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研读笔记一 相关资料整理--净月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4:20


首页相册标签




请在此输入您的BLOG介绍

--欢迎您,chenge--
您的身份:普通注册用户
我的首页  管理中心
发表日志  注销登录

公告栏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复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无碍慧身无所依.

最新文章列表
法空无我,永离诸相如理观察,一切无性懈怠退转,精进证道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唯一法身修治习性,对症下药闻法不修,烦恼不断义海拾贝:一法别相佛光中说偈海慧自在智明王菩萨赞佛偈颂

最新评论
Re:闻法不修,烦恼不断Re:普贤菩萨偈颂Re:海慧自在智明王菩萨赞佛偈颂Re:独处三友Re:我本清静自在Re:知音有何难求?Re:知音有何难求?

文章专题
首页相册标签

推荐链接
华严经疏专集中华佛典宝库般若文海学诚法师的博客
<<  < 2007 - 1 >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6
78 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详细信息站内订阅(0)
加为好友发送短信
日志:21 评论:7
留言:0 访问:137


《华严经》研读笔记一 相关资料整理 2007-1-6 14:46:00
《华严经》研读笔记一 相关资料整理
现根据《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将《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关资料整理如下,以备研读时参阅。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览
《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华严经、杂华经,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
本 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 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国成立华严宗,方 才发扬其真义。
于 本经之梵本,自古以来即有诸种异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与中本之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 故隐而不传;至于所传之下本,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其后,世亲菩萨作十地经论以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论师亦造有十地品之释 论。又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本经分为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华严经旨归、华严经疏卷三等则举出:异说经、同说经、普眼经、上本经、中 本经、下本经、略本经、主伴经、眷属经、圆满经等十种之别。另据大智度论卷一○○所载,不可思议解脱经(四十华严经)之梵本共有十万偈。然梁译摄大乘论释 卷十五则谓,华严经仅有百千偈,故称百千经。
华严经之异译本(相当华严经之全部),则有下列三种:
(一)六 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 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
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
天 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乃前七会属之,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乃后一会属之,为后时之所说。又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 日所说,而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另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则举出,新华严(八十华严,采七处九会之说)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 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
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补译之。
本经之注疏甚多,有华严经疏七卷(慧远)、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四卷(智俨)、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法藏)等。
(二)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
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
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
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
(三)四 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 品之别译,与传于尼波罗国(尼泊尔)之九部大乘经中之华严经为同本。内容记述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或谓五十三参),而成就普贤之行愿。
四十华严之叙述,虽与新旧两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于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贤十种大愿,及‘重颂’(以偈颂重覆阐释经法)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为本经之特色。
关于本经之翻译,系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 十一月,由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进贡其所亲写华严经之梵本,翌年六月,于长安崇福寺,由罽宾般若三藏译之,澄观及圆照、鉴虚等诸师详定,至贞元十四年 二月译毕,共四十卷,此即四十华严。又本经之梵本,现保存于英、法、印度等国之图书馆或学会中。本经亦有西藏译本及西夏文字之经本。
本经记述善财童子游行南方,历访善知识之说,与道行般若经等所述萨陀波伦菩萨东行参求般若之说类同。又本经所记之诸大声闻不能闻知佛之自在神变,以寓‘斥小叹大’(斥责小乘,称叹大乘)之意,与维摩经等之旨趣一致。
本经之别译,有西秦圣坚所译之罗摩伽经三卷、唐代地婆诃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唐代不空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又本经卷四十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之异译有二种。
本经之注疏,有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澄观)、华严经别行疏二卷(仲希)、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净源)等。另赞咏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者,有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杨杰)、文殊指南图赞(惟白)等。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是宋代比丘戒环所集,总结综合了清凉大师和李通玄等的论述,“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为后人研读开辟华严广开方便之门。
现将与《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有关的清凉大师、李通玄和比丘戒环三个重要人物简介如下
1、【澄观(737~838,一说738~839)】
华严宗第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元年(766)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诜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 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咨决 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
大师十一年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 元十二年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 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 《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0二岁(这是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卷五本传则说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未详所据)。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澄 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契特深。在这基础上,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中掺有禅宗、天台及《起信论》的成分,从而融会禅 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
由于澄观所处的时代正是六祖慧能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等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受禅宗影响颇大,从而极力融会禅教,如《随疏演义钞》卷二自述其心得说(大正36·17a)︰‘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同时,他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说,如《随疏演义钞》卷一说(大正36·8b)︰‘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又《华严经疏》卷二十一说(大正35·658c)︰‘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
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2、【李通玄(635~730)】
唐代的华严学者,沦州(今河北省沦县东南)人。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 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颍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 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 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寿九十六岁。
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
3、【戒环】
宋代僧。越(浙江绍兴)人。住温陵开元寺,世称温陵大师。宣和年间,撰妙法莲华经解二十卷,以阐扬天台奥意。又精通贤首大师法藏之华严教旨,宏扬讲说,多所开发,撰述宏富
By 净月 |阅读全文(2) |回复(0)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华严经 华严经要解 澄观 李通玄 戒环
下一篇:研读华严缘起:《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序》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