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43:43
还原历史上的真实“八仙”(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8日 12:40 来源: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

八仙过海(清 瓷器)
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
何仙姑           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
《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
八仙简介与传说
【简介】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蓝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内奉八仙神像。
【起源与形成】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民间不同的“八仙”】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形象来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低俗作品请删除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八仙】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钟离权)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神话传说】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因为闹过海,沿海人们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发业奉吕洞宾为祖师爷,相传阴历四月十四的所谓吕祖生日,各地理发业一般要热闹一番。民间祝寿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欢乐气氛。
苏东坡访八仙
虽说苏东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于元明时期,而蓬莱地儿偏偏编出个苏东坡访八仙的传说出来。
传说苏东坡在登州做官时,想拜访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儿找。打听来打听去,才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告诉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莱阁上聚会,至于能不能见着他们,就要看缘分了。
三月初三一大早,苏东坡就上了蓬莱阁,东游西逛也没见着八仙的影儿。百无聊赖地到了显灵门,见俩老翁下棋,一红脸,一黑脸,都年过八十,须发尽白。红脸老翁见苏东坡来就招手请他做裁判。苏东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为免得丢脸,借口有事推辞。红脸老者见状对苏东坡说:“你要找的人今天一准来,我们在这儿也是等他们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就不必客气了。”苏东坡一听诧异不已:他怎么知道我是来找人的?老翁不是寻常人,听他的话没错。于是安下心来静观棋路,慢慢看出点儿门道,也不多想什么了。
不知过了多久,走过来一个老叫化,老远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计,今天轮到我请客,走吧,走吧!”红脸老翁一指苏东坡:“这儿还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苏东坡一眼,说:“那就一块儿来吧。”苏东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烂衫,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跟着去,可一想到方才对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随着去了。
上了蓬莱阁,见阁上已经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还有个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摆着两个小锅、一方年糕。老叫化对众人说:“今天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样小菜,诸位凑付着吃吧!”苏东坡探头一看,一条半生不熟的死狗,一个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长满霉醭的年糕。这伙人谁也没客气,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赞“好吃”。苏东坡只觉得恶心,特别是那死孩子,让这伙儿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让人心惊肉跳。他本想尝尝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气,又打消了念头。那两位白发老翁倒是直让苏东坡,可苏东坡哪敢吃?眼看着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纷纷离去,只剩下下棋的两位老翁。
老翁把苏东坡招到跟前,问道:“你猜我俩是谁?”苏东坡摇摇头。红脸老翁说:“我是南极仙翁,他是北极星君。刚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寻访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样菜我也告诉你吧:那死狗是万年寿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参;那发霉的年糕是寿糕。吃一口多活一百岁,吃两口多活两百岁……铁拐李为弄这三样东西费了不少事哩!”说完,两个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
苏东坡后悔至极,为什么刚才就不硬着头皮尝一点呢?!
九顶会仙山
蓬莱城西南三十多里处有座蔚阳山。山上有九座山峰,形态各异,有大有小。民间传说这九座山峰也与八仙有关。
相传,某年三月初三八仙去蓬莱阁聚会,路过蔚阳山时被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纷纷按落云头,饱览山光水色。吕洞宾兴致勃勃地脱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头上,施展法术变出酒席,众仙席地而坐,一边欣赏山景,一边交杯换盏畅饮起来,不一会儿都有了醉意。铁拐李倚着宝葫芦,醉眼迷离地说:“此番过海访友,诸位只须躺在我这宝葫芦上,忽忽悠悠,一会儿就过去了……”张果老瞪着醉眼,不服气地说:“谁希罕你那破葫芦,俺倒骑着毛驴,一拍驴腚,噢的一声就过去了。”其他几位也纷纷夸耀自己的能耐。看看吵不出个结果来,汉钟离腆着个大肚子说:“今日过海,大家还是各施法力,请太上老君前来评判。谁的能耐大,到时自有分晓。”于是,吕洞宾摘下道冠,恭恭敬敬盘膝而坐,双目微合,默运神功,一缕青烟自他的头上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云霄。
