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力量》心灵秘密与自省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12:26
《隐形的力量》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1.选择的秘密
霎哈嘉瑜伽创始人、印度的锡吕·玛塔吉(ShriMataji)女士说:智慧的意思是说你知道自己的错误何在,并知道怎样去纠正它。这个对智慧的说法,也正是内省所要做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也不断谈及人要内省。一些箴言警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诸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历代被很多人奉行并流传至今。
目前,有许多朋友正在寻求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加有智慧、有力量。内省能够帮助一个人有效地看清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发现自己内在潜藏的宝藏。真正力量的源泉来自我们自己。因此,最终的道路是朝向内在心灵的,而不是朝向外在的名、利、权能与科技。
所有希望内省和已经不断地内省、内察的人们,我们都是同道中人,迟早我们会发现内在的心灵之光,迟早会从我们的内心照耀到我们之外。不光我们自己充满平和、喜悦地享受自己的生命、存在,也会让更多的有缘之人了解自己的真我,那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达成心灵的彼此连接、彼此相知、彼此相爱,世界整体一同迈向美好的脚步就加快了。
希望和同道中的朋友分享一些有价值的资讯,以及在内省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上的提醒。内省的定义众说纷纭,下定义并不是一个必须,不如将重点放在分享有效、可行的方法上。所以,这里着重呈现一个意欲自我完善的人,如何去进行有效的内省,以及内省可到达何种层面和深度。本书内容主要来自多年来的心灵探索以及自己的内省实践。在创作的过程之中,我自身的内省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一切都是荣幸的机缘。
我日常不断地静坐与内省,清除自己内里的思想杂念,让自身回归清新和自然,慢慢地从无数虚幻的思想观念之中挣脱出来,活得越来越真实、简单。而这本关于内省的小书,是几年前就有愿望呈现出来的。基于对发言权的尊重,以及书籍要真正有益于读者的责任感,直到现在,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在醒觉和感悟,终于有信心完成它了。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锡吕·玛塔吉女士带来的光明启悟。依然须说明,这本小书仅作为一名内省者基于实践而做的一些分享,敬请读者朋友审慎地阅读、参考。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2.理解力的秘密
对于正处于制约中的人来说,有选择就是有能力。那些制约使得现实看起来像是别无选择,可那是假象。当你的注意力得到跳跃和扬升,冲破了思想上的制约,也就是冲破了那些你自认为的不可能,你便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将有各种崭新的可能性来到你的面前,于是你的自由度扩展了。当自由度扩展到一定程度,你会感到任何事情都有多种选择,甚至是无数种选择,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才能作正确的选择呢?
你作的各种选择,要符合内在的感觉,就是说要用你的心灵作选择。有人说,我的家人、我的工作、我的现有状况等等让我不能按照心灵作选择,我只能根据这些情况作选择;虽然我的心很痛,很难受,但我不得不如此。越是这样的情况,才越能验证出你到底想要什么。而不作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当一个人不去顾及自己的心灵,致使心灵死亡了,他就成了行尸走肉,是真正的死人了。
通常,在选购鞋子的时候,你不但要看鞋子的质地、外表款式,还要试试鞋子是否合脚,舒不舒适。当你最在乎脚的舒适,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鞋子时,你才能明白,要尊重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而超越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事情,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有些人习惯于虚假的事物,要虚荣,要面子,去争取金钱、地位、名誉,可是自己的心被扭曲和折磨着。这和为了让别人认可你的鞋子好看而让自己的脚在鞋里面滴血有什么区别呢?
就如同我们身体碰到火就感到灼痛,本能会让我们立即跳开,避免被伤害一样,灵性的本能也会告诉我们,心里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件事情你都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去做,你的心灵内在就一直是舒适的,那么你就不会太在乎结果,你会接受任何结果,因为任何结果也不影响你的内心感受了。因此,所有那些心里面的难过、痛苦、不舒服的感觉其实都是一个提醒的信号,告诉你某些地方出错了,你要重新选择,要超越外在,去作出让你心灵感到舒适的选择。
当我们活出心灵的本质,在纯然灵性的状态下,便无须再去作什么选择。终极的选择便是无须选择,因为到了那个状态,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了。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3.安全感的秘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所以人具有对其他人的理解能力,秘密就在于所有的人都拥有共同的心灵本质。在这个共同的心灵本质下,可以彼此感同身受,知晓别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但是,人与人并不能在所有的层面上完全地彼此理解,只在那些双方都曾有过体验、感受的层面上产生理解和共鸣。
有句话:高处不胜寒。意思大概是说,所处的层面越高,有能力理解这一层面的人也越少,要耐得住高处的寂寞。有人说这句话时,往往同时隐含着需要被人理解的期盼。一个真正在高层面的人,并不需要别人理解他,而是他有能力理解别人。他超越了对外界的心理上、物质上的需求与期盼。假如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需要别人来理解我们,那么,我们首先要省察,我们理解自己多少,我们为何需要被别人理解。
事实上,我们永远都是按照对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别人。一个自私的人,看别人也是自私的,连别人的慷慨也被他解读成有自私的目的,只有慷慨的人才能理解另一个慷慨的人。一个僵化的人,看别人也是麻木的,连别人的爱心也没有能力感受到,只有充满爱心的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程度,决定了我们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因此,理解自己是首要的。一个人理解自己成为他最基本的理解力,重点不是要去找寻理解我们的人,得到心理慰藉和支持,而是我们要去超越自己被理解的需要。
理解不是猜测。理解别人是完全不带自己的眼光而知晓对方的状况,是从别人的角度感知到别人;而猜测别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单方面地以己度人,两者完全不同。
不理解、闹误会是时常发生的。这会带来麻烦、困惑、受骗感,也有可能带来幽默和乐趣。对于发生在你身上和你周边的任何事情,通过灵性成长,你会成熟到能理解,能透彻地理解的程度。一个人的理解力越高,活得越好。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4.战胜困难的秘密
一个人活得好好的,为何觉得不安全呢?心里到底恐惧什么,担忧什么呢?
担忧和恐惧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给自己增加烦恼。比如身体的死亡,它不可避免地会来临,因此,亲朋好友的去世,包括自己的去世都是到时候注定要发生的,担忧恐惧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仅仅是愚蠢地自我折磨而已。对于那些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别人的事情,担忧和恐惧能起什么作用呢?担忧和恐惧依然不能决定和左右事情能否发生,因而也是完全徒劳,没有作用和意义的。担忧和恐惧那些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等同于用自己的想象来吓自己,更是荒唐可笑了。
另一些人声称自己很有安全感,他会说,你看我和家人在一起,感觉很好,很安全,我爱我的亲人们。但当家人离去,他必须一个人时,心中升起了不安,恐惧开始袭击他。也有人说我生活得很快乐,我的公司运转正常,投资的基金都在升值,可是一旦形势逆转,市场惨淡,财富骤减,忧虑和惶恐便立即间侵占了他。他们的安全感都是有条件的,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就无法再欺骗自己了。
正如有人用虚假的恐惧和担忧来折磨自己一样,另一些比较自我的人,用虚假的安全感来欺骗自己。基于外在的安全感不是真的,安全感是内在的,是一种无论外在如何,内心都毫无恐惧,自在安详的状态。可是,即便上面的道理都弄清了,也明白了这些恐惧是愚蠢、荒唐的,可还是恐惧、没有安全感。这是何故?
