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货,B货鉴别之B货的制作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0:25
选料
B货翡翠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一)选料。(二)切片。(三)酸洗。(四)碱洗中和。(五)清水洗。(六)烘干。作B+C货的话,烘干后染色。(七)抽真空注胶。(八)冷却B片并雕琢加工。
不是所有的原料都适合作B的。种质细腻的原料不适合作B。这是因为结构细腻的原料,矿物颗粒细小。酸洗过程中,强酸很难进入到矿物颗粒之间。这样也就很难溶解其中的杂质。另外,作B的目的是提高货品的质量,提高它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把原来不好的,不美观,经济价值低的翡翠,经过作B处理,提高它的经济价值。而不会把原来价值高的翡翠,仅仅为了弥补它的某些缺陷而使它更完美。因此作B货的原料选择要求1。具有明显的颗粒感。这种颗粒比较粗的翡翠矿物晶体之间有明显的孔隙。这种孔隙包括翡翠的结构孔隙,即矿物颗粒之间排列造成的孔隙(晶间孔隙)。矿物的晶内孔隙(矿物的解理纹),以及翡翠在成岩以后经历的地质应力作用形成的孔隙(节理,裂理)等。此外还有翡翠在地表经历风化作用而发生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以及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形成一系列微孔隙。2。杂质的存在。翡翠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多晶集合体。翡翠中常见的矿物除了原生矿物角闪石、绿辉石、铬铁矿、钠铬辉石、钠长石和沸石等外,还有翡翠在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充填在硬玉颗粒的粒间空隙,晶内空隙中铁的氧化物,如褐铁矿、磁铁矿等。以及含有二价铁的硅酸盐胶体。这些物质充填在翡翠组成矿物的颗粒间隙中、微裂隙中和小裂隙中,颗粒很小,即使在显微镜下也分辨不清,但是,对翡翠颜色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作B货用的翡翠原料选择结构较为松散,晶粒较为粗大,质地较为低劣并含有次生色翡翠品种。其目的除去褐色色调使绿色更为鲜艳;除去颗粒间隙中不透明的杂质,代以透明的树脂胶,提高翡翠的透明度;
一般来说,玻璃种,冰种,糯米种等种质老,细腻的品种是不会用来作B货的,作B货的原料是豆种或者更差的。



















适合作B货的翡翠原石一般是花青种,豆种,干青种。现在市场上也常见油青种的B货。过去很少甚至几乎没见过油青种的B货。
花青种,绿色分布不均匀,呈脉状或者斑状,点状分布。
干青种,绿色浓且颜色纯正。但水头差,地子干,玉质较粗。
豆种,玉质较粗,不透明,颗粒较粗大。带绿色者称为豆绿。
油青种,玉质细腻,透明度较好。绿色较暗,颜色不纯。
这几种翡翠常用来作B货。







从B货的原料选择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的结论
1.种质细腻的玻璃种,冰种中没有B货。
2.地子(翡翠中绿色以外的部分)不干净,特别是有黄色,褐色,灰黑色次生颜色的翡翠几乎无例外的是A货。(这点在酸洗步骤还有讨论)。
酸洗
一般用强酸,浓盐酸,硝酸,氢氟酸和王水等。酸蚀时酸的浓度,温度和时间都要进行控制。以溶蚀掉裂隙中影响翡翠颜色的次生色和影响翡翠透明度的杂质。溶蚀不够的话,翡翠内部的杂质没有被彻底清除,部分杂质的存在仍然影响翡翠的美观度。但也不能溶蚀过度,溶蚀过度会彻底破坏翡翠的结构,降低翡翠的坚固度,甚至形成一堆粉状物。这样就不能作B货了。为了加快酸蚀速度,通常会加温。加温的温度控制在90-100摄氏度之间。超过100度,酸液沸腾,极易挥发,这样就会浪费很大。在酸的沸点以下加温,既可以增加反应速度,又可以减少因为酸液挥发,延长酸液的使用寿命。这样也就降低了成本。酸洗的目的是去掉裂隙中的Fe2+,Fe3+离子。这2种离子在裂隙中以铁的氧化物形式存在。这种氧化物就是裂隙中黄色,褐色,灰色的物质,有些以矿物的形式存在,有些以不定型的杂质存在。强酸和这些氧化物反应形成可溶性盐的形式而被溶液带走,起到去除杂色的作用。同样,翡翠中的一些金属氧化物矿物也被酸溶解。强酸也可以和硅酸盐矿物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盐和SIO2..SIO2被下面碱洗步骤去掉,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



由于酸蚀过程中,翡翠晶粒之间或者裂隙中的着色物质被酸溶解带走,使得翡翠底色发白,发干,不透明。从而翡翠的结构部分已经被破坏。

照片左是酸洗后,右室酸洗前的。可以明显看出来酸洗后的翡翠颜色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原来地子上的黄色,褐色,灰色调的东西没有,代之的是白色的地子。绿色显得更鲜艳,漂亮了。

上图右也是酸洗前的,左图是酸洗以后的。酸洗后地子上的黄褐色调,灰黑色调少了很多。这是用弱酸洗过的。这是传统翡翠加工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尽管原理是一样的,但因为酸是很弱的酸,对翡翠结构并没有明显的破坏。所以,这种用弱酸清洗以达到颜色更漂亮,而对翡翠的结构没有明显影响的过程叫优化。

