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之手、眼、身、法、步及起式歌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2:28
 
八卦掌之手、眼、身、法、步及起式歌诀
 
起式口诀  竖形立势掌如拳,当按阴阳次第间。
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端偏。 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劈穿学贵全。
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
【题名解】 这首歌诀好似从曹焕斗著《拳经拳法备要·总歌诀》中脱化而来的作品,为求佐证,以资对照,录制如下:
总歌诀舒形立势神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正偏。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搬拿学贵全。欲不临场心手乱,闭居发奋读斯篇。从两手歌诀的对比中不难看出移植工作的改动痕迹的。故而,两首歌诀各自抒发自己拳种修炼、建体、至用方法、准则的精旨妙谛具有同样的价值。 【注解】 ①、竖形立势掌如拳,当按阴阳次第间。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端偏:
竖形者,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外形舒展而静的正身形而立者也;立势者,站攻防之架的势也。竖形立势者,攻防较技站立正身法的攻防架势,要中正安舒;按正身法而立的掌架亦如拳的架势一般。
双掌伸出,一长一短,长者为阳,为攻击手,要裹肘;短者为阴,为防守手,要掩肘。双掌要顺出逆回,谓之掌按阴阳次第间,基本着意之处,前掌前推,后掌后拽。与前疾步站势合论,正是“骑马开弓势”。亦名“胯马开弓式”。此乃竖形立势掌如拳之予备式也。此正“当按阴阳次第间”句的精义也。
身法架势站好,手掌摆好,眼要从前手虎口处注视对手,能观察对手来势之机会,能揣度对手拳势之短长。谓之眼功的审视分明。而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对手未发之招,悉对手将发之意。这样审视分明的人,便可知躲闪法以避其实,复进身以攻其虚了。拳贵乘虚以进,无隙则退。能知虚实,在于眼之审视的功夫。此正是“审势分明知躲闪”句的精义也。
防止自身被击,就用躲闪的方法,然躲闪的具体方法有:斜行闪化和侧身闪化、碾转闪化的基本三种方法。但不管用斜行闪化、侧身闪化还是碾转闪化,身法始终要中正安舒,方谓得法。如果中土离位,谓之身偏不中正之病。这一点一定要修炼明白。否则,身偏不正之病发行,闪化动转不利,虽然有令而身体各部位也不能服从,即攻防之势做不到位的。周身正则无令亦从。此句是说,虽然知道种种躲闪之法式了。这还不够,要知道斜行闪化、侧身闪化和碾转闪化的始终过程都要保证中土不离位的立身中正才是身法闪化的真功夫。此中亦包含常说的“九种病拳身法”。关于“九种病拳身法”可观拙著《论双重》一文,自能明之。而身偏不中正则有动转不灵,发动不了攻势,还有被对手击败的可能存焉!这说是“防身斜侧识端偏”的精义。当然,还有伸缩闪化亦含在其中了。
②、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劈穿学贵全。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
当对手出拳击我而来,我用推托等手法破解对手攻击之势的同时,要有一足偷进半步站位。然后,后足跟蹬劲将身法前移(术名过身法)即刻就能发动攻击之势而胜人了。此乃手到、脚到、身到的神形一片之打法。可见偷步法之重要了。偷步,正是入身的妙法,杀手的前题,胜人者,此为第一妙法。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此中之全凭腿赢人的精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说的是偷步法之妙用的。但偷步法是与防守方法同时到位的方是。本拳经又名之为“探步”。而偷步也好,探步也罢,只要步进而对手有变,亦能抽回或复进的随机应变,才是偷步、探步运用的真功夫。否则,功夫不成熟矣!这就是“进攻推托步偷半”句的精义。
拳法中的手脚相合,手法掩护步法进退,步法进退运用手法,手脚的相互为用,才成拳法。故为了能将偷步运用的精妙入神之化境,就要在手法上多种方法的修炼,什么插、穿、分、摘、拦、搬、掳、提、劈、崩、打、拿,等等,都要全面掌握,运用纯熟,才给偷步的运用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术攻防之道以技术、功法全面为最好。否则,技术、功夫稀少,则难于功成艺就了。此“学贵全”三个字,多简单,然真能做到,没有几年真实的功夫,也是不可能的。习拳中速成派的理法根据是什么?没有!那就按旧规而作,即三年一小成吧!然此“学贵全”三字,不单指此技艺方法、功夫而说的。其亦指能识拳法,功臻大成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功德艺境圆满而说的。深刻的思考,是会是这个结论。这就是“插打劈穿学贵全”句的精义。
