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大字报与康生、曹轶欧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8:17
李海文
2009年第3期 炎黄春秋杂志887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当时北大师生都很清楚这是康生、曹轶欧指使炮制的。1967年1月22日康生讲话时说:“聂元梓同志的大字报就是在我爱人他们的促动下写的。”但是30多年后,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除聂元梓外,其他6位署名者都说,大字报是他们自己发起的,没有人指使。他们都不知道聂元梓在酝酿写大字报期间见过曹轶欧。自己受了5月政治局会议的影响,在《五一六通知》精神影响下写的。5月政治局会议的消息是张恩慈透露的,与康生、曹轶欧无关。他们的说法蒙蔽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年青人。  从他们的回忆中,张恩慈是关键人物。张恩慈的“透露”是个人行为,还是奉令而行?他是奉令行事。他奉的谁的令?是奉康生、曹轶欧之令。  张恩慈早与康生、曹轶欧有联系  张恩慈原是北大哲学系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受学生欢迎的讲师。(2006年9月采访石仲泉)  60年代初,他到北京门头沟下乡一年,错过了难得的评副教授的机会,(2001年秋采访陆平)  另外他有心脏病,门头沟是山区,生活艰苦,没有条件照顾病号。(2006年9月采访石仲泉) 他心生怨气。1964年7月中宣部派工作组到北大社教,揭发、批判校、系领导,张恩慈是积极分子。哲学系有一批左派。1965年1月贯彻23条,彭真、邓小平批评了北大社教运动,撤换了工作队队长,召开国际饭店会议,批评了社教中的左派。1966年1月会议才结束,许多坚定的左派被派到农村四清。  其实,校领导是重视、培养张恩慈的,派他参与康生领导的中央理论小组反修文章的写作。能够参与中央交办的任务,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康生领导的班子住在钓鱼台,他们是外围,为钓鱼台的班子准备资料,住在民族饭店。(90年代采访钱抵千。钱抵千大校是军队派到钓鱼台参加写作班子的成员) 因而同康生、曹轶欧有联系。曹轶欧是康生的妻子、中央理论小组办公室主任、康生办公室主任。住在民族饭店的还有红旗杂志哲学组组长关锋、学部(今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所的吴传启等,不仅为钓鱼台准备材料,还一起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2006年9月14日采访杨德)  1964年马列主义研究院成立,红旗杂志社的总编辑陈伯达兼任院长。因和关锋等人合作愉快,受到赏识,1965年7月张恩慈调到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大家都知道后来康生是中央小组顾问,陈伯达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关锋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吴传启是造反派的头头,十分活跃。康生与张恩慈一拍即合  1966年4月中旬,毛泽东召开第二次杭州会议,批评彭真。同时为5月政治局会议准备文件,成立了文件起草小组,即后来于5月16日通过的《五一六通知》。4月24日,杭州会议原则通过《中央委员会通知》草稿,但是散会时,周恩来叮嘱:因为很快要开政治局会议,大家没有传达的任务。中央书记处书记、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回到北京,政治局候补委员薄一波、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登门打听消息。李雪峰得知薄一波、安子文在北京看了杭州会议的7个文件,独独没有看到《中央委员会通知》草稿,不敢透露半点。薄一波、安子文很生气,薄一波一拍屁股说:“不说拉倒。”(90年代采访李雪峰。李雪峰:《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内情》,《百年潮》,1998年第10期)薄一波、安子文是李雪峰多年老战友,李雪峰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也不敢造次。可见当时纪律之严明。  这个草稿只有参加会议的人才能看到,康生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参加了这个会议,并被任命为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当然清楚。5月3日,在北京召开政治局会议,首先召开座谈会,由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介绍情况。虽然会议是刘少奇主持,但是由康生向远在杭州的毛泽东汇报、请示。(90年代采访李雪峰。李雪峰:《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内情》)这与1975年毛泽东任命毛远新为联络员如出一辙。康生起到特殊的作用。  这时,康生正到处收罗彭真的“错误”材料。而张恩慈对于在国际饭店受批评一事耿耿于怀,一拍即合,5月5日写完《我对北大“四清”运动的意见》一文(《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辑57页)。文章很快送到毛泽东的手上。5月11日,毛泽东将此文题目改为《张恩慈对北大“四清”运动的意见》,并批示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这天,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全文7500字)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