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老子会怎样用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13:33

摘自:老子十八讲
作者:王蒙
[内容简介]
老子非常重要,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他的《道德经》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可他两千多年前用的语言咱们不熟悉,现在看起来也比较绕,有时候一上来就把人绕糊涂了。我要做的就是努力与老子起一个互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互相证明一下,用我们今人的经历、经验、思想、知识、观念来证明一下老子的哪些观点是对人特别有帮助的,哪些是仅供参考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有所调整的。
[部分文摘]
在讲用兵之道之前,先说一点历史上对老子的记载。真正可靠的记载非常的少,所以现在怎么说的都有,说老子比孔子岁数大很多的也有,还有说他生下来头发胡须都是白的,所以他叫“老子”。这个我就不是特别相信,因为从妇产科的医学角度看不大可能,这就有一点文学化了,就像说贾宝玉一生下来嘴里含着一块玉一样。胡适就老是批评说,嘴里怎么能含着玉呢,不可能。我也觉得老子不可能生下来就白头发。但是《史记》上面有一点记载,说是孔子去见老子,回来以后,就向他的弟子谈对老子的印象,说老子这人太神了,说——这是书上的原话:如果是一个鸟吧,我知道它在天上飞,如果是一条鱼吧,我知道它在水里游,如果它是一只鹿或者是一个走兽吧,我知道它在陆地上跑,我抓得着它:在天上飞的,我可以用箭来射——现在更可以了,有各种各样的步枪、高射炮,当然用不着高射炮打鸟——如果是鱼的话,我可以下钓竿钓,不管它在水里有多深,可以把它钓上来,如果它是走兽的话,我可以放猎狗或者骑上马追。我想孔子的意思不是说想把老子吃了,像烹小鲜,然后烹老子,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你能抓得着这些,抓得住、摸得着、看得见;可是老子呢,他觉得像一条龙又像一条蛇,他能伸能屈,他一会儿挺长,一会儿一缩,没了,像龙一样变化莫测。他说老子这个人太神奇了,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你根本抓不着他。你也不知道他是在天上、是在地下、是在水里。有这么一段,大意不是念原文,原文大家可以查书去。
老子的神奇兵法
老子对兵法的论述就充分显现了他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你永远摸不着底,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不给你说全了,以少胜多,以无胜有,那么几句话他就论述出来了。我要讲的主要一段话,就是《老子》第三十六章所说“将欲歙之”,“歙”就是关上、合上,“必固张之”,把它打开,我要想把它关上,得先把它打开;“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我要削弱它,就先把它加强、增强;“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我想灭了它,要先让它发展起来、兴旺发达起来;“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想从他那里拿东西,我得先给他东西。他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很神奇的,也是非常有争议的。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就说:老子之心最毒。朱熹是站在维护正统儒家观念上讨伐异端,所以他就抓住了这几句话,说老子的话太毒了,用现在的话是:这个人太阴了,他要灭你,先夸你,把你夸得头脑发胀;本来他要跟你借钱的,但他不——他先借给你钱,我借给你两次,你不好意思了,我下一次来一把狠的,我先一次借给你五千,下一次我向你借,一张口二十万。这人多阴啊,阴损阴损的。所以朱熹有这种说法。
老子不是军事家,没有人说他带过兵。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老子》通篇主要是讲兵法的,讲谋略讲兵法。还有讲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人把黄、孙、老——《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和老子《道德经》相提并论。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这种说法,因为老子讲得深刻的多、全面的多。它里头有许许多多东西是讲兵法的,还有许许多多不是专门讲兵法的,但是可以用到兵法上来。
老子是不是阴谋家
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解释。“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想来想去,想了一个最没劲的例子,因为我想不出大的例子来,我就说坐汽车,车门没关好,就有一个灯亮了,提示司机师傅门没关好,你想在已经是半关半开的情况下,你想把它关紧太难了,所以要先开开。为什么呢?开开以后才有重新操作的余地,开开以后它才有惯性,你就拉一下,这一下我们假设它用的是四分之一秒钟,你拉的时候力气不大,车的运行速度就要有一个加速的过程,可能是那个时候、你刚开始拉的那个时候的前第百分之一秒的时候,它的运动速度是一分钟一厘米,第百分之二秒的时候,它已经是一分钟二十厘米了,到你关那一下的时候,啪啦一下——尤其是过去苏联的“嘎斯六九”,要关的时候,没有大劲是关不上的,你得开得大大的,啪,一下才能关上,它有那个加速度才能关得上。
