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 那些古老的西洋印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8:54
作者:副刊部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数: 363    更新时间:2006-12-30               ★★★★    【字体:小大】
http://www.chinatimes.cc 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6-12-22

行走在东交民巷,犹如在时空中穿梭
本报记者 王巍/摄影
 
东交民巷隐没在繁华的王府井和前门商业区之间,从崇文门大街路口走进去,街道很窄,宽不过20余米。落光了树叶的老槐树曲曲折折地把瓦灰色的天空分割成一张大网,路上霜白一片,行人稀少,出奇地清静。
走了不到百米,古老的西式建筑渐次出现,与老北京的气象不同,一栋一栋形态各异。从12月的雾色中望去,那些哥特式的尖顶、圆形拱窗、大理石圆柱掩映在迷迷蒙蒙的树枝杈间,仿佛一组奇特的装置艺术,偶然地落于一座古老的城池。

现在的警察博物馆,曾经的花旗银行
 
这条巷子,述说从元到清的历史
向路边唠嗑的居民打听东交民巷的故事,老大妈顺手指了指旁边的一栋建筑说,这是英国的,那是西哈努克亲王住的,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崭新建筑说,过去那里有栋很漂亮的房子,很多画画的、拍电影的人都来,现在是派出所。
派出所里两位办理户籍的警察禁不住追问,又碰巧闲着,就跟我们聊了起来。一个警察望望门外的街道说,这一带曾经是使馆区,以前中国人不能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陆陆续续有中国人,60年代那会儿这条街上的人还很少,现在人也不多,主要是一些办公机构和几个大宾馆。
一位姓申的警察又说:“元朝那会儿这里是米市,明清的时候是政府机关——户部、兵部、吏部、翰林院、王府什么的。《辛丑条约》以后,前面的历史就被隔开了,现在的人只知道近代的一些事,以前的都不知道了,户籍上也没有详细记载。”
在两位警察的讲述中,关于这条街的历史闪闪烁烁地清晰了起来。这条巷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元朝,元朝时的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它曾是北京城里最长的一条胡同。那时候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抵大都城南郊,因为北方人习惯称南方的糯米为江米,所以将卸放之地取名江米巷。
明清两代,东交民巷是朝廷“五朝六部”所在地,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鉴驾库、翰林院,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初。1860年前后,各国纷纷在华派使设馆,也都在东交民巷一带,与衙署民居互相杂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变成了使馆区。
一位姓张的警察告诉我们,经常有剧组到这条街上拍电影。他说葛优和吴倩莲演《没完没了》的时候,葛优绑架吴倩莲那场戏便是在隔壁的那两栋红楼里拍的。“当时吴倩莲还到我们这边来上厕所,黑黑瘦瘦的。”
离开派出所便绕到隔壁的红楼跟前,红楼门紧闭着,旁边是两栋新楼,路过的居民说,现在这个院只剩这两栋楼是从前的了,那会儿是英国人建的。正午的太阳薄薄地打了下来,照着古旧的红墙绿窗,条形长窗黑洞洞的,仿佛一个行将开口又顿时哑然了的人静静地伫立着。

