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阶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9:15
作者:李砚秋
社会文明通常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的,二是制度的,三是精神的。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可谓问题多多:贪官迭出、环境污染、教育不公、医疗腐败、矿难频频、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信仰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非制度化生态环境。我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不安。面对信仰危机的时局,有人提出要搞中国的精神“启蒙运动”、“文化复兴”,要恢复“国学”,特别是对“国学”的存废争论得更为激烈。
我觉得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这些东西,可能都是好的,但对解决现实问题作用不会太大。当然完美的精神提倡是要有,这些东西(其中包括起源于西方而现在被人类社会所共认的那些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作为高层次的引领是不会错的。特别是现在的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能背一些古代经典为美为荣,我所担忧的是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平时的影响和教育却与之相去甚远。星期天在一个旅游景点,看到两辆车因停车一个不让一个,两辆车僵持在那里,谁都不下车,也没有吵架,就是在那较劲。我看到他们车上都坐有学龄儿童,我想这些现实行为对孩子的硬性影响,是你家里挂了多少“温、良、恭、俭、让”,和你用多少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校正不过来的。家长带着孩子去大吃“百鸟归巢”,告诉孩子怎么吃猴子的脑、怎么吃夜游鹰的胸、怎么吃斑鸠的腿,今后你还怎么教育孩子去保护动物?丈夫要给在乡下的父母寄点生活费,妻子却又吵又闹,你还怎么让孩子大背特背“仁、义、理、智、信”?你还怎么向孩子讲解“孝悌”?我们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小朋友,在一个懂事的家长帮助下在大街上,有的甚至在商场大厅里大小便。对此,我们习以为常了。其实孩子的内急往往没有那么厉害,没人被尿憋死,坚持一下厕所是能找到的。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认识不到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在大街尿尿,就得一代代传下去。
有一次,我同一位英国的母亲谈到孩子吃饭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是家长追着孩子喂这喂那,英国母亲说,她的孩子吃不吃、吃什么,她都不管,孩子是无师自通的。但怎么吃她要管,她管吃相,她要教孩子,怎么正确,怎样文明,怎样优雅。我们的家长大都不管这些,所以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要出国访问了,得赶紧去找个地方培训包括吃饭在内的礼仪。
我们不缺少对英雄的提倡(一会出个罗盛教,一会出个“草原英雄小姐妹”),但我们就是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对文明的养成。也就是我们不缺高阶梯的东西,我们缺少太多低阶梯的东西。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低阶梯的建立和坚实,就很难有高阶梯的攀登和跨越。常识告诉我们一步是跨不上三楼的。
一个从事慈善事业的朋友跟我讲,他们去找一位房地产业的富翁募捐,嘴皮子都破了,对方也无动于衷,这倒没什么,不是每一个富人一定要捐赠,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富翁的办公室墙上高悬“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条幅。所以我说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做起,否则,眼高手低“叶公好龙”。像那个富翁,就会让人们对那个所谓的“高尚”反感,那些高悬的圣谕也会被弄得灰头土脸的。
梁晓声在《未死的沙威》一书中讲到一个例子。作者去访问法国,有一个雨天,他们所乘的汽车行驶在乡间道路上,在他们前边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里显然有一家人,丈夫开车,旁边是妻子,后座是两个小女儿。前面的车轮扬起的泥土,一阵阵落在他们的车前窗口上,而且,那条曲折的乡间道路上没法超车,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面的车停住了,开车的丈夫下了车,向他们走来。为他们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翻译、法国青年,他摇下车窗,用法语跟对方说了半天。后来,他们的车开到前边去了,作者问翻译:“你们说了什么?”翻译说:“对方坚持让我们将车开到前边去。”作者挺奇怪,问为什么?翻译说:“对方认为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不公平。对方说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自己没法开得心安理得。”作者想到,那两个小女儿必定在父亲身上受到一种教育。
我们的文明建设更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父亲。文明的养成不能一步登天,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还要看着脚下的阶梯,否则你就会摔倒。我们父母要做的是要告诉你的孩子不要从楼上往楼下扔垃圾,否则我们的父母就会把自己的孩子粗心地教育成一边背诵国学经典一边随地吐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