约莫一袋烟的功夫,西南天空飘来一朵祥云,太上老君骑着青牛来了。八仙收拾起趔趄的醉态,肃立恭迎。太上老君降下云头,问道:“洞宾急急发金光请我,所为何事?”吕洞宾上前躬身禀道:“师祖,小徒等有一事难决,烦劳圣驾。”接着便把比试法力的事说了。太上老君听后,略作沉吟,说道:“渡水之术乃区区小技,何足道哉!尔等修行之人,怎可轻起争雄好胜之心?”众仙听后,个个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随缘行善,广布福泽,乃修道正途。此地风光秀丽,尔等何不施展各自法术,为凡间造福?”众仙顿时大悟,一齐上前谢恩。随后,吕洞宾披发杖剑,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词,宝剑一指,喝一声“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现。张果老抖擞精神,倒骑着毛驴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横生的山峰呈现眼前。接着,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也都相继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见了,心下欢喜,说道:“尔等且站在一边,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虚此行。”说罢,手中拂尘一挥,一座高峰高峰拔地而起,峥嵘崔嵬,莽莽苍苍,壮美远在其他山峰之上,让众仙赞叹不已。待八仙回过神来,太上老君已跨上青牛往兜率宫而去了。
这就是蔚阳山九峰的来历。后来还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九顶山庙会”,山门前耸立的两块龙头巨碑的碑文中,就有“九顶会仙山”的记载。
唐槐
蓬莱丹崖山天后宫院内有棵唐代的槐树,但相传很早以前并没有这棵“唐槐”。八仙到了蓬莱后,铁拐李和张果老(一说吕洞宾)在这个院内下棋,烈日当头,无以遮蔽。铁拐李遂从他的葫芦里倒出一粒种子埋在地下,施展法术,念动咒语,转眼间地面发出绿芽,很快长成一棵大槐树,枝叶繁茂,树冠如伞。二仙就在此树下继续下棋。
据称,此树自长成后就没有任何变化。因是仙人施法生成,所以不再继续长,也死不了,总是这副模样。清道光年间天后宫失火,一夜之间烧毁庙观三十余间,而这棵唐槐幸免于难,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莫非这棵槐树真是八仙所栽?
蓬莱境内关于八仙的传说还有很多,不过大多跟风物地名来历有关,如“铜井”、“南天门”、“太和庙”、“耍祖庙”、“仙人洞”、“扁担石”、“四眼井”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细述,倒不如深入蓬莱民间听一听,老百姓讲述的民间故事或许远比纸面上的生动。
【八仙宫】
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中国西北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是该地区现存唯一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它是供奉八仙的场所,其创建与八仙的故事有直接的联系。
关于八仙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道教类神话之一。传说有八位仙人,他们经常为人类做一些好事,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八仙宫所在地本来是唐朝的皇宫旧址,传说在宋朝时有一位道士在这里看到了八仙,就开始修建道观。12世纪时,道教的全真派盛行,在这里大规模修建道观,奠定了现在的规模,明朝时它已经非常有名,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成为全真派的中心之一。在鼎盛时期,它占地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灵官殿、八仙殿、钟鼓楼等,布局严谨。里面还供奉着药王神孙思邈,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著名道士。
1985年后,在中国政(蟹)府的支持下,对道观进行了修复,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 ,现在,它不但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八仙】
江西万载北部一带称丧礼上抬棺材者为八仙。因其由八人组成。丧事上八仙聚为一桌,上山时,八仙抬先饮酒,并浇湿抬棺木的用具,然后抬起棺材,用脚踢倒支撑棺材的长凳上山。
===============================================================================
何仙姑得道成仙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 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 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 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 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 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 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 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 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 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婉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 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 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 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 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 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 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 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 