我讲这个例子和军事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告诉你,做什么事你得先预留出一个操作的空间,要有一个加速的可能,这就有一点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例子上来讲,毛泽东讲自己的军事思想举过这样的例子,就是说你要往前跑,得先往后蹬一下,田径赛跑的项目都有的,起跑器就是要让你的后腿能够蹬的上,蹬的劲越大,往前冲的劲越大,你门开得越大关的劲也就越大。这个既是兵法也是自然规律。如果说老子太阴险的话,那这不是老子阴险,自然规律就是那样。加速度要有一个过程,操作要有一个过程,而且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是牛顿的古典力学三大定律之一。所以如果说老子是阴谋,那咱们的物理学是阴谋吗?大自然是阴谋吗?大自然它就是辩证的啊!我就在想,老子太会观察生活了,其实那时候没有这些理论、没有这些定律,他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所以他一定是一个特别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和规律,然后用在生活当中,或者是军事和战争当中。
他特别能体会相反相成的理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这样的事例、这样的故事就非常多。比如说春秋战国的时候,越国被吴国给灭了,就是“会稽之耻”——现在的绍兴一带,说是整个被打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之下,越王勾践运用阴谋,欺骗吴王夫差,整天给吴王夫差灌迷汤,整天恭维整天说好话,不但给他说好话,甚至于还把西施、把越国的美女送到吴王夫差那里,让他骄奢淫逸、使他丧失警惕,使吴国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吃喝玩乐、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的诸侯国,最后把它灭了。那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这一类的例子特别多。我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可以请军事专家来研究:许多战争,都是强国并没有取得胜利,而恰恰是战争开始时弱的那一方取得了胜利,最有名的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相比,是项羽强,经常打的刘邦望风披靡、逃之夭夭,刘邦经常是这样子。项羽自个儿得意的不得了、得意洋洋,但是最后是强的一方失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更是如此,比如说原来希特勒发动对苏联战争的时候,是先欺骗了苏联,可以说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为什么呢?他先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的错误之一,是他过分相信了希特勒的不侵犯苏联。因为当时西方有一些国家等着看笑话,让希特勒先打苏联;苏联也想看笑话,让希特勒打西方这些国家,所以就签订了这样一个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希特勒背信弃义,突然发动一场对苏战争。这个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希特勒定那个条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条约撕破,他就是骗一下苏联,然后把苏联一口吞下去,先迷惑它一下。希特勒进攻苏联,他认为是以强凌弱,因为当时苏联的军事装备、武器等等,都落在希特勒发动闪电战的机械化部队的后面,所以按照希特勒的理论,有那么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把苏联全部占领。当时他已经做了各种各样的分割苏联、瓜分苏联的计划。但是其结果也是强国败在了相对比它弱一点的国家的手下。
弱也可能胜强
为什么强了反倒会暴露弱点呢?军事上的事,我就大胆说一句,因为强有强的好处,也有弱点;强的好处是力量大,打起仗来我的武器强、你的武器弱,我把你就灭了;但是强也有强的弱点,因为强的战线长,苏联是防守,德国是进攻。另外强的这一边往往缺少持久战的准备,有许多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持久战的准备。当时德国发动这场战争甚至认为在入冬前就可以结束,偏偏苏联人跟他坚持周旋,不惜以重大的伤亡为代价拖住了他,使他进不得退不得,就光一个“冷”字,就让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受到了大量的损失。这是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拿破仑也干过这事,他打莫斯科是库图佐夫在那里守卫——所以后来苏联定过规矩,就是进攻的时候——有一个进攻的将军苏沃洛夫,就设了一个苏沃洛夫勋章,奖励进攻的军人;守的时候了如果立了功,就发库图佐夫勋章——库图佐夫坚壁清野,莫斯科放了大火,烧了几天几夜,让拿破仑占领了一座空城,要吃的没吃的,要喝的没喝的。天寒冷下来后,库图佐夫来一个大反攻。他也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让你充分地呈现你的强势。我不懂军事,但是我看过好多这方面的电影,包括打败拿破仑、讲库图佐夫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胜利进行曲》,也是表现这一段战争的。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俄罗斯或者苏联这一方,绝不把自己的后备力量暴露出来,打坚守战、阻击战,这些人太惨了,有时候真是赤手空拳地和德国鬼子搏斗,有时候伤亡的比例非常之大。但是决策者当时有大量的军队在树林里面捡蘑菇,我就是不露,我就逗着你,让对方把你的全部力量拿出来、把你最强的力量都拿出来,你拿出来在这儿拼,我这儿也跟你拼,拼拼拼,拼到你那儿快不行了,我这儿后备力量才上。
