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育儿: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00:39

衷心感谢哈特穆特?莫根罗特医学博士(Dr.med.Hartmut Mor-genroth)以其专业能力及学术知识陪伴与支持本书的诞生。第一章所提到的研究是我们共同规划并在他的儿科诊所里进行的。身为儿科医生的他每天都为许多父母和孩子看诊,为他们平常所碰到的诸多问题提供咨询。只有通过与莫根罗特医师的合作才有可能知道大部分家长真正感兴趣的是哪些问题,才有可能检验出,真正对家长和孩子有帮助的是哪些诀窍和技巧。
安妮特?卡斯特–察恩
推荐序(一)
诊所的候诊室因为爆发流行性感冒而人满为患。我很高兴四岁妮娜的预防检查并没有持续太久。正当我想结束问诊时,妮娜妈妈说:“啊,医生,还有件事。妮娜好难照顾。她的行为常常很离谱。我该怎么办才好?”
以前我可能会在心里叹口气,想道:“怎么非得挑现在呢!挂号处那里可是大排长龙啊。我该花点时间告诉她关于“暂停”的方法吗?这样其他所有正在等待的家长和孩子就得再多忍耐十分钟。或者请她去找教育咨询机构算了?可是我知道家长得等上半年,才轮得到接受咨询呀。”
当这本书送到我面前时,我真的松了一口气。现在我大可放心地说:“针对您的问题请您读一读这一章或那一章。对您一定有帮助。”书里许多实用的建议我都会介绍给家长,他们发现使用后很有成效。
哈特穆特?莫根罗特医学博士
台湾人气妈妈博主试用心得:
【第2节:作者的话和推荐序(2)】
怎么教小孩学规矩?这本书告诉你!
★Ashley的分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总有许多爱与期许,但如何在适度的自由下,不偏不倚地执行育儿原则?亲子如何同步,让孩子顺势认同,并遵循这套原则?《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这本书,以丰富的实物举例论证,着实就是一本育儿实况的教战手则,读来豁然开朗,让人拍案大叹“岂止心有戚戚焉”!
★水瓶面面的分享:
一直很喜欢19世纪初德国幼儿园创始者弗勒贝尔所说:“教育是爱与典范,别无其他。”然而《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让我知道,虽然“爱与典范”绝对必要,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父母还需要适当的“工具”,才能帮孩子建立规矩。
这本书是写给家中有零到十岁孩子的父母亲,说明如何运用适当有效的教育方案,协助孩子学好规矩。如果你为孩子难搞的行为大伤脑筋,也希望每一天不是在混乱与争权中度过,那么这本书所提供的建议,会有很大的助益。
★彭菊仙Chu-Chu妈咪的分享:
“我带一个孩子都快没命了,你带三个男孩,怎么还有时间搞那么多教养花招?还写了一本书啊?”
现在就将镜头连线到寒舍吧:小猪们各自进入“自治区”,伏案疾书,我可不想当盯梢站,手脑都空出来,做点好玩的事,为孩子迷上的“三国演义”搜寻资料,并为他们设计的“关刀”准备材料;吃完饭,小猪们自动收拾,并清洗自己的餐盘,我则安心变身为“安亲班”老师,专心检查作业……
如今我能谈笑用兵,可是经过一段坚持到底、说到做到的“阵痛期”,就和这本书说的一样。才会吸奶的宝宝就有能力记住爸妈的反应,推论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模式,可见“规矩”不论好坏,皆从“父母的反应”习得。
其实咱家还有很多让我束手无策的“禁播”画面:小猪们乱发脾气、乱丢东西、颐指气使、激怒妈咪……我已经开始实行本书的“三阶段”计划,和孩子约定合情、合理的家规,不是由情绪主导的严厉处罚,更非随心所欲的随性规定,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行为会连接到“必然的后果”,我坚定不移、没有例外,三只小猪的确愈来愈懂分寸!我大力推荐父母读此书,唯有“有原则的父母/守规矩的孩子”形成自动化的良性循环,才可能产出“轻松自在的父母/灵活创意的孩子”的全赢局面!
【第3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1)】
第一章
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
父母需要“工具”
派迪克两岁半。他是个机灵的小男生,圆润的脸庞像小天使一般。虽然如此,他在幼儿园里却是个“捣蛋分子”。
每当派迪克靠近别的孩子时,在场的妈妈都会紧张起来,警觉地盯着自己的小宝宝。可是同样的事又发生了:这小子迅速地一拳打来,跟他年纪一样小的“受害者”哭得令人心碎。派迪克偶尔也会咬人,有时候力道大到两星期后还看得见咬的痕迹。他常常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玩具,拿来乱丢或是弄坏。当然派迪克也会很平静地自己玩或和其他孩子玩。这种时候根本不像平常张牙舞爪的他。
而他妈妈呢?生下派迪克让她如愿以偿。她简直把他宠上了天。在已有两个较大的女儿后,她好不容易才生下这个她期盼已久的儿子。她为他付出时间、关怀与爱。她从来没有在派迪克面前打过或咬过别的孩子,也从未从他手里抢过玩具来弄坏。尽管如此,派迪克却无师自通,而且一再重复做这些事。为什么呢?