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 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 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庭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 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 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 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 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 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 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 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 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象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 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 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 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 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 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 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 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 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 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 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 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 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 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 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 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 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 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 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 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 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 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 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 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 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 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风凰台,建 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 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 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 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 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 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 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 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 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 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 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 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 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 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 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 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 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 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 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 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
吕洞宾生平事迹考
尹志华
提要: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历来扑朔迷离。本文在前贤有关考证的基础上,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综合叙述了各种文献对吕洞宾的名字、身世、生年、籍贯、是否中举等情况的不同记载,并作了考辨。本文考证出吕洞宾的师父有四位,并发现北宋秦观的《魏景传》是较早记述钟吕内丹派世系的文献。本文还全面考察了宋元文献记载的吕洞宾传道度人的事迹。
主题词:吕洞宾、身世、生年、籍贯、事迹
作者尹志华, 1972 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
纯阳子吕洞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吕洞宾济世度人的事迹,自五代宋初以来,广为流传。学界对吕洞宾的生平及度人事迹,已作过一些考证,然在资料(特别是宋代文献)的发掘上尚有许多遗漏。本文谨稽考有关文献,对此再作探讨。
一、名字
关于吕洞宾的名字,文献中有多种记载。最常见的说法是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又字希圣”。[ 1 ]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九“岳州”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四“仙佛”则载洞宾名“岩客”。按,北宋中后期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庆历( 1041 - 1048 )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字子京)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 [ 2 ] 因吕洞宾常常化名出现,故诸书所载不一。其最常用的自称是回道人(或回山人),故世亦呼为回仙、回公。北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八《吕先生记》说:“先生所以姓回者,盖浑其迹,不使人识耳。回字乃二口,二口即吕字也。”元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其本名为吕绍先,拜钟离权为师后,钟离权为其更名岩字洞宾。
二、身世
关于吕洞宾的身世,许多典籍均载其为吕渭之孙、吕让之子。北宋初杨亿《谈苑》载:“张洎家居,忽外有一隐士通谒,乃洞宾名姓,洎倒屣见之。洞宾自言吕渭之后,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洞宾系出海州房。让所任官,《唐书》不载。” [ 3 ] 《岳阳风土记》说:“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 [ 4 ] 北宋末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中亦说:“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按:《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有吕渭传。吕渭乃河中府(府治在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卒于贞元十六年( 800 年)。官至礼部侍郎。四子温、恭、俭、让,皆有美才。温官至户部员外郎,恭、俭皆官至侍御史,让官至太子右庶子。清初张尔岐《蒿庵闲话》载:“天启( 1621 - 1627 )中,济南盛传《吕仙自叙传》,云是得自乩笔者,传云:吕仙本唐宗室,避武氏之祸,挟妻而遁,因易吕姓;以山居,故名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此说虽然后来流传颇广,但因晚出,故不足征信。清乾隆年间刘体恕所编《吕祖全书》,在《吕祖本传》前之《小序》中,也批评“传闻之异,有谓(吕祖)本唐宗室姓李,或曰名珏,或曰名琼,以夫妇入山双修,易姓吕”的说法。
三、生年
关于吕洞宾的生年,各种说法不一,最早说他是唐太宗时人,最迟说他是唐僖宗时人,道教典籍则大多说他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说“贞元十二年丙子( 796 年) 四月十四日 生”。元代刘志玄等《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亦谓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既说“生于天宝十四年乙未( 755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又载“一云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则说生于“贞元十四年( 798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而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谓生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此一记载显然有误。唐德宗兴元年号只使用了一年,兴元十四年疑为贞元十四年;但贞元十四年的干支纪年为戊寅,而非丙子。在上述几种说法中,“贞元十四年”说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明《万历续道藏》所收《吕祖志》、清乾隆年间刊刻《吕祖全书》均采用了“贞元十四年”说。
四、籍贯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亦存在多种说法。较早的宋代记载,说他是“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如北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三《华山重修云台观记》说:“关中逸人吕洞宾,有剑术,虽数百里,顷刻辄至。”并谓“此皆旧史之文也”。北宋王举《雅言系述》有《吕洞宾传》,“云关右人,咸通( 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值黄巢之乱,“携家隐居终南山,学老子法”。 [ 5 ] 宋代王常《真一金丹诀》谓吕洞宾为“鄂州进士”。 [ 6 ] 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则说:“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谓吕洞宾有自传存于岳州石刻上,“云吾乃京兆(一作京川)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和元代郝天挺《唐诗鼓吹》卷六亦谓吕洞宾为“京兆人”。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吕洞宾为九江人。 [ 7 ] 金朝袁从乂《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真人讳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为河中永乐人”,“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曰招贤里,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 吕 君之故居也”。 [ 8 ] 《金莲正宗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均谓吕洞宾为永乐人。《仙鉴》卷四十五则既说“世传以为东平人”,又说“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人,即今河东河中府也”。按,“东平人”与“河中府人”二说,并不矛盾。山东东平为吕氏郡望,故吕氏后裔迁至河中府者,仍自称东平人。吕温所作《裴氏海昏集序》、《 陈 先生墓表》等,均自题“东平吕某述”。 [ 9 ] 对于吕洞宾籍贯众说纷纭的现象,苗善时在《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中解释说:“或疑各本载帝君生所及居处不一,详推乃父仕宦迁移,又作者欲在本乡人物为美,是以差误不一”。元代,全真道士在永乐镇修建纯阳万寿宫。从此,以永乐镇为吕祖故里的说法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
