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红楼梦”与“青楼梦”合而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5:35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不仅告诉我们《石头记》是“明史”,还告诉我们《石头记》是“明末清初”的“明史”。《红楼梦》既是“朱明之梦”,又是“满清之梦”,当然,朱明历史与满清历史的重叠之处就是明末清初。
一、“墙木”来历考
我们再回到秦可卿的棺材板“墙木”。是谁捐献了棺材板“墙木”呢?是薛蟠;而棺材板本来是谁的呢?薛蟠说:“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义忠亲王老千岁是谁呢?多尔衮;薛蟠呢?也是多尔衮。也就是说,棺材板“墙木”本来是薛蟠自己的,即多尔衮的。
这是多尔衮自己给自己下的谶语,后来果不其然,果然“坏了事”。多尔衮做了七年的摄政王,1650年(顺治七年)暴死。【一说被毒死。】第二年顺治刚一亲政,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抄没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而且挖其坟,抛其尸于荒野,又用鞭棍抽打其尸,还割其头颅,令其身首异处。所以,“墙木”是再也用不着了!
薛蟠又说:“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 细思“呆兄”当初慷慨,不禁莞尔。
二、秦可卿身世考
《石头记》第八回,对秦可卿的身世作了介绍。
原文
他父亲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现任营缮郎,【甲戌双行夹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甲戌侧批:一顿。】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我们来解读这段原文。
“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
我们从后句往前读,倒推脂批:“情因孽而生”,“‘清’因孽而生”也;孽者,业也;业者,秦业也;所以“清”由“秦业”而生。
再看“秦业”的姓名,“秦”者,“清”也,“业者,孽也”,也是“清由业生”之意。努尔哈赤是金、清王朝的始祖,是始作孽之人,所以“秦业”,努尔哈赤也。
“现任营缮郎。”
“营缮郎”,“应骟郎”也,是应该早点阉割掉的家伙,象骟动物那样。【努尔哈赤之父兄,都是明朝的忠臣良民,受明朝所封,担任女真族建州左卫指挥。所以这个小官职也并非虚言。黄砚堂】
明朝应该早点骟了努尔哈赤,使其无法繁殖。其实,明朝也曾派兵前去剿灭,但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从此努尔哈赤一发而不可收。
第七回,“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原文
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秦钟,“清种”,“清之种”也;又名秦鲸卿,“鲸”,金也;“卿”,“清”也;“鲸卿”,指后金和满清。“学名唤秦钟”,“学”者,“谑”也,开玩笑;就戏称之为“清之种”吧。
谁从“金”到“清”呢?皇太极也,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金,指在东北时期;清,指在北京时期。【重要。记清。】谁做过这两个时期的皇帝呢?顺治也。所以,秦钟指皇太极、顺治帝福临父子两人。
原文
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甲戌双行夹批:一人不落,又带出强将手下无弱兵。】
“尺头”,“敕偷”,“偷敕”也;“敕”,皇帝的诏令。平儿“遂自作主意”,偷用皇帝的诏令,赐予秦钟“两个‘状元及第’”,暗示秦钟代表两个人。一个建立清朝,一个北京称帝,可不正是“两个‘状元及第’”?【“平儿”是谁?范文程及其所代表的汉奸也。伏线。】
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原文
宝玉终是不安分之人,【蒙双行夹批:写宝玉总作如此笔。】【靖眉批:安分守己,也不是宝玉了。】竟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又发了癖性,又特向秦钟悄说道:“咱们俩个人一样的年纪,况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蒙侧批:悄说之时何时?舍尊就卑何心?随心所欲何癖?相亲爱密何情?】先是秦钟不肯,当不得宝玉不依,只叫他“兄弟”,或叫他的表字“鲸卿”,秦钟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
秦钟本比宝玉低一辈,也就比薛蟠即多尔衮低一辈。现在,宝玉将秦钟拔高到与多尔衮同辈,也正说明了秦钟的双重身份。
皇太极与顺治父子俩,到学堂干什么去了?去与多尔衮争夺“香怜”、“玉爱”。书中交代,“香怜”、“玉爱”本属于薛蟠,即属于多尔衮,而且学堂的其他人都知道。这里记述的是满清入关前的两次皇位之争:一次是努尔哈赤遗命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但最终皇位被皇太极夺走;一次是皇太极死后,顺治即位之事。【后面有详细介绍。】
也就是说,“香怜”、“玉爱”代表满清皇权,皇太极与顺治乃偷“香”窃“玉”之贼也。【伏线,不枝蔓。】。
既然秦可卿是崇祯,那么书中为什么说她是从“养生堂”抱养的呢?
