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十大奴性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1:26
作者:吴永麟
一、分数的奴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和教师为了孩子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十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努力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获得家长、老师的赞赏。教师、学生、家长都围绕着分数转,忽视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感恩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成为考试分数的奴隶。
二、家长的奴隶
许多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家长们要求孩子从小学弹琴、跳舞、绘画、唱歌……  严格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执行自己的意志,无视孩子的天性、个人爱好及内心的感受。这种行为,是对孩子是一种精神摧残,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自我,迷失自己的人生,孩子成为家长梦想的奴隶。
三、听话的奴隶
听话的孩了好孩子,这是许多人认可的。不过,如果以孩子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唯一标志,是不行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天才人物,天才的人物要有创造性,思维要突破原来的框架,那么,孩子要有怀疑的精神,要敢于说不,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潜质。不过,教师、家长依然相信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这错误的观点,忽视了孩子的天才潜能,孩子成为听话的奴隶。
四、说教的奴隶
教师上课,孩子认真听课,作好笔记,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孩子常被评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但是,那些课堂上除了思考老师的问题,还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孩子,因为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而常被评为差孩子。因此,课堂上专心听教师说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没有多少孩子愿意思考教师说教之外的内容,孩子的思维空间狭隘,视野狭小,成为听教师说教的奴隶。
五、课本的奴隶
孩子读书,只学习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资料。其他的书籍因与考试的关系不大,孩子很少读课外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孩子都一直在读课本,由于课外阅读缺乏,知识面狭小,目光短浅,思想浮浅,孩子只能用课本的知识解决问题,成为课本的奴隶。
六、官本位的奴隶
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孩子从小想做官,这种思维很普遍。前段时间,广州有一位六岁的孩子,记者问他的理想是什么时?孩子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许多的东西。孩子从小想做官,通过做官发财,成为官本位的奴隶。
七、怀抱的奴隶
父母溺爱孩子很普遍,在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跌倒,父母很心痛,会马上去把孩子抱过来,搂在怀里。而在美国,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其父母会让他再次爬起来。在中国,父母心疼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父母把什么活都往身上背,孩子在温暖无忧的怀抱中长大,孩子到了青年后,父母又为其准备好房子,给孩子组建一个家。在成长的过程,孩子失去了煅炼的机会,独立性没有培养出来,如同温室的花朵,情感脆弱,自理的能力差。
八、传宗接代的奴隶
在一些农村地区,生孩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个因素,许多家庭都想生男孩,于是男孩愈来愈多,女孩在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未来社会将增加数目众多的光棍。传宗接代的观念过于落后,为每一个新生命的未来幸福才是有意义的追求。
九、情感的奴隶
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情感,缺乏理性的逻辑。本人并不是说情感不是好东西,而是认为,如果在情感的包围下缺失理性的逻辑,那么,情感就会有可能走向狭隘与偏执,走进非理性的死胡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几乎用爱心去占据,为孩子付出一生的爱,孩子因此而变得自私,视野狭小,感情用事,办事缺失理性,但许多家长还没有醒悟。
十、消费主义的奴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为孩子付出所有努力,含莘茹苦工作,努力赚钱,积累培养孩子成长的财富。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上有什么物质需求,家长都尽能去满足他们,从消费的角度去帮助和关心孩子。然而,家长一直缺失对孩子精神成长的教育,不重视孩子思想境界的提升,不重视孩子人文精神的重建,孩子精神空虚,道德淡薄,迷恋物欲,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