五、是否中举
关于吕洞宾是否中过进士,也有多种说法。《雅言系述》说他“咸通( 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 [ 10 ] 《岳阳风土记》说“会昌( 841 - 846 )中两举进士不第”。 [ 11 ] 北宋末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说:“世传吕公得道之士,唐僖宗时( 874 - 888 年)进士”。《真一金丹诀》说“经数举,不第其名”。 [ 12 ] 《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说“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五引《丹诀》说“吕洞宾举进士,两至礼部皆不利”。《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当敬宗宝历元年( 825 年),举进士甲科中选”。 [ 13 ] 《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吕洞宾“屡举不第”,卷四十五“吕岩”条则既说其“至文宗开成二年丁巳( 837 年)擢举进士”,又载“一云武宗会昌( 841 - 846 年)中两举进士不第”。《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说“唐文宗开成元年( 836 年)丁酉岁擢进士第”。按此说有误,唐文宗开成元年为丙辰岁,丁酉岁应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谓“年弱冠登进士第”。《唐才子传》卷八则说“咸通( 860 — 873 年)初中第,两调县令”。关于吕洞宾是否中举,联系吕氏家族在当时的处境,我们认为“不第”的可能性大。据《旧唐书·吕渭传》载:“长庆( 821 - 824 年)以后,李德裕党盛,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诸书所载吕洞宾应举的时间,大多在长庆以后,故谓其“屡举不第”,较符合历史事实。
六、师承
关于吕洞宾的师承,据《道藏》内外文献,其名字可考者计有四位,分别是钟离权、苦竹真人、崔希范和火龙真人。
钟吕传道的故事在教门内外广泛流传。关于钟离权为吕洞宾之师的较早记载见于北宋秦观的《淮海集》。秦观在该文集卷二十五《魏景传》中说,魏景“遇华山元翁,从授炼丹铸剑长生之术。元翁名碧天,其师曰刘海蟾。海蟾之师曰吕洞宾。洞宾之师曰钟离权。自权至景凡五世矣。”
据道书记载,钟离权以黄粱梦点化吕洞宾 [14] ,并以十试来考察吕洞宾向道之心是否坚固,十试过后,尽授内丹妙诀。内丹术得到钟吕的大力倡导之后,在道教中成为最重要的修炼方法。宋元以来的道教诸派,无一不以内丹修炼为旨归。因此,钟吕传道在道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吕洞宾遇钟离权的地点,文献中也有不同记载。《三洞群仙录》卷五说“因游庐山,遇 钟离 先生,得其道”。《金莲正宗记》卷一也说遇 钟离 先生于庐山。《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所引吕洞宾《自传》,则说“因游华山,遇钟离权,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南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说“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 《仙鉴》卷四十五谓拟游华山,遇钟离真人于长安道中。《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均谓吕洞宾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授神仙之道。
关于吕洞宾师事苦竹真人,《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引吕洞宾《自传》,说他“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所引《回仙自传》所载亦同。《仙鉴》亦引吕洞宾《自传》,则说他遇苦竹真人“传日月交并之法”。
关于吕洞宾师事崔希范,南宋曾慥《道枢》载,吕洞宾从崔希范受《入药镜》,并进而由此参悟内丹要妙。 [ 15 ] 《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载其“复于僖宗广明元年( 880 年),遇崔公传《入药镜》,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
关于吕洞宾师事火龙真人,《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载吕洞宾“首于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法,后于长安道中遇(钟离)真人题壁间”。约出于明代的《吕祖志》卷一《真人本传》前文与《仙鉴》的说法相同,后文又说“洞宾既得(钟离)云房之道,又得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而《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和《金莲正宗记》则说天遁剑法也是钟离权传授的。
七、传道度人事迹
吕洞宾道成之后,发宏大誓愿,以度尽众生为己任。《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载:钟离权升天之日,嘱付吕洞宾说:“吾去后,好住人间,功德圆时,亦当如吾升玉虚矣。”吕洞宾则回答说:“弟子之志,则异 于 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
吕洞宾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后盛行于世,正是由于其显迹世间,慈心接物、传道度人的活动所致。北宋初年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可知吕洞宾作为神仙的名声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吕洞宾在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事迹,只有少量记载。北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下载:“唐末冯翊城外酒家门额书云:‘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于王字末大书‘酒也'。字体散逸,非世俗书,人谓是吕洞宾题。”北宋释文莹《玉壶野史》卷九《李先主传》载:南唐烈祖李升在位时,有一自号“回同客人”的渔者,好唱诗词,其中有“玉龙生甲归天去”一句,隐喻李先主寿终之日,时无识者。后来事情应验,人们猜测渔者就是吕洞宾。 [ 16 ] 北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二十《谈丛》载南唐李后主派画工访求吕洞宾像,久而不得。后来画工遇一异人,悟其为吕洞宾本人,遂图画而献之。《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载:宋太祖初受禅,吕洞宾自后苑中出,太祖“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谈苑》载吕洞宾曾谒见宋初大臣丁谓、张洎。 [ 17 ]
