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叶优质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4:52
郭桂义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专业  信阳  464000)
摘  要   信阳茶叶生产近10多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重点研究、示范推广了茶树良种;立体生态茶
园栽培;改进传统栽培技术,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传统名茶信阳毛尖炒制技术,扩大信阳毛尖产区和生
产规模;研制开发生产新名茶;名优茶机械化加工;低温冷藏及真空、充氮、除氧包装保鲜技术等茶叶优
质、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茶树;良种;栽培;信阳毛尖;名茶;机械化;保鲜
中图分类号   S571.1; TS272.51
信阳茶区地处我国茶区北部边缘,茶叶品质优良,中国传统名茶信阳毛尖更是久负盛名。近10多年来,信阳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生产已成为信阳市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近10多年来,在茶叶生产中不断推广应用先进配套技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1         引进、选育推广茶树良种
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茶叶的出路靠优质,优质的基础是良种。为了尽快改变信阳茶区茶树品种结构,扩大适宜名优茶生产的茶树良种面积,1990年我市根据农业部发展良种茶园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茶叶生产实际,提出了信阳茶树良种推广的指导思想:不是良种不引进,不是良种不发展;发展无性系与有性系相结合;引进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国营茶场与乡村集体茶场以及个体种茶大户相结合;试验示范与引进推广同步进行。我市较大面积引种推广种植了无性系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的茶籽,该品种发芽早,单产高,芽叶茸毛多,特别适制信阳毛尖;另外也较大面积引种了无性系国家级茶树良种龙井43号的茶籽,该品种发芽特早,单产高,芽叶茸毛较少,适制龙井类扁形名茶。目前,全市有性系茶树良种茶园面积有6.2万亩,占茶园面积的12%,比1990年增加近20倍。
无性系良种,可长期保持良种种性;所建茶园个体间性状整齐一致,有利于茶园管理和机械化生产;鲜叶原料均匀,便于加工控制,有利于提高品质。我市在引种种植无性系茶树良种
茶籽的同时,积极引种无性系茶树良种茶苗建立茶园,经各地引种和生产实践,适宜我市引种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这样有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号、龙井长叶、安徽1号、翠峰等[1]。1993年我市浉河区董家河乡还引种了日本著名茶树良种“薮北”茶,[2]此后,罗山县潘新乡、新县八里畈乡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引种,为生产适合日本消费者口味的蒸青绿茶提供了基本条件。
在引种茶树良种的同时,我市积极利用本地种质资源,选育茶树良种。目前已选育成功一个适制毛尖、单产高、抗寒性强的茶树良种信阳10号[3],并与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良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的审定[4]。目前河南茶区正积极推广。
无性系良种推广的配套技术——短穗扦插无性系繁殖技术各地正基极提高应用。
2         立体生态茶园栽培技术
立体生态茶园是按照茶树系统发育的特点,从生态和生理两个方面入手,模仿自然,进行
立体种植,建立多层次、多成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具有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茶园,按上、中、下(乔、灌、草)3层结构配置生态位,上层为乔木高大树种,如板栗、银杏、桃树、乌桕、合欢、泡桐等,每亩8—10株,郁闭度0.3左右;中层为茶树,双行条植,每亩2000丛左右;下层为草本经济作物或绿肥,沿道路种植果树、花卉或其它密源性植物,让天敌取食栖息,茶树保护靠鸟类、昆虫、微生物相互制约而实现,把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茶叶。这种多种生物成份组成的复合生态茶园,各成员间互为条件,取长补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多样种植,多样收获,经济收入稳定,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茶园间作板栗发展较快。到1998年光山县、商城县、新县、狮河区等改建和新建立体生态茶园3.2万亩,平均亩效益1868元,比常规茶园增大50%,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3         改进传统栽培技术,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
春茶质量好,经济效益好。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是实现茶叶优质,高效的有效途径。信阳
