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制造过程与烘焙茶叶种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5:27

乌龙茶制造过程

     1.   采茶
  现在的采收方式分成人工与机器两种,茶菁采收以嫩叶与嫩芽为主,茶菁不同而有一心一叶、一心二叶、一心三叶的不同选择,茶菁的完整度攸关茶叶制造的质量,采茶过程中不能损伤叶片,否则将会降低茶叶的质量。
 ........................................................................................................................ 
2. 室外日光萎凋
  采茶后的茶菁收集放在室外,以阳光的热能加速生叶水分的蒸发,随着氧化的化学变化而发酵。青绿色的叶片经过日光萎凋作用后,渐渐转为暗绿色,叶片因水分蒸发消失开始软化。
 ........................................................................................................................ 
3. 室内静置及搅拌
  采茶菁静置可使生叶水分缓慢持续消散,并配合搅拌茶菁促使其进行内部发酵作用,藉搅拌调节茶叶发酵程度,发挥冻顶乌龙茶特有的香气及滋味。
 ........................................................................................................................ 
4. 浪菁
  搅拌茶菁的动作称为「浪菁」,现在则有搅拌机可代由人力进行搅拌,运作方便均匀。
......................................................................................................................... 
 5. 发酵
  茶叶内消失部分水分后,茶叶里所含水分与成分跟空气接触而氧化便是发酵。萎凋时消水不宜过快,叶片细胞未发酵便干死,称为「失水」,有经验的制茶师傅会适量把每笳苈里的茶叶平均分布,使茶叶正常发酵。  

烘焙茶叶种类

在各种形形色色的不同发酦程度茶类当中,包种茶(尤其是半球型包种茶,俗称乌龙茶,或冻顶型包种茶)是最为讲究 烘焙技术以改善质量或延长贮藏寿命及因应消费市场口味需求的一种茶类;可以说很少茶类之加工需要像半球型包种茶在干燥完成之后,仍需耗费如此庞大之人力、物力和时间再行烘焙茶叶。
 烘焙之所以对半球型包种茶具有如此重大意义,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下列五项: 

1. 烘焙仍为目前现行改善或去除包种茶粗制茶普遍带菁臭味和不良杂味的最为有效且经济简易实用之方法,在未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取代之前,烘焙乃成为半球型包种茶产制的必要加工步骤。
2. 除了藉包装(真空或充氮等无氧包装)及低温冷藏延长茶叶贮藏寿命之外,烘焙为一有效延长茶叶贮藏寿命之重要方法与手段。
3. 因应茶叶消费市场对各种不同口味(焙火程度)之需求,各种焙火程度之茶类,可以提供消费者更多元化口味之选择。
4. 具焙烤风味之区域性特色茶,尤其如典型之冻顶乌龙茶为其必要特征,亦为市场需求,因此后续之烘焙加工步骤乃为必要程,否则失去该种茶之特色。
5. 改善或去除成茶贮藏后质量劣变之缺点,尤其如陈味、油耗味及贮藏臭和其它异味等,再烘焙为一重要方法。 
 
焙茶机(烘箱)烘焙
利用焙茶机烘焙茶叶,为目前台湾使用最广泛的茶叶烘焙方式。焙茶机栱焙系利用电热丝加热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基本上其传热方式完全属于传导加热。其优点为:
1. 机具发展成熟及量产化,具多种规格、型式可选择。
2. 温度控制最为准确,正负温差很少超出5℃。
3. 操作容易,且省时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
4. 不需专业操作技术。

电焙笼烘焙
电焙笼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来,唯热源改为电热丝加热,与焙茶机相较,两者俱为传导方式加热。利用电焙笼焙茶,其烘焙质量并未有明显优于焙茶机烘焙者,其贮藏性亦未呈现较优之结果。反之,电焙笼烘焙茶有下列缺点:
1. 作业效率和烘焙容量明显低于焙茶机。
2. 正负温差远较焙茶机大。
3. 属开放式静态烘焙,较费电力和能源。
4. 不易控制质量。   
电焙笼(附装红外线面板)烘焙
 本烘焙方式与单纯电焙笼焙茶之不同,在于另附可放射远外线之面板于电热丝上层,藉红外线加热(系辐射加热)可同时加热物质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由试验结果显示,电焙笼(附装红外线面板)烘焙所得质量较焙茶机或单纯电焙笼佳,贮藏性亦略佳。唯所面临之缺点如同电焙笼,即作业效率及烘焙容量较低,且较为耗时费力。 
 炭焙
 炭焙基本上为早期电力不足时所使用的茶叶烘焙方式。其操作过程繁复,包括炭焙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不仅耗时费力,又需专业性和经验,为一极不容易控制之茶叶烘焙方式。以目前台湾农村劳力缺乏之状况,耗时费力的炭焙实已不合时宜,且温度不易稳定控制,因此很容易操作失败,导致烘焙质量劣化,成品带烟焦味。而不同炭材对烘焙质量之影响,龙眼炭优于相思炭,唯龙眼炭量少,虽质量较优,但炭材较不易取得。整体而言,炭焙虽有优点,可得特殊炭焙风味之成茶,其贮藏性亦略优于其它焙茶方式,但有作业效率低及操作易失败又耗时费力等缺点,因此并非是最有效且经济之茶叶烘焙方式。  1.毛菁做茶,看茶焙茶:
一般高质量清香茶,不宜采高温长时间烘焙,宁可采低温短时间烘焙,以保留高质量茶原香为原则,即以去除不良菁臭味或杂味为首要。反之,中次级茶除了可藉烘焙去除不良风味外,亦可藉烘焙衍生怡人的焙火香味,增进中次级茶之香味质量,因此中次级茶可行较高温度和长时间烘焙。
2.依消费市场导向,决定焙火桯度:
茶叶应焙火至怎样的程度(火侯),即应采几度烘焙?烘焙时间多久?基本上很难有一定论,应取于决于消费市场之嗜好趋向,再决定焙火程度会是最佳选择。
包种茶最适烘焙之临界温度介于80℃~120℃之间,低于80℃或高于120℃皆不太适当。 
 数据提供本文摘自茶业专讯1998.09第25期第4、5页由行政院茶业改良场推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