【第4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2)】
“教育之道在于典范与爱─别无其他”,此语出自弗里德里希?弗勒贝尔(Friedrich Fr?bel,1782~1852),19世纪初德国幼儿园运动的创始者。但这句话似乎并不符合派迪克和他妈妈的情况。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坚信,爱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第二重要的是,尽量时常做个好榜样给孩子看。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建立在这两根基柱上。这句话换做是我可能会写成:“没有爱与典范的教育一无是处。”没有这个基础,就算是亲子教育专家都帮不上忙。
的确,有的小孩似乎完全只需要父母的爱与好榜样就足以发展出理性的、负责任的、值得人疼爱与快乐的个性。这样的小孩很早就通过认知来学习,他们接受设限,从不起来反抗,自愿承担义务─简而言之,他们很少令父母担心。我自己只认识少数几个以这种方式长大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我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包括在内,都不符合这种情形。爱与典范是绝对必要的,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为人父母者还额外需要一种工具,在需要时能动用的工具。
父母如何阻止孩子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又如何促使他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我指的是那些“讨厌的”本分之事),这些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认为很重要和必要的。当好话说尽都无济于事时,我们该怎么办?
态度不确定就会让步
当父母自己态度不确定时,会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而担心自己可能会犯错的影响就是:当父母不确定自己要什么,又不敢作出果断坚定的处置时,孩子会突然“大权在握”。因为不管孩子是六个月、三岁或十岁大,都能感受到父母态度不够确定。这时,他们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思来。
【第5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3)】
若父母行事不够自觉,且目标不够明确,便会启动一连串严重的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只是暗自想着:“希望他马上停止尖叫”或“孩子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重点是,不要再闹了”,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父母反而变得越来越弱势而且越来越让步。到最后,不是爸妈而是孩子来决定一天的进程,父母的需求被搁置。如此让步绝对不会带来平静与和谐,只会持续引起新的冲突。
有时候父母只把一个范围内的主导权留给孩子。上床睡觉的权力之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可是很多情况下,好比穿衣服、吃饭、打扫整理,或是手足之间的相处,都会为了一点小事而弄得紧张不安又“鸡飞狗跳”。“我的小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我想做什么就做,反正我的小孩根本不听话”─这些都是我们在门诊里经常从神经紧绷的父母口中听到的话。有时孩子的这类稀松平常的问题会发展出乖张的行为,最后甚至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也造成困扰。
碰到这些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不是漠不关心。他们知道对孩子需要设限,孩子不会“自动”长大。这些家长都非常尽心又关心,但有时就是束手无策:“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还能怎么做?”
你也心有戚戚焉吗?那么这本书正是为你而写的。
难搞的小孩:八个月到十岁之间的孩子实例
保罗的父母到诊所来接受咨询时,保罗八个月大。“他是个很费神的小孩,”妈妈叹气道,“他让我们筋疲力尽。刚生下他时我们多高兴啊!可是从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号啕大哭数小时。我们整天都抱着他走来走去。
【第6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4)】
“幸好夜里他会睡一下。我们了解到婴儿在三个月内常发生肠绞痛,保罗的哭闹也可能是因为如此。但三个月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正好相反:保罗哭闹得更厉害。他甚至住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彻底检查,医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保罗的要求越来越多。现在连我抱着他的时候也哭。每隔几分钟就要我变个新把戏哄他。当我打算洗碗时,都快腾出半个厨房给他,就这样过了十五分钟后我连个杯子都还没洗干净。甚至上厕所都得带着他去。他连一分钟都不肯自己玩。我该怎么办?”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原因何在?你会如何建议保罗妈妈呢?读下面的例子时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
当奥力佛的妈妈来电要约个咨询日期时,她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她的两岁的儿子刚被幼儿园“开除”。园长认为,奥力佛攻击性太强,幼儿园承受不起。“有时候连我都怕他,”她说,“他真的很坏。他会咬我、踢我。有一次甚至拿录音机砸我。只要有事不顺他的意,他就拼命大吼大叫。我再也受不了了。”
卡劳拉三岁半。她不好好吃饭,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喂的。她会随意呕吐而且经常这么做。她常常嘴里含着早餐,一嚼就是半小时,都不吞下去。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争辩和讨论有关“吃饭”的事情。
米莉安刚满六岁,不久前多了一个小弟弟。米莉安一直以来都很难带,可是现在妈妈觉得米莉安“简直无法忍受了”。
