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人生的四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5:33
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1)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所以在快乐是一种礼貌,而烦恼是不礼貌的。
我们在世间的位置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下意识地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在世界上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比较富有还是贫穷,如果是贫穷,比其他人差多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位统计学家进行的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假如将全世界各种族的人口按一个一百人的村庄且按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村庄将有:
57名亚洲人
21名欧洲人
14名美洲人(包括拉丁美洲)
8名非洲人
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
30名白人和70名非白人
30名基督教徒和70名非基督教徒
89名异性恋和11名同性恋
6人拥有全村财富的89%,而这6人均来自美国
80人住房条件不好
70人为文盲
50人营养不良
1人正在死亡
1人正在出生
1人拥有电脑
1人拥有大学文凭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相信世界是如此的悲惨,而自己居然是如此地幸运。可事实就是这样。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一个人永远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不幸,也不会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幸福。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和广阔的距离来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会大大提高。
如果今天早上我们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我们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我们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我们的处境比其他五亿人更好;
如果我们能随便进出教堂或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吓、施暴或杀害的危险,那么我们比其他三十亿人更有运气;
如果我们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我们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我们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盒子里有零钱,那么我们属于世上8%最幸运之人;
如果能同时满足上面的这些条件,那么我们就属于地球上非常有福气的人;
如果我们读了这封信,那么我们刚刚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祝福,因为我们并不是那二十亿文盲中的一员。
曾经一个少年问一个睿智的老人,如何才能让自己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要细心地观照自己,在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一样安慰与舒解,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品尝成功的喜悦的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学会与别人分享,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同时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别人的核心领地,同时也不依赖于别人给予自己认同?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成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为了自己的幸运与幸福,我们必须记住这四句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挣钱为目的;要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贬低;要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人观看;要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
这样快乐地去生活,我们就会学得自己生活在天堂。
把自己当作别人
把自己当作别人,意味着要把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需求,用一切条件去满足,而不是“不拿自己当回事”地压抑它们。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我们的一种美德,但是很多人把后一半理解为在生活中处处苛责自己,这就错了。我们必须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呵护,包括我们自己。
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赤脚踩过荆棘,忍受灵与肉的苦痛;如今我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双好鞋的时候,会不会为了节约而再光着脚呢?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我们光着脚享受自由,可是当我们在外面艰难行走,需要保护的时候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浅显的道理运用于人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舍不得,而使自己过度劳损,从而错过生命中本来可以享受的快乐。
我们超负荷地工作着,时刻关注着事业,关注着家人与朋友,却惟独忽略了自己。为什么我们招待别人可以很慷慨,甚至对第一次见面的朋友,都可能请到星级饭店招待,却从来没有犒劳过自己呢?
看过蚂蚁搬运东西吗吗?小小的蚂蚁围在碎小的馒头渣旁,争先恐后、七手八脚地忙来忙去。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生活的写照。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把自己当做了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零件”,所不同的是,不是雷锋那样的“螺丝钉”,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不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所淘汰,甘心情愿地,诚惶诚恐地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小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
我们每天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地忙前忙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只知道老板叫干啥就得干啥,否则就没了养家糊口的钱。
从更实际的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学业事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上的琐事、健康上的烦恼……我们多少会摊上一两件,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
但是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一种高尚的生物,所以不能只被当作工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官(CEO)BrianDyson在讲到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小丑,在向空中抛接着五个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灵魂。
我们很努力地抛起又接住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我们很快会发现,其中有一个球是橡胶做的,掉到地上可以重新拾起来,其它四个都是玻璃做的,掉到地上就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再也无法拾起来了。
橡胶做的球是我们的工作,另外四个球则代表健康、家庭、朋友和我们的灵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许会从此为平衡自己的生命而改变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做法。
我们从来不想自己和蚂蚁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只有当健康与快乐都随风而去了,所有的财富、名誉、地位失去意义的时候,我们才恍然惊觉自己原来是蚂蚁的阶级弟兄。
同样在地球这个大工场上工作,人与机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而机器则没有。如果无法培养出一个开朗、自信、乐观的心境,我们总有一天会象超负荷工作的机器一样,提前报废。
学会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自己,调节和修复自己,能使我们在枯燥乏味的职业生涯里变得更加快乐、充实与自信。
很喜欢这样一句英文格言:I′malone,butI′mnotlonely。意思是说我孤单一人,但不孤独。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人更喜欢躲进人群。
可是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那么还有谁会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呢?
