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理上看素质教育的缘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1:54
2004-10-27       《上海教育科研》    点击: 1137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国我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已为我们明确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可是,反观我国的教育实践,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似乎并未取得其应有的成效。造成这一问题的相关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对素质教育兴起的根源的不同把握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认识混乱当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从学理的层面探究引发素质教育兴起的深层缘由,以求廓清素质教育的理论源头。
在这里,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我国会掀起素质教育的高潮?是什么原因促使素质教育在我国兴起?维特根斯坦说,问题与方法同在,或许,我们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能够寻找到与问题同在的解决方法。
关于素质教育的兴起,一般认为,它导源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教育内部,应试教育的泛滥;第二,在教育外部,社会对时代"新人"的期盼。
就表面上看,上述归因是不错的,它描述了素质教育兴起的实际情形,吻合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外在轨迹。但倘若进一步从教育理论本身的内在机理上分析、从历史的纵深向度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归因远未揭示事情的真相。
诚然,诱发我国素质教育兴起的导火索确实是应试教育的泛滥,例如,1.极端化的应试教育不关心受教育者具体的个体发展走向,无视学生的个性,追求僵硬抽象、华而不实的目标;2.在教育过程中因袭牧羊策略,弱化和扼杀受教育者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是,3.把考试作为教育追求的全部目标,一切教育面对所有的人都以考试结果加以分类,采取严厉的淘汰制度,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应试的牺牲品等等。所有这些自然引起人们强烈的反感,导致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拒斥而对素质教育的向往。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就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基础而言,应试教育远非人们指斥的那样罪恶累累。作为对工业革命后整个社会发展要求的效率原则的回应,应试教育适应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应试教育所甄选和培训出来的大批有实效表现的人才,在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和行政环节的有效运作方面;在推动地区工商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方面;在鼓励人们读书上进、促使人们对知识的尊重方面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应试教育实际上是教育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之一,直至今天,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它也仍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形式。此外,如若从价值论角度深入追究,我们还会惊讶地看到,应试教育的精神实质实际上是追求一种发展,追求一种标准,这一追求的根本用意乃是出于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重视。它本身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值得深思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当今素质教育获得广泛赞誉的奥妙并不是基于其实践优势,而是基于其道德和逻辑优势。
既然应试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而且从理论上说引发素质教育缘起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极端化应试教育"所致,那么,不加思索地将应试教育断然归结为素质教育兴起的基本原因难免使人生疑。可疑的证据之一便是:教育史上,中国近千年的应试性质的科举制教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并没有诱发素质教育。
从社会对时?新人"的斯盼来看,强调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瞬息万变、文明进程加快是引发素质教育兴起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教育发展的真理,但这一真理性的解释不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空泛的言说,它基本上只是套用了教育学上的一个一般公理,即一定的教育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并未揭示导致素质教育兴起的深层原因。
由上述分析容易看出,尽管素质教育发端于对应试教育的反击和对时代要求的回应,但这只是引发素质教育的表层缘由。素质教育能够兴起并获得广泛的道义支持,实际上更有其深刻的学理缘由。只是这一缘由根源于教育本身内部的结构张力以及特殊的背景资源,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像上述两者造成的结果那样一目了然罢了。那么,引发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呢?
就学理上来看,引发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素质"的生成具有历史性
素质的内容受一定的历史、文化制约,随历史的发展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的地域的人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变奏的主题,通常会通过对人的素质的不同界定而体现。在人类自身演进的历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素质追求。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之中的哲学王的锻造;洛克追求的包含"德行、智慧、礼仪和学?四项特质的"绅士"的培养;赫尔巴特要求的"道德完人"的塑造以及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斯宾塞提出的"能够完满生活的人"的造就,无不是在努力达致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高素质。
就教育的本性来说,每个时代和社会中的教育都是在努力造就适合于其当下生态状态的高素质的人。就这一意义上看,当今为我们所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下的"应试人"何尝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要求造就"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式的高素质人!今天随着我们社会的转型,我们抛弃了"守成、安分、服从"等素质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创新、独立、自主"素质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素质给予了全新的界定。正是基于社会对素质内容的重新界定,换句话说,正是基于素质内容生成的历史性,才导致了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教育内在结构张力的互动
就教育内在的功能结构来看,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功能张力,即,1.教育努力促使社会民主化、大众化;2.教育维持社会权威分层化。这两种基本的功能张力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冲突之中。在教育功能的结构堡垒中,结构中促使社会民主化、大众化的一端指向社会整合、个体社会化,教育努力促使社会平等化;而结构中维持社会权威分层化的另一端又直接指社会的层构化,教育又全力担负着为社会选拔、区分人才的重任。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结构性功能张力的对峙之中完成着其历史的使命。从理论上说,教育功能的结构性张力平衡乃是教育运作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教育既完满地完成着筛选、区分、淘汰和选拔任务,又完美地履行着提升每个人的身心素质的任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育在实践中受到牵制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诸如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传统的等,因而,一般说来,它很难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它总是在功能向度的彼消此长的张力场中艰难的跋涉:当结构内一端的张力趋于饱和时,它成为引起结构另一端张力反弹的原因,而当由这一原因所导致的这一端张力的进一步发展接近于这一端的端点时,又成为促使前一端张力再现的原因。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这一互为因果的内在功能结构性张力反弹的具体表现便是,一个时期获得一片喝彩和欢呼的教育形式在另一个时期会被看作罪恶的源泉,被视为必须予以革命的对象。十九世纪传统教育同欧洲新教育运动的遭遇如此,本世纪初叶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同要素主义教育运动的遭遇如此,如今,我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历史命运仍然如此。
(三)特殊的背景资源
促使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特殊的背景资源。素质教育的兴起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素质教育也并不是一个完全由教育界人士独自设计的产物,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中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流行话语,实际上更有其特殊的背景资源。这一特殊的背景资源便是政府决策层的积极倡导和具体的行政机构的大力推行。尽管从更大的范围来讲,素质教育的兴起得益于社会经济改革这一总背景。一般说来,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改革,学校教育运作系统逐渐远离了一体化模式,教育目标逐渐摆脱千人一面的政治人,教育的内在要素才成为我们讨论的主题。在此背景下,素质教育才应运而生。但是,很难想象,倘若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行和决策层的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取得今天的声势!
指出素质教育缘起的这一特殊背景资源是必要的,它既可以让我们从深层意义上体味教育同社会政治文化的千丝万缕的牵联,同时也可以防止我们对理论寄予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