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故宫整改方案:中和殿改为人民休息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8:12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文革爆发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那个“乱世”里,任何文明性的建筑都面临受到摧残的命运,故宫就是一例。据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回忆,在文革前,就曾有人以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为由要改造故宫,文革时又有人提出“整改方案”,将中和殿改为“人民休息室”……
故宫被改造的命运
1958年9月,《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有这样的表述:“故宫要着手改建。”《规划说明》具体提出:“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使之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
1959年,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出,可以保护“天安门以及故宫里的一些建筑物”,“故宫要改建成一个群众性的文体、休憩场所”。
当年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建筑师陶宗震后来回忆当时一位局领导的发言时说:“他说,为什么不能超过古代?天安门可以拆了建国务院大楼,给封建落后的东西以有力一击!”
于是,改建方案开始制定,被令操刀的建筑师回忆说:“1958年左右有改造故宫这么一说。要把整个故宫改造。当时叫我做过方案,我也就瞎画了一下,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望到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提出《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首都面貌应当逐步改变,如果中央同意,即可让北京市迅速作出东西长安街的改建规划。”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
为此,北京市政府发动6家设计单位分别编制规划方案,并于1964年4月10日至18日,邀请各地建筑专家审核、评议规划方案。 故宫改建计划被再度提起并作研究。据知情者介绍,在故宫内开辟东西向道路,仅为众方案之一。
有位明史专家专门撰文为故宫改建造势:“今天的北京城并不是历史上各个王朝北京城的原样,不但位置不同,规模、设计、建置也不相同。同样,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心,统治者在那里发号施令的宫殿,也是如此,不但辽、金时代的宫殿没有了,就是元朝的也被拆除了。”
这位明史专家称,“现在保留下来的清朝的宫殿,不但不是明朝的原来建筑,而且也不完全是清朝的建筑。当然,作为一个古代建筑艺术品,应否保留以及如何保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不过,要是像某些人所说,因为是古代建筑,就绝对不能改变,把事情绝对化了,那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他还说:“北京城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无论是城市建置、政治中心、街道布局、房屋高低等等,都不是不可改变的。相反的,结论是必须改变。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历史认识,才不至于被前人的阴影所笼罩,才能大踏步地健康地向前迈进。”
后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否决了改造方案,他在一次会议上大发雷霆,于是后来就有了“陆定一冲冠一怒保故宫”的说法。
荒诞的故宫“整改方案”
1966年5月,文革爆发。1966年5月23日,泥塑“收租院”展览在神武门城楼开幕,后移至故宫奉先殿继续展出。为此在1966年6月至7月,将奉先殿工字型大殿改为长方形。毛泽东像被挂于奉先殿内,殿前清代祭祖所用焚帛炉,被认为与展览内容不符而拆除。
1966年8月3日,故宫城隍庙内泥塑神像11座、泥塑马1对被毁;8月16日,除“收租院”展览外,故宫其余各处均停止开放,实行闭馆。故宫博物院大理石门匾,被纸盖住,墨笔大书“血泪宫”三字;神武门外砖墙上,“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的大字报贴出。
故宫“整改方案”随即出台。顺贞门、天一门、文华殿、乾隆花园内的门额被摘,中和殿宝座被拆。整改方案就是要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要扳倒,加封条;在宝座台上塑持枪农民的像,枪口对准被推翻的皇帝。
此外,方案还要将中和殿改建为“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掉,等等。后来,这些方案中有的项目竟实现了,“人民休息室”也布置起来了,但其它的因无暇顾及才得以幸免。
方案的其他项目未及实施,即遭遇“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潮。1967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派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故宫博物院,实行军事保护。卫戍区一营同月进驻故宫博物院。带领全院职工批判“黑线”、贯彻“红线”的军宣队,转眼间成了被批判揪斗的对象,到了10月,军宣队不得不撤离故宫,“整改方案”寿终正寝。(摘自《了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