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也在纪念“五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8:32
台湾也在纪念“五四”
张鸣 2010-09-02
台湾,淡水渔人码头的情人桥是情人们最爱的定情地。
淡水是条河。这条河的尽头,入海处的一个小镇,也叫淡水。人在台北,去淡水很方便,一路地铁坐到终点,就是淡水。淡水有两处古迹,一是红毛城,一是沪尾炮台。前者是荷兰人的遗迹,后者是刘铭传镇守台湾时修的炮台,不过,据说根本没用过,即使在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打上门来,也没发过一炮。这两个地方,说实在都没什么可看的,一个所谓的城,其实不过是一幢小楼,炮台也小得可怜。站在边上看一眼,也就看完了。所以,转身去了淡水的码头。
淡水人也淡
淡水的渔人码头很大,一座漂亮高大的斜拉桥,把码头跟岸连在一起,景色很是不错。可是码头上没有什么人,码头上一溜的店铺,基本上都关着门,只有俩卖刨冰的,还在开着。本打算坐船在河的入海口转转,但却没有做这种生意的。问了一下轮渡的人,说是因为生意不好,没人干了。眼看到了中午,想想还是先吃饭好了。
渔人码头的岸上,有一座大市场,二楼有个海鲜馆,场面很大,但客人很少。进去之前,心里惴惴的,有种怕被宰的恐惧。落座之后,服务小姐淡淡地走过来,递给我们一个菜单,再随手递上一壶茶。我们研究了一下菜单,觉得还是可以接受,就点了一个鱼粥、一个菜和一个面。没承想服务小姐过来,很认真地对我们说:“你们两个人,点一个鱼粥已经足够吃的了,剩下的就不要点了,我们的鱼粥是一个大的砂锅做的,量很足。”我很诧异,连声问:“真的吗?一个鱼粥就够?”小姐坚定地点点头说:“是的。”我和妻狐疑地按她说的,只点了一个鱼粥。心想,实在不够,就再点吧。
过了一会儿,鱼粥端了上来,真的满满的一个大砂锅,里面鲜鱼、鱿鱼、鲜贝还有肉,跟一点菜和饭煮在一起,像杂烩,不是什么鱼粥。不过,味道真是好极了,来台湾5天,吃的所有的菜饭加起来,都不及这锅鱼粥。一边吃,我一边怀着感激看一眼服务小姐,再看一眼……可是小姐却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吃完付账,未及我说谢谢,人家先说了,谢谢光临。
淡水,水淡,人也淡。这样的淡的人,感觉好。
走进南村落
8月6日的一个下午,我被龙应台基金会的两个热心的义工佩珊和佩玲,带到了一个看似平常的台北人家的门外。门上有一个条子,上面写着:不要硬推,请按门铃。我按下了陡然起来推门进去的欲望,听凭义工按了门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南村落的酋长韩良露女士。
进到房子里面,才发现房间很大,错落地摆了好些茶座,墙上挂了好些像涂鸦似的画、涂鸦似的照片,连里面的卫生间,都精致可爱,卡哇伊。我以为,这是一个有点艺术味的茶馆,但主人告诉我,这是南村落的办公室。这时我才发现,在屋子的角落,有几台电脑。
把办公室做成茶馆模样的韩女士,年纪跟我相仿,有点胖,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好像也这样的胖,但灵巧无比,整体上,给人回到唐朝的感觉。胖胖的女主人,浑身都是艺术,满嘴都是历史,对台北南部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这一带的历史沿革,一清二楚,这一带的每间房子,每个店铺,感觉甚至每个有点意思的人,书店里的每本书,都如数家珍。在随后的时间里,她拖着我们走了一家又一家各具特色的书店,一家又一家咖啡馆,一家又一家茶馆,没有一家是连锁店,每家都具有绝对的独特性。咖啡馆从主人、格局到卖的咖啡,再到错落摆放的书籍,都不相同。有间两个学建筑的女研究生开的咖啡店,里面还有间小小的展室,任何一个大学生的作品,只要被女主人看上了,就可以免费在里面展出—就是展出而已,不是为了卖。在里面,我们看到好些稚气而别致的画以及玩偶,看了一眼,就好久忘不了。在安静的咖啡馆之外,还有好些酒吧,这些酒吧,都是艺术吧、音乐吧,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应有尽有,是各色的艺人和爱好者的天地。每个酒吧,都有只属于自己的天下。