这个,中国自古以来的军事思想都有过,曹刿论战也是这样,敲第一通鼓,我不往前进攻,敲第二通鼓,我还不往前进攻,我让你把你那个热劲儿都提起来,但是我不动,第三次鸣鼓进攻了,你的劲儿过了,我这儿才进攻。这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是有一点毒。
利用对手的弱点
这一类的故事——我们当故事讲好了,据说民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军阀,整人有一招,他讨厌谁就把谁封成司务长,司务长就是管总务管钱财管行政这一摊的,财务都归他管,一般的给你封上那么两年以后,开始查你的账,抓住问题枪毙。这个是损招,我把你封成司务长,你对我没有什么警惕、没有什么防备,觉得你最信任我,钱财、各种好东西,都由我管,这种情况之下你会有不慎重的地方、你会有漏洞,抓住漏洞我狠狠地整你,这也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这里我要插一段话,什么话呢?从老子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跟对手周旋的时候,或者是作战的时候,你要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呢?就是胜则骄,败则馁;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呢?就是有贪欲:愿意自己强、愿意自己兴、愿意自己大出风头,而不愿意踏踏实实、稳稳重重的。我就把你这一点让你做足了,你不是要出风头吗?你出!你不是要胜利吗?你胜!最后真正到了时候——不到火候不揭锅——到了时候的时候,我再灭你。应该说,老子兵法的思想里如果说有狠招、有损招,那也可以这么说。
王熙凤是怎样灭尤二姐的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还有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有一点阴损,但是我很喜欢这个例子,就是王熙凤灭尤二姐:贾琏在外边置了一处不大的房子,在那里他还不是**,是包三奶包四奶,他包的是谁呢,是尤二姐。王熙凤事先连知道都不知道,后来这个也好玩,赶得巧,她是从谁那儿知道的呢,是从给贾琏服务的兴儿,就是这个“兴”字,“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个兴字。她审问兴儿,知道了这些情况,然后她就直接去找尤二姐,表示多么地欢迎,欢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奶,全欢迎。我给你腾出正式的房子来、我给你高宅大院、我给你好好地伺候,一切按大奶待遇等等。这个王熙凤她厉害了,她能忍住气、她能忍住酸、她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笑面虎。她把尤二姐接进去,接到贾府以后,对不起,你可就是在王熙凤的权力系统、管理系统也是服务系统——整个在这个系统之中了。你是喝酒啦、吃饭啦,你是想吃面啦、还是想吃米啦,你吃甜的啦、还是吃辣的啦,你是失眠还是蒙头大睡,我一概了如指掌,而且全体服务人员都听我王熙凤的,不可能听你尤二姐的。所以尤二姐就活活地被王熙凤给折磨死了。可以说这也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取先予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个容易理解,不管大事小事,它不是单方面的,你老从人家那里夺,人家不干。毛泽东早在苏区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来一个什么口号呢?说你要用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去给老百姓东西,然后用百分之十的力量,跟老百姓要东西,要东西——我要他交粮、让他当兵、让他帮着修工事,他说你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帮他打土豪、分田地,组织生产、组织医疗,识字课本、教唱歌,你天天都在为他服务,然后到时候你说咱们该交公粮了,一家交多少,他就容易接受。如果你只是在勒索、只是搜刮,你就站在了人们的对立面了,所以“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相反相成
从上述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到两点:第一点就是相反相成,尤其是在对敌斗争中,在战争中要充分利用对方的弱点,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引导对方犯错误,要等着对方露出破绽;再有一点就是,这并不是由于老子生性阴谋诡计多,而是由于老子懂得天道,天道就是如此,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什么事达到顶端的时候,就自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我不赞成把老子当成一个阴谋家,因为老子他讲的是天道,并不是仅仅讲手法。有人会认为老子是阴谋家,非常不喜欢这几句话,那就看你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把这个用在和敌国的交兵上,那你这样做当然对,你不骗敌国行吗?你不可能先开开大门,说咱们都是君子一言,咱们掰腕子,掰三下,谁赢了就算谁的,不许犯规——这个是在对敌作战、是战争、是军事,就没有问题。
