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6:45
脐针基础知识
脐针的特点:
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
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
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
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
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
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
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
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脐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
脐八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脐针临床治疗原则:治疗顺序: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其意思是,在治疗中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比如急性腰扭伤,应先予以止痛。许多疾病往往因症状解除了,疾病也随之消失。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根据该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位进针。比如,支气管炎伴咳嗽、咳痰,应属呼吸系统,我们取脐八卦全息的兑位(主呼吸系统),往往收到不错的疗效。有些疾病已非常明确,我们可根据该病的全息定位,直接予以治疗。比如肝炎或胆囊炎,可取其对应的震位或巽位进针。
手法原则:“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因为脐针治疗并非传统针刺学的定点治疗(多直刺),而是定位治疗(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性地向外斜刺或横刺),在脐针的进针中带有明显的方位性,而这个方位的选择应该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也就有了补泻。根据病情,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然,临床上也采用手法补泻。
脐针治疗的注意事项:
禁忌症:小儿及妊娠妇女不宜脐针治疗。对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脏器衰竭、脑卒中、急性传染病、癌症晚期、恶液质、低蛋白水肿、血友病等及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烧烫伤、骨折、挤压综合征,因直接有生命危险,不应考虑。
治疗时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
进针方式:以脐蕊为中心,作放射性向外斜横刺,一般深度为刺激强度:在一般治疗中不主张强刺激,因为脐部特别敏感,只要进针了就起到效果。但对于急性疼痛性疾病,可采用间断性强刺激。
留针时间:进针后一般留针10~20分钟。急性病留针时间短,慢性病留针时间长,疼痛性疾病一般痛止即拔,不作留针。
一般注意事项:饭后一小时后进行治疗。脐部术前常规皮肤消毒,特别对脐孔较深、污垢较多的患者,可用松节油去除污垢,然后再常规消毒。冬季注意保暖。
副作用:只要操作得当,一般没有副作用。从针刺理论上讲,病人可能出现晕针、滞针,但我至今未遇到一例。如采用强刺激可引起头晕、腹痛、恶心,严重者可能会有呕吐。
齐氏脐诊法简介:
脐部粗看似乎每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几乎很少有人相同。脐眼的大小、脐孔的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有无倾斜都不尽相同,观脐诊病就是看脐部的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
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厘米,如果直径超过2.0厘米,我们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厘米我们称为小脐眼。脐眼的大小一般来讲取决于胎儿时期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的粗细,脐带越粗,一般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胤弱。俗话说“脐大容杏,不富也贵”,说明了脐大的人身体健康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所以来讲看病人的脐眼大小可基本判定他的先天禀赋及身体素质如何。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较少。如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老板综合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形状:
圆形:脐圆而下半部丰厚朝上,提示血压正常,内脏健康,肾功能强,精力充沛,为男性最佳脐形。
椭圆: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凸形: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极少运动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另外脐外凸应与脐疝鉴别。
凹形: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佳。
浅小形: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移位:
脐位上移: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脐位下移:多为肾虚、中气不足、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脐位右移: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
脐位左移: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提示肠胃不佳、肠粘连、便秘。
色泽:脐部色泽的改变可提示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色泽又分全脐色和局部色两种,全脐色较易判定,而局部色则需根据脐八卦全息来判定相因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白:提示机能低下。全脐色白多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少腹凉并存。局部色白则反映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赤:提示热毒内蕴。全脐色赤多反映心火重,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局部色赤为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黑:预示病症凶险。全脐色黑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等征状。
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紫:为内有瘀积之色,也可见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附属物:
体毛:脐周有毛并与会阴相连提示精力旺盛,性欲强。如突生体毛并累及颜面和全身则应注意体内癌症。
血管:脐周静脉曲张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合有脐周色泽暗黑。
角化:脐周皮肤局部点状角化提示相应脏器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分泌物:脐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过食油腻。
脐孔虽小,却能窥探全身的健康与否。在脐诊中应该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须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另外,腹部暴露要有一定的范围,最好上达肋缘,下抵髂前上棘,以便观察。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
两种脐诊法:
脐全息是脐针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她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诊断疾病,笔者称其为脐诊法。这个脐诊不同于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的脐诊。朱氏脐诊是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而齐氏脐诊则以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简言之,朱氏脐诊重在切按,为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而齐氏脐诊重在观看,属中医四诊的望诊。
时间医学/六经辩证与脐针疗法
1.时间医学:
时间医学是研究不同时间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节律变化,称为人体生物钟节律。内分泌激素测定方法的进展则是医学科学对生物钟节律研究而新兴的边缘学,即时间生物学。而时间生物学引入现代医学后,逐步发展和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生物钟: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具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而生物体内控制这种生物节律的机制则是生物钟。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体状况就以二十三天为周期进行循环变化。其中每周期的前11天为健康最佳期,后半期为健康衰退期。重要的是每个周期的第12天和第13天,身体处于变化的临界状态,此时各系统组织、器官很不协调,疾病发生率上升,尤以第12天为著。生物钟的规律给我们提示了预防和养生的理论根据。

