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为短命的历史课本致哀(南方都市报 2007-9-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4:13:08
为短命的历史课本致哀
2007-09-16 11:10:5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傅国涌
105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新史学》一文,批评我们传统史学有四大弊端:一是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几乎成了二十四姓的家谱;二是只知有个人不知有群体,历代史书无非为帝王将相立传;三是只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只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他为此大声喊出“史界革命”的口号,并且认为“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写下《世界史纲》的韦尔斯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难道像贝多芬这样光辉的名字在历史上的地位竟然比不上同时代的塔勒兰(法国外长)和卡斯勒累(英国外长)之流的政客们的地位吗?然而,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类的文明史差不多被简化成了权力争斗史,这种观念已经深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之中,要改变这一点确乎很难。
因此,一年前,当按照文明史观新编的高中《历史》在上海全面投入使用时,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有热烈的肯定,有急切的否定,有冷静的观察,有隔岸相望、雾里看花的惊呼。长期受阶级斗争史观浸染的人,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历史课本,产生新鲜、错愕乃至义愤,也许都是正常的。外国媒体断章取义、不明就里、不无夸张、不够确切的报道,或许也可以理解。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引发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关键是我们的社会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眼光看待这一切,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是是非非的议论。
不幸的是,仅仅一年,这本新版历史教材就遭遇了被废止的命运,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匆忙赶出来的还未完成的更新版。《南方周末》的报道称,这也许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对记者说,这本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可以坐下来讨论的。从记者的采访我们知道,所有编写构想、框架都是执行上海市教委的指导思想,先获得教材改革委员会审查通过,再经过上海课改办的二道审查后,开始进入试点。在通过上海市课改委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后,再经上海市委办公会议通过,才投入使用。如此重重叠叠、一层又一层的把关,一次又一次的审查,何况负责审查的领导政治意识很强,经常说:“教科书不是你个人的学术著作,是政府意志的体现。”连一只苍蝇恐怕都很难逾越,经得起这样严格的编写和审定程序,哪里还会有什么政治问题?即便他们强调的文明史概念也不是他们的创意,而是根据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的规定。所以主编苏智良教授觉得“冤”,朱汉国也觉得“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根本没有必要”。
既然不是“政治”,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这本教科书的夭折?是什么让苏智良先生培养兼具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的“新公民”梦想“碎落一地”?从浅层次上,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习惯思维的强大。没有在阶级斗争史观、五阶段论框架中跳出来的人,包括一些史学专业人员,他们的保守性、封闭性思维,不能接受甚至不能容忍任何新观点、新视角,排斥不同思想,喜欢上纲上线。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历史学家的批评意见是致命的,他们给这个版本下的结论是:“编撰者思想混乱,……‘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干脆要求全国采用统一的一种历史教材,取消不同的版本。其实,现在通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四种,都是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
第二,是行政力量的强大。对一种历史教材有不同看法,乃至个别人有些比较尖锐的意见,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新版本有各种缺点并不可怕,不是还可以进行修订,逐渐完善吗?问题在于一种历时6年编出来、曾试用3年,通过了严格审查程序的教材,它的生命完全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手上,既可以让它继续生,也可以令它立马死。那么多参与编写乃至一道道审定的人,他们的心血、汗水和付出脆弱得如风中的落叶,可以忽略不计。行政力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下决断,不须顾及任何其他的因素,在它的刚性力量面前,当事人的主张、愿望、劳动,社会的目光、期待、舆论,几乎都等于零。一本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陨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它的命运中也许可以照见每个人的命运。此刻,我最心伤的是苏智良先生以及上百位参与编写者,他们小小的梦想如同美丽的花瓣,顷刻间零落成泥碾作尘。 (作者系知名学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9160196.asp
沪版《历史》:短命的与速成的
2007-09-13 16:51:36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张英 贺靓



图:两个月编就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下图),取代了酝酿8年、试用3年、推广1年的“苏版”(中图),而其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上图)多有重复
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也出现在了由教育部推动的《历史课程标准》中
