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利弊----光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3:54
世上再没有一件事比读书更有意义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书能超越所有的时空限制,带着你的心灵一起领略思想飞跃的极致。世上再没有一件事比读书更有意思了。只要花上一点点时间,书就能告诉你几千年前古人的喑恶叱咤,长吁短叹。
喜欢读书的人称书是精神的食粮、是无语的良师、是进步的阶梯、是发展的动力。
确实,有了书籍,知识与经验才得以积累、流传。后来的人才得以站上前人的肩头去摘取一座座桂冠。人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有头脑可以思考,有智慧可以创造,而书籍则成为前人与后人之间连接智慧的桥梁,传递知识的媒介。有了书籍,人类文明才得以迅速发展。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书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从纵向的继承关系讲,没有人能够离开书籍去获取前人的经验与知识。从横向的交流关系讲,通过书籍可以广泛地与各处交流、沟通信息、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尤其在信息时代,这种交流和了解更显重要。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典籍,读尽人间书已无意于痴人说梦。单是祖先遗留下的纪史,已何止汉牛充栋?遑论知识爆炸的今天,书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版、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算立志皓首,也势必不能穷经。何况情势以不允许今天的读书人再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基于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已成为今天的读书人刻不容缓的课题。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文盲一词将不在再专指目不识丁之辈,而是指不善于阅读的。因为,时代变迁,何止一日千里,而闭门向隅,耳目充塞者与盲者何异?
读书有如交友,观其友可以知其人。欲知一个人的修养、人品、性格,从他所读的书中往往可以得之十之八九。有时侯,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影响整整一代人。
世事有利必有弊,读书也是如此。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之,犹如披沙沥金,往往见宝,有的人读之确入宝山而空回。读书不当,不仅空耗精力,若是汲其糟粕,则谬种流传,害莫大焉。正如医者用药,用得当,则砒霜也可救命,用不当,则人参也能杀人。
常常有许多读者,在选择读物时按照一套固定的秩序阅读。照兴趣来分文艺书自然是首选,因为它的功用本就是怡情悦目。而在文艺书中还分三、六、九等,非名家不读。其它音、史、美、哲等类更是很少涉及。固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一味按兴趣行事是不可能达到阅读提高的预期目标的,阅读面过窄必然引起知识面的狭窄与贫乏。一个对音乐、历史、美学、哲学等常识所知寥寥,缺乏必要的审美修养的人就算天天读着世界名著,又能领会多少,提高多少呢?只能算哀梨蒸食,暴昣天物罢了。此种流风,其弊在偏。救之之道,在于全。古人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下。”所以能观一叶而知秋者,独具慧眼而已。慧眼无须去借,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世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只有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美的眼光,不仅从书本中读,同时从社会现象中读,从生活中读;不仅从文艺著作中读,同时从各类学科中读,从各种行业中读;不仅读名家之作,而且了解作品成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态,所处的环境,并且对作者同时代的作品有所了解才能独具慧眼,察微知著,读人所共读之书,发人所未发之叹。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读者中,好远恶近也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念。猎奇本是人类天性,描写异域风情或陈年旧事容易在题材上取得距离感,而距离就是美。人们对于不熟知的东西更容易获得想象的空间。但一味满足于猎奇,今天读《山海经》、《太平御览》,明天读《尤利西斯》、《百年孤独》。提起名著如数家珍,而对作品中反映的时代风貌不甚了了,对书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心态毫无所见,只一头钻在故纸堆中打滚,久而久之,必将与时代脱节,成为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书呆子。“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是反映生活的,名著之所以出名,往往是因为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时代风貌,成为当时的缩影。而阅读的目的是要让书为我所用,要从书中读出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独特的见解,须丛大处着眼。若是只顾寻章摘句,想从支离破碎的片断中找出现成答案,发现作品真谛,则无异于拆散钢琴去寻找贝多芬的奏鸣曲,舍本逐木,无乃过乎?此种流风,其弊在奴。救之之道,在于思。“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凡读必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倘若脱离实际,读而不思,则是人为书奴,而非书为人用了。如此读书,到头来也只能做个“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两脚书橱。于人何补,于己何补?