月经周期:人体最明显的节律变化莫过于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的变化,它是呈月节律变化,有人认为这与地月的引力有关。“月经来潮”有以下几个涵义:其一是每一个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对固定。其二是这个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月事每月一潮,与大自然中潮汐类同,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及潮汐的涨落息息相关,这是真正的“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

根据女性月经来潮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应该进一步确定是圆满潮还是月晦潮,是上弦潮还是下弦潮。有人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发现,凡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间来潮,离月满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女性,不孕症发生率就会很高,并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月满而潮的人[1]。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而子宫内膜脱落又由女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其分泌呈一个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激素分泌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那么,男性的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周期变化呢?这个周期变化是否与日的周期相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时间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人体健康是受到生物钟支配的。人体的血压、脉搏、体温、内分泌、血糖、血红蛋白、肝脏的合成代谢,红细胞的分裂速度,各种酶的活度,血液粘稠度等动力性变化,乃至记忆、情绪均呈不一样的节律变化。而人类的疾病更是与生物钟密切相关。例如肺结核、风湿等慢性疾病,往往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低烧,医学上称之为“午后潮热”,就像潮汐涨落那样富有节律。慢性气管炎往往夜间咳嗽频繁,心源性哮喘也多在午夜发作,医学上称其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现代医学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时间医学知识到临床。如人体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晨8点其分泌量达到高峰,中午较少,晚上最少。用这个规律可指导临床用药。在治疗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和风湿热,常需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生物钟原则,服用这类药物要符合皮质激素的正常节律,即和生理分泌同步,如按一日三次的平均分配法服用,早晨的量就会不够,中午和晚上的量就会太多,毒副作用就会增大。如将一日量的皮质激素在早晨一次性服下,药量甚至可以减少一些,疗效又好,毒副作用又少,又节省了部份药物,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可根据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昼夜节律,服用生血药物,因势利导促进更多的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加快细胞生成,提高治疗血液病的疗效。

根据每月满月前后溃疡病出血的发生规律,在高发时间给予H2受体拮抗剂来预防出血。

根据急性心肌梗阻塞(AMI)发病率高的时辰,提前给药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夜半子时有明显集中趋势,在临床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并进行急救前的心理准备。以及抗抑郁药氟米帕明在治疗精神病时白天效果最好。而免疫抑制剂因其毒性极强,动物实验证实每日给药一次最合理,应选择在非活动期(夜间)为好,等等。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也指导了临床医疗。
时间医学在中医中的应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息息相通,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阴阳四时,无时不在转化、调整,人体内的生物节律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时辰节律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医的圆运动: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易•泰卦•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映了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天体的运动是呈周期性的,一切事物都呈现着周期的、动态的循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呈圆的循环、旋转,因此自然界气候产生了阴阳消长、昼夜寒暑的周期性循环。于物则出现萌、长、茂、枯、死,于人则为生、长、壮、老、亡的动态往复。
圆道对中医影响较大,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经络循环、营卫循环无不以圆的规律出现。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把人视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中医的精髓,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这个圆运动和文王(后天)八卦相吻合,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用药:中医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御病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反映:第一,不同药物的择季应用,强调凡用药应顺应四时,如《脾胃论•用药禁忌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使阳气不动也。”第二,不同性质的药物应择时应用,阳药当昼进,阴药当夜服。第三,不同类型方剂应择时应用,如汗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旺盛的午前服用,下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生的午后服用。

