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妈祖文化的弘扬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8:36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2009-12-18 15:29:15

庆安会馆石雕

庆安会馆(天后宫)大门。

饰有精美朱金漆木雕的前戏台

庆安会馆宫门砖雕

天后圣迹图
前言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年28岁逝世。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
宋以降,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妈祖庙“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妈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目前全球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文化)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妈祖信俗(文化)成为世界级遗产。
妈祖从民间供奉走向官定航海保护神源于宁波
北宋时期,妈祖信仰主要流传于福建的泉州、莆田等地。初期的妈祖庙非常简陋。据文献记载,初建于湄洲的妈祖庙仅“落落数椽”,后来据传有路过客商名三宝者“捐金创建”,但连籍贯姓名都不可考,其规模影响可想而知。
妈祖从一个僻处海隅的地方神祗,经历代封诰擢升,至于举国共仰、统御四海的“天后”尊位,历代朝廷的褒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妈祖首次获封,成为官定航海保护神,却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明州港出发的一次航海外交活动。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等乘定海(今镇海)打造的2艘“神舟”和6艘“客舟”,从明州(宁波)出发奉使高丽。回来时途经黄水洋,突遇狂风巨浪,舵折船覆。危急时刻,路允迪等求祷于妈祖,五昼夜后终于顺利抵达明州定海。事闻于朝,宋徽宗下诏封林默为“湄洲神女”,赐庙额为“顺济”。“顺济”,即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定海招宝山船场建造的一艘万斛大船的船名。
这是一次改变妈祖命运的机遇。从此,妈祖由原来偏隅福建海岛的海洋小神而名扬天下。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妈祖不断获得朝廷封赐。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封灵慧夫人,绍兴三十年封灵慧昭夫人,绍熙三年(1192年)晋封为“灵慧妃”,由“夫人”升格为“妃”。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被封为“护国明著天妃”,从“妃”到“护国天妃”,比宋时又上一等级。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晋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天后”至尊地位。乾隆五十三年,御敕妈祖庙春、秋两季致祭,妈祖信俗被列为国家祭典,与陕西黄陵黄帝陵祭典、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并列为“中华三大祭典”。由此,妈祖崇拜从一般的鬼神崇拜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神祗崇拜,妈祖信俗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地方小神,到航海保护神,再到国家神祗,妈祖信仰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与北宋宣和五年路允迪从明州奉使高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妈祖信仰里程碑式的起点在宁波,宁波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妈祖信仰上升到护国庇民的地位归功于元代宁波海上漕运的兴盛
元代宁波属于庆元路,庆元港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元代在对外贸易港中,以泉州、广州、庆元三港最为重要,而浙东的庆元港是我国对日本和高丽贸易的主要港口;元代以海漕取代河漕,庆元港是北洋漕运的重要港口,是漕粮北运的出发港。
正是由于宁波在海外贸易和国内漕运中重要的交通地位,宁波的妈祖(天妃)信仰在元代受到特别重视。元代宁波有关妈祖(天妃)庙的文献都表明这一点。《元天历二年九月壬申祭庆元天妃庙文》云:“浙水东郡襟江带海,漕道远涉万里波涛,神妃降鉴丕著宏功,息偃狂飓风,凡扫妖氛,永颂明德,百世扬休。”元代宁波人程端学在《灵济庙事迹记》中写到:“若海之有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是已。”不管是天妃庙的祭文还是碑文都表明元代天妃信仰背后的人们的希冀。妈祖信仰在人们尚未有能力控制海洋,对海洋的变幻莫测深感恐惧的时代,是人们寻求心理安慰的需要。
纵观从宋至清朝廷对天妃的历次褒封,也是从元代开始,天妃的封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宋一代,天妃的封号不管是夫人还是妃,都不外乎“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助顺嘉应英烈灵惠显济嘉应善庆”等字眼,无论如何还没上升到利国护民的地位。而元代不同了,从元世祖至元年间的“护国明著天妃”到顺帝至正十四年“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都有了“护国庇民”的赞誉,官方对妈祖从一般的“崇福善利”的揄扬到了“护国庇民”的褒赞,反映了妈祖信仰在元代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来自于元代浙江漕运的特殊地位,这种变化应该也是肇始于宁波的。