这里是当年的法国邮局,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邮电,而今则是一家川菜馆
 
天主教堂,曾被当做小学的教室
隔壁,圣米厄尔教堂(又称东交民巷天主教堂)的尖顶已经跳飞过围墙与天空,赫然眼前。向着穹隆下尖尖的顶急急奔过去,墙上的小白牌子上写着“圣米厄尔教堂”,教堂的门虚掩着,用手轻轻一推就开了。
院子里有两位老人正在布置圣诞节用的物什,见我们不请自来,老人做了个拒绝的手势。兴许是受到一股神奇力量的召唤,刚要退出之时,老人又和蔼地笑笑招呼我们进去。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姐把我们带到一间写着“圣物组”的小屋里,给我们讲了一点教堂的历史。老大姐说,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她跟着奶奶上这儿来“望弥撒”。那时候她还是个孩子,做完弥撒回去,路过对面的荷兰使馆的时候,老喜欢趴在使馆的栏杆上望里面宽宽的绿草坪,偶尔有只小鸟扑扑扑地飞来停一会儿,又扑扑扑地飞走了。老大姐用回忆中人的神往表情和轻柔语气,将一段遁向不知名的地方的往事展开来。
她说,圣米厄尔教堂最早是法国人建的,十多年以前碰到过一对外国夫妇捧着当年父母亲在这里举行婚礼的照片来凭吊。文革前,圣米厄尔教堂就被封了,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放。因为封得比较早开放得又比较晚的缘故,圣米厄尔教堂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墙壁上的金色神像不再如从前鲜亮灿烂了。
这间摆满圣物的小屋墙上挂着一幅清朝打扮的圣母像,可爱极了。见我们喜欢,老大姐就送了我们一张小的。她说,这是一位外国来的很著名的宫廷画家画的中国版圣母,但中国人不大喜欢,外国人倒是很喜欢。为了求证是哪位画家,她又走到院子里向更老的人打听。我们跟着她出来,她便兴致勃勃地说,那画家叫“郎世宁”。
站在圣米厄尔教堂前,好像一颗悬浮的心就不断地放低了下来,直至呼吸也变得轻微。教堂的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两层,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教堂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米厄尔的雕像,天使的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穿透空旷教堂幽暗的空间。
据老大姐说,圣米厄尔教堂的房子在文革后有段时间属于东交民巷小学。当年的孩子们一直在教堂里上体育课,在教堂的副楼里上文化课。狭长窗户上的彩色玻璃,总使教堂里有种静穆和温凉的味道。跑在木地板上,能听到咚咚的声音,和从窗外透进的阳光一样,空洞黯淡。教堂墙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个空了的神龛。也许那时候,总有孩子,凝望那个神龛,破败的彩色玻璃落满的尘土。
追溯百年,川菜馆原是法国邮局
离圣米厄尔教堂不远,东交民巷胡同路北有一家川菜馆,与普普通通的西式建筑没有分别。路过时猛然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块 “法国邮局旧址”的牌子,才知道原来这家川菜馆向前追溯百年是一家法国人开的邮局。想想当年周作人的日本老婆便是从西边不远处的日本使馆,穿过浓荫的小街来这里投寄家书。
走在这条清寂的小街上,不知不觉路过了当年的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国际俱乐部和兵营……如今这些建筑多是办公机构,也有少许民房,原来的花旗银行现在是北京警察博物馆,英国使馆的原址上是巍然耸立的最高人民法院。
不知不觉路程已过半,整条路是弧形的,路的一端明显比另一端高出很多,回来查了资料,才了解路的下面原来有一座明代古桥江米桥。
正义路的机动车道为单行线,路中央被辟为街心公园,走在幽静的小道上,听着行人沙沙的脚步声,好像在时间中来回穿梭。街上清寂少人,偶有汽车擦身而过,驶向街的另一头,汇入茫茫城市中。旁边的正金银行完好,现在是中融集团,路边清末种植的几排小树,现也长成一抱粗了。还能看到一座碉堡的部分残存,还能看到“赫德路”路牌,还能看到部分界墙残段,还能看到残存的英国兵营马厩内的拴马铁环……
街边那些幽静的有铁艺图案栅栏的院子被拆掉了,那些门楣上雕刻了欧洲古典图案和“××××年”字样的常年无人居住的洋房,也被拆掉了。原来异常幽静的东交民巷,现在熙熙攘攘。路边正给自行车打气的阿姨说,她是上世纪60年代搬到这儿来的,老建筑拆了不少,不过总体格局没多大变化,人还是很少。阿姨告诉我们,当年罗马尼亚大使馆就在他们家隔壁,隔着窗子就能看见罗马尼亚人在那边放的电影。上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大使馆搬走了以后,这条街作为最早的使馆区的历史就结束了。阿姨推着自行车站在一道灰墙下欣然给我们回忆着过去,她的头顶有块小牌子,说明这里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探访指南
乘地铁到天安门东下车,往南200米左右,或乘103、104、859路公交车台基厂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