就像一个孩子,在一个陌生之地和妈妈爸爸失散了,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自己是谁、要走向何方,此刻他的内心定会充满恐惧。我们来到人世间,就像这个孩子一样,和造物主切断了联系,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是一个人内在最深层的恐惧,这个根本的恐惧延伸出所有其他的恐惧。而当我们通过求道、寻求真理而回归了整体大有,我们找到自己、知晓自己后,根本的恐惧消除了,心中的安全感便自然地降临了,一切其他的恐惧也都消失殆尽。就如一旦光芒进入,黑暗就会立即消失一样。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5.诚实的秘密
我们会遇到许多外部的困难,但真正的困难在你之内。
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你的目标上,而不是阻碍目标的困难上,你将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也能获得实现目标的新途径与新机遇。我们无须直接去面对那个困难,去解决那个困难,而是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不给它注意力,它存在着,但我们并不去关心它的存在。只看着目标,只想着目标,只做有用助于达成目标有效的事情。
但如果你对外部的困难作出反应,纠缠在所谓的困难里面,那么实质上困难在你之内,你必须能看到和外面的困难对应的那个你之内的“困难”。你内在的困难使得你对外面的困难作反应,所以,你要通过省察自己的反应,看到内部的问题出在哪里。本质上说,克服外部困难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内部弱点的过程。其实除了我们内在的弱点和盲点发外,外面没有什么外部的困难需要去战胜。
所有那些跨越了艰难险阻的人,都是对目标拥有绝对信心的人。他们的注意力不离开目标,即使困难出现了,也毫不在意,而是将注意力一直放在目标上,直至成功!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遇到困难说明,原先的目标对于你来说是错误的,需要放弃和调整。所以,你需要明确地检视,那个目标是不是你从内心深处想要获得的,那个目标是不是你哪怕付出任何代价都想得到的,绝对的信心只会在绝对正确的目标上产生。
困难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中途有困难,有险阻,才会使达成的目标变得十分有价值和珍贵。而在不断战胜困难、向前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增长了内在的意志和能力,使之变成一件辉煌和荣光的事情。否则,那么简单就成功了,你不会珍惜,不会觉得自己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事实上,困难也是虚幻的;如果一场游戏太简单,就不好玩了。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要跨越很多关卡,不断升级才能玩赢的大游戏。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6.超越得失的秘密
诚实是最基本东西,以至于无法再去描述它。其实,谈诚实的问题如履薄冰,甚至连这个词都是大多数人所惧怕的。因为,社会发展至目前的程度,真正诚实的人已经十分稀少了。
人们已经不知道如何是诚实了。人们习惯于自我欺骗,相互欺骗与蒙蔽。失去诚实,是因为人们相信了外在的教条和标准,或者屈从于外在的标准。在自己的内心与这些外在的教条和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撒谎和欺骗,而去顺从这些被教化的规条和标准。如此这般,人们一旦被社会的教条所教化,向外界屈服,就失去了诚实。这就是根源。
每个人孩童时都是天真无邪的,天生就是诚实的,只是在后天慢慢变得不诚实。每一次的不诚实,内在的良知都会让我们心里感觉不舒服,提醒我们弄虚作假是不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静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可以让内在清明、正义的力量增强,谎言、虚伪所带来的自私愚昧、荒唐可笑就越来越没有藏身之地。现在,一切都变化很快,一切都渐渐地显露出本质。所有的不诚实都正在曝光之中,都正在被揭露之中。
恢复你的本真和诚实,顺从自己的心灵本愿,需要你敏锐地向内省察,省察你的每一个行为和表现是出于真心和自然,还是出于被教条所束缚、被欲望所带动的想展现虚假的自我。只有这样,慢慢地,一点点地剥离那些不是你的东西,那些外部强加给你的东西,你自己想当然的思想被你看清,被你放弃,你便可以渐渐地找回你自己。你可以做你自己,你自动地诚实了。
无论如何,变得对自己诚实,做回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我,始终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灵召唤。你何不现在就决定,即刻加入到不断变得诚实的队伍中来。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7.建立友谊的秘密
也许我们从未得到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不曾是我们的;也许我们从未失去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你觉得得到了,是你误以为自己没有;你觉得失去了,是你误以为自己拥有。无所谓得到,无所谓失去,那只不过是物象的流动。
我有什么东西、什么人,我失去了什么东西、什么人。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这似乎意味着那些东西、那些人是从属于“我”的。即“我”占有这些,当不能继续占有时,就是失去它们。假如说一个东西是被你占有的、从属于你的,那么你应该对这样东西拥有很多权利,你应该有权决定它的存在与不存在,以及它如何存在。这是从属关系所自然具备的权利。比如你捏了一个小泥人,这个小泥人是你创造出来的,那么你也有权利将它毁掉。
但人们常说“我的”——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亲人……他们从属于你?这说法背后是否暗示出你试图占有他们?两个欲彼此占有的人,带来的只有操纵、冲突。不平等、不相互尊重的人怎么能相亲相爱?你不会得到你的亲人,也不会失去你的亲人,他们不是因为你、需要被你拥有而来的,正如你不是因为需要被他们拥有而来一样。人们以各种关系出现在彼此的生命中,在人生的旅途上相逢、共处,通过彼此来了解生命本身。当“得到”和“失去”发生,都是让我们去深入了解生命本质的契机。
我们也常说“我的身体”,身体是属于你的吗?你对你的身体有何权力?谁创造的它?你可以阻止它新陈代谢?还是可以让它不生长和不衰老?我们不但对这些均无能为力,而且,许多人还反过来成为身体的奴隶,让自己属于身体了。身体自动做着一切,并不受我们的左右。其实身体更像是你用来游戏人间的道具,如果你认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你就同时也得到了害怕失去的恐惧,你把这些道具看得太真实,超过了你的生命本身,那你注定会失落和痛苦。所以就变成不是你游戏人间,而是你被人间给游戏了。
我们和亲人、身体的关系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金钱、名利呢?可说更是虚幻一场。我们没有拥有过什么,除了我们的心灵内在的感觉、领悟;我们没有失去过什么,除了生命的进化、成长。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8.放松的秘密
真正的友谊是纯洁的。即双方单纯地分享彼此,没有其他价值的交换、交易在其中。在真正的友谊之中,双方在彼此的面前,都是有绝对的轻松感、自由感,没有目的性,没有彼此施加给对方的教条和制约。
世俗的友谊则不同,那种所谓的友谊是建立在彼此的相互利用、相互满足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充满隐晦的交易和操纵。这本质上不是友谊,而是借友谊之美名从朋友那里得到好处或者进行互助交换。
一个自身不纯洁的人,如何与人建立纯洁的友谊呢?在能够与别人建立纯洁友谊之前,自己首先要具有完整性、纯洁性,这需要让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有全然自我负责的态度。纯洁性体现在你单一地用心去行动,简单而自然。至少你懂得这件事情就是纯粹的这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是纯粹的那件事情,同时知道所有人、事、物之间都有其界限,不会混淆。
因而,建立纯洁友谊的秘密就在于你必须懂得界限。每一件事情都有责任归属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想与人建立很好的友谊,你必须知道,无论你们之间多么熟悉和信任,都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责任和义务范围之内的事情让你的朋友为你担当,也就是不超越界限,除非他主动自愿地帮助你。同理,如果你的朋友要求你做一些本该他自己需要去做好的事情,那么同样地你亦会觉得对方对你有了希望和要求,这使得你们之间有了某种压力,友谊的纯洁就被这样扼杀掉了。当然,在纯洁的友谊之中,彼此是会无条件地主动相助的,特别是有一方在危难中时。
我们需要先理解、学习一个人应有的界限,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建立好独立完整的人格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这样就打好了建立纯洁友谊的基础。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9.愉悦相处的秘密
也许,你或长或短地经验过这样的状态:没有什么思绪来打扰你,你静静地、全然地享受着存在,无论是怎样的存在状态,你都不再在意、介怀。你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你是忘我的,行动变成是自自然然的行动,没有为什么,也没有什么要达成。你柔软灵活得像一湾溪水,就这样顺势流淌着。在这里,就在这里,不再想着去别处;在此时,就在此时,不再思虑过去和未来;是怎样,就是怎样,一切都完美到无须改变。这就是彻底的放松的状态。
如果还有什么要去达成,那么目标、欲望召唤着你,你就无法放松,无法自然;如果还有什么要去担忧,那担忧牵引着你,你就无法放松,无法自然;如果你不想做现在的自己,想成为另一个人,另一个自己,那必须否定你现在的自己,你陷入内在的斗争之中,你也肯定无法放松,无法自然。
懂得放松的人,是懂得了让这一刻与下一刻完全没有关系。这一刻你可以彻底放松,忘记一切,闲适悠然;下一刻你可以果敢行动,全情投入,大有作为。玩就纯粹地玩,闲就万事皆休般地闲,做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所谓拿得起,放得下。其实,不会放松的人,也不会全力以赴做事。因为,放松也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清闲,而做事如果在放松的状态下,就更加容易做好。
如何让这一刻与上一刻、下一刻都没有关系呢?我们总是让上一刻决定这一刻,这一刻决定下一刻,至少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当你能够不思考,在头脑静寂的状态,你便停在了这一刻。其实所有的时间都只有一个这一刻,上一刻是这一刻的过去,而下一刻永远也不存在,除非它变成这一刻。没有时间,一切都只是这一刻。如果我们忘记时间的存在、超越时间,只是全然地活在这一刻,我们就在彻底的放松之中了。只要我们能够持续地活在干干净净的这一刻,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活在放松之中。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10.享受的秘密
两个都在自由放松状态的人在一起就有愉悦感生出,可以自然地创造出快乐的气氛。但最常见的状况是,和某个人在一起会感到很愉悦,和另一些人就没有了这么好的感受。或者你自己也是一样,有时愉快,有时郁闷。这是怎么回事呢?