读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性情,也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品格。优雅的举止,恢弘的气度是人人希望达到的境界。常见读书者信奉“言为钻石”,盛行清淡舌辩,终日夸夸其谈,不觉其累。此种流风,其弊在浮。救之之道,在于实。古人云:“坐议千言不如立行一事”。读书人最忌眼高手低,敏于言而讷于行。读书与求实,务须时时联系,不可偏废。胸有丘壑才能不为流风所惑,虚怀若谷才能读而能知,知而能行。具有这种修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日常的生活,读书中做到不谀世,不媚俗,胸中方寸之地不乱,志不为外
物所夺,则书卷气自然而生。“安凝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密藏”。即是写照。
读好书如饮纯酒,始而不觉有异,渐而形身俱醉。古人把雪夜闭门读书视为人生一快。围棋雅称手谈,读书可称心谈,据转佛祖讲经时有“世尊拈花,伽叶微笑”之事,盖因莫逆于心也,心谈之乐全在于此,愿与读书共勉。
世间的物事都是好坏平分的。读书也利弊参半地搅和在一起。
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但是,这听起来太虚妄,没有馒头解饿绿豆汤消渴那般实在。书读得再多,看不见,摸不着,种在田里不能收,摔在地上也不见响。文明点说,书是人的精神食粮。要是粗野一些,就狗屁不如了。
读书知礼节。书读多了,不会吃面条叭叽响,就感受不到碗里的饭香。不会出语伤人,脸气得猴屁股似的也想不到泼妇骂街,忍辱负重是深有感触了,却很难体会粗语解恨的淋漓和畅快。读书人又很少生气,睁只眼闭只眼的没一点“正性”,容易让人当“瓜子”视。不会颠三倒四,胡搅蛮缠,便要失去很多能捞到的实惠。也不会穿着破烂手摇瓷碗匍匐于街头行乞,因为读书人又很要脸面,他们即使讨饭,也得衣裤齐整,头脚干净,却不知面子那玩意,挂在脸上能沉死人。读书人饭后不会吐出舌头舔碗沿,别人打了左脸不会扭过头来给右脸,这就不晓得挨打自有挨打的好处,尊严两个字,值得几文钱?读书人还不会取悦领导说奉承话,讨好上级做拍马事,不懂见人说人话见狗学狗咬的两面三刀,不知明里声援暗里使绊的阳奉阴违,不晓升级齐恭贺墙倒众人推的混事媚俗,更不敢提上自己的礼当去叩别人家的门,于是,读书人便不能令同事喜心,领导满意,不能沾着官枝儿竹子开花节节高。
读书人成天抱着本书,唯一的长处就是玩味书里的思想。垃圾堆里的一只臭鞋,他们能提升到人性上去思考。一根牙签他们能想到作为牙签前身的树木的枝枝叶叶。一双丝袜他们能联系到究竟是公蚕还是母蚕孵生成长蜕皮结茧吐丝制成的全过程。思想是一辈子也不愈的病。读书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就很可怕了。夜里因思想而失眠,白天由失眠而思想。心力交加如纤夫,形神憔悴似恶鬼。万一不小心,卧轨上吊割脉跳楼,什么样的壮举他们都创造得出。
读书人没生三只手,不会八哥嘴,使不了狐狸眼,也没长狗的腿,没有班门弄斧的气力,没有能工巧匠的手艺,也没有在活人身上动刀使剪的本领,不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眼,更没有煤堆里泼水秤星上弄人的伎俩。除了读书,读书人再也没有什么本事。读书人活得都不如人了,读书便不是什么雅事,成了下三赖之流手头的玩物。
读书的好处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球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像九叠话屏的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书中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苦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般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备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我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名著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古人云:“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可见,读书是人生终生的必修课,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底蕴提高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容量激增的时代,全世界每天都出版大量的图书、报刊和电子读物。为了跟上历史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正是“黑发用功时”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寸光阴,勤学苦读,风雨无阻。
眺望古老的书山,回首历史,直面现实,无知可以变得成熟,浮躁可以变得深沉,攀登成才的书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卑微可以变得高尚,狭隘可以变得宽容;探求知识的书山,立足青春,奋斗人生,脆弱可以变得坚强,脊背可以锤成栋梁。
读一本好书,便如同和一个有个性的朋友在说话。同学们:“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吧!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
读书居然有坏处?