从历史上看,妈祖信仰来源于闽商,但上升到这个护国庇民的地位则应该归功于元代宁波海上漕运的兴盛。
妈祖文化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宁波并借助宁波传播到各地
探究妈祖信仰在宁波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宁波的妈祖信仰始自北宋晚期,源自在宁波经商的福建商帮,鼎盛于清中晚期。
宋代是明州海外交通的全盛时期,尤其在对日本、高丽等国的贸易居于全国首位,日本等东洋国家的海舶往来,都集中于明州,中国到日本等国经商的船舶也于明州集散。因此,北宋时期明州就已经确立了全国最大贸易港之一的地位。到了南宋,明州港不但是南宋朝廷设立的广州、泉州、明州三市舶司之一,而且是离南宋朝廷最近的一个港口城市。明州与国内外舶商的通商贸易十分兴盛,尤其是闽粤商人大量在明州经商。正是在闽商的影响下,妈祖信仰开始传入宁波,并逐渐被本地舶商和渔民认同,成为海运业的共同保护神。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随着港口的发展,明州经济繁荣发达,海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众多商贾云集于此。各地商人依托宁波港,开设商号,打造船只,经营货物,繁荣了海上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据专家研究,妈祖文化在浙东的传播主要有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当然是福建商帮。从宋代开始,在明州经商的福建商帮特别多。在经商的同时,福建商帮把他们的妈祖信仰也带到了浙东一带。宁波首个妈祖庙就是福建商人建造的。
据记载,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福建籍舶舟长沈法询在航海往海南的路上遭遇狂风,危急时刻求助妈祖女神,得以度过危难。于是他们到了福建莆田,取了当地妈祖庙的炉香,回到位于明州城东市舶司门外来远亭北侧(即今江厦街与东渡路交接处)的住宅,只见红光异香满室。沈法询于是把自己的住宅捐为庙宇,又增加了部分官地,捐资募众,创殿设像,宫馆合一,由此诞生了浙东地区第一座妈祖庙(天妃宫)。该妈祖庙又名灵慈庙,是我国第一座由福建舶商从莆田祖庙分灵(分炉香)在福建省外建造的妈祖庙。这座天妃宫一直延续存在,直至1949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闽商除在城内建天后宫外,又在镇海、慈溪、象山等地前后建造了几十座天后宫。直到近代,在宁波的天后宫(会馆)福建商帮创建与延续的为最多。这些天后宫(会馆),成为闽商在浙东传播妈祖文化的主要场所。
第二个途径是以沿海海运商团为主体的经营团体。这主要指宁波本地舶商,往往经营范围较大,有的又是远洋航运,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这其中最典型和有影响的是宁波的“南号”与“北号”。这类商帮构筑的天后宫,往往与会馆合为一体,既是祭祀妈祖的殿堂,又是同业联络、共谋发展的场所。所建会馆(天后宫)一般规模较大,有较严密的组织。
作为妈祖文化的主要发展地,宁波舶商、渔民建造的天后宫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中晚期。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所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
而甬籍舶商所建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天后宫,当属位于甬江东岸,与闽人所建的老天后宫隔江相望的“甬东天后宫”。该天后宫又称“庆安会馆”,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甬籍北洋舶商(即“北号”)所建。“规模宏敞,视东门旧庙有其过之”,其规模之大,在当时宁波首屈一指。其南侧另有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甬籍南洋舶商(即“南号”)所建的“安澜会馆”。两会馆每逢旧历妈祖诞辰和升化之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各类地方戏剧奉于戏台,成为弘扬妈祖文化的主要场所。
“甬东天后宫”、“安澜会馆”的建造标志着甬籍舶商由传统的本地海神崇拜向妈祖崇拜转型,预示传统的地产海神崇拜时代的结束。
第三个途径是以舟山群岛为中心从事沿海捕捞业的渔民。宋代以后,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舟山群岛等浙东海岛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和捕鱼作业的主要渔场,岛上的渔民很多是福建移民。因此,福建的妈祖信仰必然随闽船流布到浙东海岛地区,浙东海岛出现了大批妈祖庙。如清康熙《定海县志·祠庙》中记载,康熙三十三年时,仅定海本岛就有供奉天后的庙36个。到了民国十二年,定海境内有名望的天后宫达到83个。
至清代中晚期,妈祖信俗已深入宁波的乡村、海岛,各地纷纷立庙祭祀,天后宫几遍宁波。据初步统计,当时宁波地区有各类天后宫40多处,主要集中在镇海、象山、宁海等靠海的县。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宁波地区的航海风俗日臻丰富。妈祖信仰的流入,与宁波当地的乡俗俚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海事民俗文化。
清初宁波人包燮《江干竹枝词》写道:“天妃宫里鼓声多,时见游人逐队过。试问黄姑和谢女,春风秋月恨如何?”此诗反映宁波天妃宫庙会吸引来许多士女,天妃春、秋两祭,正是春风秋月,良辰美景,而心爱的人不在身边,未免勾起悠长怅恨。