市茶叶产区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努力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1998年春茶产量676万kg,占全年产量的比重达52%,春茶效益占全年效益的75%。
3.1  提早开园,改变采摘方法  过去,一般采用手工采摘的大宗红绿茶区,春茶的新梢在冠面上有10-15%达到标准时开采[5]。经试验研究,适当提早开园,把春茶开采提早到园中3—5的 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适当嫩采,缩短采摘间隔期,增加采摘批次,不仅能缓和采摘洪峰,更重要的是 增加高档茶产量和比重,减少中、低档茶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第1批采制的珍品茶上市,单价不低于1000元/kg,高者可达2000元/kg。春茶平均55元/kg,比夏秋茶20/kg高1.75倍以上。
研究表明,茶树叶片在未成熟前,对物质的消耗总是大于积累;只有在成熟以后,才能达到积累在于消耗,因此,留叶的当季产量总是降低的,只有到下季才会回升,隔季才能增产[5]。据杭州市茶科所的试验,若夏季留一叶采,其余各季留鱼叶采,秋茶适当提早封园,则春茶产量占全年的67.2%,产值占全年的74.5%;若秋茶留一叶采,春茶产量占一年的56.7%,产值占全年的68.2%;而春茶留一叶采,春茶产量只占全年的50.8%,产值只占全年的62%[6]。因此,
我们积极提倡推广“春茶留鱼叶,夏留一叶,伙茶适当提早封园”的采摘方法,提高春茶产量和比重。
3.2  改变茶树的修剪时期   修剪是控制茶树平衡生产,保持茶树旺盛长势和调整树冠采摘面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传统的轻修剪是在春茶前进行。据试验[7],春茶前轻修剪与不轻修剪比较,春茶开采期要推迟4-6天,每亩高档名优茶要减产5kg左右,春茶产值减少400多元。因此,为提高春茶比重和增加名优茶、高档茶产量,对采摘茶园,将常规的春茶前修剪,推迟到春茶适度提前结束后(5月中、上旬)进行。另外我市也不宜采用南方部分茶区推广的秋茶后修剪制度。因为我市气温低,易使茶树遭受旱害和冻害,造成翌年春茶减产、减值。
3.3  重视秋季施基肥   进入秋季,茶树地上部生长逐渐停止,而地上部根系生长旺盛,根系吸收能力强,仅施有机基肥,不能立即满足根系用肥需要,这一时期在施基肥的同时施入速效氮肥,可提高土壤可利用态氮的浓度,利于根系吸收,同化和积累,增强茶树抗寒能力,为来年春茶早发芽、发壮芽打下基础,提高春茶产量。早施的利用率高,效果好,[6]我市以9-10月份较好。春茶前的追肥也以早施好,在春茶开采前30天左右施下为宜。
4           积极改造低产茶园
20世纪70年代是信阳茶区茶叶在发展时期,全市茶园面积由1971年的4.77万亩发展到
1985年的33.3万亩。由于当时只注重发展速度,对建园质量重视不够,加之缺乏资金,所以建园标准不高,从茶树的生育周期来看,这部分茶园也逐渐进入更新改造期。因此,我市积极推广以“改树、改土、改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造技术,[8]取得一定成效。
5           推广信阳毛尖炒制技术,扩大信阳毛尖生产
信阳毛尖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我省著名的土特产,原仅产于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和罗山县[1,9],而与其生态条件相似的我市其它产茶县同样具备生产名茶的资源优势,但这一资源优势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挥,仅生产炒青、烘青等大宗绿茶,茶叶质量差,不适应市场需求,价格低,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1984年开始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专业师生在信阳市其它产茶县推广信阳毛尖炒制技术,仿制信阳毛尖称“河南毛尖”。1994年1月原信阳地区行署为了进一步发挥“信阳毛尖”品名资源优势,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信阳地区(现信阳市)按信阳毛尖工艺、品质要求生产的茶叶统称“信阳毛尖”[1,9]。信阳毛尖的产地扩大到信阳市8个县、区,1999年产量达850万kg,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扩大信阳毛尖产区的同时,注意保证和不断提高信阳毛尖质量。信阳毛尖继1990年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之后,1999年又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进一步提高了信阳毛尖声誉。
6           研制开发新名茶
信阳市各产茶县1984年以来,在推广信阳毛尖生产技术的同时,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
求,积极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名茶,先后研制成功仰天雪绿、震雷剑亮、灵山剑峰、金刚碧绿、赛山玉莲、香山翠峰、震雷春、仙洞云雾、龙眼玉叶、壁渡剑毫、云芽翠毫等新名茶[1]。克服了我市茶叶生产花色单一的局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           引进先进设备,研究推广名茶机械化生产
信阳名优茶以手工制作为主,劳动程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名优茶采制季节性强,难以扩