可是你要把这一套招数用在自己人身上,你如果把这一套招数,用在甚至于家庭内部,说我想从你这里搜刮一点什么,我先得向你示好,先把你骗过来,这当然就非常的差。所以问题在于,谁来使用这个东西和用这个来对付谁。我想起克雷洛夫的寓言里有这么一段话,而鲁迅最喜欢引用这个话,说鹰可以和鸡飞的一样低,但是鸡永远不可能和鹰飞的一样高。老子的理论里边有一部分表面上看,跟阴谋诡计有一点相像,但是阴谋诡计者他永远掌握不了老子大道的境界,他永远掌握不了天道,因为违法乱纪本身就是不符合天道的。用在大是大非上,就能体现大智大勇,如果用在小事情上,就体现出小阴谋,就体现出的是阴险狠毒,像王熙凤似的阴险狠毒狡诈,就变成了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
老子的反战思想
我不赞成说老子是阴谋家,还因为在《道德经》里,老子多次地表达过他非战的立场,他是反对战争的,现在海内外都有人特别捧墨子,就认为墨子是非战的,其实老子也是非战的。老子关于这方面的话也挺多。在《老子》第三十一章里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恶”就是厌恶,他说的“兵”就是军事手段:刀对刀——那时候当然还没有现在的枪——刀对刀、矛对矛的杀人。这个很不祥的,它带来的是血腥的死亡。这个世界,“物”就指外界世界,其实人们都是讨厌战争的,没有人特别好战的,“故有道者不处”,真正有道的人,不会整天研究战争、那么好战——我不得已而打仗,但是我不好战。这方面老子讲得很多,现在听起来挺遥远的。
平常“君子居”,你在家里的时候,“贵左”,左面是上座,可在军中要坐在右面,为什么呢?这不是什么好事,不是请客吃饭,要坐在右面,才表示这是丧事,“以丧礼处之”,打胜的话,应该像办丧事一样,胜不可以喜;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就是把它看得淡一点,“胜而不美”,就是胜了,你别美滋滋的,因为你不愿意打仗,不得已才打仗,打胜了也不能得意洋洋、美滋滋的。“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与天下矣”,如果你打一个胜仗就美得不行,说明你很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希望你不要有志于天下;天下别归你管,要归你管,你动不动就老想打仗。
这虽然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也制止不了战争,但是起码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对战争的无可奈何,同时他从心里不喜欢战争。他在另外一个地方说——这也变成了名言,和我们前面说的宠辱无惊、知白守黑、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变成了名言警句——叫做“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认为战争是很不吉祥的事情、是违反天意的事情,因此在一个大的军事行动之后,必然会有天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不就是其他别的灾——“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从老子本身来说,他是不赞成动辄打仗的。
老子还在另外的地方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走马以粪”也有各种解释:说天下有道,大家都按天道办事,就没有什么战争,实现了和平,用不了这么多的战马,就把马赶到农村,农村里就粪多。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反正那个意思要让我解释,我就解释的很简单,就是这些战马,随它自个儿拉屎去吧!就完了,没有多大的用。“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的时候,到处打仗,天下大乱,这时候到处看见的都是战马,战马都出来了。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来,老子虽然讨论兵法,也深通兵法里面辩证的要领——不是说真会打仗,因为咱们也没听说过老子带兵打仗的任何实践,至少从理论上,他知道战争是辩证的。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在兵法上、兵法的辩证法上,老子的思想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有特别相近的地方,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的许多道理就是这个。他讲的是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就是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不停地打下去,而是为了消灭战争。毛泽东还讲“后发制人”,有一句成语叫“先发制人”——争取主动,但是毛泽东那个时候的农民起义或者工人起义,军力是很弱小的。用弱小的军力,去抵抗强大的对立面的军队——国民党政权军队的时候,是处在弱势,处在弱势要后发制人。“后发制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暴露自己的力量,毛泽东提出来关于游击战争的思想,常听到的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不是气势汹汹吗,武器也好、人也多,你来了以后我就退,那没办法,我打不过你。毛泽东在另外一个场合也讲过,说什么叫军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是大实话。“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你进来了、你想在这里长期驻下来,对不起,我跟你捣蛋,我不能让你舒服了,我让你一天都睡不上一个踏实觉,今天这儿给你爆炸一下子,明天那儿给你点击一个,就是“敌驻我扰”。等到你那儿烦了——因为毛泽东主张的是人民战争,他是靠老百姓,他的革命口号,全部都是针对下层的,所以老百姓想跟你捣乱,那你老没有好日子过、你没有好果子吃。然后“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你打不过我的时候,对不起,我就要追着你打了。所以他的这些军事思想,非常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哀兵必胜