假如你觉得你的愉悦感是某个人给予的,当那人离去,你就不能快乐了。这样你将自己的愉快建立在了那个人出现的先决条件之上,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当那个人在场,你被带到了那个好的状态中,而你的那个状态并不是只有那个人才可以带给你的,那个状态潜藏在你之内,外在的某个合适的人,或者某个合适的场合把你内在的那个状态带动了,你就会感到愉悦。也就是说你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达到那个状态,那个人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当你不明白这个内在的秘密,你就误以为只有那个人才能带给你愉悦。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愉悦,你必须有自己内心的愉悦。自身内心发展出来的愉悦是恒常的,是在平静之中升出,是源自你之内的,当你自身有了这种内在的愉悦,也你就成为了这个美妙状态的源头。这个状态是与外界完全无关的。当你做到这一点了,你自己就成为“那个人”,就是那个有能力把其他人也带到愉悦状态的人。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潜藏的内在的美好状态彰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在状态,只是人们用无知、虚假把它掩埋了起来。你自己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也是这个原因。当你来到这个状态,你自己本身已经有内在的平和、愉悦,你不需要凭借他物、他人就在内心具有安全感和充实感,独处时亦不会感到寂寞,能够自得其乐。而一个人渐渐地到达这个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灵性成长的过程。
对于我们,不是要找到某一个合适的人让自己感觉愉快,而是先让自己变成一个愉悦的人,变成愉悦的源头,如此,你便完全不再需要找寻,而是成为一个被别人找寻的人。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11.富有的秘密
有人说,我很享受生活,饮酒、吸烟、跳迪斯科……这里所说的享受完全不是这种对身体的健康,对生命的进化没有好处的不良行为。沉浸在那些对人、对己有害的行为和事物当中,不是享受。而我们要享受的是那些可以滋养、生命成长的各种良性的状态和事物。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必须经历什么,必须和什么人、什么事情共处时,我们不抗拒而是接受、顺从,然后和这些人、这些事情和谐地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享受。所以,我们可以享受痛苦,享受同伴的唠叨,享受别人的愚蠢,享受事情进展的不顺利等等。当你什么人、什么事情都能够享受,你就到达能够享受生命、享受存在本身的程度了。
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你都能享受的意思是,外界的人和事都影响不了你,你可以淡然处之,亦可与之和谐共存。如何才能有这种享受的本领呢?在能够享受任何人、任何事情之前,你必须先享受你自己。
但享受自己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事情。说它简单,因为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享受自己是自然的事情;说它复杂,因为我们不认识我们自己了,我们一直离开自己做别人,这使得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享受自己了。所以,在能够享受自己之前,要先认识自己。要逐渐剥离所有那些不是自己的东西,那些后天附着于自己的东西,慢慢地,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
一个人无法享受生命,直到他以他的本质状态存在时,他找到了自己,他的心才彻底安宁下来。在绝对踏实、安然的状态下,真正的享受才成为可能。于是,你能享受自己了,进而可以享受其他人和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也可以享受无事可做,享受寂寞,可以充实地忙前忙后,也可以享清福。
享受是一种微妙的能耐,完全不是有没有什么事物让我们享受,而是我们要发展出能够享受一切的能力。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12.内心满足的秘密
富有不是因你拥有的多,而是欲望少;贫穷不是因你拥有的少,而是欲望多。无论你拥有多少,只要不知足,就永远不会在内心中感受到富有。
我自己有过亲身的感受,最富有的感觉是在最潦倒的时候体会到的。这真是有趣。面对那些许的钱,我在盘算能买到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我发现那很少的钱让我觉得很富有。当金钱较充裕的时候,便会生出更大的欲望,因而,这多出来的欲望老是让人觉得还缺钱,从来看不到有多少钱,只看到缺多少钱。因而,富有感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
细心省察自己拥有什么,和自己所拥有的在一起,你将感觉到富有。有人有一栋房子,他却整天想着如何得到第二栋大房子,那么,实质上,他是一个还缺房子住的贫穷之人。有人只是租房子来住,没有固定资产,但他把房子布置得很温馨,像房子的主人一样安静而踏实地在里面享用这房子,那么他心里有富有感,他如同拥有这房子一般的富有。
贪婪扼杀你对于所有已经拥有的东西的存在感,使得它们像不存在。贪婪让你觉得你永远缺少什么,永远是贫穷和匮乏的,永远要去追逐。所以,贪婪的人,无论拥有多少,都是贫穷的。知足的人,无论他的拥有是多么稀少,他都可以感觉富有。而吝啬是另一种贪婪,内在的匮乏感让你连该付出的都不去付出而只知道占有。当一个贪婪的人欠缺占有的行动力时,就表现出吝啬。
因此,只要去关注你所拥有的,善待它们,善用它们,做好当前的事情,不去谋求更多东西,不让那欲望使自己变成贫穷的人。这就是知足常乐的、富有的秘密。
上篇 31种强有力的心灵状态 13.真爱的秘密
你对于人、事、物的限制越小、越少,也就是接纳的开放性越大,就越容易得到满足。比如,对于菜肴,你觉得必须色、香、味俱全才可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如果遇到某些情况,只能得到简单的食物,你便不能享受和满足了。相反,如果无论是丰盛高档的宴席还是粗茶淡饭你都能接受的话,那么,无论什么食物都可能从你的细心品尝中带给你内心的满足。因此,内心是否满足,与外界的人、事、物关系不大,与你自身内在的对于人、事、物的限制性看法关系重大。当你能抓住本质,限制性便会减小,也就越简单;当你变简单了,那么简单的事物就可以带给你内心的满足。
一个满足的人,对物质的追求是有节、有度的,懂得分清什么是基本需求,什么是欲望。需求的内容是生存所必需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人本能地去追求的。而欲望则是那些超出基本生存之外的东西。当基本生存得到满足时,没有更多的物质欲望,会处在平衡之中,平衡会带来满足感。人毕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因而,基本生存满足之后,正道中的人,会追求文化等内在精神的东西,追求灵性、意识的进化。在逐渐产生的内在进步与升华中,人的心灵亦得到满足。
满足的人不去盲目攀比,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因为别人拥有什么而自己也要去拥有什么,不会因别人的欲望而让自己也升起那欲望。人一旦被欲望带动着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就容易堕入贪婪的深渊。所谓欲壑难填,这种追求永远不能让人感到满足。因满足只是内心的感受,外在的东西无法直接满足内心,物质无法直接满足精神。许多人以为物质与精神之间有某种桥梁,但这是个错误。物质的丰富能够带来身体的舒适和方便,但不能让内心得到平静、智慧、爱、喜悦。内在的东西只有向内追求才能得到。比如,爱的感受,去追求一个能够让你感受“爱”的异性伴侣,这便是错误的追求,外在的人只能让你失望,正确的追求是让自己拥有爱别人以及感受别人的爱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追求才能带给人最终的满足感。
满足的人,也从不争强好胜,没有那么大的自我。自我只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如何,是一种假想,为了自我的这种假想去努力,去实现“自我”,不管结果如何,能否达成,最后都是一场空,不会有满足感。一个人只有在自我觉醒、认识自己之后,将内在的“真我”展现出来,才会达成真正的自我实现,从而获得终极的满足。
下篇 内省之道 1. 内省(1)
真爱是让生命能量得以顺利流通的方式。如果你依赖一个人,那么那个人离你而去可能是真爱,因为他的离去使得你的生命力被迫激发出来,你被迫要去独立,虽然对于你的感受来说,你是被迫的,可是你的生命力、活力却因此而生发出来。有一天,当你成长之后,将会重新领会他的离去。真爱的行为不会去满足那些自私、负面的需求、欲望,而是能够让这些东西暴露、消除。
真爱不问起因,也不求结果。当遇到一个口渴的人,给予他一杯水,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彼此友善地告别了,继续着该继续的一切。真爱的行为是单纯的那个行为本身。
真爱是自然的,不是回报别人,也不希冀别人的回报。与过去无关,与将来也无关,没有刻意和计划。就像那些纯朴善良而自然的父亲、母亲们,他们对孩子有着真爱,他们养育孩子就是养育孩子;孩子长大了,就展翅高飞了。一切都很自然。
现实中对真爱有着颇多的误解。有人说,我十分爱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我经常思念他们。但思念并不是爱的方式,你的思念对他们没有任何实质的益处,反而无端地消耗了你自己。真爱能带给人真正的滋养和成长。
真爱与欲望、需求无关,也与性无关。人们说的爱情,通常是指异性间一时的美好投射和相互吸引。当我们不明白真爱,而彼此对对方有了希望和要求,爱情就变成了失望和痛苦。当一个人有欲望,有需求时,他只是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希望别人满足他而已,怎可能去爱别人呢?恰恰是自己没有欲望、没有需求时才可以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真爱。
所谓真爱无敌,真爱的行动中没有恐惧、疑虑,毫不执著,完全是自发率真、利人利己的,而且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超越了分别之心。
下篇 内省之道 1. 内省(2)
内省的神奇力量