“她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早餐吃上老半天。米莉安每星期有两到三天都不去幼儿园,因为根本来不及准备好。她完全拒绝收拾整理任何东西。在冗长的争辩后,通常都是我来做。她也不让弟弟安静休息。当我抱着弟弟时,她甚至会用力拉他,直到我把弟弟给她为止。此外她每晚都要争闹两小时,才终于肯上床睡觉。”
【第7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5)】
薇琪八岁大,是个比较害羞沉默的小女孩。两周来她不肯上学。每天早上出门前她要上十次厕所。薇琪每天早上都说她肚子痛,并且试着说服妈妈准许她待在家里。她已经得逞了三次。
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你会如何建议这些父母呢?在后续的章节里你会读到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不同
在受精的那一刻,很多事都已大致确定下来:性别、身高、体格和外表,会遗传到哪些疾病倾向,睡眠需求和胃口,性情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你无法左右的。除了遗传的天赋与体质外,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多少也会共同影响孩子的发育。但是孩子刚开始哭得多或哭得少、喝奶习惯好或不好、睡得多或少、时常生病或健康却远远不受你影响。
所以我们也不能这样问问题:“一岁以前的孩子应该而且可以学好哪些规矩?”而是应该问:“我的孩子应该而且可以学好哪些规矩?”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后是什么样子,你就该接受他的样子─即使他很“难搞”,或得了慢性病或是残障。思考出适合每个发育年龄的教育目标,而且是孩子能够达到的合理的目标,是项艰难又重大的任务,这项任务,没有人能代替你。
或许你很惊讶,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学习规矩,或者更适当的说法是“关联性”。新生儿不知道什么是对或错,什么令人喜爱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宝宝已经有能力记住父母对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他能从中推论并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他的方法还很有限,尽管如此却非常有效:一个灿烂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气,激烈的哭泣则会让我们担心、同情、愤怒或无助。我们几乎总是迫切希望宝宝能尽快停止哭泣。
【第8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6)】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为你综合整理出一系列想象得到的“规矩”,是宝宝在第一年里应该可以学好的,特别是从第六个月起,这些规矩会决定他的世界观。这些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几项范例,请你自行判断如何做比较适当。
做法一:孩子认为“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当我哭闹时,要有人陪。”
*“只有被抱着到处走,我才会入睡。”
*“想要吃东西时,不管白天和夜里随时都有东西吃。”
*“当我拒绝用汤匙时,每次都可以喝到母乳。”
*“当我在婴儿车里哭闹时,最迟五分钟要把我抱起来。”
你的孩子学到的是这一类或类似的关联性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学到的规矩就是:“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爸爸妈妈没有自己的需求。”
做法二:孩子认为“我的需求完全不重要”
*“不管我饿不饿,都得把整瓶牛奶喝完。”
*“虽然我总是只能睡十小时,但每晚必须躺在床上十二小时。”
*“每次吃完饭就立刻被放在一旁,没人理我。”
你的孩子在这里学到的和上面列举的规矩完全相反:“爸爸妈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我自己的需求不会受到重视。”
让什么来指引我们?
有些家长并没有好好想过他们的家庭要有什么家规。他们直接从过往的记忆中,回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的,撷取一些自己有过不错经验的规矩。有些家长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要像我爸爸那么严厉”或者“绝对不要像我妈妈那么吹毛求疵”─并且尝试相反的做法。又有一些家长正好重复了自己父母的行为模式,然而那些行为模式曾经让他们自己从前的日子很难过。例如我们常看到,小时候常挨打的男孩,长大后易于变成打小孩的爸爸。
【第9节: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7)】
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有好处的,而且要好好思考:“过去的经验会对我对待自己的小孩造成哪些后果?我的行为是出于自觉且目标明确,还是我受到过去的影响?”
有时做父母者很难走出过去的阴影,这时与伴侣或好友谈谈会有帮助。情况严重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协助。有些人尝试从专业书籍和育儿指南里汲取“正确之道”,但他们都注意到一件事:虽然有很多专家和很多意见,但只有少数经得起考验,因此我们要花点心思来甄别。
有一点是肯定的:确定明确的规矩和界限是你无法回避的责任。孩子越小越难明白什么长期下来对他是有好处的。这必须由你决定、由你负责。下面这个故事显示了父母有自信、有把握是多么重要的事:
托马斯今年十二岁,凯丝婷十岁,他们彼此相处得很好。普遍存在于一般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争吵很少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其他的行为也都很讨人喜欢。他们自愿且乐意分担工作,既友善又肯合作。两人都不会胆小退缩,而是快乐又点子多多。“他们是自然而然变成这样的。”这位令人羡慕的妈妈告诉我。我接着向她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
结果我了解到,托马斯和凯丝婷从小就得忍受痛苦的折磨。特别是托马斯在六岁之前患有严重的过敏性皮炎。每晚睡觉都抓痒抓到早上起床时,床单上血迹斑斑。凯丝婷很快也出现相同的症状。妈妈绝望至极。她试过所有方法,看过各种医生,请教其他的病人,设法买到相关书籍来阅读。她花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耐心的尝试才终于找到真正能帮助她孩子的方法:她仔细揣摩出一套严格的饮食计划,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孩子过生日,总是贯彻执行到底,后来终于有了改善。托马斯和凯丝婷是极有纪律的小孩。
