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重建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3:53
天安门,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气势宏大,造型精美。它作为紫禁城的南大门,耸立在古城北京的中轴线上,内拥故宫,外瞰广场,是北京城的中心。
明清两代,天安门是封建帝国王朝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举行了开国大典,从此,天安门成了现代中国和首都北京的象征,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向往。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时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之意。1457年,承天门毁于雷火,1465年重建时,其制式由原三层五间的木结构牌楼改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废墟上重修为一座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此名沿用至今。
1651年以来,天安门城楼经过多次大小修缮。但因岁月太久,加之兵火战乱,至上世纪60年代,建成已300多年的天安门城楼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又由于北京过度采汲地下水,城楼主体严重下沉。1969年,河北邢台大地震波及北京,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
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重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毛泽东主席特此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重建难度超乎寻常
毛主席的“八字”批示,意味着重建的天安门城楼除材料更新外,其规格、式样、工艺要与原建筑完全一致。
天安门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堪称人间的琼楼玉宇,它集我国千百年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古代匠师的智慧与技艺于一炉。要完全复制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无疑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情。
天安门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巍峨的大殿和楼顶,下层是巨大的汉白玉城台。城楼全为木结构,大殿飞檐下的斗拱和梁枋,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排列有序。斗拱乃我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因制作难度甚高,其工艺在民间早已不再流行。整个城楼的每一个部位、部件,无论是制作组装还是彩绘贴金,都需要尖端的古建技术。这给重建留下了无数的难题。
而尤为困难的是,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天安门作为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其政治色彩极为浓厚。重建天安门成为一项机密的政治工程,既要拆掉重建,又不能让外界知道。这就是说,偌大的天安门城楼的拆与建,要在一个密封的空间中秘密完成。
五建巧匠勇担使命
天安门城楼重建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谁堪担此重任?
当时,曾有人提出请外国人承包。但外方设定的工期最短也要两年。周恩来总理拍板:我们不能崇洋媚外,自己干!紧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谋部、北京卫戍区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和一个古建专家指导小组,并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承担施工。
天降之大任所以落在五建肩上,不是偶然的。五建堪称北京国有建筑企业的“鼻祖”,其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诞生之前。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是年4月,中央办公厅组建了中直机关修缮处;8月,北京组建了第一家公营建筑企业——永茂建筑公司。这两个早于全国解放即已诞生的建筑先驱的一部分,即是五建的前身。此外,五建的肌体中还包括了解放前就有、后通过公私合营并入的66个营造厂、68个水暖铁工厂、4个电器安装队、4个凿井队和109个席棚队,在册职工近万人。其中,有一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五建的能工巧匠之所以能进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视野,与木工师傅姚来泉不无关系。姚来泉14岁在老家当学徒,16岁进京考木工,由于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很快晋升成级别最高的8级木工。姚来泉与天安门似有一种天定的缘分,因为在此之前,天安门每年搞国庆大游行,那些彩车的模型就是他领衔制作的。姚师傅在这一领域素负盛名。1969年国庆20周年大游行,姚师傅制作了一个最大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模型车,后来曾先后出现在邮票、日历和香烟盒上。
五建公司由当时的领导吕德隆任总指挥,抽调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按军队编制组建了木工连、瓦工连、架子工连、油工连、混合工连5个施工连队,于1969年12月秘密开进了工地。
世上最大的神秘大棚
为了保密和冬季保温,开工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搭设一个可以装进天安门城楼的大棚。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4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难度不言而喻。
五建有一大批技术高超的架子工和旧社会时靠搭大棚吃饭的席棚手艺人,但谁也没搭过这么大的大棚。技术人员研究了多套方案,最后决定用杉篙代替钢管来搭设。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再裹上苇席,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7天之内便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时值严冬,风大雪猛。为了保暖,他们在已停止游园的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专门为大棚内供暖。大棚内还安装了供水、供电和悬吊运输设施。如此高大、复杂、多功能、多设施的大棚,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就是这个神秘大棚,既保证了重建的工期,也起到了绝好的保密作用。不仅北京市民不知这里在干什么,就连两旁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天安门正在动一次“世纪手术”。
拆除天安门仅用了7天
1969年12月15日,开始拆除天安门。根据原样重建要求,必须拆什么、记什么。天安门上的琉璃瓦有100多种规格、10万余件,木构件1万多个。其中,双层重檐的木构件最为复杂。古代工匠堪称伟大,建造的天安门城楼工艺精湛,美妙绝伦,上万个木构件没用一根钉子。斗拱、木枋、跨空梁等构件相互咬扣、严丝合缝,工人们边拆边连连称奇。拆下的木构件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负责画图,北京光华木材厂负责按图加工,五建负责复原施工。
为了试验一下复原的可能性,工人们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一边拆,一边编号,然后按原样拼码。可拆完了,就是拼不出原样。