当然,世界上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坏的一面,读书也不例外。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似乎是天生的。林语堂先生就认为喜欢读书的人都是天生的,很难后天形成。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读一切带字的东西,地上看到一张有字的纸片,我能反复看好几遍,别人叫也不愿走,真可谓字痴了。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在一位同学家偶然看到一皮箱苏联反特小说,便天天去他家看书,常常看得一切都忘了。同学家吃饭了,我还沉浸在书里。后来,同学一家都怕我去了。上中小学时,只要找到一本好书,我都是连夜读完,绝不拖到第二天,真可谓废寝忘食了。文革中,好书极少,我到处搜求借阅。某次借到一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完后被另一个同学借去给弄丢了,书的主人来找我算帐,我们结结实实地打了一架。为书打架,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多年读书给我带来的益处是不可胜数的,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思维水平,使我像是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世界里,比不爱读书的人多活了两辈子。多年读书的结果,使我发表了几百篇评论、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还出版了二十多万字的研究专著,获得过许多奖励,收获是巨大的。
但我也深深体会到读书也有不少坏处。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喜欢把读书的好处说了又说,但从未见谁说过读书的坏处,这是不全面,也不恰当的。读书人有责任把读书的真相揭示出来,发扬读书好的一面,尽力避免不好的一面。
读书的第一个坏处,是容易使人理想化,说话办事不那么现实。书中世界是一个浓缩精华的理想世界,特别是文学名著,更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沉浸在高于生活的氛围里,当然容易理想化。人们常说,某某书生气太浓,其实就是说那人太不现实,总按书中的理想眼光来看待现实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运行,与书中的情景简直有天壤之别。过于理想化,就容易痛苦。你看那些才子才女们,大多忧郁沉重,很少有如意的时候,那就是读书多了闹的。
我有一位熟人,她少女时代特别喜欢读琼遥小说,后来找男朋友,都按小说中的男主角的样子去找,结果没一个满意的,总感到痛苦和遗憾。所以,有台湾评论家把琼遥小说称为“琼遥公害”,认为这些小说害了许多少男少女。确实,书会害人,不可不察。有些少女读了《红楼梦》,就喜欢模仿林黛玉,整天把自己弄得病病歪歪多愁善感的样子,动不动耍小性发脾气,把男朋友都当贾宝玉对待。殊不知贾宝玉那样的男人只可能出现在大观园里,现实社会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读书的第二个坏处是容易使人缺乏行动能力。凡是酷爱读书的人,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真要让他们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就显得手足无措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读书人的标准形象。读书人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做个什么东西,修理个什么东西,他们大多没什么能耐。这也和中国传统文人鄙视劳动和工匠有莫大关系,总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来看不起劳力者。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水平的评价,也最鄙视“匠气”,而最推崇“诗意”。所以,读书人都喜欢在做诗上下工夫,没人愿当工匠。流毒所及,致使大多数读书人都缺乏动手能力。西方近代科学,基本上是从实验室里发展出来的,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是科学研究的常态。可我国的读书人却最喜欢吟风弄月,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们连想都不会想,而且还喜欢批判近代科学造成的弊端,想要打倒“科学主义”。这种无知的狂妄,实在和读书读坏了有关。
读书的第三个坏处是:读书伤身。中国的标准读书人大多弱不禁风,身体孱弱,很少见到五大三粗如健美运动员一般的读书人。人们喜欢说运动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读书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大家半斤八两。中国读书人都不大爱运动,所以英年早逝便成了普遍现象。毛泽东早年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但读书人很少能做到的。也许读书本身就只能使人“文明”,而难以“野蛮”吧。什么时候,中国的读书人都像健美运动员,我们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读书还有许多坏处,比如读书容易脱离大自然、读书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等等,但我只能择其大者揭示二三,使大家对读书不致过于迷信,要明白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读书是为生活添彩,而不是生活为了读书,主次不可颠倒,此中道理,不可不明白。(鸣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