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阅读的枷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02:24
漫长的暑假,百无寂寥,厌烦了电视,厌倦了电脑。独自一人,沏一杯热茶,随意拈一本《特别关注》,握在手心无意翻读。有趣的段子让我忍俊不禁;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让我静心思考;生活杂记触动我心灵的琴弦,顷刻间五味杂陈,心随它动。没有读书笔记的牵挂;没有读后感的惦记,清心寡欲的素读让我无比的惬意。
瞬间让我记起这个假期学校给老师布置了读书任务,这本是件好事,推荐的书也是本好书,可一想到要记读书笔记,要写读后感,阅读的欲望就大打折扣。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果书中的优美段落真能打动读者,他自然会去模仿和记忆。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不必要去强行记忆。何况读书与交友一样也是要讲究缘分的,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有缘,自然会一见倾心。书中的内容能引起读者的共振,读者自然会欣喜若狂,茅塞顿开。但有些内容固然很好,但读者读了没有触动,牵强引用恐怕只会适得其反。阅读者,悦读也,就让我们随心所欲的读书吧,别给我们的阅读套上枷锁。
我们经常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黄金”、书中的“宝玉”不是靠去抄,去背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量”的堆积。阅读量的积累,自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记得我刚教二年级时,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自己设计了一本阅读小册,让他们每天读半小时课外书,要求把阅读的心情记录下来,阅读快乐就画一个“笑脸”,阅读不快乐就画一个“哭脸”,还要求抄好词佳句。开始几天我检查时还看到全班同学几乎都画了“笑脸”,过不久“笑脸”就越来越少,再后来几乎都变“哭脸”了。而且孩子们摘抄的好词好句越来越马虎,字也越来越乱,有些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好词佳句,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改变了注意,和他们讲起了价钱,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他们每天放学后在教室读半小时课外书,读老师推荐的书,但不抄好词好句。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读书了,课间或放学都能看见他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看书或谈论一个故事情节。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们的写作也有了较大提高。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一个好老师》里也曾说过:“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我们让孩子读书不能功利心太切,而要把阅读的兴趣放到首位。破坏了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当孩子们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再想去读书了。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孩子们的收获,但只要他们读得足够多,丰厚的底蕴迟早都会在孩子们的身上显现出来。我们老师也一样,只要喜欢阅读,只要有量的积累,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老师都不喜欢套着枷锁去阅读,为什么要强求学生套着枷锁去读书呢,我们不能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强求他们抄所谓的好词好句,写所谓的读后感。要让他们成为阅读的“行家”,就让他们也脱下阅读的枷锁,随心所欲的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