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络教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1:27
顾名思义: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广义)
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来看,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  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狭义)。
网络教研的优势:⒈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⒉信息容量大;⒊快捷;⒋节约时间和经费
在网络教研中所用的网络技术:1。博客  2。论坛  3。专业网站 4。QQ   5。留言板 6 e-mail 等等网络工具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1.改变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
n       在解决教师“听”(闭目塞听)、“做”(缺乏专业支持)、“说”的困难(教师的话语权)方面,网络教研有明显优势。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博客帮助众多教师摆脱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由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进入自主开放、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学习的状态。不仅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cersp博客上网高峰是20:00、21:00、22:00点,有时延伸到凌晨。海南洋浦实验学校90%多是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写的。农垦一小王琴玉老师晚上11:37上传一篇教案征求同行意见,当晚十多位教师跟进,一直讨论到凌晨。写博客几十篇、上百篇的教师大有人在。
n       博客如此催人奋发、促人反思,使教研成为众多教师的自觉追求,令人感动,也耐人寻味。
2.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
n       这种改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n       —是使教研活动从难以持续跟进的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
n       二是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以往即使成百上千人参加的活动,也是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只能看教研听教研。
n       三是改变了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缺乏广泛、孤立的教研活动是难以深入的。在网络上,教研可以细致到课堂微观方面,研究教学细节的技术和方法。
n       四是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这从学生博客和师生的网上交流都能充分了解。教师们在其中能发现学生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以学溯教,以教助学,教学相长。
n       3.改变教师的成长环境,为骨干和榜样脱颖而出创造公平机会。
n       网络给每个教师以公平。谁勤奋、谁努力、谁的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大,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cersp博客与论坛上活跃着一大批学校,一大批教师和学生。这批学校和教师的名字以及他们做的工作,他们进行的探索,不径自走,传遍整个网络。课改需要榜样也造就榜样,而发挥榜样作用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关注和提升榜样,二是宣传和展示榜样。博客、论坛等都是关注和提升、宣传和展示榜样的好平台。
4.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孕育并催生出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需要新的课程文化。网络给予师生新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孕育并催生出新的课程文化。博客与论坛都是以个人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网络表达和交流形式,博客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层级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困难,提供了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环境条件。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上下层级被缩小淡化,咫尺天涯的师生之间有了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
5、减少学校课程和教研管理的粗疏性,增强课程和教研管理的执行力。
海南经验:海南教研培训研究院用博客管理教研工作。从计划、实施到总结评价,全部工作网上见、天天见,提高了工作推进的执行力和自觉性。
学校利用博客的问卷对话和工作学习记录,落实常规管理和民主管理。教师教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网上一目了然。
如果学校有需求,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从确立选课题到撰写课题计划,从资料搜集到研究方法指导,从资料整理到课题总结,都可以在我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群组上进行全过程的跟进指导和评价。
在海口市进行的网上抽样检查中,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第一个高一年级,学生共提交研究性学习课题近600个,结题报告和各类经验性文章800多篇。过程记录、学生体会文章和参与式评价丰富多彩。
海南省2007年高考新方案要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作为高考报考条件和大学录取的重要参照指标。新近又开始了用博客技术改造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探索。
面对网络教研我们要做的工作。
一能够及时地反映课改已有的成果,对网站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划。
第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人员地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到网站建设中来。
第三,能够把网站中有价值的内容与一线教师密切联系起来,即时地把这些内容引向学校,让教师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