这位妈妈下了一个结论:“这两个孩子注意到:‘爸爸妈妈尽一切力量帮助我们。他们最清楚什么对我们有好处,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可能是这个经历使他们在后来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规范和界限。我自己也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只要我非常肯定什么对孩子有好处,那么界限的设定自然会顺利成功。”
【第10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1)】
第二章
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
每天闹……争取注意
孩子为什么要反抗?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冲突与争论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教育有时候意味着把带给孩子乐趣的事情结束掉。看电视、吃零食、打水仗、在外面玩耍、喧闹─身为父母的你总是那个“破坏乐趣的人”,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说:“够了。现在马上停止,不准继续。”这么做还真不讨人喜欢。完全可以理解孩子会抗议、咒骂或者心情变得很差,而且还会尝试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在“乐趣破坏者”身上。教育也意味着:督促孩子去做绝对不会带来乐趣的事情─整理、刷牙、上床睡觉、做功课。这些事很多小孩都不会自动去做。又可以想见,他们会抗议、咒骂、情绪恶劣并且把怒气发泄在要求他们做这些无聊的事的人身上。想象一下,孩子对每个要求的回答是“好的,妈妈”,然后立刻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你不觉得这样很奇怪吗?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
他们更像整天在游戏式的打斗里互相较量的小狮子。
异常行为的循环不息
当你给孩子设定界限时,可以想见孩子会对此不满。他想要实现他的意愿并且为此抗争。你当然会认为他抗争的方式是一种不当的行为:他跑开、哭闹、赖在地上、打人、不待在他的床上。这些行为为何一再发生呢?孩子真的只是喜欢争辩吗?这一点值得我们再仔细想想:究竟发生什么事导致孩子做出异常行为?我如何回应?我给了他下一次要循规蹈矩的理由了吗?或者他有充分的理由,下回有机会时再度让人气到抓狂?孩子几乎总有理由继续做出异常的行为,这是父母造成的,但父母的本意并非如此。
【第11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2)】
父母也是人。有时他们的反应正好达到反效果,奖励了孩子的不当行为,所以孩子没有理由改变。在这时候孩子几乎抱着这个基本愿望:“我要人家注意我!我要被重视!我要成为焦点!”
我们再看一次第一章里那些“难搞小孩”的行为。先看要人不断陪伴的小宝宝保罗。保罗为什么常常大吼大叫,虽然他得到的关爱那么多?反过来问:为什么他应该停止大吼大叫?他每天经历的是,吼叫是值得的:因为每隔几分钟就能让妈妈为他想点儿新点子来玩。他何必自己找点事来做呢?又怎么会想到,自己就能决定不再继续吼叫呢?反正妈妈每次都会来安慰他呀。
你还记得那个“幼儿班里的捣乱分子”派迪克吗?如果他又打别的小孩或者抢人家的玩具,会发生什么事?他妈妈会迅速地走近他,告诉他不准这么做以及为什么不准这么做,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她会特别积极地陪着他,好“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派迪克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得到妈妈更多关注。他为什么应该改变他的行为呢?
吃饭习惯很差的卡劳拉的经验是:如果我吃饭胡闹,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样我就能延长和控制每次的用餐时间。
上幼儿园的米莉安借着拖延战术让自己获准留在家里。
薇琪借着肚子痛来逃避上学。
所有这些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当又令人不悦的行为是值得的,他们会因此得到更多关注。至于选择做出哪些不当行为则没有太大差别。每个小孩都有其个人特质。每位爸爸妈妈也都有其特别脆弱的一面。孩子常能清楚感受到,哪一种行为最能让妈妈或爸爸感到不安。父母越是焦虑不安,孩子就越“占上风”。孩子还另外学到:“我不只要得到关注,我甚至要贯彻我的意志!我要比父母强!我来决定这里该怎么做!”
【第12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3)】
孩子真的常常很有影响力,但这对他并没有好处。他觉得自己很强,因为在权力斗争时,在与别人较量时,甚至是跟大人较量时,他常常是胜利者,但这却跟真正的自信无关。孩子没有在自己内心找到平静。他觉得不被接受。他必须不断证明给自己和其他人看,他“比较强”。他必须每天想出新花样来争取注意,因为他确信:“反正不会有人自愿陪我。如果我的行为引起注意的话,立刻会有人来照顾我。如果我行为正常又平静,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不断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该做这个或那个,一再骂他,一再讨价还价,最后一再让步的父母会渐渐恼火起来,总有一天会神经衰弱,与孩子相处变得动辄得咎。当真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时,父母甚至非常担心下一次的争吵。有些父母就算特别尽心尽力,把很多时间留给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违背其本意,陷入孩子“争取注意”的循环里。孩子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从这循环中解脱,只有父母能够开始从任何一个点退出这个循环。
真实案例
这次来自幼儿园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上一页的循环过程。
妮娜四岁。她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密。不过妮娜妈妈有时会觉得带妮娜很费力,因为这个小孩在跟妈妈分开时经常泪眼婆娑且伤心欲绝。
妮娜很受其他孩子喜爱,因为她很有人缘而且是个点子王。有时候她会在外面跟朋友玩上一整天。也喜欢邀请玩伴来家里玩,但若没有亲爱的妈妈陪伴,她从来不去别人家玩。
上幼儿园的第一年刚开始,一如预期,妮娜很难跟妈妈分开,之后就很顺利。但自从暑假过完,第二年要开始时,妮娜突然出现很奇怪的行为。她在家里就已经哭得肝肠寸断:“我真的一定得去幼儿园吗?”
