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之眼神接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24:24
一.要求
自然、柔和
二.注视时间(占全部相处时间;注视以外的时间可注视对方脸部以外的5-10厘米处)
1.<1/3 表示轻视、不感兴趣、自卑
2.1/3≤*≤2/3 表示友好或重视(对东方人而言也可只保1/3左右的时间注视对方,即表示友好)
3.>2/3 表示兴趣或敌意
调查表明,每个个体在倾听时会有75%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在谈话时会有41%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平均每次注视长度为2.95秒,每次对视长度是1.1秒。
在社交场合,无意与别人的目光相遇不要马上移开,应自然对视1-2秒,然后慢慢离开;与异性目光对视时,不可超过2秒,否则将引起对方无端的猜测。根据所观看的对象和场合把握好注视的时间。
三.注视部位
1.额头上(双眼以上,头皮以下的额头区域,越往下、越严肃)
属于公务型注视
表示严肃、认真,适用于极为正规的公务活动,例:洽谈业务、磋商交易和贸易谈判。或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2.眼睛上(短时地注视对方双眼)
属于关注型注视
表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你对他本人及他谈话的内容感兴趣。
不要过分专注对方的眼睛,这样容易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或者令对方感觉到不自在。
3.睛睛至唇部(放在鼻中间即可)
属于社交型注视。
是人们在社交场合所广泛使用的注视方式,这种面试可形成一种社交气氛(求职面试的注视以社交式注视为主)。
4.眼睛到胸部
属于亲密型注视
表示亲近、友善。多用于关系密切的男女之间。
四.顺变则变,以上不绝对,眼神飘走的好处
不过,对相当多的人而言,把眼光锁定在对方身上有限的部位,不仅面临礼仪上的难题,更有来自生理上的障碍。一些研究显示,人们在面对面交谈时,时常无法如礼仪专家所愿,将目光关切(也许是暧昧地)而持久地放置在对方面积有限的脸孔上。一篇发表在05年11月的《记忆与认知》杂志的一篇论文称,人们在某些谈话场合,会不自觉地目光飘走,或者“微闭双眼,抬头望天空”,甚至“把脸转到一边”。
这种“眼神游走强迫症”据说有多元素的成因。论文的作者,一位苏格兰的心理学家F.G. Phelps表示,在经典的理论里,“目光相接”这种行为,被视作一种表征“亲密”关系的信号。所以,当心理上并不是很亲密的人陷入不可避免的面对面“亲密式”交谈,大脑就会自发移动你的目光,以减少这场谈话的“亲密指数”。有实验表明,当谈话者在空间上越“亲密无间”,眼睛注视对方的时间将随之减少,构成一个平衡。甚至,谈话的内容也参与到这场三角关系来,一旦涉及到较为“私人”或“尴尬”的问题,眼睛就得做出挪位的准备。
然而,Phelps及其他研究者的证据说明,这种“注视回避”行为更有来自认知科学上的解释。原因是人脸充满了大量的复杂信息,如果在谈话时盯着对方,就会凭空占用一定的大脑资源,这样,当谈话内容也相当费脑力的时候,大脑就会迟钝,保不准还会“无法响应”。这个时候,把目光从对方脸上移开,望望相对单纯明净的天空,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科学家尚无法解释更为复杂的现象,比如多人多眼情况下的眼神安置问题,还有人抱怨说,他的最大毛病是根本无法集中眼神看着对方,让人觉得谈话不专心,心不在焉,但是,天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好吧,想象你跟一位眼神飘来飘去的朋友聊天,你势必会怀疑今天抹的面霜过于光滑了。
也有人的“眼神”强到难以置信。去年,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称之为“远距离注视”。他们让一个志愿者呆在密闭的房间里,并监控他的汗腺等指标衡量其心理变化,另一个志愿者则在别的房间通过监视器“注视”前者,看看前者在“被注视”的时候心中有否微微耸动。研究者声称观察到了一种“微弱但的确存在”的效应。这就是说,有些人能隔着墙壁把人看发毛了。这个时候,他就不免会怀念起那位“眼神飘走兄”的好处。
五.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两个男土之间也不能对视的时间过长,除非是得到对方的默许;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忌讳直视对方的眼睛,甚至认为这种目光带有挑衅和侮辱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