深爱自己并不是盲目、不着边际地吹捧自己,这样做只是在精神上麻醉自己,甚至反使自己裹足不前。它更意味着不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忽略自己的健康和心情。
只有对镜而立时,我们才会发现一个红颜已逝的自我,身体一天天臃肿,皮肤一天天松弛,头发开始稀稀落落,皱纹攀上了额头。时间的无情让我们黯然神伤,我们甚至会在幽幽的灯光下,想到遥远的归宿。
与其在镜子前黯然神伤,不如在今生就深爱自己吧,不再把自己忽略。想一想曾经有多倾心关注一个漂亮MM,就把同样的精力关注一下自己吧,有多热情地招待过一位同窗好友,就用同样的热情招待一下自己吧!
方法也有很多,并且因人而异。比如说,独自跑去一个很优雅的地方,静静享受一直想品尝,特别是想独自品尝的美味,而并不在乎价格和错过其它应酬。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在一切快乐中,人的健康实甚过任何其它快乐,我们可以说一个身怀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快乐得多。”那些错过了的和损伤了的,包括青春和自己的健康,无论我们发誓会如何珍惜它们,它们都永远不会重来了。
不要把这些仅仅放在嘴上和梦里。当它们还在的时候,珍惜它们吧!
每一棵最小的植物都懂得,必须走一段漫长的路,才能够开花结果,这是一个神圣而艰苦的旅程,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和雨露,耐心地保养自己。
我们还不如植物吗?不然,为什么它们还知道享受阳光雨露,而我们却常常不能照顾好自己,使自己变得滋润起来。
在人生的旅途上,爱自己,才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才能应酬好人生,才能快乐。如果把事业看作酒,把生命看成如盅,假如把人生的酒杯都失去了,事业再成功也不能享受到美酒的滋味。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不要以为你能活一千年,应当每天过得像是最后一天一样。”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就不会忽略那些最容易忽略的东西,也才会更深地爱自己。
第四部分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2)
把别人当作自己
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意思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学会从别人所拥有的快乐里得到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拜佛十分虔诚,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尊昂贵的佛像,并且塑上金身。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佛像,以便能日夜礼拜。
后来,他在一座小寺庙住了下来,那座寺庙里的佛像很多,但这个人只想在自己所铸造的这座金佛面前烧香,不希望香烟泽及别的佛像。
于是,他挖空心思找人设计了一只弯曲的烟囱,以便在他烧香的时候,香烟只朝他自己的那尊佛像飘去。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没多久,他的那尊金佛像就被熏得一团乌黑,被庙里所有的人所耻笑。
太强的自我意识是一座牢狱,假如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就得从这牢狱里走出来,学会与别人分享,能够真心地去爱。
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对于快乐进行了一个总结:快乐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其实他就是在告诉我们一条快乐的途径:爱别人并且适当地遗忘过强的自我。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有一个人死后,被圣徒领着来到一间大房子,房子的正中摆着一桌丰盛的酒菜,桌子周围坐着一圈人。他们每个人都对酒菜垂涎欲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菜吃到嘴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双比胳膊长的筷子。
圣徒带着他离开,告诉他说:这就是地狱。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大房子,里面的布局摆设,包括桌子上酒菜、坐在桌子边的人和比胳膊长的筷子,都和前一间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
原来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筷子夹起菜,然后互相喂到对方的嘴里。
圣徒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所谓的天堂,不过是用自己生命剩余的色彩,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活下去的借口。不过是用自己的心做圃,给别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
把别人当作自己是一种快捷的寻找快乐和洒脱的活法,它要求我们在创造自己快乐的同时,不把建立在别人的不快乐之上,并且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那么就可以做一个永远快乐之人。
醉心戏剧的某富翁,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院。剧院开业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鼎盛。
这个富翁看着邻居用一小块地盖一栋楼就能出租赚那么多钱,而自己有这么大片的地,却只有一点剧院的收入,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他草草地结束剧院的经营,贷了一笔巨款,改建商业大楼。
没想到他的大楼还没有竣工,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更让他烦恼的是,每次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那样热情,反而露出了敌视的眼光。
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那些曾被他造就的人。
有的人心灵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让许多人得到快乐;有的人心是一朵花,只为一个相爱的人开放,如祝英台。有的人的心是一片草地,年年绿了却开不出花来。有的人心是死灰,永远长不出绿叶,更开不出美艳的花。有的人的心是泥淖,让一个个人掉下去窒息而死。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快乐的人。
这类人不一定有高贵的精神,也不一定有高尚的品格或者天使般的心灵,更谈不上成为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甚或人群的魂魄,但他们一定是快乐的和富有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地产商人花费巨资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董、字画以及各式的珍珠、翡翠等,因怕失窃,他安装了严密的保护系统,平日里很少进去欣赏,只当成个人财富的一部分,借以用来炫耀。
有一天,地产商人忽然心血来潮,决定让大厦的管理员进去开开眼界。
管理员进去后,并未出现恋羡之色,只是慢慢地逐一浏览,细细地欣赏。待步出厚厚的铁门时,地产商人忍不住说:“怎么样?看了这么多的好东西,你也不枉一生了吧?”
