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7:26
.
2009-9-8  王万民 张雪萍  阅读233次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日常思维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和实践,看问题不诉诸感性,而是寻求理性。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中实现的。批判性思维也是邓小平的重要思维方式,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地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和旧的习惯势力,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邓小平的重要思维方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批判,没有突破,没有超越,就没有未来。人类是在批判中前进的,没有继承中的批判就意味着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懂得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邓小平用宽阔的、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考察中国,在批判中把备受挫折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就在于他始终坚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注重批判的、革命的、辩证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维方式。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没有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邓小平理论,我们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领悟到邓小平思想内在的那种敢于突破陈规的批判性精神实质。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依据。不论是在认识领域还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和绝对的东西。因此,人类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超越现在,追求未来,不断前进。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他的批判性思维之中。“实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要不断发展变化,否则人们的思想就会僵化、停滞不前。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邓小平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前提下,运用批判性思维,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大胆地创新思维,敢于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
再次,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批判性思维。其一,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鲜明的实践批判性。邓小平的批判是立足现实的批判,因而是实践的批判,而不是纯理论的、空想的、抽象的批判。邓小平一直强调,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少唱些高调,多提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出一些实际的方法。其二,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深刻的理论批判性。邓小平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不迷信教条和理论权威,敢于说新话,进行理论的创新。马克思认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只有在对谬论的批判扬弃中才能产生。邓小平就是在继承先辈理论的精华中,推陈出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在统一的事物中见到区别,在区别中见到联系,在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和对先辈理论的辩证扬弃中,创立了自己崭新的理论。其三,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无情的自我批判性。邓小平不自我陶醉,不固步自封,把自己置于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之中,敢于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扬弃。邓小平在分析评价别的事物的时候,也进行对自己错误的反思,不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是自己的错误,就勇敢地承认,绝不推卸责任。邓小平这种敢于剖析自己,勇敢承担责任的精神,丰富了他的批判性思维。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三大特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批判赋予了邓小平批判的现实性;理论批判赋予了邓小平批判的革命性;自我批判赋予了邓小平批判的发展性。邓小平的批判是三者有机的统一体,因而是科学的批判,而科学的批判本身就是建设。所以,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
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邓小平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运用其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分析中国的国情,批判各种错误理论和错误思潮,从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一,批判对待毛泽东功过的两种错误倾向,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的不断深入,对建国30年来党的历史做出科学总结,面对“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错误,如何评价毛泽东,关系到如何看待党和国家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以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当时,在对待毛泽东功过问题上存在两种极端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一种是利用党拨乱反正之机,把党的错误极端夸大,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极为深刻地批判了这两种倾向,尖锐地指出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对毛泽东做出公正的评价,也不利于对“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要实事求是地讲毛泽东后期的错误,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作为毛泽东长期合作的得力助手,邓小平对毛泽东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的认识非常深刻。“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的完整口号。邓小平深知:如果不推倒“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不揭露这个错误方针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实质,不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党就不可能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走出来,党的事业便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因此,邓小平尖锐地批判了“两个凡是”:“两个凡是”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况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邓小平给予了“两个凡是”坚决的抨击: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改正。
同时,邓小平尖锐地批判了把党的错误极端夸大,从而否定毛泽东的错误倾向。邓小平严厉地指出:对于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对于毛泽东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就是给毛泽东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和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毛泽东是有错误、缺点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明确指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此,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林埃娜·法拉奇关于“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远保留下去”的提问时坚定地说:“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2〕
邓小平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超乎常人的革命胆略与勇气,率先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尖锐地批判了两种错误倾向,支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全面地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二,批判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当邓小平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混乱局面。谁抓生产,谁就是“唯生产力论”,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促大干”;在经济上,“割资本主义尾巴”,搞“一大二公”的穷过渡,荒谬地认为贫穷就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为了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明确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
邓小平在批判对社会主义错误认识的同时,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显示了巨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使人们的认识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上来,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动力;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基本规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科学论断是一个严密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批判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思想,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5〕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破除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这个理论企图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脱离实际或超越阶段的所谓“革命”,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主义,它脱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客观的实际情况,偏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邓小平破除了社会主义发展超越阶段的错误思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破除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思想禁锢,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科学构想,突破了把计划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社会主义观上一次带有革命性的飞跃。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外无先例,书本无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通过“撞击反射”,不断调整自己的路向,根据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表现了一种脚踏实地的求实创新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开拓与求实的统一。与此同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判断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就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第四,批判党内不良风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自身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邓小平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指出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的弊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机构臃肿、不讲效率、不负责任、压制民主等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腐蚀着执政党的机体,破坏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大量地浪费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资源,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革除这一弊端。
邓小平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一直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但党内不正之风也较为严重,邓小平十分严厉地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遏制腐败,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坚强的政治保证,我们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必须反腐倡廉,从严治党。
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推动和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处处体现了创新,而在每一重大创新中都闪耀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首先,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方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方法,方法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技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措施。没有方法,人类不会前进,社会不会发展,各项事业包括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成功。无论理性思考还是社会实践,都离不开方法。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方法。邓小平大量讲话、谈话、文章,都是针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而发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就是要探出其中的宝藏:学习要精,要管用,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实践变化无穷,社会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和利用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我们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邓小平的一生是求实、务实的一生,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包含了求真与务实,了解实际情况、深入实际、敢于批判,才能够发现真正需要的合理的东西。邓小平的一生始终贯穿了实事求是这条主线,讲事实,干实事。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求真务实”,懂得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要敢抓、会抓。
再次,邓小平批判性思维能增强我们开拓创新的勇气。邓小平的批判观是一种辩证否定观,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之中。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敢于批判,善于批判,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正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创新的动力。批判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敢闯不是乱冲乱闯,而是理性的探索。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吸取教训,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继承过去又要开拓创新,既要注重实际又要大胆探索。
综上所述,邓小平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和弊端,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