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与管理》-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主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02:07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中文系 秦忠翼)
摘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要赶超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更应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树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当成为创造性的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教学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一、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教育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它是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它要求社会主体以最少的物资资源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土地和体力劳动的占有为基本特征。谁占有的土地和体力劳动越多,谁拥有的财富就越多。在工业经济时代,也以厂房、能源、资金、劳动力等的占有为资本的经济。这是物本位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时代,人为物所奴役,所异化,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各种潜能都受到压抑,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具备高智慧和高创造力,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人才能通过提高科学技术达到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社会财富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和政治分析家彼德克曾用这样一则典型事例来说明科技贡献率的重要性。他说,20世纪20年代的“开创性产品”——汽车,是由60%的能源和原材料加40%的技术和知识构成的;而90年代的“开创性产品”——电话芯片,则是由2%的能源和原料加98%的思维、技术和知识构成的。由此可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贡献率”。而科技“贡献率”的保持和提高则依靠创造性人才对科技的创新。
知识经济的职业变换性也要求其职员具有创新能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需要更高的科技贡献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职业的重新分配。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技术工人)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2﹕6,演化为90年代的2﹕6﹕2。过去15年中,已淘汰了8000种低技能职位,同时又诞生了6000种新职位。劳动者不断从低技能职位向高技能职位迁移。劳动者知识化、智能化的前景日益明显。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
在我国为了更科学而迅速地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努力赶超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更应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造,更应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加速培养。江泽民曾经深刻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性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⑴他在视察北大时又强调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应当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只有这样,通过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职,就是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促进社会及其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纵观几千年世界教育的发展,人类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已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人类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人类知识积累程度以及教育自我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的。知识型教育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类型。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十分贫乏,人类从改造客观世界和自我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十分有限。加之,一些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不惜将一些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加以垄断和封锁,排斥于教育内容之外。这时知识的获得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就是这种知识价值观的体现。由于人类知识的贫乏和有限,学习者只有用足够的时间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古人认为,只有掌握了前人提供的这些知识,才能解决天地间的一切问题。教师的天职就是知识的传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教育观。这就是我国一直沿袭到20世纪70年代的“应试教育”。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终于发生了“知识爆炸”。人们于是认识到,面对浩如烟海而又不断涌现的知识,仅仅依靠积累式的学习和教育已不能适应知识发展的现状。教育家、心理学家们设想,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驾御智能之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驰骋的人。于是教育从以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点方面来。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智能教育改革运动在20世纪,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在全球展开。世界著名教育家倡导对教育进行改革,如美国布鲁纳的结构性教育、前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育、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性教育等都是智能型教育的典型代表。我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直到80年代才开始步入智能教育阶段。
但是,智能型教育不能真正解决“生有涯,学无涯”的矛盾,而且智能型教育不但未能真正解决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弊端。于是教育家们提出,人类要彻底摆脱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误区,必须实施创造型教育。首先,因为创造型教育是整合知识型教育。要创造,要创新,就不能没有知识,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创造者必须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次,创造型教育是整合智能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不能忽视学生智能水平的发展,而且还要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智能水平低决不会有高创造力;但智能水平高也未必有高创造力。高智能只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第三,创造型教育必然促进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比较,创造力受到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因此,创新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人的完整性、整体性,而人性的完美发展正是创造型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虽然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如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常常以牺牲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为代价。创造型教育既包括教育学生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包括使学生创造性地生活、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创造性地对待和建构人际关系以及自身创新人格、创新行为等的塑造。因此,创造型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⑵。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方法长期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有人把它叫做“填鸭式”,即教师拼命灌输,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1.忽视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恶果。“三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权威的树立,严重窒息和扼杀学生创造意识的萌生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强调教师主体论,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就必然成为任教师摆布的卒子,这样,当然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能力。3.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重书本知识学习并不错,因为只有借鉴前人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创造。但只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则只能培养“书呆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于接受前人的知识,就不会去努力开拓新知识;不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书本知识,就不能不断地去发现真理。4.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同步性,对不同学生搞“一刀切”,把学生加工成为同一规格的产品。这既限制了学生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也影响了尖子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树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校时的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讲,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保证的。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全面实行教育改革。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是推动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呢?我想应当从下述方面多作努力:
1.树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树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观念变革是变革现实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才会产生变革教学方法的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应有四个培养目标,这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四个学会集中到一点就是学会创造。因为学习、合作、生存、做事都要体现创新精神,否则就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目标。创新精神应包含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等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人的创造力。一个人如果有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就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财富。创新概念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新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切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定位。所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会创新而又懂得做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应当是我国教育教学的明确的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应当是现代教学的根本任务。
2.创造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教学的良好环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之能激发教师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如何评价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就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根据发展论和创造论的观点来看知识,就应当把知识的学习传授与知识的创新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学习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把口头或书面传授知识的方式与电子视听技术、因特网等手段传输信息结合起来,使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看待和评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才有利于促进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改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教师要自觉调整教学目标,肩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的历史重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才会拥有雄厚的科学和技术的储备,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广大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伟大的战略任务中来。
4.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结果教师和书本成为偶像和权威,学生只有顺从和听从,哪谈得上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根据毛泽东关于事物变化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⑶既然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智能水平、素质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主观的努力,教师的教导只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外在因素,虽然这一外在因素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善于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无限的发展潜能。是否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关系到是否承认每个学生独立的个性,关系到是否承认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能够指导、启发、点拨学生,使他们积极而正确地学会和运用知识,使学生能够完美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开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5.教师应当成为创造性的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
体,是学生行为的榜样。要培养创造性的学生必须是创造性的教师。作为一个创造性的教师,从专业方面讲必须具有:①精深的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这是因为各有关边缘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有相互借鉴作用;多学科的知识,可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的加工;在各有关学科的综合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新思想和理论,甚至诞生一门新学科。③科学方法论的知识。正确的科学方法,是获得所需要的知识的途径,是通向真理之路⑷。同时他应当具有独立的精神、开放民主的品德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总之,教师是推行创造性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创造精神是推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这里只能概要提及,有机会将另行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赵永福,陈泽何.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4.
[2]燕良轼.创造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0-2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4]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Copyright ©2007 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 技术支持:胡振华(Huding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