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赵易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0:07:44
九九归医
杂谈
“生子当如赵易山”——这是一个才女最近在MSN上的签名,她写过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叫《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感觉精妙,文字妖娆。看了这签名我去打听谁是赵易山,才知道,“青歌赛”那个斯文白净,儒雅温和的评委就是,于是想起报社若干女编辑,每到赵出来点评就驻足电视,痴迷之情不亚于当年日本师奶看裴勇俊……这两个男人到是有共性,都是不温不燥,让人看着舒服顺眼。
据说裴勇俊被称“师奶杀手”的时候有人不服:“他哪里是“师奶杀手”?根本就是师奶!”确实,裴阴柔多于阳刚,与师奶可以同气相求。这不奇怪,美学上有个规律:凡是人们认为美的事物,肯定有70%是自己熟悉的。“师奶杀手”所具有的阴柔之气,就是女人熟悉的那70%,这一点令我联想起中医“胃喜为补”的规律。
“胃喜为补”并非嘴巴想吃的就是身体需要的,那种解释是贪婪的借口,有此念想的人是将“鼻喜”,“眼喜”,“欲望之喜”托名于“胃喜”罢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凡是吃进去之后能让胃舒服的,就是身体需要的。之所以让胃为身体的需要把关,因为胃有着不亚于大脑的感觉能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在他的《第二大脑》中提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就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中国的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则发现,人体脑组织外观上的皱折,竟然与胃肠组织外观的皱折惊人相似……而消化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比其他器官要敏感得多,这使它被赋予了“腹脑”这个“高级职称”,可以替身体拿捏需求。比如有内热的人,会本能地想吃梨,想喝冰水;而体质虚寒的,对生冷的萝卜都有抵触。中医大师王绵之开补药有个规律,第一幅药之后要问病人的胃口,胃口健壮的补药可以继续,胃口受挫了补药就要减量,因为胃所不喜是不能为补的。
中医所说的“胃”是“喜润恶燥”的,这也是人身整体的特质,燥就是缺水,就要生热、上火,所以胃最适合的是滋润之品,比如麦冬,沙参,玉竹,它们是煲汤时常用的食材,通过滋阴以养生。但是这个润是有度的,过度的润就成了腻,成了胃所不喜,滥用滋腻的补药只会增加痰湿,阻碍胃气。就像无论是才女仰慕的赵易山还是师奶喜欢的裴勇俊,再怎么着也是刚柔相济,最多是美男,绝对不是“伪娘”,后者实在是阴柔过度,滋腻有余了,即便是“喜润恶燥”的胃,也不能长年地用阿胶的腻去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