【第13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4)】
多数情况下,妮娜都由爸爸送去幼儿园,好让分离的痛苦不至于那么严重。到了幼儿园以后,“胡闹”继续上演。
→妮娜哭泣。她不跟别人一起玩,而是坐在角落里,自顾自地低声啜泣,听了令人鼻子发酸,借此引起注意。若问她为何伤心,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伤心。”
→幼儿园老师注意她。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候可怜妮娜,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找她一起玩个游戏。老师关心之后,妮娜停止哭泣,然后可以平静地自己玩好一会儿。
→妮娜学到:引人注意的行为会被奖励。她想:“老师并没有陪任何人像陪我一样玩得那么久。我的眼泪似乎让她印象深刻。”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幼儿园里所有25位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以再开始玩。妮娜讨厌无聊地坐在那里等候。她发现如何能缩短这等待的时间:吃早餐时她又开始哭,光安慰没有用。于是妮娜常常获准第一个起身,到角落自己玩。不过她多半会继续哭。
→老师觉得很气恼而且越来越不情愿注意她。当老师不知道该拿妮娜怎么办时,就把她送到园长办公室去。园长很忙,她想要妮娜赶快安静下来,不要吵她,所以常常给妮娜吃糖果(妮娜在家里只有星期六才有糖果吃),而且让她在办公室里玩了起来,她起初还轻声啜泣着呢。等妮娜平静以后,再送回班上去。
→妮娜从老师处只得到少许自发性的关怀。若妮娜刚好不哭,老师会很高兴。她只有哭才能得到注意。因为妮娜的特殊行为,她跟其他孩子少有接触。渐渐地朋友也不再靠近她。妮娜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别的小孩都不喜欢我。”
【第14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5)】
→妮娜学到:“注意必须靠争取才能得到!”她当然看出老师渐渐对她长时间的哭泣失去耐性。但她也知道必须怎么做才能得到特殊“待遇”,包括糖果,还有避开那无聊的团体早餐:那就是一定要哭得又久又令人同情才行。可惜的是,妮娜在争取注意的同时,也错过了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的乐趣!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第二天她又哭了…
对抗争权的有效方法
你是否已经察觉到,你与你的孩子也陷在类似的循环里?
怎样做最有效
给孩子更多责任
第一章曾经强调过,孩子迫切需要界限。我们呼吁家长要认清为人父母的责任并决定自己所要设定的界限。那么现在我们又要建议“给孩子更多责任”难道不是矛盾吗?当然不会。两者其实是一体的。
许多孩子似乎认为,被大人管是很正常的。他们对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不太了解。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相处,如何度过自由的和未经父母规划的时间。孩子必须在这个领域学习自己做决定并且负起责任。
婴儿也能自己解决很多事
想象一下:你的小宝宝吃饱了,你给他换上了干净的尿布。他健康活泼,你们一起愉快地玩了半个小时。之后你把他放在游戏垫上,想要做点家务。宝宝却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于是哭了起来。怎么办?你选择:立刻中断工作,抱起宝宝来安慰他吗?只要宝宝一哭,你就这么做吗?宝宝从这里学到了什么?
他学到:“妈妈要为我的感受负责。当我心情不太好时,她要负责改变这个情况。”孩子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愉快负责。他没有机会学到:“只要我想哭,就可以开始哭。但我也可以停止不哭,只要我想到更好的事可做。”你剥夺了他做“哭或不哭”的决定,而且你已经开始陷入“争取注意”的循环里。
【第15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6)】
我的建议并不是“让宝宝不停地哭闹”。大部分父母在宝宝呱呱落地几周后就能从他的声调听出,什么时候他真正需要安慰和帮助。当他是出于无聊、生气、耍脾气或只是要实现他的意愿而哭时,他应该学习偶尔也要让自己安静下来。你可以待在孩子身边,每隔几分钟跟他说说话(还要继续哭吗?还是你现在想玩一玩?),或者把他抱起来一下。就算孩子不再是小婴儿,仍可以继续这么做。请记住:孩子有权心情不好。你可以要求他偶尔自己玩,但不能要求他喜欢自己玩。当孩子不是真有什么痛苦时,父母如果有能力以镇定和平静的心情容忍孩子哭泣,是非常有帮助的。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父母最常犯的错
父母的反应不明确、不肯定
如果前面提到的所有对策你全都派上用场的话,那么这场为争取大人注意的反抗对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多余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可能不愿接受你确定的规矩和界限。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根本没有认真看待这些规矩和界限。这一点该如何解释呢?
有位四岁的小病人在妈妈陪伴下来到我的门诊,他一下就讲到重点。“不管我妈妈说什么,”他说,“她都不会做,她只是说说而已。可是我的保姆,她可是说真的。”
孩子能清楚感受到大人是否说“真的”。当我们的反应是不明确和不肯定时,孩子就不会尊敬我们。他们连听都不听。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偏偏特别喜欢做出这类不明确、不肯定的反应,这反而刺激孩子去争取大人的注意。大部分的父母虽然看出他们的方法不怎么有效,却阻止不了他们一再重蹈覆辙,只一相情愿地认为:“总有一天孩子会懂的。”如果试过一百次都还不成功,那多叫人灰心呀!
