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9:53

1。这是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
西安事变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写的是极其工整的小楷,只有最后落款妻美龄三个字写成了行楷。该书法以极为严肃的感情写的,所以用尽了所有的功力,感情充沛,结字严谨,非常美。前两天因为图片小,没有仔细看,看原文题目的时候以为是蒋介石写的。所以感觉特别奇怪,他竟写这样美的书法?特别是从这张照片上看阴柔特性显著,原来是宋美龄的书法,这就对了。不过虽然全篇的整齐严谨上有阴柔的感觉,但是从最后的那张更清晰地照片可以看出宋美龄的结字则绝不是阴柔的感觉,而是刚劲有力,有魏碑造像的特点,像是一个男子的书法,字如其人,一女子书法结字之雄健堪比她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果从书法角度来看谁的字和她比较像的话,我想起了孙中山书写的“张裕”两个字比较像)。
但是又不对了,这难道真是宋美龄手书?按照杨虎城之子的说法,宋美龄,周恩来,张学良,宋子文在西安事变谈判的时候采用英语交流,结果杨虎城听不懂,还没有翻译,所以“家父非常苦恼”。为什么用英语呢,杨虎城之子说宋美龄不太会说汉语,宋子文说广东话,所以只好用英语。那么说宋美龄的汉语不太会讲的情况下能够写出这样地道的古文言文出来,写出这样的书法出来?实在不好理解。会不会是秘书代书?也许是南腔北调搞得宋美龄不知道应该学广东话发音还是浙江话发音吧。这不知道怎么能够去考证了。但是如果这副字是宋美龄手书,那么她能活106岁也就能和她的书法相配了。不过她后来攻绘画,也取得相当的成绩。不过应该是出自宋美龄之手。你看宋美龄才走了不几年,以前和宋美龄还在天底下同时生存了这么多年,结果连她到底汉语水平怎么样?母语是英语还是汉语等等都不知道了。我知道的还是太少了。但是不影响欣赏书法。
人常说写大字遮丑,不过对蒋介石的书法,似乎小字遮丑。他的大字提钩有时候写的太硬,人常说字如其人。在汉字中,戈字提钩是方向变化最大的笔画,与书家的性格心境息息相关,用毛笔相当难写。蒋介石虽然英语不如宋美龄,但是日语厉害,和德国顾问交流的时候采用日语交流的。
“夫君爱鉴:
昨日闻西安之变,焦急万分。
窃思吾兄平生以身许国,大公无私,凡所作为,无丝毫为自己个人权利(力)着想。即此一点寸衷,足以安慰。
且抗日亦系吾兄平日主张。惟兄以整个国家为前提,故年来竭力整顿军备,团结国力,以求贯彻抗日主张。此公忠为国之心,必为全国人民所谅解。目下吾兄所处境况,真相若何,望即示知,以慰焦思。
妹日夕祈祷上帝,赐福吾兄,早日脱离恶境。
请兄亦祈求主宰,赐予安慰。为国珍重为祷!
临书神往,不尽欲言。专此奉达。
敬祝
康健!
妻 美龄 廿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2。蒋介石回信:随端纳一起到达西安的黄埔同学会总干事、新生活运动总干事黄仁霖,直到12月16日,才得到张学良的允许面见蒋介石。蒋介石见到黄仁霖后,立即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他又怕信会被张学良扣留,便将内容向黄仁霖念了两遍,让黄背下,回到南京后口述给宋美龄——“余决为国牺牲,望勿为余有所顾虑。余决不愧对余妻,亦决不愧为总理之信徒。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对于家事,他无所言。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即妻之子,望视如己出,以慰余灵。但余妻切勿来陕。”
果然,张学良扣留了此信。他也没有让黄仁霖回南京。因为蒋介石叮嘱“余妻切勿来陕”,而张学良则希望宋美龄到西安来调解。
12月20日,绝望中的蒋介石做好了最坏打算,写了3封遗书,分别致妻子宋美龄、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以及告全国同胞。
(1)给宋美龄
贤妻爱鉴:兄不自检束,竟遭不测之祸,致令至爱忧伤,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负吾总理与吾父吾母一生之教养,必以清白之身还我先生,只求不愧不怍无负上帝神明而已。家事并无挂念,惟经国与纬国两儿皆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万望至爱视如己出,以慰吾灵。经儿远离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纬儿至孝知义,其必能克尽孝道。彼于我遭难前一日尚来函,极欲为吾至爱尽其孝道也。彼现驻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馆转。甚望吾至爱能去电以慰之为感。
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正
(2)给蒋经国、蒋纬国
又嘱经、纬两儿:我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甚望两儿不愧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惟一之母。我死之后,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以慰吾灵。是属。
父十二月二十日
(3)告全国国民
中正不能为国自重,行居轻简,以致反动派乘间煽惑所部构陷生变。今事至此,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惟有一死以报党国者报我人民,期无愧为革命党员而已。我死之后,中华正气乃得不死,则中华民族终有继起复兴之一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无所系念。惟望全国同胞对于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条:一、明礼义;二、知廉耻;三、负责任;四、守纪律,人人严守而实行之,则中正虽死犹生,中国虽危必安。勿望以中正个人之生死而有顾虑也。中华民国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三民主义万岁!国民政府万岁!国民革命军万岁!