上海市去年批准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今年被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编撰出炉的新版高中历史,由于时间仓促,新版教材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到本报发稿为止,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十分罕见
“我已经辞去了高中历史的主编,新编出来的高中历史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在接听南方周末记者电话时,上海版高中历史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拒绝对刚刚出版的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发表任何意见。
在此之前,由苏智良担任主编主持编写的高中历史在上海市全面投入使用才一年时间,就被上海市教委决定从今年9月起停止使用。这本历史教材,很有可能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
据悉,这本被废止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完全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方案和《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的,早已经通过了上海“课改办”的审查,在试用3年后,去年9月1日起作为上海“二期课改”教材,在全市范围内投入使用,当时有媒体将这套历史教材誉为“酝酿8年的进步”。
风波的起点,要追溯到去年9月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毛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
去年修改“苏版”
“我很惊讶,我写的一篇报道在中国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响,对主编辞职、教科书被停用我很遗憾。”9月9日,正在和朋友聊天的《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周看(JoeKahn)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周看回忆说,去年当他看到上海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里“长期占很大比重的强调毛泽东领导革命、阶级斗争的内容相对减少,摩根银行、比尔·盖茨、纽约证交所都进入教科书,政治英雄让位给经济英雄,而美国的中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华盛顿等政治领袖的生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信号,这是我写那篇报道的动机”。
去年9月1日,周看的报道在《纽约时报》发表后,被国内外的一些媒体编译、转载、摘编,标题变成了《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比尔·盖茨替代毛泽东》,网络论坛上也出现大量与此相关的帖子,讨论中出现了“政变”、“橙色革命”等字眼儿。
虽然时隔一年,提起这些报道和网络上的帖子,苏智良还是很生气,“上海历史教材整套教材包括初一的中国史、初二的世界史、上海乡土史、高一和高三历史,共9册教材。《纽约时报》记者并没有仔细阅读全部教材,只把眼睛盯在高一教材上,而且对高一教材的评价也非常片面,这种态度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更让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国内的这些媒体在编译、转载国外报纸的报道时,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起码的核实,没有去翻翻这套教材,就进行新闻炒作。这些不符事实的报道被网络传播以后,一些批评者也顾不上看教材就写文章了”。
为澄清事实真相,一直回避媒体的苏智良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独家专访(见2006年9月28日《南方周末》文化版《盖茨来了,毛泽东也还在》、《是改变,不是“政变”》)。就在那期报纸出版当天,苏智良和上海市教委的官员一起去教育部汇报工作。在从首都机场去教育部的路上,苏智良在报摊上买了几份《南方周末》,带给教育部的领导同志。
与教育部的分歧落在上海是否有权力审查教材上。有教育部官员认为,按照义务教育法,上海编的教材也要经过国家教育部的审批。而上海教委的意见是:上海是国务院正式下文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自己审订教材也是国家审订的一种形式,与义务教育法不矛盾。
当天,苏智良还在电话中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与教育部领导沟通得非常好,包括一位副部长都看了这期《南方周末》,对编写组驳斥《纽约时报》歪曲新闻事实、澄清真相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教育部领导嘱咐要将教材修改得更完善。据知情者透露,在工作汇报结束之后,教育部领导还表态说,等媒体炒作过后,要宣传上海历史教科书。
在这样的基调下,编写组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开始了对高一教材的认真修改。
今年废了“苏版”
但是,事情忽然急转直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2006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情况反映》以《著名历史学家评上海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题,一次印发了六期简报,刊登了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对于上海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意见,在列举12条例证后,结论认为:“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意见还认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这些历史学家们要求上海地区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新版教材。据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批评者除了发表会议纪要,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
对于上海教科书引发的风波,余秋雨在去年年末的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时批评道:“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这样就很难有明确的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像前段日子上海改了历史教科书,是个很大的进步。可是面对一些质疑声,我们为什么不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呢?”