这个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弱者的军事思想,就是我们在军事上不要当强者,我们是弱者,这样能够有一种道义的优势。军事上是这样,非常强的军力——当然我们也希望我们国家有很强的军力,但是过强的军力有时候会失去道义上的优势:你横啊,你壮啊——比如说咱们路上看见两个人打架,一个是又高又大又壮,手里头还拿着棍子或者是拿着什么武器,另外一个瘦小枯干或者是年老体弱,大家的同情心会非常自然地就同情弱者。所以老子又有一个思想,叫做“哀兵必胜”,就是:我是不得已的,是你要侵略我、是你要想压迫我、是你要消灭我,你不让我活着、你不让我诸侯国家存在、你不让我这个民族存在、你要实行民族灭绝,我现在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我已经快气死了、我已经窝囊死了、我太悲哀了,这种情况之下,我只能够跟你决一死战——取得了道义上的优势、取得了情感上的优势,你充满了悲情、你悲愤欲绝,在这种情况下,你打仗容易胜利,所以这也是老子特别有名的话。他的“哀兵必胜”的思想以后也完全被咱们中国人所接受了。
所以你看似策略的问题,比如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除了策略上的考虑以外,让我们试着探讨一下,这里边是不是也有道义上、士气上、民心上、外界舆论上的考虑,就是说:我不是那个狠的,我不狠、我不比你强大,我所以奋起抗争是因为你骑脖子拉屎,逼的我没有办法了。老子他很讲究这个,这个是弱者的武器:我武器不如你,现在是你欺负我,不是我欺负你——这样一种军事的思想,为什么起义者、革命者很容易接受?因为起义者革命者,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处于弱势的。
弱者的智慧
也有人把这种说法称之为什么呢?这个就不如“哀兵必胜”好听了,称之为是无奈的智慧,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你处于弱势、你处于劣势,所以有些东西你要忍耐,有些地方你要让步,有些时候明明他已经骑脖子拉屎了,你还得往后退。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老子的用兵策略:将欲怎么着,必固怎么着。你心里这么想,你还做不到,这里头也有无奈的成分,也有在道德上为自己争取支持、争取民心的成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运用的也是这个方法,他特别提出来运动战,叫大踏步地后退,就是我敢撤我敢退,我快撤是拉长你的补给线,让你进入革命根据地,让你进入四面都是敌情的包围之中,进入一个你不熟悉的环境里边;另一方面他用这种撤退、后退来表明我奋起应战是不得已,你是侵略者、你是内战的发动者、你是罪有应得。所以在解放战争当中,甚至连延安都放弃了,延安是一个标志、是一个符号,当时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延安,但是延安都放弃了,我继续在陕北跟你周旋,毛泽东他也没走,直到解放战争全胜的前夕,他才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再到了河北平山。
所以,我觉得他除了军事的考虑以外,同样也有政治的考虑、也有道义上的考虑。在讲到必欲怎么样、必欲怎么样的时候,老子在底下还有一些话,他说“是谓微明”,“微明”这两个字,要从现在的汉语来说就是有一点点光亮,按专家教授们的解释,就说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智慧。我愿意把它解释成两面都有,第一就是说我的智慧是很微弱的,是不得已的智慧、是无奈的智慧,我不是强悍,我并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强者,是很微小的、低微的、卑微的智慧,老子这么说的同时,又是非常微妙的,非常妙,让你抓不住、摸不着、学不会,这也绝了。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文章里也曾经说过:我们这些军事战略都不是秘密,国民党都知道,他就是学不成。这个牵扯到中国的历史,不仔细说了。“是谓微明”,就是你要有这么一点光辉,又有一点亮,也有一点黑,也有一点知白守黑的意思,你要有这种智慧。
老子还说“柔弱胜刚强”,他又提出这么一个命题,就是在战争当中,越是柔弱的越往往能战胜刚强,因为柔弱者是正义的,因为柔弱者有较多的弹性,因为柔弱者最讲实惠,因为柔弱者我不会去挑衅、我不会自找倒霉,所以柔弱常常能够胜刚强。老子也说过“以柔克刚”,他底下又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就是给别人看的意思,展示。他说鱼不可以从水里头拿出来,“国之利器”,一个诸侯国、一个国家,它的最厉害的利器,不展示给别人,如果我把利器展示给别人,就像把鱼从水里捞出来:你看我这条鱼养得好不好?你从水里捞出来给人家看,人家看完了以后,你的鱼再放回去,它不游了、它死了,是这个意思。这个国之利器,说得挺有意思的,一般的解读者认为国之利器,指的就是前边说的这套最厉害的招儿,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这个也是不能告诉人的。当然了,如果那个军阀任命谁当司务长的时候,告诉他说:小张,你小心一点啊,老子要收拾你了,我先让你当两年司务长,估计两年以后,我不枪毙你也得把你揍一顿,我也脱你一层皮。那谁敢干?