茶室也是如此,一家名叫冶堂的茶室,小小的庭院,不过四五平方米,清雅有致,如此狭小的空间,居然有苏州园林的味道。青苔盆景,台阶上一个小小的鱼缸,数尾小鱼,如画龙点睛般地提气提神。茶室里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居然能隔出若干空间,桌、凳、几均小巧精致,古色古香。墙上有字画,案旁无白丁,各种不同来路的文化人,在这里吹牛谈天,互不相扰。偶有新进来的熟人,相视一笑,然后呷一口茶,继续。
“匪书店”
最好玩的是这一带的书店。说是书店,实际上每个书店都开展活动,演讲、座谈、聚会。入口处,都摆放好些活动的广告,供来客自取。每个书店吸引着自己的人,属于自己人的活动空间。有专卖大陆书的,他们开玩笑叫做“匪书店”,据韩女士讲,过去每次进新书,开箱之际,台大和师大好些教授都要来抢,抢去之后,先秘而不宣,让想看的同道着急。还有专卖印度、德国书的,也有经营俄国和东欧书的,专卖台湾历史文化类书籍的店,几乎成了台湾研究的图书馆,你能想到的,它里面都有。一间位于地下室的书店,具有鲜明的左派意味,不仅卖的书尽是些女权主义、劳工运动和福柯的传记和著述,连墙上的广告,也有好些同性恋聚会、维权的信息。还有一个卖“台独”书籍的店,韩女士告诉我,这个店对所有大陆来的人都不友好,包括她这种半个外省籍的人也是如此。果然,进去之后,不像其他店那样,人家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只欢迎自己人,算是这个店的另一个特色。
依托这些文化味浓浓的群落,南村落弄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堂。有讲的,各种专题讲座、座谈,什么对景,抓到什么高人,就讲一场,前一阵,居然开了若干场次的“五四”专题,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品,讲“五四运动”在台湾。让我这个以为“五四”跟台湾无关的人,大跌眼镜。但还有品的,品茶、品咖啡、品味小吃,春天吃春饼,夏天则是刨冰和甜点。一边品,一边有人讲,把文化和美食,一并吃到肚子里。有行走,寻访台湾的古庙,看旧屋、老房子。有触摸,寻访古树。有诗人激情的朗诵,有酒吧里的爵士乐专场。有纪念著名作家黄春明的儿童剧专场,有纪念张大千的画册和艺术展。凡是你能想到的,南村落都有,你想不到的,他们也有。佛家讲人有六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的快乐,已经被这个村落挖掘一空。别的不说,佛家若想在这里劝人出家,估计没有多少市场了。
到这时,我才明白,南村落在哪里。最早去的那间房子,仅仅是个办公室,实际上,台大和师大这一带,都属于这个艺术和文化的村落。韩良露女士,是村落的酋长。定期缪斯神灵附体,抽一阵阵的文化艺术的风。酋长既非世袭,也非选举,每个村民,实际上各干各的,平日谁都不接受酋长统治,但是,只要抽风,大家就跟着一起抽,跳起来,舞起来,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韩酋长告诉我们,在台北,只有这个区域才能生存这样个性张扬的人群、个性张扬的文化,出了这个区域,就是连锁店的天下,一个全球化的摩登时代。这里的大学生们,读书期间,多少都会在这里另类一下,虽然多数人最终都融入了社会,但总有那么千分之几的人选择留下来,继承香火。她告诉我们,早在日据时代,这里就存在台大的前身帝国大学和师大的前身高等学校,是台湾最早的雅文化区。在一片片高楼之间,我们还偶尔能看到一些日式的平房,无声地诉说着村落的历史。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