其实很简单,其寓意为:崇祯是努尔哈赤兴起之后才登基的皇帝。秦钟即秦鲸卿的寓意也与此相同,皇太极和顺治也是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之后才当上的皇帝。区别只在于一为“亲生”,指皇太极和顺治;一为“非亲生”,指崇祯。而明朝当然比后金大,所以秦可卿是姐姐。
“养生堂”之“养生”,“佯生”也;“养生堂”,“假装之出生地”也。如此而已。
我们再回到介绍秦可卿的原文
“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脂砚斋批道:“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石头记》中的所谓“美貌”、“风流”,实指人物的才能,这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所谓“武功”完全相同。现在人们都只是大侃“武功”,绝少有人提及“武功”背后的历史,不知金大侠作何感想。
“秦可卿”,“情克清”也,用才能克制满清之意。如此而已
三、“太后下嫁”考
先请看阎崇年先生的介绍: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摘自阎崇年之“正说清朝十二帝”。】
《石头记》中,有多处涉及“太后下嫁”,我们先解读第七回中的“焦大之骂”,相当有趣。
原文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甲戌双行夹批:记清,荣府中则是赖大,又故意综错的妙。】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象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把子的杂种王八羔子们!”子们!”正骂的兴头上,贾蓉送凤姐的车出去,众人喝他不听,贾蓉忍不得,便骂了他两句,使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甲戌侧批: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甲戌双行夹批:是醉人口中文法。一段借醉奴口角闲闲补出宁荣往事近故,特为天下世家一笑。】凤姐在车上说与贾蓉道:“以后还不早打发了这个没王法的东西!留在这里岂不是祸害?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是”。众小厮见他太撒野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甲戌眉批:“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二句批是段,聊慰石兄。】【蒙侧批;放笔痛骂一回,富贵之家,每罹此祸。】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蒙侧批: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唬的宝玉忙央告道:“好姐姐,我再不敢了。”凤姐亦忙回色哄道:“这才是呢。等到了家,咱们回了老太太,打发你同秦家侄儿学里念书去要紧。”
“焦大之骂”起因于宁府派焦大送秦钟回家,焦大不愿意,“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继而“连贾珍都说出来”,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焦大在骂谁呢?书中的表面意思,是在骂秦可卿和贾珍、贾蔷乱伦,脂砚也有意识地把读者往这个方向导引。例如,贾珍要“尽我所有”、为秦可卿大办丧事。脂砚道:“‘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焦大)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但书中并没有丝毫关于秦可卿淫秽的描写,令人疑窦丛生。
【书中表面意思之“小叔子”指贾蔷。《石头记》第九回交代得清楚明白:“(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脂砚道:“此等嫌疑不敢认真搜查,悄为分计,皆以含而不漏为文,真实灵活至极之笔。”黄砚堂】
其实,那天秦可卿等并没有送王熙凤出来,只是送到了大厅。也就是说,她并不是“焦大之骂”的主要听众,那么“焦大之骂”究竟指向谁呢?王熙凤也。
“焦大之骂”的起因是秦钟,秦钟是谁呢?正是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顺治之叔。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养小叔子”,多尔衮娶豪格之妻为妻,正是“爬灰”。这就是乱伦,不骂你骂谁?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曾和多尔衮争夺皇位。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以隐瞒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下狱,豪格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後,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而豪格的福晋,是多尔衮的众多妻子之一的元妃的亲妹妹。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谁是谁侄子?谁是谁兄弟?晕。
清朝皇室婚配,近亲或乱伦者众多,不乏其例。(1)皇太极娶孝庄前,已娶孝庄之姑孝端,后又娶孝庄之姐宸妃。(2)顺治娶孝庄的两个侄女,一个封为皇后,另一个封为淑惠妃,这两人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又娶孝庄的一个侄孙女,封为孝惠章皇后,也就是说,顺治又娶了表侄女为妻。(3)“太后下嫁”,即孝庄皇太后改嫁给其小叔子多尔衮,也应并非空穴来风。黄砚堂】
“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
凤姐“装没听见”。孝庄没听见,那不白骂了半天?焦大已被塞了满嘴的马粪,就这么眼睁睁看她溜走?不行!作者让宝玉胳肢她一下,谁让她“装”假正经呢?果然捅了马蜂窝,孝庄老羞成怒,暴跳如雷,“断喝道:‘仔细捶你不捶你!’”原形毕露矣。
“捶”,怎么“捶”?请看“焦大”之名:“嚼(舌),打!”脂砚斋道:“因事命名,妙。”只许自己做,不许别人说,正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宋朝有一州官叫田登,自讳其名,所以州境之内都将“灯”改叫作“火”。元宵节放灯,田登出一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讽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田登忌讳“灯”,于是“放火”,满清忌讳“养小叔子”和“爬灰”,于是大兴文字狱,即“喧阗一炬”,还不是一般地“放火”。记清。黄砚堂】
四、“红楼”“青楼”考
《红楼梦》是“朱明之梦”,又是“满清之梦”,但明朝处于末世之时,满清正处于上升阶段,正不可一世,怎么能说是“满清之梦”呢?