那个管理员看了看他,微然一笑说:“是啊,我现在自觉与你一样富有,而且能比你更快乐。”
那地产商人面露不悦。管理员解释说:“这些宝贝最大的价值不过就是让人欣赏。你所有的宝贝我都看过了,不就是与你一样拥有它们了吗?而且我又不必为那些东西担心这,担心那的,岂不比你更快乐?”
能够欣赏,常常比实际拥有更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馒头店的老板,每天蒸三笼馒头,每次固定蒸120个,其中20个接济老人和孩子。常常生意好时馒头一出笼就被抢光,但不论客人如何要求,他从不肯把多出的20个馒头出售。
老板用十分坚定的口吻拒绝每个想要买的客人:“这是送的,不卖!”。说着,他用夹子将热乎乎的大馒头分送给老人和孩子。在那一刻,他脸上绽放出的是明亮的光彩。那种动人的亲切和笑容,是其它顾客看不到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快乐是一种流动的空气,当我们感觉害怕、自私时,便已经停止它的流通了。我们关上门,使快乐无法流向自己,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结果———很可能会窒息。而当我们敞开心胸,乐于付出的同时,快乐、富裕和真正的自由才会进入我们的心中。
把别人当作别人
有一天,一位白领经过办公楼门口,发现一位可怜的乞丐,于是给了他10块钱。以后每天经过那儿,他都给乞丐10块钱。
后来白领结了婚,又有了一个孩子,收入却没有多大的起色,他的钱包开始缩水。于是,他经过乞丐面前时,只给了5块钱。
乞丐奇怪地问:“以前你每天都给我十块,今天为什么只有5块呢?”
那位白领觉得对不起这个乞丐,十分难为情地回答说:“我结婚了,又有了孩子,不能不省着点用。”
乞丐马上勃然变色,大声说:“你怎么可以用我的钱养活你的老婆孩子呢?”
这真是不拿别人当外人的典型表现,而且表现得十分荒谬。我们会笑,但在笑过之后,是不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
白领出于善意而施舍给乞丐,应该得到感谢的祝福,而乞丐得到了同情与关怀,应该满情温情地面对这个白领。
但为什么,乞丐和白领最后都陷入一个怪圈,乞丐因为白领改变了施舍的钱数而生气怨恨,白领也因无法继续满足乞丐而苦恼?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人性的负面,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个怪圈,那就是:无论乞丐还是白领,他们都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迷失了,因而陷入了烦恼而无法自拔。
那位乞丐不用说,他不仅在物质上是个乞丐,而且在精神是也依赖于别人的施舍。而且更为可怜的是那位白领。他把钱施舍给乞丐的同时,内心隐含着让对方感激的需求,在情感领域也成为了乞丐,最后才会如此难为情。
这种“情感乞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人经常说:“我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渴望关怀、渴望肯定和赞美,可是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烦恼者的独白形象地表明:在生命的过程中,一个没有独立心灵的人是很痛苦的。
需要别人的关怀、肯定和赞美,说明心灵就象一个乞丐一样,无法独立生存。如果我们事事时时都要依赖别人,靠别人的关怀鼓励和赞美,才能感受快乐,甚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很危险的。因为人情是善变和无常的,没有人对别人负有无限的关怀和赞美的责任,即使别人一时满足我们,对我们进行关怀鼓励和赞美,一旦他不再这样做的时候怎么办?
