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文化基因 //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5:43
时下国际舆论掀起一股“中国热”,大谈“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必胜论”,俨然将中国描绘成“唯我独尊”的“强权”形象。实际上,强硬、傲慢及必胜主义这些历史上西方帝国的普遍特征对中国并不适用。
一国对外政策,既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
在表现。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中国外交萃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的思想和智慧。
中国人讲中庸。中庸思想是儒家传统的哲学精髓,指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也是一种君子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的要义即“执两用中、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中庸思想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节制内敛和自我平衡的文化。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和平共处”,中国界定其与世界的关系为“互利共赢”,中国认为朝核、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要“协商解决”,中国呼吁发达国家应主动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保持平和心态、兼顾各方关切、寻求利益平衡都是中国外交运用中庸思想的写照。
中国人崇和谐。在中国古代,“和”即“和美”、“调和”、“和谐”、“和睦”,兼具于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礼记》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讲礼乐的教化功能;《论语》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人的内在修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讲人际关系状态;《尚书·尧典》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则指国际关系准则。历史上和谐思想对中华各民族的涵化、融合曾发挥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外交中“睦邻友好”、“求同存异”、“强不凌弱”、“尊重世界多样性”等政策主张则是通向“和谐世界”理想的可行之路。
中国人不尚武。老子讲“圣人之德,为而不争”,与世无争方有国泰民安。《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非武力方式达成政治目标才是最高理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号召人类社会应以博爱之心取代干戈杀戮。荀子则提倡以德怀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重蹈历史上西方列强崛起扩张的老路,绝不搞军备竞赛,国强不必霸。中国在周边采取“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在国际上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零和思维”害人终害己,“你活我也活”的双向思维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人爱学习。《论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君子的美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指出谦虚谨慎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提醒人们喜欢指手画脚的人往往自食其果。唐朝僧人玄奘跋涉千里远赴印度求取佛教经典,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则负笈留洋开启“西学东渐”之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重学习西方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先进科技成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相信各国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盘照搬外国经验固不可取,自诩楷模居高临下也是百害无利。
中国人善包容。《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君子能坦然原谅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德行。《左传》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对他人犯错的宽容和对改过自新的鼓励。中国古人讲“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是指以恩惠和公心去对待怨恨。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百业待兴、资金短缺之际,毅然决定免除日本1200亿美元对华战争赔款。面对南海岛屿归属争端,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加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欧美对华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强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却对欧洲派出大型采购团,对美国扩大进口,用实际行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经贸合作。
中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外交是推动合作与发展的典范。德不孤,必有邻。通过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外交活动,中国文化精神及内在的价值理念已经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终将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独特的贡献。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邱国栋 刊发时间:2010-04-23 08:00:00 光明日报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要求真务实、埋
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为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新形势下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
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强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干部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要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本质体现。我们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群众谋利益。这种政绩观同党员先进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增强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的务实意识,创造人民群众需要的、满意的政绩,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切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内在要求。正确的政绩观,实质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自觉地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可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个人也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进步。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正确的政绩观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主体的要求。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工作实践中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应对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创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第二,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指针。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基本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和坚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政绩。
第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在于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就是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五,接受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和表面现象,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以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而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三、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第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权力观的反映。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是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作为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看他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上,自觉地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第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贯作风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党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艰苦奋斗。
第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领导干部看问题、干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第四,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惧怕困难,不因循守旧,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四、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应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所向,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呼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的征程中,切实把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落到实处,当前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把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确立在为人民谋利益之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的岗位上,就是要“保一方平安,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第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规律意识,看问题、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特别要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检验正确的政绩观。
第三,牢记“两个务必”,脚踏实地谋发展。“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保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落实到正确的用人导向上。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把政绩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要把选人用人的导向确立好,首要的环节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和正确的干部标准。
第五,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的制度保证。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年度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的要求,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情况。
第六,淡泊名利,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对待政绩观问题上,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重“显绩”,轻“潜绩”;重“虚绩”,轻“实绩”;重“唱功”,轻“做功”;重“近期效益”,轻“长远效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我们要善于与这些不良倾向作斗争,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