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3:47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反复思索这句话就会感到极有道理。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孩子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早在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现在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领路人,与其教给孩子过多的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先培养好孩子的习惯.就象让孩子吃太多的补品,不如先让其吃饱米饭。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的家长也许觉得有些夸大其词,但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的。咱们的小宝贝,文明礼貌习惯不好,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会出现问题;生活卫生习惯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的健康状况;运动习惯不好,在游戏活动中推推嚷嚷会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约束自己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孩子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在孩子期,孩子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各种习惯的好时机。在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孩子进行着不知不觉地反复的练习,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如果成人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要求,不注意对孩子的有关行为进行控制,完全可能使孩子养成恶习。如在孩子画画时,孩子趴在桌子上,家长如不不及时指出,他会在下次画画写字时以同样的姿势出现。并且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一个坏习惯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教弹琴的老师宁愿教一个从来没学过的学生也不愿教一个有一点基础但手型不正确的学生的原因。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凡人生所需支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大好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及方法
(一)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做事经常是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比如孩子说要看书,刚拿出来摆在桌上又说要画画,刚把画纸拿出来没画两下,又要去搭积木。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呢?
1、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
无论孩子在专心致志的玩看电视还是干其他什么事,大人一定不要随便去打扰。如果你觉得他的活动已经坚持时间较长了,比如看了一小时的电视你觉得应该终止这项活动,最好不要大声命令或强行的关掉电视,可以换一种方式,用温和的口吻说:“宝宝最听话了,会主动关上电视,眼睛看累了该休息休息了。”或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告诉他再过五分钟就关电视了,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如果随便打断,会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不利于培养孩子注意的集中性和坚持性,而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质恰恰是日后专心学习的重要条件。
2、不要同时给孩子委派几件事情
孩子年龄小,不能很好的分配自己的主意,如果安排的事情过多,会让孩子干这件想那件结果一件事也干不好。有一个孩子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来打扰自己,就给孩子安排先看书在折纸,结果孩子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没看几页又想折纸,就把书全搬到床上,开始折纸,把纸撕得满地都是,妈妈来检查,看见屋里这么乱,生气地说:“你就会把屋里弄得乱糟糟的,不会收拾好一样再拿 一样吗?”其实这时就不能完全怪孩子了,因为是妈妈的安排有问题。
3、父母适时地做些指导
刚才我们说了不要随时的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干预,干并不等于撒手不管,家长光是提供空间和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适时地指导。比如给他一些提示、鼓励、检查或者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二)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
现在都在提倡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好的公民素质首先就体现在文明礼貌行为上,所以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从小的方面,我们的孩子能主动和熟人打招呼、能学会谦让,我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呢?
1、文明用语的使用
让孩子会使用“请”、 “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其实咱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其实在培养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是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受你的影响。
2、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我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好的东西都是无条件的给予孩子,而忽视了好的东西应该和家人一起分享,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自己理所应当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因此这种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1)、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
父母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进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这样长期以来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就有了这种分工合作的意识。
(2)、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
我们家长应该想办法多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我们在晾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拿衣架,开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摆碗筷,让孩子提高自己合作的能力。
(3)、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
孩子不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家长要交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比如妈妈拿了许多东西上楼,也许孩子并不能主动地来帮助妈妈,这就需要家长适时的引导和适当的提示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4)、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引导
当孩子有了合作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地肯定,比如说:“今天你和妈妈一起完成了这件事,真是妈妈的小帮手,下次我们再一起完成好吗?”
除了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孩子和自己的小伙伴之间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家长一定要本着谦让、合作的意识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在孩子教育中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多学一些知识,往往只顾学到多少,而不注重怎样学习,逐渐让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任务过重而产生厌学情绪。
1、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家长的任务不是要让他认多少汉字、学写多少数字而是要让它产生兴趣。如,我们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时间一长孩子会不满足于这几个故事,就会要求我们将新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告诉他,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从树上看来的,这样从兴趣出发不但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还为孩子的早期识字、观察能力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不是规定今天必须要写一篇1、一篇2才能出去玩。并且为孩子还不会写字而感到担忧,数字孩子迟早都会写,最重要的事没了兴趣在写多少也没用。
2、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
语言习惯,我们主要从听话和说话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首先说普通话是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家长在家应使用普通话与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由于个别孩子吐字不清楚、词汇量小,不能进行清楚的表达,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没有胆量和勇气进行表达,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注重积累孩子的词汇,并且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并且要教育孩子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不随意打断。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首先是早睡早起,有的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经常为起床的事给妈妈爸爸找事,而且入校之后精神状态也不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2、注意纠正孩子的睡眠姿势和不良习惯。有的孩子爱趴着睡,有的则喜欢用被子捂着头睡,这都是一些坏习惯我们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