把自己的快乐基础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上,就象一艘没有舵的船,在大海的波峰和浪谷中随波逐流,最终难免沉没。
因此,我们把别人当作别人,必须对别人进行恰当的判断。
1、别人的动机常常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么舍己利人,纯粹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好处。
2、不要把别人帮助的作用估计得太高。
3、不要期望别人象关心自己一样对我们热忱关切。
4、不要想象别人会有某种迫害我们的动机。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我们才不致尝到忘恩负义的辛酸,因为一来不大会遇到,二来即使遇到时也不大放在心上;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把别人的美丽与成功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而不是当作一个获得认可或者加以抗拒的对象,才有希望得到一个不自责、不自戕,因而快乐舒展的人生。
把自己当作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首先意味着承认我们和别人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不去作毫无意义的比较。
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而很少有人在镜子里看出自己的可爱,在心里看到自己的善良,在生活中尊重自己的追求。很多人都在抱怨,同时也都在试图告诉我们自己活得不好,比如说:为什么他有钱我没钱?为什么她漂亮我不漂亮?
这样的单子可以长长地拉下去,绕地球一周。它们象一根根永远无法融合的肉刺,让我们痒痒地不舒服,隐隐地作痛,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在这方面,我们的眼光还不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眼里,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都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或者被拿来比较。不论是在幼儿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比较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谁更可爱?谁更聪明?谁更有钱?谁更有权?谁更有用?
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可企及的优势,那么就会生出自满和骄傲。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自尊心就会瞬间受到伤害,觉得天地之间自己是最可怜的人。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他人比较发现优势与弱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习惯于受到不足与弱点的压力,因此,在比较之后,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发现自己钱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职务不够高,样子不够帅,头脑不够出色,考试不够轻松,父母影响力又不够大……
还有我们的父母、老师、邻居和亲友,一切关心我们的人,他们都试图要改善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于是更多地强调我们的不足与错误,强调我们不如人的地方。
很多悲剧就这样在比较中拉开了帷幕,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快乐,也容忍不了别人的自信和快乐,其结果就是那些自信的人被视为狂妄,快乐的人被视为幼稚。
在大多数的比较当中,人们得到的往往只有失落和内心的失衡,破坏的则是平和的心境。
这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实际上,人本来是无从比较的。别人就是别人,自己就是自己,每一个个体都独具特色,而且无法“再版”。只要活着,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礼物,一个人更应该对生命的存在而心存感激。
不要把自己和他人比较,这只会降低了我们自己原有的价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很特别。别人认为重要的事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什么最适合。
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明白哪些是最接近我们的心灵的人、事、物,才会把它们看得理所当然地宝贵,并且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眼睛一般珍惜。在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它们,因而生命也将失去意义。
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不如先深深了解自己,找到那个无法比拟而独特的人,认清自己独具的美丽,以保有一颗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
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以别人的优点来对照自己的缺点,觉得只有纠正了自己的缺点,才能得到赏识和提拔。这样改来改去,就没了个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我是谁”的追问由古及今,或许将继续到未来的未来,只有“我就是自己”的回答,能够让我们认识和发展自我,张扬和证明自我。哪怕这个答案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困扰,但毕竟不会迷失。
它认识自己的这种知性反映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人生成功与快乐的一种途径,甚至成为所有成功与幸福观念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到他生存的意义,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活着,那是要不为孔夫子所赞成的。庄子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无论儒、道、佛,在论述人生幸福时,时刻提醒:一个人千万要认识自己。
我们不要再寻找那个可以隐藏自己的集体,而要找到自我。当我们不再想从别人那儿找到快乐,才能成为自我,而不是一个生活在假象中的人。
再进一步说,我们要成功,依靠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毫无缺点。许多缺点其实换个环境就不是什么问题。缺点的背后还有优点,我们刻意消磨掉缺点的同时,也许就连优点也一起打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