古建专家琢磨了半天后说,拆下的木构件虽然编号秩序对,但有的方向不对。于是,又开始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构件都画成草图,拍成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等。工人们照此方法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拼装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了并能拼出原样为止。
这么复杂的工作,工作量又那么大,五建的工人们却仅用7天就完成了。拆下的万余个木构件堆满了端门大院。有关专家听说7天就拆完了天安门,表示不敢相信,说这是个不等式呀,怎么可能呢?可当他们看到一块不缺的木构件、拍成的照片、画出的草图、详尽的记录时,才不得不向工人们竖起大拇指。
脊瓦上的镇楼宝盒
拆除城楼脊瓦时,姚来泉师傅接受了领导交给的一个特殊任务——找到中央脊瓦。姚来泉带着两个工人上了楼顶,他让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向中间数脊瓦数,而他站在中间位置。当两个工人各数到43块时,他一看脚下刚好还剩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上作了记号,然后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不一会儿,古建专家、有关领导都上了楼顶,围在了中央脊瓦四周。“把它撬开!”有关领导一声令下。姚师傅用撬棍将脊瓦起开,里面露出一个虽然很旧,但却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的木盒子。领导示意打开,姚师傅用手扣了扣盒盖,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摸摸里面有什么?”领导脸上的表情严肃而神秘。姚师傅伸手从盒中摸出一个“铜疙瘩”。专家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金元宝。“再摸摸!”姚师傅又伸手去摸,结果又摸出一块拇指大的红宝石。
木盒里还有一些五彩粮:黄豆、高梁、黑豆、谷子和玉米。而掩埋着这些东西的则是一种红色的颗粒物,用手一捻,即变成朱红色的粉状物。专家说,那是朱砂。
现已80多岁高龄的姚师傅至今记得,新建的天安门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放了一块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的汉白玉,上面竖着刻有重建年月的字样,金箔贴字,明亮耀眼。姚师傅事先关照瓦工预留出大小合适的空隙,小心翼翼地将汉白玉放了进去,然后亲手将脊瓦盖好。
这块汉白玉将成为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周总理事必亲躬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他总是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审阅图纸。施工时遇到拿不准的问题,都要请示周总理,许多重大问题都是由他亲自审定的。
在加工32根围金大柱时,发现有7根大柱心部有不同程度的孔洞。此时,有人提出用别的柱子来代替。但专家研究后认为,大柱木料是从婆罗洲进口的克龙木,材质强度非常高,有孔洞的柱子经处理仍可达到设计要求。两种意见争论不下,经请示周总理,他支持了专家的意见。于是对有腐心的柱子作了打孔去腐处理后,用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这一决定有效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
天安门城楼按原貌重建的原则虽确定了,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如何保持原貌,领导小组内部意见经常出现不一致。在制作城楼老檐、小檐下面的斗拱时,有的领导人别出心裁,要把木斗拱改成玻璃钢的。专家们很为难,拿着模型去请示周总理。周总理一锤定音:“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
城楼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形,重建时,有人提出龙是“四旧”,要改成葵花向阳的。周总理知道后说:“可以搞龙的嘛,天安门本身就是‘四旧’。”
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天安门重绘天花彩画的报告复印件。报告中对厅外天花彩画提出三种方案:第一是兰底遍金西蕃莲,第二是红底遍金西蕃莲,第三是金琢墨西蕃莲。重建指挥部的意见是采用兰底遍金西蕃莲。而周总理在“兰底遍金西蕃莲”字样下方批示:“太暗不好”,在“红底遍金西蕃莲”下方批示:“这个好”。
周总理还非常关心和尊重现场施工的工人们,每到现场,都和工人们一一握手,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提前两天完工后,周总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视察。他边和现场的工人们一一握手,边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设得这么好,谢谢你们!”接着,周总理又指示指挥部领导,让大家多休息几天,然后才乘车离去。
挂国徽事关国际影响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竣工前夕,悬挂国徽成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悬挂之前,周总理特别指示:挂国徽要派可靠的人。这项任务又落在了姚来泉师傅的肩上。悬挂前,周总理特意把姚来泉师傅等人叫去,给他们交了个底。周总理严肃地说,国徽必须要挂得正,绝对不能有偏差。否则,外国人来了,拿仪器测国徽,说你们中国的国徽都挂不正,这就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了。
国徽是由北京雕刻厂制作的,直径1.7米,需8个人抬。悬挂时,国徽被两个大滑轮吊到预定位置,由姚师傅来确定最终定位。按要求,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不能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德国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经纬仪中的中轴线要与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完全重合。姚师傅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一直挂了3个多小时,直到准确无误地把国徽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奇迹:重建天安门仅用了110天
天安门城楼被神秘大棚密封后的第110天的深夜,几万根杉篙,近3000立方米席棚和脚手架被瞬间拆除。
翌日清晨,一座崭新的天安门城楼迎着朝霞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110天,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建设速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建设奇迹。
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牌更新、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天安门城楼内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据统计,全国有216个单位和部门参与了天安门城楼重建的相关工作,施工高峰期用工达2700人。
在这110天中,五建的工人们严格按军事化管理,基本上吃住都在工地,每天精心施工10多个小时。无论是木工、瓦工还是油工,干的活儿皆利落、漂亮,令古建专家一再称好叫绝,全部工程项目实现一次验收合格。
原天安门城楼的实测高度为33.87米,重建后的高度为34.70米。比原来“长高”了83厘米。但这并未违背毛主席“原样不变,尺寸不动”的指示。这是因为原天安门的主体已严重下沉,重建的天安门才真正接近于史料记载的原始高度。
天安门,一座无比神圣的建筑,经历了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在新中国诞生20周年后重获新生。
如今,又一个40年过去了,但天安门城楼却愈发显得年轻、华美。国庆60周年大庆的盛典,将使它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方。而作为中国和首都北京的象征,它将永远耸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本报记者  殷敖佗  通讯员  张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