跑脱的,也有通过立约脱身的。所以楚汉战争远非如今记载的那么单纯,其复杂性超出我们的想象,只不过材料缺乏,只能认可目前的记载模式。
在我们看来,刘与项的关系很不对称,项放过刘的次数肯定多过刘放过项。这可能是力量对比造成的。因为项羽势力超强,而占优势者总会显得大度一点。在刘邦就没有这种好心情了。《史记索隐》引《三辅故事》曰:“楚汉相距于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这个记载当然也只是一种传闻,并不一定真实。但可以肯定,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敌中吃足了苦头,而每吃一次苦头都只会加强他对项羽的怨恨。所以轮到项羽逃跑时,刘邦一发觉就派了灌婴带五千精骑追赶,并放出话来,得项王者赏千金,封万户侯。如果当年项羽有类似号令,估计刘邦也不容易跑脱。
但刘邦对项羽的感情也不尽然全是怨毒。《项羽本纪》载:“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对此,《致堂读史管见》卷二有精彩评论,其曰:“或谓高帝之围项羽,无靳智,无遗力,唯恐毙之不速也。羽死,封以本国而葬之,哀哭乃去,诚欤?曰,诚也。帝与羽俱起布衣,受命怀王,约为兄弟。鸿门之隙,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为之,亦既讲解矣。及羽背关怀楚,放杀义帝而自立,汉王假仁仗正以讨罪人。于是雌雄之势分。然而云扰风驱,电轰雷击,龙蛇交斗,山岳振摇一时,角逐胜败,智伸力屈之迹既已消散,无事则追念当时,杖剑并起,相与图秦,兄弟约言,辅车敦好,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者。此固英雄之人,心事落落之态,而史称其大度者也。诛则诛之,哭则哭之,道并行而不相悖,其斯之类欤!” 《史记菁华录》卷一说得也非常妙,其曰:“羽以鲁公终,义帝命也。刘以汉为有天下之号,羽所置也。岂非天乎?”项羽杀了义帝,但其最后享用的葬礼却用了义帝当年授予的鲁公;刘邦杀了项羽,但他享用的国号,却是当年项羽授予的汉。真是天道好还。胡致堂这段话说得真好,“智伸力屈之迹既已消散,无事则追念当时,杖剑并起,相与图秦,兄弟约言,辅车敦好,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者。”
《汲郑列传》记有这样的事,可能对理解刘项的复杂关系也有帮助:“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也就是说,刘邦将归顺了的项羽部下全都改称项羽的名字,并全都封了官。这种做法到底是为了纪念项羽,还是凌辱项羽,以出那口受项羽凌辱的恶气。可能兼而有之。总之,刘邦是个爱才之人,项羽这个小兄弟才气比他高得多,处处压刘一头,刘对项爱恨交并也非常正常。因为不如项羽,所以要折辱死者;因为曾经是好兄弟,所以要纪念他。这个记载可能也是传说之一种,并不那么靠得住。因为陈婴、项伯、吕清,就没改名嘛。刘邦听说韩信的死讯的表现为且喜且怜,对项羽应该也是这样。既高兴看到项羽的死,又表现出真切的惋惜,并且一点都不矛盾。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季布栾布列传》。
丁公名固,薛人,姓氏里居皆与季布别。或云,母弟,母之弟也。与《淮南王传》书厉王母弟同。《史记桃源抄》引《楚汉春秋》云,薛人丁固与彭城人赖齮骑而追上,上被发而顾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于是回马而去之。《御览》三百七十三引《楚汉春秋》云,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上被发而顾曰:丁公何相急之甚。二书所引不同。《考证》。
起义兵,诛暴乱,而自为无道者,项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属何责焉。恶恶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丁公二心而杀之,乃侯项伯何也。项伯所以免帝于危者,明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纵之去,此私情也。岂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则前贤已论其失矣。。
(项
]郦食其说:汉王“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13]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全唐文》卷七九七皮日休《汉斩丁公论》曰:“呜呼!刘项之作也,淮阴不以猜误而去项乎;淮南不以疑惧而去项乎;曲逆不以辩说而去项乎。去彼而就彼,果谓忠乎,果谓不忠乎。是利则存,不利则亡者也。则丁公临敌,舍敌无杀,诚恻隐之仁者,岂有猜误辩说疑惧者耶?有利则存,不利则亡者耶?与其不忠,则彼三侯者未可免鼎镬之诛,刀锯之刑 也。是高祖斩之,果不为当。噫!汉之初立,未为无人,丁公就刑,未闻有上言而戾者,将固之命也。悲夫。”
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资治通鉴》卷十一。
高祖斩丁公事,先儒乐道之,以为急正君臣之义也,综其实不然。高祖与丁公非有雅故也,骤然相厄一日之中,以一语之交而引兵以去,丁公亦非必以此示德汉王也。及项王灭而丁公谒见高祖,是将以彭城一日之引兵以去而望收报今日也。高祖于此时录其功乎?抑将以其一日之相舍而引以为雅故乎?其谒见也,其心有不可问者也。使丁公不来见,高祖方且求而用之,为其一日之雅故而相厄也,旋而相舍,固当俟其人之追而思之,而未宜居以为德也。被丁公以不臣之名而徇之军中,乃高祖之谲也;虽然,高祖舍是而无以处丁公矣。其谲也,乃所以成其为高祖之英雄也欤?《史记札记》卷五上。
帝王之举动与士庶不同。士庶修小节,而帝王不修小节也;士庶畏清议,而帝王不畏清议也。汉高诛丁公而赏季布,似不顾私恩矣。然丁公自有可诛之道 。不在彭城西短兵接之时,而在事定求见之日。使丁公终身不出,高帝未必求而诛之也。天下已定,四方无虞,而丁公者,贸贸来谒,无千金之赏 ,以一死偿之。高帝此时不过忍情励俗,欲以忠孝之名愚天下而劝天下矣。後人亦相沿以为是,则亦不察之过也。《史略》。
功臣侯年表,射阳侯刘缠,即项伯也。卖重瞳而得侯,甘心而改姓而不愧,此名教之贼也。高祖杀丁公而封项伯,其刑赏之不平如此。余故谓,汉主非恶丁公之不忠于项氏,直恶其窘己耳。不然,则恐臣下之叛己而预为之防耳。然何足以欺天下後世哉。《湛园札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