北宋时,流传最广的吕洞宾事迹,一为吕洞宾过岳阳楼,唯有城南老树精识其为神仙;二为吕洞宾过沈东老家,饮酒题诗。
前者见载于北宋王巩《闻见近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张舜民《画墁集》和叶梦得《岩下放言》等书。尤以《画墁集》所载为详。该书卷八《郴行录》记作者“辛卯登岳阳楼。楼有牌极大,乃前知州事李观所记吕洞宾事迹。李先知贺州,日有道士相访,自言遇 吕 先生诵过岳州诗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始亦不知其由。其后李为岳州,有白鹤寺僧见过,道 吕 先生题老松诗,与道士之言相符。吕憩于寺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吕。吕问之为何,乃曰:‘某松之精也。今见先生过,礼当候见。'因书二绝句于寺前壁间:‘独自行兮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又云:‘朝游百越暮三吴,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醉吟飞过洞庭湖。'郡人于松下构亭,名曰吕仙亭云。”吕洞宾所题二诗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甚大。第二首诗版本较多,“朝游”或作“朝辞”,“百越”或作“北越”、“北海”、“北粤”、“岳鄂”,“三吴”或作“苍梧”,“袖里”或作“袖有”,“三入”或作“三过”,“醉吟”或作“朗吟”、“高吟”。诗中所谓“青蛇”,据说为青蛇宝剑。
后者见载于众书,尤以北宋陆元光《回仙录》所记为详。文曰:吴兴之东林沈东老 [ 18 ] ,善酿白酒。熙宁元年( 1068 年) 八月十九日 ,有客自号回道人,长揖于门曰:“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东老见其气度非凡,知为异人,乃出酒器十数件陈于席间。回道人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了无醉色。时秋暑未退,蚊蚋尚多,回道人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于远壁,须臾蚊蚋尽栖壁间,而所饮之地无扰。东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驱蚊之法。回道人说:“小术何足道哉!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东老因叩长生轻举之术,回道人说:“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往,则神生于彼矣。此古今人所谓第一最上极则处也。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东老颔而悟之。饮将达旦,回道人取席上石榴皮,于壁上题诗一首:“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已而告别,东老送之至舍西石桥,回道人先行数步,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后东老果于熙宁五年( 1072 年)辞世。 [ 19 ] 此事在北宋文人间引为雅谈,苏东坡、陈师道等均曾作诗和吕洞宾之诗。 [ 20 ]
据诸书所载吕洞宾《自传》,他最先度化的两个人分别是郭上灶和赵仙姑。《自传》说:“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郭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赵性通灵,随吾左右。” [ 21 ]
关于郭上灶,北宋张师正《括异志》卷七云:郭上灶者,不知何许人。天禧( 1017 - 1021 年)中,受雇于一茶肆。一日,有异人至,袖间有利剑,郭私念曰:“必 吕 先生也。”伺其出,即走拜于前曰:“际遇先生,愿为仆厮。”吕不顾而去,郭尾随其后,吕回顾曰:“若真欲事我耶?可受吾一剑!”郭唯唯,延颈以俟。吕引剑将击,郭大呼,已失吕所在。郭见自己乃在官方粮仓中,巡卒擒送官,杖而遣去。郭自此遍寻 吕 先生。天圣( 1023 - 1031 年)末预知死期,求赵长官为造棺。既逝,葬之河岸。其年秋,大雨,河水泛涨,赵虑其棺为水所漂,策杖临视,其棺果露而四际亦开,以杖拨之,但见败絮,盖已尸解矣。作者谓赵曾向其父言之如是。《三洞群仙录》卷十和《仙鉴》卷四十八均有郭上灶传,皆取材于《括异志》。《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谓郭上灶乃岳州老树精之后身。
关于赵仙姑,《仙鉴后集》卷六有传,谓其名何,永州零陵人。年十二,入山采茶,与同伴走失,遇髯仙授其一桃,食其半,回家,从此不吃五谷。常有仙人降其家,与之谈论。道州刺史周廉夫回朝,经过零陵,往见仙姑。坐中有客,仙姑曰:“此乃吕仙翁也。”仙姑洞知人事休咎,后尸解去。赵仙姑在一些文献中往往讹为何仙姑。《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四“度何仙姑第十九化”,所述何仙姑事迹,实即赵仙姑也。该书并谓髯仙即吕洞宾。考何仙姑另有其人,《仙鉴后集》卷五有传,系唐武则天时人,服云母粉得道。
有关吕洞宾一生的主要传道度人活动,《正统道藏》中有两种文献作了集中概述。其一为南宋白玉蟾所作《平江鹤会升堂》,其二为元代苗善时所撰《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白玉蟾以诗歌的形式,概括地诵说了吕洞宾一生的传道度人活动,如云“或时磨镜市中行,或时卖墨街头走,或称姓田或姓回,江口京口归去来”,“江都度得西山施(即施肩吾),霅川度得东村沈(即沈东老)”,“茶中传授郭上灶,酒里点化何仙姑”,“太平寺里旧题诗,三入岳阳人不识,黄昏武夷拂袖去,午夜君山玩月归”等等。 [22] 据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序》,他“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绩成一百二十化,析为六卷”。但今本只存一百零八化,却析为七卷。根据苗书所载,吕洞宾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传道对象固然有达官贵人,但更多的是广大下层民众。正因为吕洞宾慈悲为怀,不拘一格随缘度人,所以他才在民众中获得广泛美誉,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真诚尊崇。
