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当初为什么回香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4:10
李小龙原本是在美国好莱坞发展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经因为出演了电视剧集《青蜂侠》而走红,但是李小龙在1970年回香港拍摄了 《唐山大兄》后才开始了他的电影传奇,是什么原因趋势他回到香港的呢?又是什么动力和环境让他成就为一位电影功夫天王呢?下面笔者会通过文字带你回到那个70年代,虽然李小龙只在这个年代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就是这三年,也使得李小龙的名字永久地铭刻在了功夫电影地历史之上--
时光要回溯到1970年,当时在邵氏公司担任CEO的邹文怀毅然离职,在外自立门户,成立了嘉禾电影公司。关于邹文怀的离去的原因众说纷纭,比较直白和可信的说法就是邵氏公司不能给予他满意的报酬,所以他产生自己当老板的想法,这也是人之常情。
邹文怀的离去,无疑使邵逸夫失去左膀右臂,邹文怀同时也拉走了很多邵氏重要的演员和导演,给公司的正常运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可是这些并不能真正撼动邵氏公司在影坛的霸主地位,邵氏公司当时就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岂能因为邹文怀一夕的变故就被击垮?邵氏方面也开始反击,面对无比强大的邵氏公司,就算邹文怀雄心万丈,也难以正面对抗这么庞大的电影公司。要知道,当时邵氏公司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足以盖过嘉禾公司,嘉禾公司几乎不惧备和邵氏正面交锋的实力。
邹文怀是敢为天下先,他率先打起对抗邵氏旗号,胆量和魄力令人钦佩。可是胆量不能当饭吃啊,公司的运作需要大笔的资金,电影公司也必须出品能够引起轰动效应的大制作电影。尤其是一个刚刚成立的电影公司,就更需要几部过硬的产品来树立自己良好的口碑。可是目前的嘉禾公司并没有像狄龙、姜大卫这样的大牌明星,要想一鸣惊人,就必须与众不同。邹文怀此时要在票房大战中取胜,最好要突破邵氏的传统模式,能够拍摄出具有新意的电影,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目前在香港最热卖的类型片就是功夫片,拍摄功夫片自然是首选,嘉禾这边也有不少人才,可惜缺少的是明星,物色功夫片男主角就成了首要问题。
这时,历史对于邵氏和嘉禾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契机。在美国发展多年的李小龙想要回香港拍摄电影了。李小龙在美国一直都是二流演员,因为是黄种人的关系,始终无法坐到第一男主角的位置,但是他之前在美国出演的电视剧《青蜂侠》在港台地区引起很好的反响。李小龙1970年携妻儿回港度假,他没想到在自己的故乡受到这么热烈的追捧。虽然他在《青蜂侠》中只是男配角,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够在美国电视剧中担任这么重要的角色,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港人和各大香港媒体对他的追捧,不亚于任何一位好莱坞明星。在故乡受到这种礼遇,对于一直立志在好莱坞发展的李小龙是一个不小的鼓舞。李小龙回到美国之后,看到美国制片公司对他还是不冷不热,感觉在美国发展是不会有太大的前途,此时的李小龙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回港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了。
这个事情的起始在此有必要仔细说一说,李小龙首开“金口”承认想回港发展,是在一次香港电台的越洋电话采访中,记者问他是否有意回港发展,他说“那当然,如果片酬和剧本都合适的话。”这一下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香港众多电影公司都向在美国的李小龙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李小龙能够加盟到自己的公司。当时李小龙唯一能够看得上的就是邵氏了,邵氏是香港电影业的龙头老大,在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如果回港发展,那么邵氏必定是首选。结果大家都早已知晓,我也不用在这里故弄玄虚,可是李小龙最后为什么转投了当时籍籍无名的嘉禾呢?问题就处在两个公司领导人对他的态度上,邵氏财大气粗,明星多如牛毛,实际上也不缺你一个李小龙。而且当时李小龙对于他参演的电影的投资和剧本要求非常高,这也不是习惯于控制明星的邵逸夫所能接受的,条件苛刻一点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便是高傲的李小龙也能接受邵氏的部分条件,可是邵逸夫让属下转告李小龙,“让他先回香港来,一切都可以安排。”这就让李小龙难以忍受了,他回复道:“是你们向我发出邀请的,请你们派人到洛山矶与我谈,你们不来,拉到!”就这样给谈崩了。
李小龙和邵氏的接洽失败,给嘉禾公司带来了曙光,邵氏的确不缺大明星,可是嘉禾非常稀缺,当时正好大导演罗维的妻子刘亮华在美国,刘亮华是嘉禾的制片人,邹文怀本来是派她去拉拢郑佩佩的,当时郑佩佩赴美结婚,刘亮华希望郑佩佩能够加入嘉禾公司,郑佩佩最终没有答应。就这样,刘亮华又奉命顺道去拜访了李小龙。刘亮华是所有香港电影公司中第一位来拜访李小龙的制片人,李小龙盛情接待了刘亮华,对于李小龙开出的条件,刘亮华也答应尽最大努力替他实现。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李小龙最后成为嘉禾公司的一员。