据记载,宁波舶商在出海前,往往到天后宫烧香祈祷,并将香灰带上船。出海后,如遇风浪,便将香灰撒出去,祈求平息风浪。在拔锚起航前,船工、舶商都会默念顺风得利转出去,一本万利转屋落(家里)”,希望妈祖能带来平安和好运。每当有新船下水前,必将船模供奉于妈祖神像之前,意为常得妈祖庇佑。
象山石浦东门岛的渔民在出海捕鱼前,都要到岛上的天后宫进香,并将妈祖神像请到渔船上,希望妈祖保佑,一路顺风顺水,平安归来,鱼货满舱,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相关链接
庆安会馆:
“宫馆合一”的典范
庆安会馆,即天后宫。因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故又名“甬东天后宫”。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甬埠北洋船商(“北号”)捐资创建,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庆安会馆是我国现存的宫馆合一的实例,为中国八大天后宫之一,七大会馆之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会馆建筑群。
庆安会馆是浙东近代木结构建筑典范。会馆坐东朝西,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宫门、仪门、前戏台、正殿、后戏台、后殿、左右厢房、耳房及附属用房。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砖雕、石雕工艺品,体现了清代浙东地区“三雕”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庆安会馆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遗存,还是宁波古代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平定海盗抢劫,保卫南北洋海运安全,北洋船商集资从西方购买引进当时最为先进的轮船“宝顺轮”(配备大炮、弹药)。宝顺轮投入运行后,对南北洋海盗船进行清扫,平定了南北洋海盗。这也是我国近代自办的第一艘火力轮船,成为创办中国近代洋务的先声,标志着宁波港作为单纯帆船港时代的结束。
2001年6月,庆安会馆(天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
(谢安良 整理)
延伸阅读
妈祖文化的现代性认定
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妈祖文化的现代性如何界定?在日前宁波举行的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妈祖是最受崇敬的中国海洋女神,也是被历代皇朝加封为天后的最高海神;更重要的是,她来自民间,更贴近百姓。妈祖信仰(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慈悲仁爱、济危扶困、知恩图报的美德与和谐平安的人生追求。正因为如此,在《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祭女神妈祖事宜被记载于“忠臣义士”祠祀篇目中。所以,妈祖崇拜更具有纪念圣女义举的文化内涵。这一内涵正是妈祖文化现代性认定的依据之一。
同时,至今约1000年的中国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提醒我们,妈祖崇拜与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海洋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出洋远航的先辈面对海上不测风云,坚信天后能护佑他们战胜风浪,度过危难。在以长期固守土地的大陆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封建制下,以妈祖崇拜为象征、为精神力量的海洋文化,显然具有文化的先进因素和开放因素。而这也正是妈祖文化现代性认定的另一依据。
千年以来,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妈祖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除了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妈祖庙宇和祭祀仪式之外,妈祖文化遗产还包括众多的宫庙建筑、碑刻、工艺精美的各种供奉祭品、绘画等古迹文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与民情风俗。这些文化遗产,上可溯至宋元时期,下已流传到当今时代,内容涉及到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移民、华侨、港口、民俗、宗教、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
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宁波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与发达的海洋经济资源,孕育了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蔚为观止的海事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妈祖文化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来,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各地。妈祖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古代宁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在物质和民俗文化上的丰富遗存,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的历史地位。
作者: 谢安良 来源: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