【第16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7)】
为了能从错误中学习,父母必须先知道并记住哪些行为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想先说明,父母最常犯的错误。请读者注意自己是否也曾这么做过。
为什么孩子不仔细聆听?为什么父母已经竭尽所能,孩子依然继续做出不当的行为?下列几种父母的反应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鼓励孩子继续举止乖张。若你是正常的父母,会觉得其中有几种似曾相识。
责备
许多家长很喜欢责备。他们责备孩子的不当行为:“怎么还没整理你的房间!”“真是的,怎么又惹妹妹生气了!”“你怎么老是待在电视机前面!”“怎么整天含着奶嘴到处跑!”
这类责备经常会再补上几句贬低的话,如“你这样真的很坏”、“太离谱了”、“你真叫人受不了”。总结来说,父母的意思就是:“你一直还没把我叫你做的事做好”或是“你根本没有仔细听我的话”。
你也曾这样吗?孩子在听完这些责备后,立刻改变他的行为了吗?你只不过对孩子说出他正在做的事,然而这一点通常他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让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欢他的行为可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对孩子来说这些责备只是“发牢骚”。他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她不喜欢我,所以我必须争取她的注意并且继续这么做。”当责备还另外包含贬抑时,特别会这样。
责备永远达不到纠正行为的效果。因此别犹豫,赶快抛弃责备吧!
【第17节:设定界限的计划(1)】
第三章
设定界限的计划
设定界限的先决条件
前一章详细讨论过父母不该做的所有事情。在阅读时,你一定多次问道:“我应该做什么来代替呢?我总得有所行动吧!”过去几年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父母职能训练计划,我采用了其中一些特别有效又容易应用的部分,做出下面这张设定界限的计划表。这是一张阶段计划表:请逐步进行。如果第一阶段无效,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张图表已经让你大致明白设定界限的内容及其架构,本章的第二节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这张表的好处是:你随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有效,接下来我会一一说明。
怎样做最有效
成功设定界限的阶段计划表
订立约定
说到做到
说清楚讲明白
基础:确立家规,注意优点
条件一:注意优点
还记得应对孩子争取注意的反抗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吗?通过倾听、传达“我……”信息、给孩子更多责任、留时间付出关怀等等这些方法你会收到成效的:冲突会较少发生,孩子会更常发自内心与你合作,更少跟你“斗”。尽管如此,还是可能出现让你束手无策的情况: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倾听)、说出你自己的需求(“我……”信息)、提出好的论点,而孩子依然为所欲为;如果孩子每天都在争权和讨价还价,却没有任何改变—那么父母就需要一样用来设定界限的工具。
达到有效设定界限的条件是,孩子要觉得被你接纳和被你喜爱。对孩子而言,不愉快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很沉重,而且设定界限也会让孩子经常觉得受到批评。所以你慈爱的关怀对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必要的平衡。因此在孩子学习规矩的同时,绝对不可少的就是:要注意孩子的优点!一样都不可以漏掉!
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正面行为。
孩子该如何知道你是为他好?知道你喜欢他这个样子?知道你爱他?知道你信任他?知道你需要他?
对大人而言这些是“理所当然之事”,但你是否表现得够清楚,让孩子能够体会得到?他需要你的响应——不是偶尔,而是持续。下面给出几种对孩子付出正面关怀的做法供父母参考。
【第18节:设定界限的计划(2)】
接受孩子
你自己可以犯错,孩子也可以。当他行为不当时,你可以否定他的行为并且让他承担后果,但永远不要批判孩子的人格。孩子是什么样子就接受他这个样子。下面表格中有几个例子。
怎样做最有效
用接受取代批判
孩子的不当行为
父母的反应:批判
卡洛(五岁)和妹妹和睦地玩了十分钟。突然间他从她手里抢过一部小汽车并用力把她推倒在地。妈妈抓住卡洛的肩膀,骂他:“你真叫人受不了!现在又把妹妹推倒!我真不能信任你!”
父母的反应:接受
妈妈从卡洛手里拿走小汽车。她说:“你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你刚刚很和睦地跟妹妹玩。我们再试一次。”
父母的反应:批判
路易莎(八岁)被逮到在商店里行窃。她想“顺手牵羊”一个玩具。回家以后她知道自己错了,一边哭一边责骂自己。“我真没想到,我女儿竟然是个小偷!谁知道你还会做出什么糟糕的事来!”
