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臣董和、董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9:11
◆ 显明
历史上的董和与董允,是父子俩,是我们正宗的老巴县(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人。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宗族西迁,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牛鞞,历任江原长、成都令。蜀中富庶,民风奢侈,但是董和勤俭节约,衣食朴素。有豪强畏忌董和执法严厉,说服刘璋改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董和被挤兑出益州权力中心。董和动身前往新任地前,下属和几千百姓恳求他留下来,刘璋得知后,留董和在原地继续任职两年,并升为益州太守。董和结好南方外族,外族都很信任、爱戴他。刘备入蜀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自此董和又为官二十余年,外联少数民族,内干机衡。他病故之后,家中所留财物极少。诸葛亮评价董和“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和的儿子董允,比老父要能干得多,政绩也要突出一些,
公元228年,诸葛亮不考虑蜀国的国力、财力和军事上的优劣,率大军北伐,完成刘备托孤的遗愿。行前考虑后主刘禅年轻,没有治理朝致的能力和经验,他便写了千古名篇《出师表》,劝谕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董允处事正直无私,准备让他负责宫中事务,遂上书刘禅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董允是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他诚实好学,性情直爽,处事谨慎。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董允初任太子刘禅的舍人,后迁太子洗马,充任太子出行时的先导官。刘禅继位,升董允为黄门侍郎。后又升董允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负责宫廷警卫。
董允对蜀汉忠心耿耿,深谋远虑,将宫内大小事务安排有序,诸般杂事处理得当。对后主一些行为勇于直谏,尽力医正。如,后主常欲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以古时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12为由,直谏后主“今嫔嫱已具,实不宜增加”,国弱民贫,宫廷费用能省就省。后主无言辩驳,终未办成。宦官黄皓,为讨好后主,以黄门丞之便,欲自引玉颜进献。董允得知后,一面正色进谏,指出刘禅不该宠信像黄皓那样专会逢迎拍马的小人;一面严厉斥责黄皓,不准他惑乱后主。黄皓畏惧,不敢作奸犯科。故在董允去世前,黄皓始终只是个小小的黄门丞。
董允礼贤下土,即使资历浅、官位低的人,他都很尊重。有一次,他与几位大臣外出游宴,恰逢年少的郎中董恢来见,他立即勒马停车,回府与董恢交谈公事。董允一心为国,为表彰他的勋劳,尚书令蒋琬上表后主,让后主赐董允爵位和土地,董允坚决辞掉。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以侍中出任尚书令,主持尚书台,管理全国日常事务,地位仅次于主持国政的大将军费秫,是费祎的得力助手。延熙九年,董允病逝。蜀人对他非常敬仰,把他与诸葛亮及其接班的蒋琬、费祎并提,称为“四相”,又称蜀汉政坛“四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