一个有效的内省,能带来神奇的改变。
可能通过瞬间的内省,你的视角变了,一下子从困顿中跳了出来,柳暗花明。通过内省,你可能忽然间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制约,从而结束了它,转向让你欣喜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可能通过内省,你突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使得和某人僵持的关系变得顺畅、自由;通过内省,也可能你发现自己的那些烦恼原来都是庸人自扰,然后会心地自嘲一下,随即变得轻松极了……
内省的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它带来的礼物会很多,可能你因此而变得健康、乐观、平和、有深度、有爱心、有创造力……
它可以让一个人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升内在的明晰度,让人越来越简单,享受生命,平安自在,纯真而有智慧,并将人性之中越来越多的内在闪光的纯良特质自动地发挥出来。
内省:让光芒进入自己之内
当我们有意识地省察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内里的观念、欲望、情绪等等活动,就是在内省了。内省的具体过程是,将注意力的光芒照耀到内在无意识的黑暗之处,使得虚幻的思维曝光,从而我们对真实心灵的醒觉度不断提升,进而可以越来越接近、认识自己的灵性本质。
我们没有活出自己本身,心灵就会有苦痛、不满足,才会去找寻。内省可以让那些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暴露出来而消除,而让我们真正的自己即真我的特质显露出来。
不管外在的你拥有什么地位、名誉、财富、人际关系,这些可能都还没有带给你内心真实的满足感、快乐和最终的意义;也可能混沌、迷茫与无明带给你的苦痛、失落、空虚,你早已经受够了。你希望改变、发现自己,知道活着的意义;或者只是想自己先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在;或者想有更大的智慧,并更超然地活在这世间;或者你想探索“你到底是谁”、“你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就是说,你在寻求解脱,寻求真理,寻求你的“真我”和“道”,说法很多,但都是一回事。有了这样内在真实的愿望,对自己的认识和省察就变成了一种需要了。内省就是基于这种需要,在醒觉的状态下进行的。
认识自己是智慧之始。内省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手段,内省让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外在、内在的活动表现,这些活动暴露在你的意识之光中,其中那些伪恶、虚幻不实的即会自动地被消除。这样虚幻的东西便不能再以秘密隐讳的方式,控制你作出各种无意识的言行举动。不经过内省,那些内在隐蔽的思维能量会一直操纵你去实现它们自身,而你不能依照心灵真正活出你自己。
内省:摒弃虚幻、进入真实
在虚幻之中,人生迷离而复杂;当进入真实之中,生命变得简单而清新。生命中的心灵苦痛、迷茫等负面感受不是别的,就是分不出虚幻和真实,或把虚幻的当成真实的而导致的结果。当我们明了了什么是真实,并且依据真实的力量而行,我们才感到自己没有被别的力量分割、拉扯,才能感到顺畅、愉悦和平静,那时我们就成为我们自己,这内在的整全使得我们的存在与表现都是真实有力、自然而美善的。
那什么是虚幻呢?虚幻的东西只是相对地存在,一时地存在,随着时间而变化,而消失。这包括来自自身的虚幻和来自外部的虚幻。自身的虚幻力量包括,你自己的旧习惯、思想偏见、条件制约、限制性信条、自己对自己的虚妄想象即自我、欲念、期盼等等,这些通通是你的大脑里的活动内容,简称为你自己的思维。你之外的虚幻力量是指他人的思维和其派生出来的创造物。这些东西,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重复和对未来的想象与欲望上。简言之,人的思维和思维所派生出来的东西,以及情绪、身体等都是虚幻不实的。
下篇 内省之道 1. 内省(3)
什么是真实呢?真实的东西是绝对、永恒存在的。在我们之内的真实是我们的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无比纯洁、充满真爱的。只有大脑思虑停下来不再干扰我们的时候,心灵的愿望、力量、特性才会显现出来。还有一个在我们之外的真实力量,那就是上天的力量。这个上天的力量博爱无边,造就了整个世界和生命的存在与进化。当我们大脑平静下来,用心灵就可以和上天力量连通。当思维越来越少,心灵便越来越稳固地与上天的力量联合,我们也就成为这个上天整体力量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而真正达成“天人合一”了。即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真实合而为一了。
由于我们的大脑开始发展自己,思维的功能逐渐增长,在不平衡之中,使得思维占据了我们,我们对思维信以为真,从而蒙蔽、否定了自己的心灵和上天的力量。这样,我们便从真实坠入了虚幻之中。
内省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这形形色色的虚幻,回到心灵的真实和对上天的信赖与臣服的过程。因此,内省需要我们平静下来用心去做,目的是看清所有来自思维的虚幻,从而超越出来。在真实之中,我们自然而然地那么有活力、单纯、平和而美好。假如你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那么入静、内省、让自己的心灵成长绝对是你最值得做,同时也是你最重要的事情。
注意力的方向、品质
一般人受身体感觉器官的驱动,只能用眼、耳、鼻、舌等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所以,感官只能收集自己之外的信息。那么关于自己的信息,却需要另一种能力,这就是将自己抽离的能力。你有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从这个新视角,你可以看见自己,可以知道自己在做着什么,注意什么,想什么,渴望什么,情绪怎样,感觉如何等等。你由内而外的活动会来到注意力之下。
当一个人地反观自己的新视角,即抽离的能力还没有建立完全的时候,他就老是像个探照灯,去照见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注意力在外面游荡,跟着外面的事情跑来跑去,不去看自己,也看不到自己。当注意力的能量较为稳定地收摄到自身,用来对自身进行滋养和省察,那么,这个人真正的改变和内在力量的提升的机会便来临了。
这个注意力的方向由外转向内,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只有跨越了这个门槛,一个人内在的心灵力量才有可能被开启。
关于注意力本身,是超越我们人的理解能力的。这里提供一些对注意力现象的描述,仅供参考。
我们做一切的事情都需要注意力。无论我们做什么,必须投放注意力才可以完成。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你需要知道它被你使用到了哪里,是怎么样分配的,需要怎样调整等等。一个人成就事情的品质取决于他注意力的品质。完全纯净的注意力,如同婴孩的注意力,干净纯粹单一,只是观察、清楚地知道。当注意力的能量和思维结合,就表现为思维本身,它变成一股有限的、僵化、执著的能量块,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固定的各种观点、教条、好与坏的规矩、定论,评判、欲望、情绪等。当注意力和心灵完全结合,就是有生命气息的,有美感、创造力、活力,可以自由自在流动的能量,表现形式是机动灵活,充满喜悦和爱,不执著,自如随意,具有创意和新鲜。
下篇 内省之道 1. 内省(4)
内省的门槛:注意力由外在转向内在
能够去内省,要跨过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用感官吸收外在有形的粗糙层面的信息,转向对自身内在的无形的精微信息的捕捉。
比如,你之前只知道自己表面上做了什么,有什么行为,有了内省的能力后,你能透过表面看到所作所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有一个单身女士,她喜欢家里人多些,热闹些,每到周末就热情地让朋友们到她的家中聚会或聚餐,如此这般几次之后,弄得朋友们都不愿意来应酬了。后来她进行内省,她问自己为什么总是组织人到家里聚餐聚会,她意识到自己心里很害怕孤独,周围有人才觉得安全。她表面上的行为是宴请朋友,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内心没有安全感。又如,一名推销员喜欢夸赞女士们比实际年龄年轻、漂亮等等,通过内省他便知道自己是奉迎女士们的虚荣,讨好她们,以利于销售。
因而内省是具有穿透力的,你会看清在无形层面的运作的行为根源。正因如此,随着内省,一个人会更加富有深度和洞察能力。
有效内省的先决条件
身在问题之中,就看不清问题。跳出事情才能看清事情,跳出自己才能看见自己。你要从自己之中出来,升高你的视野,升高你的注意力,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内全面地察知自己。
这就是内省的一个先决条件。首先让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之中抽离出来。这才可以真正地内省,但总的来说,不管结果如何,能够反观自己总是好的。
有个人失去了亲人,无法从痛苦之中走出来,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他的注意力总还有一部分在故去的亲人身上。后来,他决定旅行,到了大海边,他的心一下子打开了,注意力也从过去中抽离了出来,痛苦随即烟消云散。他是通过旅行变换地点使注意力流动起来的。当你懂得瑜伽入静的方法,只是静坐冥想就可以将注意力抽离出来,并不一定需要舟车劳顿,前去旅行一番。内省要先知道注意力去了哪里。通常对于自己身在哪里你是了解的,现在,清楚你的注意力去了哪里更加重要。当你能够随时捕捉自己的注意力在怎样运转,特别是清晰地捕捉每一个思想活动的轨迹,内省就会比较容易了。
当能随时省察自己的注意力在哪里,就可以随时有效地省察自己了。那时,你随时对自己有一种清楚的察知,不管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内心里的思想活动,你都清清楚楚地知道。
注意力如何抽离、升高
那怎么才能将注意力从自己中抽离呢?这似乎是个关键点。或许有不止一种的方法,这里只能简单提及霎哈嘉瑜伽的方法。对于一般人,首先要初步地达成“天人合一”,获得自我觉醒,简称自觉,即人作为个体与上天整体能量联合。继而通过日常静坐巩固自觉,在无思虑的入静状态,注意力会自动地稳定在头顶之上,因此注意力得以从一己之中抽离出来。这些都不是通过阅读、研讨可以达到的,必须自己有愿望,亲身实践、感受,而且须持续地练习以稳固觉醒的状态。