吕洞宾的济世度人事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以类:(一)度人为仙(在道教看来,度人为仙是从根本上使凡人摆脱灾难的善举,是最根本的救世之道。故吕洞宾所撰诗词,以劝人修道居多);(二)救治疾病;(三)扶助贫人;(四)惩戒恶人;(五)倡导人伦,施行教化。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所以宋元以来,吕洞宾成为民众最感亲近的神仙,成为“好人”的象征。民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生动地反映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说:“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谬(即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具体到吕洞宾而言,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乃是救世和劝世的神仙,可以说是民众各种善良愿望的代表,故最受民众的崇敬。
―――――――――――
注:
[ 1 ][ 7 ]见陶宗仪《说郛》卷五十八下。
[ 2 ][ 4 ][ 11 ]见陶宗仪《说郛》卷六十二上。
[ 3 ][ 17 ]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
[ 5 ][ 10 ]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
[ 6 ][ 12 ]见《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8 ][ 13 ]见陈垣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48 页。
[ 9 ]见《吕衡州集》卷三、卷七。
[ 14 ]“黄梁梦”故事本出于唐代沈济既所撰《枕中记》,言唐开元中道士吕翁于邯郸道客舍中点化卢生之事。后来道教中人将此故事套用于钟吕身上。
[ 15 ]《道枢》卷十三《指玄篇》载:“纯阳子曰:吾得子崔子(名希范)之言,而后知龙阳也,出乎离;虎阴也,生乎坎,二者会而为道本焉。”卷三十七《入药镜中篇》亦云:“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
[ 16 ]释文莹谓“玉龙生甲”隐喻甲辰岁,李先主于是岁崩殂。按,此说有误,李先主实死于癸卯岁( 943 年)。
[ 18 ]南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九据王会《回仙碑》,云沈东老名思,字持正。
[ 19 ]见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九、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
[ 20 ]《东坡全集》卷六有苏轼和吕洞宾之诗三首:“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 华岳 先生尸解余。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余。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诗前有小序云:“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陈师道《后山集》卷八有《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一杯领意不须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痴子未知天上乐,先生今解世间书。”“随世功名非所望,称家丰俭不求余。青衫出指论奇字,白发挑灯写细书。”
[ 21 ]见《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
[ 22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平江鹤会升堂》。
===============================================================================
色仙”吕洞宾三戏白牡丹
除「剑仙」、「醉仙」和「诗仙」雅号外,吕岩还有个不大光彩的称号∷「色仙」。吕岩虽经「十试」严峻考验,而得师父锺离子所传上真秘诀,及火龙真人天遁剑法,功成圆满,已升入仙班成了神仙,但其於「酒」、「色」二事上却从不放过,是个十分「现实」的神仙。
这位「花神仙」在诸仙中是很突出的,就连他的师父也批评他∷「饮酒恋花,二者并用,铁拐诸友笑汝为仙家酒色之徒,非虚语也。」王母娘娘过生日时,也对前来祝寿的众仙说∷「这堋多仙,谁来给我做寿都可以,就是不让吕洞宾来,他贪图酒、色、财、气。」
《吕纯阳祖师全传》後卷收有吕岩「市廛混迹」诸事,其中衮州妓馆、广陵妓馆、东都妓馆等,都留有纯阳子的「仙迹」。看来吕仙爱在妓中混,最有名的「桃色事件」当首推「吕纯阳三戏白牡丹」。
三戏白牡丹之事载於《东游记》、《吕仙飞剑记》、《醒世恒言》卷二十一等,元明杂剧也有《吕洞宾戏白牡丹》。《东游记》谓白牡丹乃洛阳第一名妓,长得国色天香,吕岩一见心神荡漾,心想∷此妇飘飘出尘有三分仙气,取之大有益处。
於是化为风流秀才登门拜访,二人一拍即合,鱼水相投,各呈风流,「自夜达旦,两相采战」,吕岩本是纯阳,「连宿数晚,云雨多端,并不走泄」,白牡丹大奇之,以为遇此异人,当尽力奉承,「不怕彼不降也」。白牡丹使出浑身解数,曲尽春意,但「竟不能得其一泄」。
此事被铁拐李、何仙姑与张果知晓,三人商量个坏主意,将一绝招暗中告诉白牡丹。次日牡丹与洞宾云雨,至其恣意之时,「以手指其两肋,洞宾忽然惊觉,不及提防,一泄其精」。
===============================================================================
吕洞宾淫媾名妓
李铁拐功行圆满,复归老君所谢罪,被玉帝封为上仙,於是乘云琼岛,跨鹤瑶天。每降凡间,就到贫苦百姓中去。
吕洞宾淫媾名妓白牡丹,李铁拐看不惯,就与何仙姑、蓝采和合谋,用计使白牡丹泄了吕洞宾之真阳。吕洞宾鬼迷心窍,帮助辽国萧太后攻打宋朝,铁拐得知大怒,把吕洞宾一顿臭骂。
其馀七仙合力助宋,大败辽国,并将吕洞宾收伏,洞宾请罪,众人才合好如初。最後十回演八仙过海,大闹龙宫事。赵景深先生认为此书之前可能有《八仙宝卷》,《东游记》是根据《八仙宝卷》改编的。(《中国小说丛考.读四游记》)
李铁拐在民间影响很大,但主要是与其他七仙作为一个群体──八仙出现的。大概是因为传说他身背的大葫芦,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过去民间特别是医药行把他作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卖狗皮膏药这一行业敬的药仙就是铁拐李。
传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家做膏药的王掌柜,乐善好施,不管贫富,只要生了疮,就给人治,名声不错。一天,王掌柜带了一些膏药去赶庙会,半路碰上一个瘸腿乞丐,浑身破破烂烂,直冒臭气。乞丐见了王掌柜,伸开瘸腿,腿上长了个小疔疮,请王掌柜给治治。王掌柜一看,取出一帖膏药帖在小疮上,说道∷「明天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