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硕士、留美博士的出国感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8:55
常青,1962年生,陕西西安人,1987年在北大完成硕士学业,1999年留美攻读博士学位,现定居美国。
他的自我介绍是:
崇尚释迦的”中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喜欢黄河,也喜欢海洋;怀念过去美好的西东,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诚实善良有爱心, 但往往被人误解;好交朋友,但不会拉关系;有团队精神,但有时我行我素;通情达理,但有时死心眼、钻牛角尖;正直,遇不正之事易冲动,但又主动原谅别人;讲义气,但喜欢被人利用;敬鬼神,但远之;兴趣广泛,但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寡断,可一旦认准目标,就会有始有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对于他选择出国的原因,看看他在我的《三成中学生想做外国人》一文后的评论,我们会有大致的了解:
说得太好了,句句大实话。在1950年代初期,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水平差不多。1977年,当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时,日本在二战之后建设了三十年,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现在,我们的开放已三十年了,条件比日本的前三十年发展要好多了,为什么还没有赶上日本在1977年的平均水平?就更不用说赶上现在的日本了。与美国就更不用比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怕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好说。我是在1999年来美国的。我一直深爱着中国,没有想过要出国,但我却发现中国并不爱我,具体的表现就是国人对我的排挤与打击,使我在无奈之中出了国。但我现在最爱的国家仍是中国,所以才上了中文博客。
这段话里,有一句“我一直深爱着中国,但我却发现中国并不爱我”。这句话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时期,我们并不陌生。五、六十年代的归国知识分子,在历经了十年动乱之后,发出这样的叹息声,我们不难理解;但是,新时期培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这样的无奈,就让我们觉得很沉重,也更感慨了。
常博士说到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具体的表现就是国人对我的排挤与打击,使我在无奈之中出了国”。动乱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了,可动乱年代“人斗人、人整人”形成的某些心理惯性,和社会后遗症,却像恶性肿瘤一样地继续肆虐着。
常博士和我同年生,又都出生在西安,我们都在西安读完小学和中学,在北京读完研究生。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常博士说得“排挤与打击”是什么意思。我在大学深受学生欢迎,但最终却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大学,就是我最深刻的体验。只是我觉得诉苦毫无意义,现在说不解决任何问题,所以还是等合适的时候,再说具体的事情吧。
今年,是我们国家新时期高考恢复的三十周年。一方面,我为我们新时期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员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另一方面,我又为我们的优秀人才,争先恐后地去做外国人,而感到无限地惋惜。一反面拼命造血,另一方面却有伤口在不断淌血,太可惜了。
常博士说:“但我现在最爱的国家仍是中国,所以才上了中文博客。”。爱国之心、赤子之情,令人动容。中国历代历朝历时,都不乏优秀和杰出的人才,不乏有着浓浓爱国情的人才;但是,客观环境,也就是不合时宜的制度政策,或是内耗极大的窝里斗,却让人才们耗尽了精力,也伤透了心,失望之下,远走他乡。这种能培育出优质的种子,但却不能收获优质成果的现象,在我们国家不是个别的。造人却留不住人,这样的人才效率,太值得有关部门深思了。我们成了人家的人才制造厂了。一方面贪官们留恋我们的管理缝隙,可以在本国内大捞特捞;另一方面,我们的优质人才,却不满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去他乡寻找自身的价值去了。这种人才流失想象,应当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是一个人才为社会第一资源的时代。
再让我们看看其它网友在我的《三成中学生想做外国人》后的留言吧,我们会更多地了解到:为什么新时期的出国热延续了三十年,至今不但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了呢?
珍珠兔 :我家小弟从美国回来,说TOMMY衣服在那才卖10来美金一件,在我国大商场要700多人民币一件,还有那么多人买。在美国一套类似于中国两层的别墅最好的也才30万美金,在美国一个洗碗工的工资大约是3-4千一个月的.换算成国内的消费水平,如果你挣3-4千一个月,现在要买的房子30万在很多城市60平米都买不到呢,所以中国人真的很辛苦啊!
军: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出国是最佳的选择。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中国考察教育状况,考察完毕,一位联合国官员临上飞机时对中国送行的官员说过:贵国的教育状况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gree…:老百姓讲的是现实,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心所望,这与政治无关。不过也让我们反思反思,为什么国人向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