要不要秘密武器
但是你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来考虑,就是你总要有些东西、总要有些秘密武器、总要有些制胜的法宝——过去体育比赛里也讲这个,有时候说谁谁谁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她一直不上场,女排比赛她一直不上场,她练了一手特别绝的发球,等僵持不下的时候,就剩最后那么三五个球了,忽然把她换上场,她发几个球,对方摸不着她的规律,她从来不上场、从来不参加国际比赛,三个球一发,完了,对方失败,她胜利了。你这么理解也行,这当然也对。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你的最秘密的武器、你的最厉害的武器,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就像杀手锏一样,你都给人家看了,那它失去它的作用了。当然用现代的政治观点来看,这也有片面的地方,因为现在讲究透明度,又讲究知情权,有一些东西还不能够说什么都掖着都藏着,可我相信不管怎么透明,总还有一部分透不了明的,总还有一部分要深藏、要含而不露。这里我又发挥出去——整个的中华文化,提倡的是谦虚是含蓄,是不要把什么事做得太淋漓尽致,要不为己甚,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了。尤其在老子那里,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看出来他提倡的是从风度上相对比较含蓄,不必什么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更不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百分之一百五十。你适可而止,留有余地、留下空间、留下发挥的可能,这个是老子的想法。
当然就是这些想法,也可以变成阴谋,中国社会上也有这种说法,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剖一片心”,这个话同样看你怎么理解,如果你认为他是提倡阴谋诡计,认为他是作伪提倡虚假,这有可能,就是弄好了成佛道,弄坏了进魔道,走火入魔,学老子学的走火入魔了,这个也是完全可能的。老子所提倡的,就看你用在什么事情上,你说你一个人保持适当的含蓄,这个还是完全正确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在刚才说的这段话后还有一段话,可以做这一段的解释和补充。他在五十七章里说,按照大道应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就是执政要非常正派,按照正道走,是什么就是什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切都是按照正常正派正路正式的方式来走,要正;但是用兵要奇、要出人不意、要出怪招,要敢于出怪招;“奇”另外一个音就是“奇”(读jī),就是说它是独一无二的东西,你能够用这种和别人的方法、兵法完全不一样的方法——人家那么做我偏偏这么做,“以奇用兵”。老子的这个思想、这个观念,我们可以认为也完全是被毛泽东主席所接受的,他打的很多仗都是与众不同的、和别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老子最后又归结到“以无事取天下”,我以不折腾人、不出幺蛾子,以普普通通正正派派平平淡淡的方法,来治理这个国家,取得天下的信任。我觉得老子的说法,帮助我们理解:可以以奇用兵,但是不能以奇治国。以奇治国,是拿老百姓开涮了。他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治天下”。
老子在另外的地方还有一些对军事的说法,也奇奇怪怪让你半懂半不懂,你是越不懂越想懂,越想懂,越不懂,最后你对他更产生兴趣,所以我说它训练智慧,不是咱们学完这个或者是听完这个以后,咱们都会用兵了,回去以后都可以当团长营长了,这不可能,但是他对于智慧是一个操练。比如他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什么意思呢?是说,我要用兵的话,我不敢采取攻势——就是为主、采取攻势——我不敢采取攻势,我不敢挑起这场战争,而我宁可采取守势,因为采取守势,我可以避免伤亡、我可以观察情况、我可以寻找对我有利的战机;“不敢进寸”,我不敢轻易地随随便便地往前进一寸,因为进一寸,就进入了敌方的阵营了,谁知道敌方的情况——天时不知道、地利也不知道、埋伏也不知道,你都不知道,很危险,“而退尺”,我可以退一尺我也不进这一寸。这也有一点刚才说的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的这种观点。