父母的反应:接受
“这件事我无法接受。我们一起来想想,你该为此承担什么后果。尽管如此,你并不是个坏孩子。你可以从这次的错误中得到教训。”
父母的反应:批判
贝诺(七岁)在家时不肯好好练习,因此听写错了十题。“活该。像你这么懒惰,难怪会有这种结果。”
父母的反应:接受
“我真为你感到难过。你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次我们要及时练习。”
条件二:确立家规
可曾考虑过,哪些规矩对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别重要?只有知道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设定出合理的界限。请提出清晰明确的以及孩子能够理解的家庭规矩。这样孩子在之前就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当他违反某项规矩时,他自己就会察觉到,而你便不必做出专断的“命令”或禁令。设定界限对你来说尤其代表着:坚持遵守规矩。
【第19节:设定界限的计划(3)】
请一一列举出家里的规矩。当孩子开始违反某项家规时,要提醒他。问问孩子规矩是什么,并偶尔向他重述一遍。这样可以预防冲突和争辩发生。
各位在第一章已经读到有关选择规矩的几项要点,接下来,举几个如何拟定家规的例子。不过要记得:家规不是僵硬死板的东西。每个家庭的规矩都稍有不同,而且会因孩子的年龄或日常生活里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由你决定要确立哪些家规。请同时注意到孩子的需求,但也要注意到你自己的需求。
整理
*“一星期整理房间一次。”
*“每天晚上客厅的玩具全都要清理干净。”
*“先把旧玩具收拾干净,才可以拿新的出来玩。”
从必然的后果中学到教训
有一点是专家一致同意的:孩子令人不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联越清楚越好。如果孩子晚上没有把玩具收拾好,为此“被罚”晚餐没有甜点可吃的话,这就不太合理。他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起责任。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夜里醒来
乔纳斯(十一个月大)有个很令人讨厌的习惯:他在夜里一点左右会醒来哭泣。接下来至少两小时他都一直醒着。
乔纳斯的父母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这个小孩在三点以前是不会再睡着的。不过他会在早上补觉,上午九点或十点以前他不会醒过来。后来乔纳斯在晚上九点左右被送上床,他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晚上需要约十小时的睡眠。后果可想而知,父母规律地在早上七点叫醒乔纳斯。从第三夜起,他就一觉到天亮了。乔纳斯学到的规矩就是:“上床等于睡觉。”
【第20节:设定界限的计划(4)】
跑开
丹尼尔(两岁)喜欢和他妈妈去散步。让她很困扰的是,他经常挣脱她的手跑开。他妈妈总是得跟在他后面跑,“抓住”他。
丹尼尔觉得这样很好玩,妈妈却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她决定采取行动。她一如往常带着婴儿车进市中心。丹尼尔可以牵着她的手走。她好几次清楚地指示他:“留在我身边!”尽管如此,五分钟以后他还是跑开了。
这个情况下,可能有两种必然的后果:如果路上没有车,妈妈可以让丹尼尔跑开并且留意他的安全。当他开始担心地找起她时,她才走向他并重复地说:“现在你要待在我身边!”当他觉得一个人不自在时,他就不会再跑开了。
丹尼尔妈妈偏爱第二种可能:她把儿子绑在娃娃车上。丹尼尔先是尖叫不止。等他冷静下来,才准他再下来走。这次他便乖乖留在妈妈身边。从那时起,丹尼尔妈妈每次都这么做,直到丹尼尔学会这条规矩:“当我想要自己走的时候,我必须留在妈妈身边。”
亲子之间的约定
早的话,学龄前的孩子就可以主动参与,一同规划亲子间约定的内容。孩子本身的点子和建议越多,就越能遵守。如果孩子已经会写字,最好让他自己把协议好的内容写在纸上。最后父母和孩子都签名,保证会遵守约定。
从八岁莎拉的例子可以看出如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这样的约定。莎拉的问题是每天为了作业而和父母争执。但是,碰到其他问题时也可以照这样做。
这个令人不愉快的行为多久发生一次?
一如前面叙述过有关自我控制的计划一样,请先观察这个情况一个星期,并将相关的情形提纲挈领地记录成一本日志。
【第21节:设定界限的计划(5)】
莎拉妈妈每天在莎拉作业写完后做这件事。她会记录:莎拉需要多久时间写作业?妈妈必须帮忙几次?发生争执的频率是多少?争执有多激烈?
危机会议
找孩子一起坐下来,好好冷静地讨论一切。多留一点时间做这件事。在讨论时不容打扰,与此事无关的兄弟姐妹不需要参与。
莎拉妈妈挑选午饭后的时间。她对女儿说:“在你开始写作业之前,我必须和你谈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来,坐在我旁边。有一件事情让我们俩每天都在生彼此的气。这一定要有所改变。”
问题何在?
先问孩子自己有没有什么主意。然后再告诉他,从你的观点来看问题是什么。莎拉和她妈妈之间的对话大致如下:
妈妈:“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吗?”
莎拉:“做作业时你老是在挑剔。你指的是这个吗?”
妈妈:“你正好看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对作业这件事情我真的必须有别的做法,而你也是。”
为什么有些事必须改变?
这问题要再度先问问孩子。注意别让他离题。然后再以简短易懂的方式说明你自己的理由。大约像这样:
妈妈:“莎拉,你认为,为什么我们两个人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
莎拉:“我不知道。”
妈妈:“我来解释给你听。目前你做作业时我都一直坐在你旁边。你经常问我一些问题,我也常帮你,然后我们就吵架。上星期我记了下来:你花了至少一个小时,甚至常常是两个小时才写完作业。之后我们两人都在生彼此的气。我不要这样。我要你独立完成你的作业,而且我要我们再也不为这件事情吵架。”
【第22节:设定界限的计划(6)】
我们要有什么不一样的做法?