入静冥想也是一种注意力方面的训练,每日进行的静坐冥想就会起到管理、训练、稳定注意力的作用。当到一定程度后,觉醒的状态不再需要如此刻意和努力,而是你自自然然就是那个状态了。就是说先要有初步的觉醒,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内省,而有效内省又会促进觉醒的更加稳固和深入。
下篇 内省之道 2. 思维(1)
内省与入静
内省与内心的宁静状态是相互促进的,内省能力和内心的平和程度成正比例,一个人越能够内省,内在就越加平和。反之亦然,越宁静也就越有能力内省。因此,如果能够静坐冥想,同时不断地内省,改变和成长就会比较快。
最好能够专门给自己时间来入静,面对自己,认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本质和自己内心的各种状况、不足等。对于灵性成长,能有时间独处亦是相当重要的,独处意味着你将注意力给自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有人误解一个人时就是独处,那可不一定。当你单独一人,但却在进行阅读、看电视、上网等活动,注意力仍然是向外的,这就不是真正的独处。有些人有空闲时,却不知道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好,就去娱乐消遣、消磨掉时间。其实,在你工作、家务之余的时间,如果能够给予自己,用来静坐冥想,面对、了解、省察自己那是最好不过的。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不但没有多余的时间要去消磨掉,反而,你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入来静。时间和生命变得宝贵起来。一旦你进入了心灵的成长旅程,感受到那份由衷的喜悦,你便会知道快乐完全是内在的,并不是什么外在的什么活动可以带来的。
内省:无评判地静观自己
内省不是一件事情,不需要人为地努力做什么。它会在注意力升高并转向自己的时候自动发生,一种看到就立即知道的过程。但是,你要时常去看才行,因此,你必须有愿望知道自己的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且对自己抱有放松的、第三者的态度。这第三者的态度,就是对像旁观者一样去重新审视、看待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自己只是静观,而不作评判。没有那些认为自己很好、很不好,很对、很不对等等所有的评判,保持一份对自己的好奇和尊重。
内省,不光是能察知、清除虚幻的东西,还可以了解自己的程度、心灵成长的进展状况。而且,你亦会对你内在的力量和优美特质有所认识和肯定,对身边微妙的事情有所知觉和感应,也会有能力在平静之中感受精微层面的乐趣和美妙。
内省只针对自己,不牵涉他人
内省是你对自己做的,目的是要看清楚自己。如果一件事情之中,牵涉到很多其他人,你觉得别人错了,你看到的都是自己之外的别人的问题,这就完全不是内省。盯着别人的错误,你就没有机会改变、提高自己了。这是由于注意力还未能转向内在看自己。假如一件矛盾的事情发生了,通常,你与别人都有因素在其中导致其发生。中国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现在内省就是只看自己的那只巴掌,你出于什么自己内在的原因出手去拍、怎么拍的。别人的那只巴掌不是你内省的对象。
内省是为了有益于你自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在我们有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之前,我们不可能有能力使别人变得更好。有人读着如何内省的书,读完后去看别人有没有内省,这就又不是内省了。内省是要省察自己。
内省不是用思维进行的
内省是通过注意力的加强,看到自己的那些思维、情绪、行为表现等,它的关键是省察自身内在的实际状况。
有些人会把内省与自我批评等同起来。在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之中,常常谈及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是基于一个标准,以这个标准衡量自己,没有达到就批评自己,以使自己不断地达到那个“好”的标准。内省与自我批评的不同是,内省只是看到什么发生了,对自己的一种清楚的察知。其中没有评判,没有诸如我有罪过、我不好等等对自己的批评。
另外,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前因后果的探索、分析,这种做法也不是内省。内省不使用思考、分析推理等思维的能力。用一个思维无法看清另一个思维,它们在同一平面上。我们所说的注意力的加强,就是注意力要强于思维的意思。当你有了一个思维与另一个思维之间的空隙,或长或短的空隙,在空隙间你是平静的,处于观察状态,此种观察状态下内省便有可能发生了。
对内、对外的警觉
警觉是指在镇定之中觉察知晓。
有些人对外在的人和事物有很大的警觉,清楚地知道周围出现了什么情况,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有关事物的数量、放置地点、去向等等。这种警觉是运用感官捕捉外在的信息,对于每一个人,这种清醒和警觉都是十分需要的。当然,你对警觉的范围会有所选择,和你有所关联的那些信息才会被关注。通常,你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兴趣自动地筛选警觉的对象。
以前习武的人要求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很高程度的警觉能力。如此高的对外的警觉能力同时需要拥有另一种对内的警觉能力。对内的警觉能力是指能够知道自己的思想活动、情绪、心灵感受、身体感觉的能力。当你一旦重视内心感受、身体反应,知道并且看清自己内在的思绪活动,那些内在的活动就不会再纠缠你、扰乱你,它们会离去,你的内在会逐渐变得简单、清澈起来。
内省必须先对自己由内而外地有所警觉和观察。当一个人的内在越来越宁静透明、无杂念的时候,他便会自动地拥有很高的洞察、穿透和警觉力。时常入静,保持简单清晰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这些深层能力。
下篇 内省之道 2. 思维(2)
苏格拉底的诘问式省察
距今2400多年前,苏格拉底就用思维的逻辑推理技巧,揭示出人们对自己所声称知道和相信的东西是不知道、不完全相信和无知的。甚至,对于那些早被经常使用的名词定义,通过苏格拉底的诘问,人们发现自己对其也都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只是运用了思维“虽不能达到真理但却可以揭示非真理”的作用,通过运用思维的逻辑推理功能进行深入的诘问,揭示出人的思维定论本身都有反例,是自相矛盾的,思维概念与其相对应的真实之间存在鸿沟。
但苏格拉底并不承认自己有智慧。他表明他之所以比其他人有智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而人们什么也不知道,却自认为自己知道。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比本身无知却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要更加有智慧。他说,人是无知的,真智慧单单属于神。
尽管人不可能达致智慧,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追寻智慧是无意义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他的结论是,人依然应该通过“省察的”、“哲学的”生活尝试拥有智慧。
当时,多数雅典人无法接受自己竟然是完全的无知这样的一个事实,因此,他最终被雅典人判处极刑而喝下毒药。①
①注:本段文字参考书目:
《苏格拉底ONSOCRATES》美国霍普·梅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生命体验与思维
或许,人的进步就在于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而通常说的所谓“知道”是我们自以为的知道,这种自以为的知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通过生命体验知道,另一种是从思维上知道。
生命体验是一种用身心去亲自感知、感受、体会的实践。比如,一个人见过、品尝过榴莲,那么,他即是体验性地知道了“榴莲”这个词所代表的这种水果。另一人从未吃过榴莲,他学习了这个词,甚至也看了榴莲的图片,但他不知道榴莲的滋味、香气等等。那么我们说第二个人,他并不真正知道“榴莲”这种水果。第一个人是从他的生命体验上知道,第二个人只是从思维上知道。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从思维上知道与从生命体验上知道是两回事情。
一个普通的实词概念尚且如此,更何谈那些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呢。如果我们看先哲们对真理、实相的认知和教导,看不同宗师的言论典籍,而我们自身没有先哲们的生命体验,没有他们的状态,那么,我们不能真正看得明白,而且无论如何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的程度。
就像我们不能从榴莲这个概念品尝到榴莲的味道一样,我们不能从圣贤对真理的描述而认识真理。也就是我们不能从思维达到任何实际的事物和体验中去。思维只是概念,是不实的。
如果先有了生命体验,然后用语言概念去记录、描述、分享,那是完全可以的。先贤圣哲说出来的话语为什么会被人记录下来,并且一直流传呢?就是由于那些话语是他们基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基于他们在那个境界中而表达出来的。因而那些语言都有着背后的实质根基,有那个境界中的内涵。但是,这样的语言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只有那些具有相同生命体验的人才可以真正看得懂。换句话说,想表达什么,要先有那个体验,成为那个状态,由那个体验、状态产生出来的思维、语言就有了背后的实质,它们也就是具有真实力量的了。
下篇 内省之道 2. 思维(3)
思维的有效范围
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包括我们人,都是上天的创造。而人的能力仅在无生命的事物上有效,或者把有生命的东西弄死后再加工。人的思维智能在无生命的事物上可以淋漓尽致地起到作用,但也仅限于将一件死的东西做成另一件死的东西。对于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哪怕是对于一株小草,一只蚂蚁,思维都是毫无能力理解与认识的。至目前,科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外在的科技并不能使人们找到心灵的力量和生命的真谛。所有关乎生命的知识,均来自上天的大能,是人的思维不能企及的。