3、养成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成人的睡眠一般是8小时左右,4-5岁的孩子睡眠时间每天是10-12小时,就算我们每天8:30睡觉,孩子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而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就是营养运动和睡眠,因此孩子睡午觉是十分有必要的。孩子在家我们也要遵循劳逸结合动静交替的原则,在进行了脑力劳动和体能训练之后,让孩子午睡对大脑的休息和体能的恢复都会有好处。
(五)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从小事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是表现在细小的事情上的,如餐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随手关门等有的父母对小时不屑一顾,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做到,如躺在床上看书、节约用水、孝敬老人等家长必须严于律己,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
3、做好家校配合
为什么孩子在孩子校能够不挑食、准时午休,原因是孩子校有较为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机制,而家里没有,所以就有了5+2=0的说法就是说在孩子校培养的五天的良好习惯,在双休日之内全部破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要强调家校联系、家校互动、家校同步教育的原因。学校和家庭就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必须朝同一方向行驶,如果背道而驰,那咱们的教育就相互抵消,起不了任何作用。
4、对孩子说不。
第一次孩子有可能大哭大闹,但后面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坚决杜绝说不之后又妥协,如果那样,孩子永远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担任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角色,与孩子校相互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中早期教育的几个误区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家庭早期教育的相关杂志,很让我受启发。其中有一片报道讲了一个生活在农村年仅5岁的小朋友,每天除了上孩子校,有4小时练琴,1小时练书法,1小时画画。星期天还要上少年宫学习。久而久之,虽然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他却得了严重的自闭症。当记者采访它的父母时,她父母的答案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农村,将来生活在城市中。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用来形容父母对孩子爱的最贴切的一句话。无可厚非,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往往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为能够正确处理爱子和教子的关系,导致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走入了误区:
一、过早进行“早期教育”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才。随着家长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很多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认为越“早”越“好”。当然,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能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但选择的内容不恰当,同样也会使教育目标偏离,导致适得其反。曾经看过这样一位家长:孩子还没有上孩子校时,他便开始教孩子认数字、写数字每天有1小时的学习时间。上孩子校了,他便开始教孩子学习加减乘除,学习时间更是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也许这样做能教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但孩子却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这才是最珍贵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不适时、适量,过早得交给孩子一些那个年龄完全接受不了的东西,这样孩子不但学不好,而且可能从此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产生心理压力。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厌学”症,往往就是家长“过早”的教育造成的。科学而理性的早教是家长必须认清的方向
二、思想成人化
“成人化”的现象很普遍。他们不喜欢看动画片了,什么《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倒是能娓娓道来;他们不再天真的问“为什么”了,而是自我安慰的说“因为所以直接等于”。有的甚至把和同伴玩说成“约会”,把自己的异性朋友说成“男/女朋友”,把自己喜欢的人说成“偶像”……乍一听,觉得孩子长大了,但细细品味下,不难发现,孩子天真无邪,懵懵懂懂得纯真却荡然无存。家长有没有反省一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的后果?
家庭教育还会出现其他情况:
1、孩子期望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孩子自我意识差,自我认同发生偏离。
2、忽视了个人差异,尤其是个性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误区会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埋下很多不良后果的种子,对其一生发展都会形成障碍。家长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纠正教养观念的偏差,走出误区,建立儿童智能发展与个性同步发展,健全教育观念。把孩子的纯真、活泼、无暇找回来!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年轻的父母们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音乐”,带领孩子走向音乐的王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1、教孩子学会听
音乐离不开声音,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学会听鸟鸣、蛙叫、雨水的滴嗒声、汽车的鸣笛声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经常让孩子闭上眼睛,问孩子听见了什么声音,在生活中,在孩子高兴的时候,反复训练孩子的听觉,使孩子从小听觉灵敏。
2、教孩子学会记
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应该进一步要求孩子记住这些声音,例如: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假如您对孩子在听声音和记声音方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定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辨别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
3、教孩子学会拍
这里所指的拍,就是对孩子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拍手是孩子们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孩子表示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游戏,训练孩子的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我们要培养孩子在朗诵、拍手拍腿、跺脚等活动中对节奏的敏感。
4、教孩子学会唱
孩子很希望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们教孩子唱歌时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练、多唱。
5、教孩子学会动
孩子们在音乐的感召下是喜欢“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孩子天生喜欢随着歌曲音乐做动作,我们大人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夸奖,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步帮助孩子协调四肢的动作,使其动作优美。在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共同编小律动,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欢乐。
6、用和谐的古典音乐做孩子生活的背景音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利用如《潜脑音乐》 做孩子生活的背景音乐,开发孩子的右脑,提高孩子的情商,在长期的背景音乐熏陶下的孩子养成 爱好音乐的儿童,他的思维、观察、记忆、想像等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制定一套最适合您孩子的训练方法。
现在的孩子要独立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想自立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时期。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差,往往出现等待现象。比如孩子学习画螺旋花,孩子嘴上都会嘟嘟的念到:“一个小点点,往外绕圈圈,一圈、两圈、三圈--------,但是孩子们迟迟握着手中的笔,不愿动手画。吃饭的时候,孩子都是拿着勺子,看着老师,等待老师来喂---------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思想较重,事事希望大人为自己做好,当然出现这些现象也要问问父母了。孩子年龄较小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全家都围着他一个转,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给孩子穿衣、喂饭、整理玩具等等,甚至剥夺了孩子独立做决定和动手的机会,也导致现在许多孩子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一个孩子有了初步的独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动脑筋想问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往往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相反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而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所以,现代的孩子培养独立性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