请注意这张照片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矿物。这种矿物作为包裹体分布在翡翠中,部分被硬玉矿物包裹,部分分布在硬玉矿物颗粒间。一些在翡翠的表面,一些在翡翠内部。这种金属矿物是铬铁矿,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假如这样的翡翠经过酸洗,那么这种金属氧化物很容易和酸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溶性盐类而被溶液带走。这种矿物的存在,特别是在翡翠表面存在,说明这件翡翠饰品没有做过酸处理。也就是我们说的A货。

这件平安扣的微裂隙中有很明显的黄色的次生氧化物。这种氧化物的形成是由于翡翠在地表,近地表的氧化带经历风化作用形成的。黄色,黄褐色的无定形的铁的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很容易被酸溶解而带走。因此,这种黄褐色调的氧化物的存在,是A货的证据。

这件翡翠弥勒佛中同样有黑点儿,黄色氧化物存在于微裂隙中。因此,这件弥勒佛也无疑是A货翡翠。

上面这张照片是透射光下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出来黄色的氧化物大量存在。

上面这张照片和前面的是同一件货。从顶光源和透射光下的2张照片上都很明显看到黄色氧化物的存在。这说明这件货是A货。

B货,由于经过酸洗过程。翡翠晶间,矿物晶体内部解理纹中,或者微裂隙内部充填的次生氧化物或原生的金属矿物被酸洗溶失。因而地子是干净的,不存在这些杂质。

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楚看出来酸洗前后,翡翠颜色的变化。

有关酸洗后表面结构的变化,裂隙的变化等在充胶工序在讨论
碱洗
酸洗后的翡翠经清水洗涤后放入加热的强碱溶液中,一方面中和了酸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强碱的作用加速了翡翠裂隙的扩大,进一步松化翡翠的结构。强碱洗涤的目的是溶解翡翠微裂隙中充填的sio2以及酸洗过程中产生的sio2胶体,同时碱洗的过程中也有部分硬玉矿物被溶蚀。酸碱洗涤后的翡翠形成一个多孔状块体,似{蜂窝}状。这种{蜂窝}状的翡翠的强度很低。手用力就可以捏碎。所以,翡翠酸碱洗前为了避免洗涤过程中损坏这种强度很低的翡翠,通常都用不锈钢丝把待处理的样品捆好。
充分松化的的翡翠原料是后续步骤填充胶质的必要条件。



翡翠在酸碱洗过程中被破坏的程度除了和酸碱洗时间长短和酸碱液的浓度有关系外,还和翡翠原料的结构有关。一般来说,酸碱洗的时间越长,翡翠结构被破坏的越大;翡翠原料的结构越疏松,杂质越多,酸碱洗越容易,同时,翡翠结构被破坏的程度越高。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作B的翡翠原料也要选择结构疏松,杂色较多的原料。酸碱都是强酸,强碱。目的是要减少酸碱处理的时间,降低成本(符合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
酸碱洗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清水清洗,部分样品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弱酸碱清洗,目的是中和多余的酸碱。清水清洗后的样品烘干以后,若需要局部加色作B+C货的话,烘干以后即可在此烘干的样品上染色。加染颜色可以由客户自己选择。由于酸碱洗以后的样品疏松多孔,像蜂窝煤的炉灰一样。染色可以用毛笔任意涂染颜料,小的可以到点状,大可以到任意大,甚至满色。
酸碱洗后翡翠变得疏松多孔(从上面的几张图片都能看出来)。那么经过酸碱洗并注胶的B货中,会有带尖棱尖角的弧面随形戒面吗?
染色后的样品一样需要干燥后进行下步工序,注胶。
经过酸碱处理的样品和未经处理的样品会有很多的不同,以后会有逐一对比讨论。


充胶
翡翠原料经过酸碱洗晒干后,如果要进行染色处理的话,在晒干后的样品上直接染色就可以了。早期的染色剂部分是无机盐类的,后来是有机染色剂。早期的有机染色剂多数有紫外荧光,现在使用的部分有机染色剂多数没有荧光。由于晒干后的样品疏松多孔,染色是极为容易的一件事儿,像我们把墨水滴在粉笔上一样。市场上有时还常见把染料直接加在胶中,这样的染出来的翡翠颜色很均匀,但多数在表面。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染色翡翠很少有染单颜色的了,一般都是福禄寿三色的。









染色可以是点染也可以是浸染。局部的点染更具有欺骗性,特别是很小的点染。极容易欺骗经验不丰富者。染色后在进行注胶。显得颜色更加自然柔和,且颜色稳定不易褪色。
注胶的目的主要有二。其一是增加翡翠的透明度。其二是增加翡翠的耐久度和机械强度。由于天然翡翠(处理前)中存在着不透明或者透明度低的杂质矿物以及一些隐晶质矿物。这些矿物在酸碱洗过程中被清洗掉,残留的空隙中被胶质充填,这样就增加了处理翡翠的透明度。同时,由于酸碱洗过程中部分矿物被溶蚀,形成孔洞。这样的样品似蜂窝,机械强度很低。因此注胶以后孔洞被填充,增加了机械强度。
干燥以后的样品放入高压釜中,密封后抽真空。然后将胶质加热熔化放入高压釜中,继续抽真空一段时间。由于负压的存在,胶质就被吸入翡翠的孔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