针灸:人体的经络循行无论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十二经络的循行,自肺经起始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又复传至肺,如是十二经分值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其分值时序歌括为: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都遵循上述时间规律。

在中医学中与时间医学关系最大的莫过于子午流注,其认为人体气血在各时间运行时,皆循一定的经络,因此针法必须在十二经气血运行规律及其在肘、膝以下六十五俞穴的疏注、开合规律下按时开穴。这些穴位不仅是经气出入、阴阳交会之处,也是运用时间医学穴位开阖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穴位。近年来,有人采用穴位电阻测定仪对十二经五输穴皮肤电阻连续12小时跟踪测定,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十二时辰中有盛时和衰时,并与十二经气血流注有着基本一致的昼夜节律[2]。

2、六经辩证与时间医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时间医学概念,但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特别是六经辩证中疾病自愈的时间特点,更提示了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巳至卯上”。这几条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相对旺盛时间,六经病证在时辰中自愈或减轻的特点。

欲解时关系到部分的诊断问题,但实际上病人更注重的是疾病的发生或加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一个相对的概念叫“欲作时”或“欲剧时”[3],这在临床上更为方便、实用。

既然有一个欲解时,必然会有一个欲剧时(经气相对衰退时间)或欲作时,其必定在欲解时相对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上面几条经文更改为:

“太阳病,欲作时,从亥至丑上”;“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作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作时,从巳至未上”;“少阴病,欲作时,从午至申上”;“厥阴病,欲作时,从未至酉上”。(关于六经辩证的欲解时和欲作时见图1-图6)

六经辩证是根据人体内经脉气血流注理论来进行辩证,即某种病在某经脉循行时辰多发或加重,即可辩证为此经脉的病。

人的气血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人在日周期、月周期或年周期中阴阳盛衰均有类似的规律,这就是中医的相关性。如一日之中寅时为晨,而在年周期中则为正月,在季为春。它们的共同相关性是阳气升发,人体气血开始逐渐加盛,这样提示我们在考虑六经辩证时,不应局限于一日之中的时间规律,还应考虑月周期和年周期。比如“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提示我们在一日之中,寅卯辰三个时辰(3时—9时之间)中,疾病发作或加剧的病人,应该考虑到是阳明病的可能。除此之外,一个病人如每年在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时常旧病复发或加剧,并极有规律,也应考虑是阳明病的可能。其他各经依此类推。

3、脐针疗法与时间医学:

脐针疗法是针剌神阙穴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针剌方法,在脐针治疗中,采用治疗的定位进针方法较多:有压痛点进针法、寻找皮下结节法、脐洛书全息进针法、脐八卦全息进针法、五行生克制化进针法等(所著文章均分别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其中有一种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使用极为方便,即脐地支全息进针法。

3.1脐地支全息进针法:这种方法多用于临床上有明显时辰规律的慢性病,范围涉及到各科,只要有固定的发作时间,并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无论是什么病,均可应用此法,而且疗效不错。