他底下说的有一点意思,我想来想去有一点游击战的意思,“行无行”,就是行军的时候,我不排成队,我排成队多傻啊、多容易被对方发现啊,我不用排队;“攘无臂”,我把武器弄出去,我让你看不见我胳膊,“臂”就是胳膊,就是我发射武器的时候,或者我使出武器来的时候,我让你找不着我的胳膊在哪儿,你没看见我的胳膊在哪里那一射子弹已经从嗓子眼穿过去了,你已经玩儿完了,神奇不露痕迹;“扔无敌”,“扔”就是指对抗,去对抗的时候找不着对手,所以我说,他有一点游击战的思想——可以用游击战的思想来解释它,不是说他真有游击战的思想,他那个年代也没有游击战这个词,但是他所设想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不露痕迹的战争,“让你找不着我”的用兵思想,在中国,从孙子兵法一直到毛泽东讲军事,都有类似的话,就是你打的时候让你找不着我,你永远找不着我的主力在哪里,而我打的时候,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我按我的方法,我找着你以后——因为你动作很大,你是强者、你是机械化部队、你又是坦克又是战车,运输也都是大卡,我就这两条腿——所以我就要做到:我看得见你,你看不见我,你在明处我在暗处,我也是知白守黑。
善战者不怒
老子对于战争,是用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留痕迹、让对方抓不着自己的这种方法来考虑战争。在第六十八章里他还提到“善为士者不武”,“士”指的已经不是读书人了,指的是武士,就是搞军事的,军官也好、军人也好,我“不武”,我不那么威风,我干吗那么威风凛凛的,威风凛凛的不更暴露自己了?你走到哪里都威风凛凛、都有一副要压倒别人的气概,你干吗?“善为士者不武”底下说的一句话,尤其被中国的传统文明非常看中,叫做“善战者不怒”,就是我不怒气冲冲的,我保持清醒保持冷静。但是“善战者不怒”和“哀兵必胜”有一点矛盾:哀兵已经是很哀了,悲哀悲愤,但哀兵是兵,他还要必胜、他还要打仗的,不是说我悲哀了,我就光在那儿抽泣,这不是林黛玉的悲哀,要是林黛玉的那个悲哀行了,林黛玉也是哀兵,但是她是必不胜,而老子讲的不是林黛玉的悲哀,是整个的一个军队、一个诸侯国、一个民族的悲哀,那么你悲哀了以后你会必胜。可是他又提出这么一条“善战者不怒”来——语言表达事情,表达精深的道理,常常无能为力,常常会有漏洞:你说了一,你忽略了二,你说了二,你忽略了三,你要一二三都说了,你等于什么都没说。
有时候我们经常在语言上会发现这一点,比如说别人问我:这个主持人怎么样,我说主持人聪明极了,然后底下我又赶紧补充,她聪明是聪明,可是她有时候也冒傻气,后来我觉得说冒傻气不对,我说她虽然又聪明又冒傻气,有时候她也不冒傻气,也不显特别聪明,你如果这三句话都说了呢,你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这话用到谁身上都可以,所以说话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老子的“善战者不怒”已经被中华文化所接受了,很多名人、很多大人物——我上次说过他们有座右铭叫做“宠辱无惊”,还有很多大人物,据说林则徐有一个座右铭是“制怒”,就是你别生气。年轻的时候尤其重要,年轻的时候,很多自找倒霉的事、很多傻事都是因为一怒而生的:由于一怒,说出不应该说的话;由于一怒,做出不应该做的事;由于一怒,得罪了不应该得罪的人;由于一怒,没有能做一个最稳当最妥帖最巧妙的决定。如果善战者易怒的话,打仗是一个历史的任务、一个军事的任务,并不是个人的匹夫之勇、个人的突然一生气,就打起来了,不是这个意思。
它提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是什么意思?“与”就是不露空子,我不留空子给你,不把破绽露给别人看,不把自己最虚弱的地方、所谓软肋暴露出去。老子有这样的观点,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他指的就是:你是管理者,他是被管理者,我“为之下”,我要做的是自己要比那个被使用的人更谦卑;他说这是用人之道,他说这是不争之德、用人之力,是配天之极。他把它看得非常重,说你能够用别人的话,你要跟天一样有道行,你和天的高度一样,你越要支配他、越要使用他、越要领导他、越要管理他,你越要把自己放在下面。他这里本来是讲军事的,最后讲起用人来了,这个也挺有意思的。一个是不怒——制怒,一个是用人的时候能够“为之下”。