作者正用朱明的末世,预示满清的末世。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凤姐的“判词”和“红楼曲”之“聪明累”,但这两处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弄懂过。
第五回,凤姐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我们来分句解读。
“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由“凤”字的繁体字分拆而来,点明这首判词写的是凤姐。“末世”指明朝末世。凤姐是满清孝庄皇太后,孝庄本是皇太极之妃,皇太极死后一步登天做了皇太后,康熙时更成了太皇太后,尊贵之极,正是满清之“凤”。而其风光之时,正是朱明倒霉之时,孝庄皇太后的幸福正建立在朱明的痛苦之上。
“都知爱慕此生才。”
书中的王熙凤大事小事一把抓,是治家的行家里手。而孝庄皇太后以妇人之身,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并且两代都遇到“呆霸王”,一个为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一个为辅政大臣鳌拜,孝庄能保儿孙的皇位不失,确属不易。
“一从二令三人木。”
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孝庄所属的科尔沁蒙古族部落将孝庄姐妹和其姑姑一并嫁给皇太极,是为了表示臣服,这时的孝庄及其蒙古族部落,除了顺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这就是“一从”,指孝庄服从皇太极。后来顺治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皇太后,这时的孝庄终于抖起来了,还不对顺治小朋友耳提面命?这就是“二令”,指孝庄教导顺治小朋友。“三人木”,脂砚道:“拆字法。”也就是说“人木”由“休”字分拆而来。那么“三”呢?指孝庄侍侯的第三代皇帝康熙。“三休”,到了康熙朝时,满清也就该灭亡了,这也是“王熙凤”之名字的由来,即“亡熙凤”,“亡康熙朝之凤”。当时有一种说法,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不会超过百年,比如蒙古族的元朝(1271年—1368年)统治中国97年,最后被朱元璋赶回了大漠。而从努尔哈赤兴起到台湾郑氏家族投降满清,也差不多一百年了,所以作者作了这么个预言,其实不如说是“希望”。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孝庄只是一个代名词,指满清,满清也不可能“万世不易”,早晚得灭亡,所以作者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哭向金陵事更哀。”
《石头记》是“史书”,而满清还没有灭亡,无法用史笔,于是用“明史”代替,明朝灭亡时的惨况,满清也会经历。“金陵”,南京也,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朱明宗室和文武大臣纷纷南逃,弘光帝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了南明。这就是所谓“哭向金陵事更哀”。
而“红楼曲”之“聪明累”,是对崇祯的绝好写照。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夹批:见得到。】
崇祯十七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亡时三十四岁。在位期间,崇祯正如宝钗之谜语诗所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最后确实“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槐树上,正所谓“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三更,指夜里十一点至翌日凌晨一点。黄砚堂】
凤姐的“判词”及“聪明累”,先对孝庄的身世做了个介绍,然后用朱明的末世来预示满清的末世,而崇祯和孝庄分别是明末清初时两朝的代表人物。
所以,《石头记》本事在“悼明咒清”,但这只是最表层的主题,《石头记》还有更深刻的思想主题,后面再论。
至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石头记》是“明史”,主要是关于明末的“明史”。因为这部“明史”还包括清初的历史在内,所以《石头记》是明末清初时的“明史”。这也是《红楼梦》之书名中还寓含着“青楼梦”的原因。
明朝遗民对明清两代的时段划分,与现在不同。现在大都以崇祯上吊、满清入关的1644年作为明清的分界线。但《石头记》作者则认为,明朝还包括南明,而郑成功的郑氏家族一直扛着南明的旗号,所以要等到1683年台湾郑氏家族灭亡了,才算是明朝的真正灭亡,比现在认定的明朝的灭亡时间要晚近四十年。这也是作者将《石头记》定义为“明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