我们人,作为一种高级生灵、生命,如果用思维去生活,那么是什么结果呢?在思维里,过去的记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分析思考、推理想象,这些都要有素材、有依据,而所有素材和依据都是从过去的记忆之中提取的。那么,根据这些过去的素材和依据,去分析思考、推理想象出来的将来,依然是过去的延伸,未来只是过去的不断重复。可能外在的形式变化了一些,但实质上是一种重复。因此,思维导致一个不断重复、再重复的死循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用思维去生活,那我们只是不断地在重复旧的自己,只是活在过去。所以说,如果不超越思维,我们的生命就无法进化,而停滞在蒙昧的死循环里面。
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解决物质生存的问题,但我们要提升生命品质,发展内在的心灵力量,就要寻求与更高的上天力量结合,超越思维这一层次。换句话说,要超越过去和将来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来到崭新的一元性的当下。来到当下,内省会自动发生。一个醒觉了的人,通过内省,将有能力看到自身的各种限制性思维,将有能力从过去的循环中,从所有的自我设置的陷阱中超越出来,使生命得以改变和成长。
思维的二元性
思维基于二元对立的模式进行运作。一样纯粹的东西,思维必须用另一样不是它的东西去描述和认识。在二元世界,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对立面,并且和对立面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所以,一旦思考某种东西,我们必须把它割裂,必须用它的对立面,或者用其他不不是属于这种东西的东西去理解它。比如,用思维去认识“一张白纸”,那我们要说,它是木材做成纸浆而制造出来的,没有颜色,用来写字等等。你看,我们必须先割裂、离开这张白纸,然后再以其他东西来描述定义它。
所以,在思维层面上,我们无法理解任何绝对纯粹、一元的东西。纯粹单一的东西是不可以再被分解的,而且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与其匹配互补。它需要我们完全以其本来面目、如其所如地理解。有人会说,不用思维,我们怎么理解一样东西呢?当超越思维,我们会纯粹地观察、知道一样事物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它本身来看待,同时也会有另一种新的感知能力发展出来。相对于实相而言,思维好像一个可以和实相不断捉迷藏的屏障。
思维在时间线上运作。没有时间的概念,思维也无从存在。人们运用思维,不是记忆、分析、思考过去,就是计划、设计、想象未来。但思维无法来到当下。因为一思考便立即进入过去,或者未来。思考停止,没有任何思虑时,你会来到当下,而这也正是内省的状态。
下篇 内省之道 2. 思维(4)
思维有其功用和价值。人们已经发展了思维的能力并对它的相对性有所体验和了解,人们也凭借思维去追寻真理,同时发展了理性的能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要去认识什么是绝对的真理。而绝对性是一元的,纯粹的,要用心灵去体验的,这是一个在更深、更微妙层面上的事情。发展内省的能力即要提升到超越思维的一元高度上去看清二元的思维。
思维的工具——语言
人们凭借语言去进行思维。语言的言辞和它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总是有着距离。一个人尽其努力描述了一个茶壶,但这描述和那个茶壶本身还是两回事。要想描述一下花儿的香气就更加困难了,再接近的描述也无法和那个香气本身等同。画饼不能充饥,用语言、思维总是无法企及那个事物本身。
这不禁让我们怀疑,语言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我们自己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我们又如何对待那些典籍图书和他人说出的话语?因此,语言、思维是我们必须要去省察的对象。
随着一个人的不断觉醒,越来越真实,思维便减少了,他的话语亦会减少。但并不会成为哑巴。那时,他只会说那些由心灵发出来的话语。
你会觉得,语言还是有效的,的确可以沟通许多东西。语言沟通的有效性,是要有个前提的。这前提就是,双方对那个问题都共同拥有生命的体验。比如,我们都亲眼见过、用过那个茶壶,谈论它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彼此理解的;假如我们自身都有过被别人帮助和关怀的感动的心灵体验,那么,当看到分享这种感受的语言文字,我们就会心领神会、感觉共鸣。因此,双方沟通时,均有生命体验在先,之后语言文字的沟通就会在比较小的误会之内进行。但即便是都有生命体验,感受的程度、范围也不是一样的。应该说,使用语言这些概念性符号进行沟通,它的效果总是很有限的,误读误解也在所难免。特别是越微妙的感受和含义,就更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那思维语言的功能,在我们的生命中该有怎样恰当的位置呢?答案是:它该是我们心灵的仆人。我们不要让思想观念限制甚至左右了心灵的自由和美好。人的内在直觉都是朝向着美好的,我们要依循心灵,让心灵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在这基础上用思维、语言来辅佐生命的旅程。
自我
一个人从思维上,以为自己如何如何外,就导致产生了“自我”,也就是一种自以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想当然。这个虚幻的“自我”一出现,人心灵的直觉力和本能就会隐退,继而丧失了和真实的联系。而且“自我”会立即将你带入它编织的“自我幻象”里面去,你开始只是用自己的成就、想象、应该如何的教条、期望和要求来对待你自己,然后显示自己并希望别人也如你设想的一样看待你、对待你,对你作出反应。看到别人的优秀表现,你不会去欣赏,而是感到自己受到贬抑。看到别人表现平平,你会觉得自己如何优越和了不起。“自我”不知道什么叫谦虚,不知道什么叫倾听、尊重和仁爱。
你的“自我”本只是你大脑思维功能的一个派生物而已,但是,它却开始主宰你整个人,不顾你的心灵感受、身体的疾苦,它将你沦为实现它自己的工具。而且它也会欺骗你、愚弄你。遇到其他人的“自我”,两个“自我”之间便或明或暗地排斥与争斗。不仅如此,很多人的“自我”还去操纵利用别人来显示并壮大自己。
下篇 内省之道 3.自我欺骗(1)
“自我”的存在使你自己制造或招致别人的引诱、试探、妒忌、竞争、利用等等。它给你带来一出出的戏、你可能感受到失败、伤害,也可能你赢了。但它会幻灭的,最终一切都是一场空。
“自我”的重要特征是表现欲、好胜心、权力欲、控制欲。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省察自己。发现“自我”后,不要和它对抗,因为对抗反而会强化它。只需要看着它,看着它表演,或者来点自嘲,嫣然一笑。许多时候,它的确像个无知的丑角在演戏。
许多人活在思维运转的惯性里面,一切都是思维带动着。他们认为没有“自我”,不去思考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样活了。我们可以看看动物,动物没有思维能力,虽然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它们没有“自我感”,它们自然而然地相互协作、觅食、繁育后代、终老……做了这一切,却没有认为“我”在做这一切。我们人类进化到目前,应当超越了这个不实的思维,而且有心灵的直觉力,来自身体的深层知觉能力和更加精微美妙的心灵本能,内在早已存在的自然属性会呈现出来,这些新的能力让我们自动、自然地知道在新的层面上如何行动。生命是神秘的,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的能力产生。只是人的大脑不能理解和想象生命的奥秘,才会担心不思考、没有自我就无法行动了。
虚幻的“自我”需要不断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让自身存在和长大,它很在意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因而从“自我”出发的行为表现,往往都要求一个外在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实体的自我,你的外在形式即身体是一个独立个体,你借助身体拥有先天而非造作的个性化特性和力量,当你自然地呈现你内在本有的特征和力量时,也可以说是你的自我。只是这个自我不是你自己头脑里的想当然,而是每个人因独特而有别于其他个体的一个说法,也就是你成为自己“真我”时的那个自我。这个自我也会有各种行为表现,但这些行为表现都是发自内心、真情流露的自然之举。当一个人用愿望真心地做了什么,那就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轻松的、无条件的、当下的、自然的,做了也像没做一样。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锡吕·玛塔吉女士说思维
……你们不要觉得惊奇,你们中国人应该听说过老子讲‘道’。老子说思维是个幻象。思维是由于我们的自我或思想积里对外界的反作用而形成的,并不对应真实。这个过程造成我们的思维,其虚幻犹如肥皂泡。所有那些争论、战争,全是由于我们思维中这些虚幻的东西引起的。因此你们要超越思维。有人说,在香港这个地方,怎能一方面超越思维,另一方面又能成功做生意?其实今天商业上的问题,像经济衰退等,都是由思维造成的。思维反过来控制我们,就好像我们发明了手表,却变成手表的奴隶。我们发明了电脑,却变成电脑的奴隶。同样,思维也便控制了我们。这是一个相对的身份认同,而不是绝对的……
——摘自1996年香港公开讲座
……你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我们不能改变真理,我们要在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到真理。这就是梵文(Buh)“觉”这个字的意思。Buddha(佛陀)这个词便是由此而来的。而“Veda”(吠陀)这个词,意思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应得到。
这不仅是在思维上了解真理,因为思维是个幻象。思维是外在的,我们的自我便是思维造成的,它只是思维造成的肥皂泡,脱离了现实。离开真实之后,凭借我们的自我或思想积累,我们可以造出各种观念。就好像希特勒,要把所有犹太人都杀掉,他真的这样做了。
人的注意力不是去了右边,便是去了左边。不是去了将来,便是去了过去。所有思维都是由将来或过去产生的。一个念头升起然后降下,另一个念头升起然后降下。我们便身处这些念头中间,无法处于现在,但只有现在此刻才是真实。