从军事说到用人
中国这个社会,在老子那个时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用人的问题,孟子就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什么意思呢?侯王拿我当手足、当兄弟一样看待,那我看你就是我的主心骨,你就是我的心腹——“心腹”在当时认为是人最重要的——当时还不知道大脑的支配作用,他说你如果拿我当手足来看待,情同手足,咱们感情这么好,而且你跟我平等,我就拿你当腹心来看待,如果你要是待我如犬马,跟你养的一匹马一只狗一样,我视你如国人,就跟一般人一样,咱们就是:你有用得着我的时候,我也有用得着你的时候,就完了;你把我看成土芥,就像土里边的小草、野生植物,或者是什么乱七八糟小菜一样,如果你拿我不当人看,我就拿你当寇仇(仇人)看。中国文化也挺有意思,中华文化是长期封建专制的,都是自上而下,什么事都得听皇帝的、听国王的、听诸侯的,但是它又从“道”上来补充、来限制,甚至于来监督你,臣应该忠君,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化都是这样讲的,但是它又提出“如果你视我为粪土草芥,我就视你为仇人”,给出了这样一个警告。
骄兵必败
老子在其他的方面又讲过“祸莫大于轻敌”,这很实在,你又会觉得老子不那么玄妙了,他有非常玄妙、非常神奇、非常的——就是说他进入化境,有那种“谈笑静胡沙”、有那种对什么事都看作小菜一碟的一面,但是他又有非常谨慎、非常实际的一面。“祸莫大于轻敌”,这也是已经被中华文明所接受的一个理念,就是骄兵必败——谁骄傲、谁粗枝大叶、谁麻痹轻敌,就必然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理解,老子前边说的那些被认为是阴谋的东西,中心的中心、重点的重点就是引导敌人骄傲:我什么事都让着你、我什么事都往后退,好好好,我把这个路给你敞开,这样你会越来越骄傲,你越骄傲离失败越近,我越谦虚离胜利就越近。这些东西以后就变成了中国的谋略,比如说我们讲“欲擒故纵”,多少有一点放长线、钓大鱼的意思,就是我为了抓住你、为了控制你,我故意把岗哨先撤了,我麻痹你,这样我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有许多东西都是和老子的这些思想相一致的,谋略是不可能没有的,谋略里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诡计,许许多多的这种所谓“诱敌深入”,这也是毛泽东爱讲的军事术语。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包括在政治上,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当中——这些政治运动本身,我这里就不评价了——总说牛鬼蛇神都要一个一个地跳出来,这些都是欲擒故纵。我们的目的是打败你、我们的目的是消灭你、我们的目的是把你管制起来——当然政治上的是非,我这里不谈,就从策略上来说,我先让你有一个暴露的过程,先让你有一个放肆的过程,先让你有留下你的空子、你的辫子的一个过程。中国讲谋略的这个方面,在全世界鲜有其匹。但是老子不光是谋略,如果光把老子看成是一个谋略家,那就是你看到鹰飞到鸡窝上,就认为它是鸡了,老子还讲世界观,他还讲大道、他还讲非战、他还讲和平,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面地理解了,我相信:说由于读了《老子》,变成了阴谋家了,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于读了《老子》而变得更聪明了、更有智慧了、更沉稳了、更含蓄了,这种可能性我想是有的。
老子非常重要,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他的《道德经》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可他两千多年前用的语言咱们不熟悉,现在看起来也比较绕,有时候一上来就把人绕糊涂了。我要做的就是努力与老子起一个互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互相证明一下,用我们今人的经历、经验、思想、知识、观念来证明一下老子的哪些观点是对人特别有帮助的,哪些是仅供参考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有所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