蒋中正。 
上述遗嘱,虽然均写于1936年12月20日,但在当时的日记中并未记录,而是录于西安事变二周年之际,即1938年12月13日和12月20日。蒋介石在13日的日记内写道:“本日捡得前年在西安寄妻与两子之遗嘱,读之不禁有隔世之感。此特录之。”在20日的日记中云:“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西安遭难时告国民之遗嘱,特录之。
3.跋
不过,中国人之间非要用英语交流还是不好让人理解。现在猜测,应该是当时张学良,宋子文,宋美龄周恩来都是放蒋的意见,而只有杨虎城是如果不杀蒋也必须不能放蒋的意见的。他深知,如果放蒋,张学良可能在宋美龄的保荐下不死,甚至张学良还可以被周恩来拉过去,但是自己和西北军就彻底完了。这应该是他们用英语的主要原因。后来杨虎城的后人和徐海东的后人曾去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和徐海东的后人谈得火热但是却不愿和杨虎城的后人聊。看来张学良觉得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是连累了杨虎城。杨虎城应该是觉得西北军的前途不是打内战,而是希望逼蒋抗日。张学良显然是起头的人,只想兵谏蒋介石,而不敢真正杀死蒋介石。而现在有学者更认为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要目的是联合苏联共同抗日,而联合苏联,就需要和红军和解,赢得苏联的信任。但是蒋介石做为一个当时的主要政治人物,不见的是这样认为。不过,蒋介石还是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迅速获得了苏联的支持,直到苏联确实难以支持为止。
不过杨没有张学良的幻想。他知道,自己显然没有张学良的关系和军队实力,一旦要谈崩了,就很可能被杀。
其实杨虎城的命也可以保住,杨虎城被捕入狱,17路军拼死守住中条山,现在人们基本认为,从中条山方向进攻西安然后从北到南进攻,是日本最可能打败中国的方面。但是17路军以及八路军守住了。带有秦人血统的陕西子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如此的拼,杨虎城入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7路军和陕西子弟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和战略性守住陕西“不让鬼子过潼关”潼关,曾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定都长安时期关系国祚的最重要的一个关卡。,整个战争期间,日军无力进入黄河渡口。日本从东北不能进攻苏联,中国的中部在五原被傅作义部队阻击,中条山被杨虎城的部队牢牢钉死,甚至是打得太好,最后让蒋介石认为已经万事大吉,或者不要名声太响,调离中条山,结果换防的部队却在中条山吃了大亏。甚至是之后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前因。于是日本最后选择了南进计划,抢夺英美荷兰的殖民地去。让日本无从从最可能的秦岭向南攻入四川重庆,灭亡中国,可以说居功至伟。因此,就杨虎城的部队和陕西人在二战中的贡献讲,能够将功折罪,换回杨虎城的一条命应该是绰绰有余。张学良的东北军也损失很大,有为了保住少帅的一方面因素。如果搞得好,张杨两人的命都能保住。
但是后来国共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退守台湾,这时候杨虎城就没有人可以救他了。张学良的命或有一半是杨虎城给的。他万幸的活到高寿,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的教导有关。他父亲对他说,当兵的话要知道脑袋别在腰上,时刻都可能要送给人家。这句话虽然是有些玩笑,但是张作霖确实就是这样子死了,而张学良这么倔的人,敢捅篓子的人,还是在生与死的纠结中,活了这么久,这句教导不无警示。有了兵谏,和张杨两位被关起来,如果算上蒋介石被兵谏的情况,其实蒋介石的中央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很厉害。中央军主要是在上海南京一线损失掉了德械师,而后在缅甸战役中野人山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