问孩子是否有改进的建议。规范出你们两人将来应该怎么做。
莎拉妈妈对女儿提出下列问题,并且与她一块儿找出适当的答案:应该在哪里写作业?作业可以写多久?如何控制时间?莎拉自己可以做什么?哪些作业妈妈来帮她?莎拉可以犯几个错误?
我们选择哪些后果?
如果你们当中有一人不遵守约定的话,会怎么样?这里也要再问问孩子的点子。
如果时间到的话,会怎么样?如果莎拉有太多写错的话,会怎么样?如果莎拉开始骂人或乱吼的话,会怎么样?而如果妈妈开始骂人或乱吼的话,会怎么样?
我们选择哪些激励或奖励?
危机会议不是一个跟孩子议定奖励的好时机,可以延后一点,当情况已经有改善时,到时也可以不经讨论直接确定出奖励的内容。你也应该为自己选出一个奖励。孩子可以帮你选。
如果莎拉乖巧又不胡闹地做完作业的话,会怎么样?如果妈妈冷静又不骂人地遵守约定的话,会怎么样?如果一整个星期都很顺利的话,又怎么样?
我们如何记录?
请清楚写下你和孩子未来想要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做法,以及你们选定哪些后果(和奖励)。如果孩子已经会写字,那么至少有一部分的约定内容让他自己写在纸上。莎拉和妈妈轮流写,因为内容很长,所以大部分由妈妈来写。第151页的栏框内可以看到莎拉和妈妈所订立的约定全文。
【第23节:还能怎么做(1)】
第四章
还能怎么做
有创意的解决之道
你如果不想照搬书本的做法,那么自己的解决之道,只要有效,永远是最好的。
几星期前我告诉一位本身有三个小孩的朋友我在写这本书。她很惊讶地问:“谈规矩的书?有这个需要吗?我都是随性而为。”谁不希望这样,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需要一份计划、一个约定或一本日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要照着自己认为是对的去做,就会成功了。
这一章是献给所有想用有创意的和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当下要求的人。有创意的解决之道,意味着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一些孩子也料想不到的事。他被搞糊涂了,而这样最好,跳出原有的圈圈,找出新的解决办法。
严肃看待孩子的解决之道
有时候孩子比我们还聪明。如果我们好好聆听他们说话,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聪明的经验
四岁的马克清楚看穿了:“当妈妈跟我讲话时,我不需要注意听。反正她什么也不会做。可是我的保姆是说真的!”(见第二章第二节“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父母最常犯的错。)
当马克告诉我这句话时,他妈妈坐在一旁哑口无言。这小家伙竟然“看穿”了她,这使她陷入沉思。那成了她开始练习“说清楚讲明白”,并且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她说到做到的最佳动力。不久后马克就清楚察觉到,妈妈什么时候是“说真的”。
八岁的丹妮的妈妈也有类似的经验。她经常说出“如果……那么就……”的要求,可是她宣布的后果多半都不会发生。
丹妮最后还是可以看电视、玩电脑、晚一点儿就寝,虽然在这之前她其实应该先完成她和妈妈约定好的义务。她总是一再地用借口、承诺和讨价还价来让妈妈让步。她们之间的关系紧绷,有时会升级变成激烈的口角。“为什么妈妈总是预先宣布所有可能发生的事?她这样做只是气我而已!她根本不在乎我是否真的去做!她说的话从来不会实现!”
【第24节:还能怎么做(2)】
这句话刺伤丹妮妈妈的心。“我女儿一点儿也不尊重我”,她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也知道这跟她自己没有贯彻始终有关。但是女儿的结论令她非常讶异,妈妈很怕这样做会让丹妮讨厌她:“如果我贯彻到底的话,她就不再爱我了。”这时她发觉,女儿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丹妮觉得她的行为对妈妈而言完全无所谓,她觉得没有被认真对待,因为妈妈面对她的态度不够明确坚定。
丹妮妈妈当然不可能立刻完全改变自己,但现在在她宣布后果之前,会先稍微考虑这个后果她是否有办法贯彻执行到底。当丹妮激烈抗议时,妈妈就说:“即使你不喜欢,我还是必须坚持要你遵守规矩。你的言行对我而言不是无所谓的,你对我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做法不会改变。”
做点意料之外的事
想象一下,孩子有个坏习惯已经让你烦心很久,所有你想改掉这个坏习惯的努力都宣告失败,你正陷在孩子寻求注意的反抗里,而孩子似乎比较占上风,你一再地被挑衅。这时候可以逐条应用第三章里的所有建议,但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做法。
建议孩子去做他那件他正想拿来气你的事!如此一来,主控权便在你手上,而孩子发觉:挑衅不再有用。由你来决定游戏规则,而不是孩子。
谁能做得更好?
*每天都为了孩子的吃饭习惯生气吗?以身作则也都无效吗?那么一星期中你就反守为攻个一次或几次并且提议说:“今天中午我们来比赛大声喝汤。谁最大声,谁就赢。”
*你大吃一惊,因为孩子拿最令人吃惊的脏话来辱骂你和别人吗?可以告诉他:“你知道的词汇好多,真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是否跟得上你?我们来比赛吧:用写的好了。看谁想得出最多A开头的脏话。预备,开始……”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