2007年4月26日,苏智良与上海市教委的负责人等再次去教育部,参加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讨会,听取北京专家们的意见。从北京回到上海后,苏智良把整理出来的会议纪要发给了高中历史的编写组成员,并针对专家们的意见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写出了具体修改意见,随后,高一编写组进入修改阶段。他们的任务是尽快修改高一历史教材,以便使9月1日出版的高一教材更加成熟与完善。
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不断派干部到北京,向教育部汇报,求得教育部领导的理解、肯定与支持。上海市教委的想法是在原有基础上,对高中历史进行某些修改。
但5月中旬,上海市教委突然决定另起炉灶——今年9月1日,必须出版新的高一历史教材。期间留给编写者的时间不足两个月。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上海市教委成立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专家组和编写组,除了苏智良本人外,原来的高中历史编写组成员均没有被批准进入新的编写组。在这种情况下,苏智良不得不辞去高中历史教材主编的职务。
在南方周末记者一再追问为什么辞职时,苏智良表示,第一,新的提纲与我们的初衷不相符合;第二,在内容上与初中历史部分基本上是重复的,尤其是世界史;第三,两个月要编出新的高一历史,我没有这个本事。
“苏版”来自“二期课改”
上海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教科书制度。全国只有一套课程计划、一套教材。
从1988年起至1998年止上海进行“一期课改”。在1997年的上海课程教材改革一期工程总结现场会上,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宣布,在“取得一期课改”成绩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上海开始启动“二期课改”工程,全面修订课程标准,编写新教材。
2001年末,上海“二期课改”教材项目招标正式启动。以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为首的历史编写组以竞标方式,得到了专家组的全票通过,获得了“二期课改”历史教材的编写权。确定各学科的主编之后,上海市教委委托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校的专家拟定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苏智良主编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就是根据这个课程标准来写的。
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组的成员来自三个方面: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著名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在一线教学的中学历史教师,参与者超过100人,办公地点设在上海师范大学校内,项目的负责人、主编是苏智良。
历史编写组一成立,就跟一期历史教材的编写组进行沟通,与他们交流一期课改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上海一期课改的起点相当高,初中阶段历史就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门通史课程;高一历史第一次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合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高三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但不足的是,高中历史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的3年时间已经学过了,很多内容是重复的。”
苏智良与他的团队计划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主线索来编写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为避免高中部分的内容重复,他决定用主题式的文明史来编写高中历史,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融为一体,按主题来展开编写。
“高一上册主要是1500年以前各个区域的文明史;高一下册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整体的文明史,并一直延伸到当代。高三主要讲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世界强国的现代化进程和18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让师生获得一个总的历史发展观。”
接受编写教科书任务后的6年里,主要编写人员基本没有周末和假期了。所有编写构想、框架都必须符合市教委的指导思想,按照审查通过的《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来组织材料编写。所有章节都是经过这样的程序:编写者完成文章以后,专家负责内容的准确和深度,一线的老师从教学角度来审读是否合适课堂教学,最后由主编负责统稿。如此反复,最后获得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的审查通过。
在经过上海课改办的3道审查以后,最初完成的教材从2003年开始在上海近百所初中、高中进行先期试点使用,并根据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完善。
2003年,国务院授权上海成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下放多项权力,支持上海进行教育制度创新,促进上海教育的全面提升,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在给上海下放的多项权力当中,其中有一项关于改革课程教材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本市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审查教材,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教材编写、发行和选用进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行各级各类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当时的上海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俞光虹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5年8月,“二期课改教材”中学历史全部完成,并通过上海市课改委组织的专家组的审查通过,经上海市委办公会议通过,才投入使用。2006年9月1日,苏智良主编的新版历史试验本开始在上海全市推广使用。就在这一天,《纽约时报》发表了《毛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
新版来了
今年9月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余伟民担任主编,花了两个月时间匆匆编就的上海新版高中历史出版。因编写时间紧迫,这本替代原来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的历史教科书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到本报发稿为止,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的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与停止使用的“苏版”高中历史不同,新版高中历史的内容不仅已通过了上海市教委的审查,并已送教育部审查。
苏智良觉得很冤:“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是非常有政治倾向性的,我认为我编的历史教科书也是非常有政治倾向性的。审教科书的领导经常说一句话:‘教科书不是你个人的学术著作,是政府意志的体现。‘”
“我们在教科书里强调文明史的概念,实际上这不是我们的发明。国家高中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就规定,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思想文明作为三种必修课的专题呈现样式。有人说,文明史可以编,但中学历史教材采用文明史样式不合适,有人甚至上书中央,要求取消所有历史教材,全国只可以使用一种历史教材。我再强调一下,文明史并不排斥阶级斗争,并不排斥政治史,文明史是当下中国社会比较适合时代特征的教材呈现样式,正因为如此,所以全国历史课程标准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述。我非常同意国家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组副组长王斯德教授的说法,以文明史的视角来编写教材本身没有问题,但如何编写好教材,写什么内容,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一位看过新版高中历史的历史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相比被停止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赶出来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自称“中外通史合编体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教材,在教学顺序上稍做变化而已。但是,目前看到的新高一教科书与初二教科书其结构和内容基本相似,连不少照片也完全一样。