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高;另外,手工制作名优茶,制茶人员加工技术差异大,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特别是在劳力紧张和人员疲劳的情况下,很易出现粗制滥造现象,导致品质下降。因此,信阳市从1994年开始引进名优茶机械,试验研究名优茶特别是信阳毛尖的机械化加工技术,初步获得成功。目前全市共有30余套名优茶机械,较大规模的茶厂信阳毛尖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创制了翠烛峰和银湖碧莲两个机制名茶。生产实践证明,机械加工名优茶可降低劳动程度,提高工效,降低加工成本,稳定茶叶品质。信阳毛尖机械化加工与传统手工制茶相比,生产效率提高2.5-3倍,制茶品质提高0.5-1级,劳动力减少60%以上,制茶成本降低12.38元/kg,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8           推广应用茶叶贮藏保鲜新技术
茶叶是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的产品,特别名优绿茶集中在春季生产,而绿茶尤其是名优
绿茶极易在贮运过程中陈化劣变,导致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下降,而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历来受到茶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所关注。茶叶品质变化,其实质是内含化学成分的变化,经国内外学者的不断试验研究,形成一种共识,氧化是导致绿茶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温度和水分的高低则仅对贮茶品质变化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光线也是影响茶叶陈化的重要因素,但在贮藏中容易控制。根据茶叶陈化机理,为克服温度、水分、氧气等环境条件对茶叶品质产生的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有低温、除氧、真空、抽气充氮等保鲜技术,我市茶叶相关企业积极推广应用。
8.1   低温冷藏技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密切相关,降温可减缓大多数化学变化,从而抑制绿茶内含物的种种变化,保持其色、香、味等感官品质。在现有的茶叶保鲜技术中,低温冷藏技术最先进、效果最好。我市1992年建立起我国第一座茶叶专用低温冷藏保鲜库,年保鲜能力达80万kg,1996年又建立一个大型茶叶专用低温冷藏保鲜库,近两年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引进使用组合式茶叶低温保鲜库,每个贮量1000-5000kg。
8.2   真空包装和抽气充氮包装保鲜技术   不管是采用充氮包装还是真空包装,选用的包装容器必须是阻气(阻氧)性能好的铝箔或其它二层以上的复合膜材料或铁质、铝质易拉罐包装。充氮包装首先将袋(罐)内空气抽掉,形成真空状态,然后充入氮气,最后严密封口,阻滞茶叶化学成分与氧的反应,从而防止名优茶的陈化和劣变。全过程以专用的抽气充氮包装机来完成。真空包装是采用真空包装机,将袋(罐)内保持较低的氧含量,阻滞了茶叶氧化变质,达到保鲜的目的。我市两家企业应用复合袋真空或充氮包装,有两个企业采用了铁质三片易拉罐真空包装。
8.3   除氧剂包装保鲜技术的应用    是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复合膜容器,装入茶叶后再加入1小包除氧剂,然后封口,在24小时内可使袋内氧气浓度降低到0.1%以下,并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茶叶处于无氧状态,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保鲜效果优于充氮和真空包装,具有成本低,方法简便,效果显著等特点。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试验厂率先在我市应用。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试验厂将除氧保鲜包装与冷藏相结合,一些企业将真空包装与冷藏相结合取得更为理想的保鲜效果。
9         结  语
近10多年来信阳茶叶生产中不断推广先进的配套技术,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由于信阳是一
个古老的茶区,有些先进技术推广还比较缓慢。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如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信阳10号、龙井长叶等的推广;随着信阳毛尖产区的扩大,其加工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规范;研制开发的新名茶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批量,以形成品牌优势;名优茶机制技术应进一步试验推广、规范操作技术;茶叶保鲜应大力推广应用冷藏加真空包装货除氧保鲜技术。机械化修剪、采茶技术,在初步试验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推广;对茶树嫁接换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以推动无性系良种化的进程,实现21世纪信阳茶叶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