首先我们把肚脐(神阙)看作一个地支图(图7),然后根据地支相应的时间,寻找与疾病发作时或加剧时相同的时间,并在脐壁上进行定位。

比如五更泻,我们可以在丑时(3—5时)相应的脐壁上(时钟的7点处)进行针剌,疗效很好。除了在时间医学上相应外,五更泻又为脾胃之病,丑时为土,扎之疗效确切。
再如有明显发作时间规律的神经性头痛,只要我们找到这个时间规律,按脐地支全息相应的脐壁上扎针即可。
脐地支进针法中的补泻问题:
方位补泻:脐针疗法是定位治疗,在治疗时进针有明显的方向性。方位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就有了补泻,这是原则。脐地支全息进针法的方位补泻是:在与疾病时间性相同的脐壁上进针是平补平泻法,即酉时(17—19时)的咳嗽,在脐壁的酉时位(时钟三点处)进针是平补平泻。
对虚证的治疗是选用患病后一个时辰方位进行针剌为补法,以补其不足。如照样是酉时(17—19时)的虚咳,在脐壁的戌时位(时钟四点处)进针是补法,以土生金。
对实证的治疗采用患病前一个时辰方位进行针剌则为泻法,以泻其有余。如还是以酉时(17—19时)的实咳为例在脐壁的申时位(时钟的二点处)进行针剌是为泻法。
手法补泻:与体针治疗一样,强剌激为泻,留针为补。临床上对一些疾病时间较长的慢性病例中,我们多采用方位补泻与手法补泻相结合,合二而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脐地支全息进针法极其实用,在临床上治疗一系列定时发作的奇难杂证,均有极好的疗效。
3.3 注意事项:脐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疗法中诸多进针法的一种,在临床治疗中取何种进针方法取决于医师临证思维和习惯。但脐地支全息进针法只是对有明显时间规律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可不必太在意诊断、症状,只要抓住时间规律,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就行了。
在进针时按照脐针的原则,以脐蕊为中心,向时辰相应的脐壁上作向外横剌或斜剌,切不可直剌。进针深度0.1-1寸,一般留针10-20分钟为宜。
疼痛性疾病的脐针处理
1 关于疼痛:
疼痛是由于生命系统的功能结构出现异常变化,并为意识所感知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疼痛的存在就意味着机体功能结构的异常⑴。
疼痛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或感觉,很多疾病都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或最早出现的症状。严重的疼痛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和情绪,甚至可使病人丧失生活的勇气。可以说,疼痛是伴随人的生命活动而出现的、造成人类痛苦的最普遍的因素,也是人们寻医问药的主要原因。
2 关于疼痛性疾病:
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疼痛的性质、程度等还没有一个客观的鉴别、分级指标,故人们常把疼痛作为一种症状来看待。
然而,实践中疼痛已经成为疾病的一部分,不少医生倾向于认为疼痛本身就是一类疾病。笔者认为:凡因疾病能产生疼痛的均应称之为疼痛性疾病,而消除疼痛本身就是最佳的治疗。
中医认为疼痛的基本病机是“通则不痛”,“不痛则通”。传统针灸治疗是通过对腧穴的刺激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来起到止痛的作用。
3 关于脐针:
脐针是笔者发明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是针刺脐部,利用脐部在人体的特殊结构和解剖关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祛除疾病。与传统的体针不一样的是脐针的治疗仅神阙一穴,而指导其的用针理论是易经理论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我们称其为易医理论。
脐针疗法有一穴多针、一穴多治、一穴多效、定位治疗、方位补泻、内外兼治、操作简便等特点,符合“齐氏易医学”的“实用、简便、高效”的三大原则。
4 脐针治疗疼痛性疾病:
脐针疗法自海内外推广以来,所学者一致认为脐针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有着简单、实用、见效快、疗效显著的优点。
4.1方法:脐针治疗疼痛性疾病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是通过“脐洛书全息”⑵来寻找压痛点。因为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部位的疼痛性疾病在脐部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压痛点,只要找到压痛点可以说一针就能见效,有时一针即可治愈。
方法二:是根据疼痛性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脐内八卦全息”⑶与压痛点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只要辨证正确,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4.2分类治疗:疼痛各种各样,范围无所不在,在脐针治疗中我们将疼痛进行分类治疗。
(1)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治疗:我们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将其分为头痛、胸痛、腰背痛、腹痛、四肢关节痛几种类型,再依据方法一,“脐洛书全息”寻找治疗的压痛点。
在这种类型治疗中,我们只管疼痛部位而不管其他因素,比如同样的腰背痛可有炎症、结石、劳损、扭伤、肿瘤、狭窄、缺血、错位等等引起,我们可以不管这些引起疼痛的病因,只是按部位去找脐部的压痛点进行治疗就行。
这类方法比较简单,对初学者来讲很好掌握,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如果有多个压痛点必需找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这也是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点。
(2)根据疼痛的情况将其与人体的五脏相应的关系进行治疗:易医学有“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的原则,人体任何部位的疾病与疼痛都和五脏有关,从五脏上下手治疗疾病不愧是一种好的方法。
在这种类型治疗中,我们尽可能地将疼痛的情况与五脏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治疗。比如四肢的疼痛,肌肉的疼痛我们可以扎其压痛点外,还可以将其纳入脾脏来进行治疗(一穴两针)。中医说“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故我们可采用方法二,取“脐内八卦全息”的坤位,针扎之,因为坤主脾,属土。
(3)根据疼痛的病因来进行治疗:对一些复杂的疾病我们应进行分析,找出疼痛的病因,然后依据方法二,“脐内八卦全息”来进行治疗。比如冠心病心绞痛是属于缺血性疼痛,在控制心绞痛时我们应取离位,离主心,心主血脉,针扎离位不仅能起到调节血量的作用,直接也起到止痛的作用。中医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一种标本皆治的方法。
(4)根据易医学原则,从易经卦象的意义来进行治疗:我们从方法二里已经知道八卦的卦象与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疼痛的病灶与卦象的这种关系进行治疗。比如癌性疼痛我们可采用“山泽通气”法来进行治疗,特别是对胃癌、肺癌疗效更好。依据方法二,分别扎“脐内八卦全息”的艮和兑位。第一,中医认为“通则不痛,不痛则通”,而“山泽通气”法是通之大法。第二,艮位对应肿瘤、结石和癌症。第三,肺对应的卦象是兑位,而胃所对应的卦象是艮位,故而取之。