中国有老子,他讲的都是霎哈嘉瑜伽。在日本有菩提达摩的禅宗。所有这些教导,都是希望教人把注意力升得高过思维。超越思维便是真理……
——摘自1996年台北公开讲座
下篇 内省之道 3.自我欺骗(2)
人习惯了自我欺骗的时候,就无法意识到自我欺骗了。在自我欺骗之中,人变得完全无法自知与自省。而且,自我欺骗初始目的就是故意地逃避看见自己。有些人,内心有改变和提升的愿望,但是陷在很深的自我欺骗的包裹里面拔不出来。所以,在此至少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常见的自我欺骗是怎样的,这能帮助我们去发现自己是不是在自我欺骗,然后,我们通过识破“自我欺骗”而让自己有能力从中跳脱出来。
自我欺骗,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骗自己,常常表现为一种辩护式的自圆其说。基于对自己的不诚实、不想面对、欲轻松地逃避自己,而从大脑之中找出似乎合乎情理的论据理由来让自己感觉合理、可以接受、是正常的,从而掩盖真实的内心感受、责任,掩盖自己的狭隘、无知、对他人造成的不利等等问题。也可说自我欺骗是对自己的错误、弱点用另一种虚假去逃避和掩盖。
内省是去看自己的状况,自我欺骗则是回避实际的状况,然后再找个理由把自身实际的问题掩藏起来,并将其合理化。自我欺骗的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远离内在的真实,在层层的虚伪之中埋葬自己。
常见的自我欺骗手法一:习以为常
当人们对未知、可能的变化怀有恐惧,便欺骗自己说守住、重复旧有的模式是安全的,所以,人们就在这种虚假的安全之中逃避恐惧。以为习惯了就变成正常的了,事情发生多了就觉得正常了,这是不明是非的人们最常见的一种自我欺骗。活在某种“正常”之中,这种正常往往是一种麻木、不明所以、从众和盲目的惯性。
在真实之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变化着。“习以为常”是陷入在一个“死循环”里面。认为这就是这样,那就是那样,如此的习惯和规律才正常、应该不断延续、不断重复。有“习以为常”特点的人,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只知道发生很多了,就是对的了,大多数人都如此做就是对的了,就要顺从,要“自然”地往下重复。他们常说的是: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或者,其他的人们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我们明白,大多数人都那样做,和那样做是好的、正确的没有什么关系;很可能大多数人都僵化甚至错误了。人们过去一直那么做,和现在自己要怎么做也没有关系;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扯不上什么必然的关系。
因此,要跳出那种没有生机的、僵化重复的、在一个封闭的圆圈之内打转转的“习以为常”。我们是生命,我们是鲜活的,我们要成长。
常见的自我欺骗手法二:找理由
如果一个行为内在的动机是自私或不诚实的,会被视为不好。人们为了掩盖不好的动机,就找外在的堂皇理由来骗自己、骗别人。也有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无知、不能理解。茫然无知会给人带来惶恐,因此人们找出合理的解释来逃避这种惶恐,让自己得到虚假的安慰。人们找理由总是着眼于外部世界如何,他人如何等等。外部世界与他人如何完全不应该成为我们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根据。我们要对自己内在深藏的智慧,我们自己真切的心灵感受有所尊重,有所体察,有所依循。
真实的东西,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它如其所如地呈现自己。如果你基于你内心全然的真实意愿出发,你会自然直接地去做。当我们违背自己、歪曲、压制、否定了自己的真实内心,那么我们内心自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内在自然存有的良知。良知让我们做错的时候心里不舒服。当知道自己做错了时,我们简单地承认,去修正自己就好了。可是,当你不去修正自己,而是企图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也不去面对的时候,你就开始自我欺骗了。你会找出很多外部原因,你说是那些外部原因和其他人的错误使你犯了错误,让这错误看起来似乎是别人的责任,而你是清白的。
下篇 内省之道 4.态度(1)
诚实是心灵成长的基础。首先要尊重事实,找理由实际上是想掩盖、歪曲、篡改事实的极不诚实的行为。用理由伪装出的“对”和“好”也是假的,虚荣和面子实质都是造假行为。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维护住一种虚假不知要耗费多少能量,而且最终也会被揭穿。如果把找外部的理由、借口这些精力、能量用在承认事实、面对自己、扪心自问上,这就由“自我欺骗”变成自我省察了。如果还需要找什么理由的话,那就智慧些,真诚些,为自己能改变、变成更好的人找找理由吧。
常见的自我欺骗手法三:刻意地积极思考
教条是指被规定为好的、真实的一切信念、观点。最常见的教育方式是教条灌输,目的是让人相信教条、执行教条。刻意地积极思考就是一种对自己进行的教条灌输。教条灌输会改善行为,但或许是机械、勉强的,不一定自然和真实。
当负面的旧思想还在的时候,刻意地相信并执行与之相反的积极思想到底会有什么效果呢?一个上司对自己的下属有极大的不满,他一直告诫自己要宽容,不能怨恨,宰相肚里要能撑船,可是在心里面却依然有着一个大疙瘩,并没有释怀。但他在人前却佯装出一副大度的样子,表示他早已不计前嫌了,于是他开始自我欺骗,认为自己已经包容了别人。
可以看到,在头脑中去相信和要求自己做到宽容,与真正在内心中让怨恨消融,达到彻底的宽恕是两回事。刻意地积极思考试图促进人的正向改变,它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首先,在消极思想、负向问题还在的情况下,输入一个与之相反的积极思想,会造成一个新的内心冲突,为了减少这种矛盾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有些人会开始“自我欺骗”,假装问题已不存在了,而一味幻想积极思想已经实现。其次,灌输一个积极思想会使得那些负面的问题不被真正地察知,它还在那里,无法置换,未得到清理,从而错过了可能通过内省而被清除的机会。再次,一个旧的思想往往在宽松、被接受、被理解、无评判的境况中容易被化解、被消除。而积极思考的出现,给了旧思想一个否定的态度,一个反作用力,因此这种否定的态度甚至会强化旧思想的隐秘存在。
并不是说“积极思考”一无是处,而是说“积极思考”如果是自然转化得来的,它就会是人自己内在的领悟和理解,而不再是灌输进去的一个外来思想,它会是人的生命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会非常真实和有力量。
被灌输的积极思想也是一种思想制约,是一种看起来“好”的思想制约,它也是我们需要去内省的内容。因为这种“好”是一种人为做作、机械的好,从真实、自然的标准来看,说到底也是虚假的,因此,要看看我们呈现出来的那些“好”的、“优秀”的方面是我们自自然然的真实状态,还是因为我们认为应该那样才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应该”的标准去做,有没有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念头被压制、掩藏了起来?
积极思考是一种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来代替负向状况的方法。比如,你害怕去做一件事情,积极思考告诉你胆小害怕是不好的,要有勇气,勇敢地去做那件事情,依着积极思考,你便鼓起“勇气”用“勇敢”来对抗自己的胆小害怕。
以内省的方式改变负面状况与积极思考完全不同。同样是针对你害怕去做一件事情的状况,诚实地内省则是,要去看清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所害怕的具体是些什么,然后知道了自己所怕的那些东西并不是真的可怕。内省是对胆小害怕进行静观和自动地化解。当胆小害怕被消除之后,勇气就会自动降临,同时你自然会对生命产生更积极的新认知。
在锡吕·玛塔吉女士的一段讲话(讲于1982年)中,对于积极思考有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不管是好还是坏的思想,你只要跳入思维里,就会进入一种惯性的动力,在那里你会由一个思想跳入另一个思想。有些人说,那坏的思想应该以好的思想来对抗它。换句话说,就好像一辆汽车或一列火车由一个方向开来,被从另一个方向开来的车推回,两辆车会在某一中间点停住。那或许是好的,但有时会造成伤害,一个被好的思想压制住的坏的思想停留在那状态下,有时会反弹,这在很多人身上发生过。他们压制一些正常的思想,告诉自己要对别人施善行好等等,这种人有时会感到困扰,忽然间变得恼怒,而此时别人又不了解他们。……这就是为何我们应无思无念地把所有的思想都从心中摒除,这样你就会随时自动地停留在中央。”
逃避与面对
很多人逃避自己,这障碍来自我们希望自己“好”,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不好”。因此,我们身上发生了“不好”,就转过脸去,并且用“自我欺骗”的方法去遮盖自己的“不好”,甚至让自己的“不好”合情合理。
现在,要建立一种新的“好”与“不好”的标准,真实就好,虚假就不好。勇气只不过是将真实呈现出来的力量,真正的懦夫是那些不敢面对自己的人。一个人要有勇气接受真实,有勇气摒弃虚假。内省所需要的勇气就是去看、去面对、去承认那些实际发生的。
真实就好,虚假就不好。你要用这个新标准,来面对自己,衡量自己,跳出自我欺骗的循环。事实上,真正的情况是,在每一件事情上,你都面临着是成为勇士还是懦夫的抉择。而那些敢于面对自己的勇士心里都知道,一个不必再做任何欺骗、心清如镜、坦然地做真实自己的人,内心是多么的轻松和自如。投靠真实的报偿是巨大的。
下篇 内省之道 4.态度(2)
非此即彼
什么事情也重要不过你对事情的态度。事情的发生,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甚至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暴露你的态度。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而看不到自己的态度,因而,我们需要打开内在的眼睛,那样便不再对自己盲目。
当一个人还在意识的粗糙层面,即仅仅是被思维主宰时,这人呈现的状态就是只有两极化的态度。一件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对人不是热情过度就是冷若冰霜,不是坚持到底就是永远放弃等等,在两极之间摆动,或者停留在某一个极端上。