另外一位历史老师则反映,新版高中历史课文中地图制作粗疏,图例不全,如课本第二页“古代两河流域地图”,在正文叙述中两河流域的位置西面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但在地图上没有标出阿拉伯大沙漠,标出的竟然是叙利亚草原。
此外,编写者提供的参考资料第8页中的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像是左手放在胸前,但在提供的答案中却说是右手。
拿着薄薄的新历史教材,上海某中学的李老师很郁闷。在过去3年里,她刚刚适应了苏智良主编的高中历史的教学,不料这学期刚开学,这本教材就被停止使用。这意味着她过去的教学准备工作全部作废,她必须根据新的教材重新准备教案。
8月份,李老师和上海所有中学的历史老师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新版高一历史教材教学培训会。面对着牺牲了暑假赶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会上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根据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上海高中的历史课时也发生调整,除了高一、高三继续上历史外,高二也将新增历史课。这意味着在明年,苏智良主持编写的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将完全停止使用。
“我们编写这套新版教材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培养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公民。”苏智良的梦想,随着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
“苏版”与新版的前15课
“苏版”高一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贯穿全书,前15课里有13课属于《战争与文明》主题部分(另两课属于《世界遗产与人类文明》主题部分),内容涵盖了亚历山大远征、十字军东征、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新版的高中历史采用中外通史合编体例,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作为中外通史合编的体例,外国史、中国史都分别按照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设置教学模块并交叉编排。“第一分册”的前15课里,分为古代东方、古代美洲与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教世界、中世纪西欧5个单元。
此外,新版的高中历史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出现了许多重复。由苏智良主编的初中世界历史,在“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形成”、“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3个单元里,大致涵盖了新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内容。
以新版高中历史里的古代埃及一课和初中世界历史里的古埃及文明一课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内容约80%是重复的,都提到了古代埃及的地理范围、埃及的国家形成、法老和金字塔、象形文字。同样,在新版高中历史里的古代印度和初中世界历史里的古印度文明课文,也出现了内容相似的情况,课文都是以印度文明起源、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发展为主。
对此,在新版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前言里,主编解释说,“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是简单重复以往学过的知识,而是将历史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发挥初中尚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获得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整体性理解。”
在苏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导言部分,编者说,“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不同地区的文明带来了相互交往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明因素。了解战争与文明的关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
——专访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
上海进行历史教科书变革的同时,由教育部推动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标准里首次出现了“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如何履行职责的”、“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等全新内容
在上海苏版高一历史教科书被停用以后,在北京已经投入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将“一战”、“二战”排除在必修课之外,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朱汉国在电话中说。
作为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持人,朱汉国现在很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考虑再三,他以笔答的方式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书面采访。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朱汉国:国外从1990年代以来,都相继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新时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国内的课程推进现状又不利于人才培养,比如在历史教材里就明显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另外,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所以《历史课程标准》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
南方周末: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什么会采取专题型的结构进入?
朱汉国:我国现阶段施行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为改变这一缺陷,从19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复。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复,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看起来,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
南方周末: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朱汉国: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精选了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同时,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
我们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我们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
比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程中所没有的。
另外,我们还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这些内容的增加,必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南方周末:除上海的历史教科书外,我国现有几种高中历史教科书?
朱汉国: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迄今为止,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教材有4种,即人民出版社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4种高中历史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依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关系,选择权下到了地方,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少,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多。通过市场的竞争,对教材形成优化选择。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70913075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