脐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尽可能多考虑一些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发生的部位、深浅,有无其他因素的存在,如情绪的变化?与月经来潮的关系?有无呕吐?腹泻?有无眩晕?烦躁?等等,了解的越多对疼痛引起的原因就越清楚,治疗起来思路就更开阔,疗效可能就越好。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一定要有一种概念:就是疼痛是一种疾病,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疾病的情况,才能取得最大的疗效。
5 膝关节疼痛的脐针治疗与分析举例:
5.1  病例举例:
病例1:王某某,女,54岁,有左膝疼痛数年之久,时好时坏,近日老病复发,左膝疼痛剧烈,行走困难,走路跛型,上下楼梯极度疼痛,以左膝内侧为著。体检双膝解剖关系正常,左膝抬腿实验弱阳性,X-ray双髋疑有缺钙,其他正常。
病例2:陆某,男,45岁,有右膝疼痛十余年,平常疼痛尚可,但遇天气变化疼痛加剧,无法行走,体检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仅右膝周围有压痛点数个,X-ray未见明显地变化。
病例3:李某某,男,52岁,左膝疼痛三年,疼痛性质呈游走性,时在膝前,时在膝左,时又在膝右,无一定性,如心情不好疼痛加重,行走困难。如遇心情好时,左膝与正常无异,体检无明显变化,关节等均属于正常。
病例4:范某某,女,48岁,五年前因外伤后遗留下左膝疼痛,行走一直跛行,疼痛持续,时轻时重,但每日均有疼痛,曾多次到各医院治疗,做过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等有减轻,但从无去根,几日以后常又复发。体检时可见左膝外侧有明显压痛,并可触及一条索条状物,垂直于左膝外侧,压痛明显。X-ray左膝关节内可见有骨质增生,关节腔变窄。
病例5:陈某,女,50岁,右膝关节疼痛五年,五年前无任何诱因右膝关节突发性疼痛,到医院进行治疗,症状控制后出院,一直正常。两年前右膝关节疼痛复发,疼痛难忍,并见右膝关节处肿胀,到医院里给予穿刺抽液,并注入药物等方法治疗,一直未见好转,反复治疗至今。体检可见右膝肿胀,髌骨按之浮游感,X-ray可见关节腔内积液,间隙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6:李某某,男,64岁,双膝疼痛三年,近日加重。三年来双膝开始不适,活动时有时感觉疼痛,但还可以忍受。自认为是缺乏锻炼故加强运动,每日进行爬楼梯、登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但疼痛反而越来越厉害。体检双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X-ray关节内有骨刺增生,骨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双膝关节呈退行性变。