非此即彼,是思维的特点。如果一个思维告诉你向东是好的,那就自然地意味着,向西是不好的。但思维又总是在变化,今天这样是对的,明天就变得不对了,后天又是一种新说法等等,没完没了。所以,思维、观念都是短时间内有效的,而且思维的结论一定是支持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当你接受了某个结论,那么你就只能选择停在两极的某一端。事实上,两极化的思维看起来是两个互不相容的相反观点,其实它们是同一回事,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超越了这个层次,你便可以看见整枚硬币。那时你对整体一目了然,自然、便不再一边倒地陷入其中某一极。
只有凭借发展心灵能力,升高我们的注意力,才能够达到一个可以看清思维的程度。而观察到内在的思维活动,就是内省。通过内省,我们会知道,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执著成为牵动我们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木偶线,当我们从事情之中把自己抽离出来,木偶线就切断了,那么非此即彼的游戏就会结束。
第三种态度——察知与静观
第三种态度是超越了思维、跳出了思维才会有的一种态度。只有跳出二元的思维,高于思维,才能看清思维的活动内容。爱因斯坦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说,我们不能在产生问题时的同一思想高度上解决那个问题。意即要提升了意识的高度之后才能解决之前的问题。
思维能够带动人的言行,决定人的言行,它有着一定的能量。有人甚至为某个错误的信念而付出生命。要超越思维,并非简单的事情。这要靠灵性的觉醒,就是来自我们心灵的力量。关于觉醒这一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中国儒家用“天人合一”来表示,道家说成得道、悟道,佛家说成回归自性、见性、开悟、觉悟等,古印度则称为“瑜伽”。当这个心灵的力量升起,我们便醒觉着,就有能力看清楚思维在我们头脑里的运作,这样,我们将有能力超越非此即彼的二选一的限制,而发展出一种折中的、微妙的、抽离观察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让人感觉像是在此与彼之外,又像是在此与彼之间;像是彼此皆可,又像是彼此皆非。
第三种态度的表现是知道什么在发生但不作出反应,不评判,仅平静地知晓。好像是没有什么态度,有点让那些惯用头脑的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身在其中,却好像置身事外,那么镇定自信,却又好像没有立场。第三种态度是超然静观、不能理性理解的态度。
要避免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静观是指内在没有针对事情产生任何的思维、念头、情绪,并不是单单地指在行为上不作反应。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在言语行为上表露头脑里的想法,也压制自己的情绪,看起来表面上也没有反应,但这完全不是静观。静观是个内在的状态,内在无思无念的虚空状态。
下篇 内省之道 4.态度(3)
这第三种态度源于内在稳定的静默。静观的态度并不会让人成为一个没有任何作为、对人对事视若无睹的木偶。一个人拥有静观的态度,其外在表现依然可能会伴随着自然而然发生的各种行为,即在静观状态下,人会作出直接、简单、自然的行动,这种行动不可以被解释,是生命能量使得人那样去做了,或是出于直觉、上天的意志。所以,静观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的状态。
若一个人不能静观,而是对某件事情在自己的内在发生了反应,通常这个内在的反应会相应地表现在外部行为上。那么通过发生的外部表现,去看清里面的想法、情绪具体是怎么样的,正是一个内省的路径。
其实,对于那些与你没有多大关系的事件,你是个旁观者,自然有第三者的视角。最关键的是,在所有的事情上,特别是与我们自身有利益关联的事情上,我们要建立起这第三种态度。事情与我们无关痛痒,自然你的态度也无关痛痒,那没什么了不起。心灵成长要面对的,是那些与你休戚相关的事情,那些你自己正置身其中的事情。当面对着自己的利益得失或人际冲突时,毫不执著而不动声色,那说明你在心里已不再与那些所谓的利益执著牵连,这便是达成了内在的超然静观。
下面是一些第三种态度的例子。
在接受与抗拒之间
当一件事情发生,它就已经成为事实。对于一个事实,除了去接受,我们还能做什么?抗拒意味着和事实对抗,否定事实。而事实是完全无可否定的,它已经在那里了。所以,抗拒、不接受事实的态度真是不可思议的愚蠢。
比如,有个人莫名地骂了你一句,通常人不可能接受被无端地羞辱,很多人会抗拒,“为什么要骂我,你有问题”。但这抗拒是愚蠢、无效的,无法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却改变了你的心情,抗拒事实的结果就是搞坏自己的心情。如果我们建立了第三种态度,那么很简单,我们知道他在骂人,我们接受这个事实,但我们就是看着这一切,发生就发生了,继续就继续吧,结束就结束了。你虽身在事态之中,但内在却虚空得令自己有置身事外的态度,甚至你还会觉得这真是一出有趣的戏呢。如果你已经有这样的态度,事实会怎样呢?那个骂人的人,会自动撤退,因为他会突然感到自己在骂一个不存在的人。
在这里,接受是一种允许其存在和发生的容纳。接受与抗拒之间的态度包含着两个微妙的区分,接受不等于赞同,接受所发生的事情,但不等于赞同那件事情。其次,当我们不赞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不必去抗拒,即不赞同也不等于要去抗拒。
在相信与怀疑之间
对人、对事完全相信而全盘接受,那就趋于迷信盲从;如果跑到另一个极端,十分怀疑到全盘否定,也可能被疑虑包围而错失良机。
在相信与怀疑之间的第三种态度是科学的、验证的态度。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先把它当成假设,随之亲身验证。这也是霎哈嘉瑜伽的创始人锡吕·玛塔吉女士告诉我们的一种态度。事实上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刚刚接触,还没怎么去体会这种瑜伽的新人,却常在嘴巴上说这是好的。嘴巴上讲这瑜伽好的这些人却并不怎么练习。还没有进一步的体会验证就下了结论,这种态度不够科学,不够诚实也是不负责任的。
下篇 内省之道 4.态度(4)
未经亲身验证就下结论是狂妄无知的行为。如果我们不去验证,那么我们也没有办法去了解其是与非、好与坏。当然,我们也不会事事都去了解和验证,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也完全没有资格评判。
这里面有一个对事实尊重的问题。诚实地尊重无论何种事实,很可能这个新的事实挑战甚至推翻了你先前的所有信念。作为一个诚实的人,在事实面前是要老实地接受,并需要更新自己先前的认识,做到从善如流。
在麻木与狂热之间
一个极端是对人、对事情冷漠无知、麻木不仁;另一个极端是过度投入而丧失了分寸。这两个极端都是有问题的。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与我们都是有所关联,我们不能视若无睹,起码我们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应该有怎么样的恰当的回应和行动。另一方面,行动过度就是狂热,狂热会导致过犹不及,因而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拿捏其中的分寸和尺度。
比如点木柴生火煮饭,如果火太小,木柴只是冒出烟雾,我们无法煮熟饭菜;但是,火太大,熊熊燃烧的大火也不能让我们煮好饭,甚至还可能烧毁我们。火的燃烧要在一个适当的程度,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它。其他的事情大都如此,态度上我们不能麻木不理,要去关注,但也不要过度关注,使自己深陷进去。
通常麻木是因为心扉未能打开,弄不清自己、他人和事情的原委。而狂热往往是由于不明白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不明白行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不停地做出行动,目的已经达到了,甚至已经变得有害了还继续行动。
因此,在麻木与狂热之间的第三种态度是,在平静中用心去行动,当效果显现就适可而止。
对自己的态度
说到态度,通常会被认为是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还有一个根源性的态度,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怎么认识自己。
你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你对他人的态度。如果你对自己是信任的,你也会信任别人;如果你是关心自己的,那么你也会关怀别人;你是尊重自己的,那你也懂得尊重别人。
你怎么对待自己,成为你怎么对待世界和他人的一个基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应用,看看我们怎么对待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怎样对待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如何对待自己了。凭借这一点去内省,每当我们遇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我们即省察自己的身上是否有相同的情况。比如,你看到一个人不诚实,在说谎,那么你会反过来看看自己,我有没有哪里做得不诚实呢?这样我们把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当成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一面镜子,这时,我们就已经达到能够全面地、随时地内省的程度了。
人们研究这个研究那个,科学涉猎的范围延伸到了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但就是没有去研究人自身。如果研究者自身有问题,怎么能确保研究出来的东西是正确的呢?如果镜面上布满了灰尘,那么镜子就无法如其所如地照出其他东西。肮脏、扭曲的镜面都不能真实照出其他东西。这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就如同一面镜子,当我们十分清晰地了解自己、透彻地了悟自己的时候,这面镜子就清洁干净了,可以真实地照见外部世界了。也许你体会过,当你自己变了,你会发现世界也变了;当你自己悲观消极时,世界也仿佛在末日的笼罩之下;当你自己的心态晴朗无比时,周围也都充满美好。所以,擦亮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