李小龙回港,对于香港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李小龙一直呆在好莱坞半红不黑,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他后来的一段传奇。李小龙回港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唐山大兄》,全剧在泰国拍摄完成,唯一的看点就是李小龙的功夫。如果说李小龙在这之前只是一个明星,那么在《唐山大兄》之后,他旋即成为无与伦比的天王巨星,并且他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唐山大兄》之后,《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一次次在刷新港片的卖座纪录,他也在一次次冲击着邵氏电影。当时整个邵氏公司都感到了威胁,因为没有人可以和李小龙正面抗衡。试问,有那个香港演员可以在70年代红极一时,就连美国少年的卧室里都贴着他的海报?只有李小龙,只有他才是真正的华语电影功夫之王。
李小龙和邹文怀,他们成为最早撼动邵氏的两个人。李小龙靠自己一人之力,使处于完全劣势的嘉禾公司打开了局面,也为嘉禾公司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李小龙的成功来自与他的个人魅力和实力,还有嘉禾公司开放的管理制度。这是邵氏与嘉禾最大的不同点,正因为邹文怀可是给大牌明星更多的赚钱机会和自由,促使嘉禾拉拢了大批的电影人才。邵氏管理严谨,有自己独特的明星制度,明星再大牌,也都必须听从公司的调遣,而且也不可能按票房分红或是自己成立子公司。可是嘉禾就可以,嘉禾允许明星自组公司制片,嘉禾提供资金,明星的创作力得到空前的发挥,这和邵氏对于明星的牢固束缚简直是天壤之别。成龙、洪金宝在嘉禾时期都有自己的公司,他们的公司负责摄制自己的影片,然后由嘉禾负责发行。这种情况现在在好莱坞也非常多,很多大明星都有自己的制片公司,运作方式和嘉禾的一致。
李小龙的轰动效应给邵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就在邵氏苦想应对之策时,李小龙传来了噩耗,一代功夫巨星就这样撒手人寰,刚刚迈向国际的香港功夫电影也停止了脚步,李小龙的死,是香港电影界巨大的损失。 李小龙给嘉禾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他就这样的匆匆离去,给嘉禾公司留下了一个无法填补的空缺。成龙的崛起还要再等5年,1978年的《醉拳》才使他扬名立万。在1973年和1978年这个空档,很多电影公司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来代替李小龙的位置。这些电影公司还特别找来和李小龙长相相似的演员来出演功夫电影,可是事实证明,李小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成龙这个时期也拍摄了模仿李小龙的电影,就是1976年的《新精武门》。但是这部影片相当不成功,成龙在这部戏还耍起了双截棍,搞笑有余,威猛不足。嘉禾公司在李小龙去世之后也面临很大的危机,嘉禾再度陷入朝中无人的窘境。这时候历史又会出现一个分岔路口,如果没有一个人能替嘉禾公司继续拍摄卖座影片,那么嘉禾公司真的是难以为继,那么嘉禾公司最后的结局肯定会是惨淡收场。可是由于邵逸夫的独断,偏偏又为嘉禾送去一员猛将。
李小龙能够撼动邵氏公司,不仅仅是他超凡的实力,也有邹文怀的鼎力支持。邹文怀有自己的一套用人制度,和邵氏公司完全相反。嘉禾能够给予演员足够的发展的空间,正因为这一点,嘉禾吸引了笑匠许冠文和弟弟许冠武、许冠英、许冠杰的加盟,当然主力肯定是许冠文了。许冠文是李翰祥一手发掘的笑星,因为邵逸夫否定了他的剧本《鬼马双星》,并且拒绝了许冠文票房分红的要求,许冠文继而投奔了嘉禾。事实证明,许冠文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喜剧演员,他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卖身契》等等喜剧经典,为嘉禾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这次,又是邵逸夫棋失一着。在李小龙时期,是邹文怀和李小龙并肩作战,共同对抗邵氏的进攻。李小龙之后,邹文怀依靠自己先进的管理模式,招揽了大量的电影精英,邹文怀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嘉禾在香港影坛独一无二的地位。
邵氏公司后来的停产,并不能说是嘉禾真的大获全胜,因为当时邵逸夫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到了电视行业。《射雕英雄传》、《上海滩》在85年之前已经推出,造成了港台和内地的轰动,《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的火爆程度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如果邵氏想要重新收复失地,就必须要对整个邵氏的片场制度进行大改革,这样伤筋动骨,到最后也不能保证再创20年前的辉煌,索性把资源全部转给无线,这样无线也能有更大的作为,所以邵氏在85年宣布了停产,一个曾经称霸一方的电影公司,就此退出了香港影坛。但是这并不是说邵逸夫对于电影的贡献到此为止,各位看官可以留意一下,目前香港影坛甚至是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如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有哪一个不是从无线走出来的?杜琪峰是《射雕英雄传》的导演之一,刘伟强是邵氏时期的摄影助理,王晶在邵氏就导演了《花心大少》这样的卖座影片,也为傅声多留下了一部传世作品。还有张彻大师的一众弟子,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在香港影坛打拼。邵氏为香港影坛贡献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邵氏时代也是香港电影的一个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