病例7:林某某,男,38岁,左膝疼痛六天。既往从无膝关节疼痛病史,六天前左膝开始出现疼痛症状,因前段时间多阴雨天,病人自认为得了关节炎,就特别注意腿部的保暖,但近日天气晴朗,但左膝关节疼痛反而更加剧烈,上医院检查是得了痛风。
5.2病例分析:脐针治疗膝关节疼痛有好几种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脐洛书全息”法去寻找脐壁上的压痛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利用“脐外八卦全息”扎其巽位,因为巽为股,膝关节乃股之下也。我们还可以用“脐内八卦全息”将膝关节疼痛的性质落于五脏之中,利用这种关系进行治疗。在分析病例和选择行针方法上是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分水岭,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一针往往就可以立竿见影、起死回生。上面的7例膝关节疼痛的病例,粗看似乎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但其中大不一样,七种病情有七种不同的治疗,现分析如下:
我们先来看第1例病人,这个病人左膝关节疼痛时间很长,其疼痛性质是在左膝内侧明显,而且疼痛剧烈,行走跛行。我们可以以洛书全息方法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会十分好,我们可以仔细地进行分析,左膝内侧是肝经、脾经和肾经共同经过的路线,中医说:“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易医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个病人疼痛剧烈,《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我认为这个病例其主要问题出在心上,故取“脐内八卦全息”法,取离位仅一针疼痛立止。
我们来看第2例病人,这个病人膝关节疼痛时间长,但疼痛性质并不十分剧烈,但他有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天气变化时疼痛就加剧,而且膝关节压痛点比较广泛。根据这些特点,我认为这个病人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与天气的关系,根据《内经》里说:“肺主治节”的理论,将膝关节疼痛的表象后面是肺的原因,故我取“脐内八卦全息”法,取兑位只需一针,疼痛立止。
中医理论已经告诉我们,“肺主治节”,在治疗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时,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这个肺的功能。在沟通人体内外环境,在气的这个层次上,在机体内是靠肺起作用。
我们再来看第3例病人,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疼痛的特点是疼痛呈游走性,在左膝关节周围,时上时下,时左时右,而且与心情有关。游走性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加上这个疼痛与心情好坏有关。游走是风的特点,所以我用脐内八卦全息法扎其巽位,疗效很好。为什么取巽位呢?巽为风,风为入,无孔不入。而且风的特点是居无定所,随意游走,故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巽疗效很好。其次,巽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与人体的情绪有关,是调节情绪的位,故我取这个巽位。
我们看第4例病人,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疼痛的特点是有外伤史,其次久治不愈,在其外侧可摸到一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并有骨关节退行性变。左膝关节外侧是胆经行走路径,所以我取脐内八卦全息法的巽位,只扎一次就立即止痛,以后就是治疗其退行性变,照样取脐内八卦全息法,取其坎位。坎为水,属肾,肾主骨生髓,骨病一般取坎是治本之法。
第5例病人与前面几例又不一样,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炎的特点是关节腔内有积液,曾多次到医院穿刺抽液,但反复发作。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主要的矛盾是解决关节腔积液的问题,对于这个病人我们扎那里呢?中医病机十九条里已经说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我就取脐内八卦全息法的坤位,果然疗效喜人,仅2次病人膝关节的肿胀全退,水肿消失。
第6例病人的膝关节疼痛其主要原因是由退行性变引起的。病人的关节软骨发生退变,行动受限,没有及时上医院进行检查,误认为缺乏运动所致,盲目地重复动作,结果适得其反,反而让关节软骨经受长时间压力和磨损,加重病情。对于这种退变我们采用针扎脐内八卦全息法的坎位,但所需说明的是这种疾病要扎上几个疗程才能有比较可靠的疗效,单凭几次是很难解决的。
第7例的病人,其膝关节疼痛是由于痛风引起,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含有过多的尿酸,引起发炎疼痛。痛风病人多是40岁以上,男多于女,近年在年龄上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多有饮酒的习惯,喜欢吃动物的内脏、贝壳类及海产等。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治疗时采用脐内八卦全息法,扎其坤位。因为坤主脾胃,脾主运化,故扎坤能治代谢性疾病。但在治疗时不要忘记叫病人多喝水,尽量帮助排出体内过量的尿酸。

上面的病例分析只不过是对众多的疼痛性疾病起一种开拓思路的作用,仅供参考。同样是膝关节疼痛,治法完全不同,其关键是掌握好易经和医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做到临证不乱,“理是常理,法无定法,法由心生”。只要把理搞通了,方法就自心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