歌诀的最后一句,点明八卦掌拳法的修炼、运用之精旨妙义了,一个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法者,要想在较技场上与对手应变自如,不出现心慌胆惊,手忙脚乱的不良现象,而能用必打犯不伤人,就要闭门独居,清心寡欲,发奋读这篇歌诀中的内容,如果真能“以文观法”,又能“以形鉴真”,则几年下来,拳谱中所论述的功法皆能运用成熟,自明全体大用之旨,就会在较技场上与人较技时镇定自若,拆招变手,拆手变招,游刃有余。胜人只在呼吸之间了。故拳谱中的内容,对于一个真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法者来说,犹如明师指点迷津,益友伴你练拳。真能始终如一,诸法贯串而行,功成已是一方名手矣。这就是“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句的精旨妙义。 【译文】 竖形者,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外形舒展而静的正身形而立者也;立势者,站攻防之架的势也。竖形立势者,攻防较技站立正身法的攻防架势,要中正安舒;按正身法而立的掌架亦如拳的架势一般。
双掌伸出,一长一短,长者为阳,为攻击手,要裹肘;短者为阴,为防守手,要掩肘。双掌要顺出逆回,谓之掌按阴阳次第间,基本着意之处,前掌前推,后掌后拽。与前疾步站势合论,正是“骑马开弓势”。亦名“胯马开弓式”。此乃竖形立势掌如拳之予备式也。此正“当按阴阳次第间”句的精义也。
身法架势站好,手掌摆好,眼要从前手虎口处注视对手,能观察对手来势之机会,能揣度对手拳势之短长。谓之眼功的审视分明。而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对手未发之招,悉对手将发之意。这样审视分明的人,便可知躲闪法以避其实,复进身以攻其虚了。拳贵乘虚以进,无隙则退。能知虚实,在于眼之审视的功夫。此正是“审势分明知躲闪”句的精义也。
防止自身被击,就用躲闪的方法,然躲闪的具体方法有:斜行闪化和侧身闪化、碾转闪化的基本三种方法。但不管用斜行闪化、侧身闪化还是碾转闪化,身法始终要中正安舒,方谓得法。如果中土离位,谓之身偏不中正之病。这一点一定要修炼明白。否则,身偏不正之病发行,闪化动转不利,虽然有令而身体各部位也不能服从,即攻防之势做不到位的。周身正则无令亦从。此句是说,虽然知道种种躲闪之法式了。这还不够,要知道斜行闪化、侧身闪化和碾转闪化的始终过程都要保证中土不离位的立身中正才是身法闪化的真功夫。此中亦包含常说的“九种病拳身法”。关于“九种病拳身法”可观拙著《论双重》一文,自能明之。而身偏不中正则有动转不灵,发动不了攻势,还有被对手击败的可能存焉!这说是“防身斜侧识端偏”的精义。当然,还有伸缩闪化亦含在其中了。
当对手出拳击我而来,我用推托等手法破解对手攻击之势的同时,要有一足偷进半步站位。然后,后足跟蹬劲将身法前移(术名过身法)即刻就能发动攻击之势而胜人了。此乃手到、脚到、身到的神形一片之打法。可见偷步法之重要了。偷步,正是入身的妙法,杀手的前题,胜人者,此为第一妙法。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此中之全凭腿赢人的精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说的是偷步法之妙用的。但偷步法是与防守方法同时到位的方是。本拳经又名之为“探步”。而偷步也好,探步也罢,只要步进而对手有变,亦能抽回或复进的随机应变,才是偷步、探步运用的真功夫。否则,功夫不成熟矣!这就是“进攻推托步偷半”句的精义。
拳法中的手脚相合,手法掩护步法进退,步法进退运用手法,手脚的相互为用,才成拳法。故为了能将偷步运用的精妙入神之化境,就要在手法上多种方法的修炼,什么插、穿、分、摘、拦、搬、掳、提、劈、崩、打、拿,等等,都要全面掌握,运用纯熟,才给偷步的运用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术攻防之道以技术、功法全面为最好。否则,技术、功夫稀少,则难于功成艺就了。此“学贵全”三个字,多简单,然真能做到,没有几年真实的功夫,也是不可能的。习拳中速成派的理法根据是什么?没有!那就按旧规而作,即三年一小成吧!然此“学贵全”三字,不单指此技艺方法、功夫而说的。其亦指能识拳法,功臻大成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功德艺境圆满而说的。深刻的思考,是会是这个结论。这就是“插打劈穿学贵全”句的精义。
歌诀的最后一句,点明八卦掌拳法的修炼、运用之精旨妙义了,一个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法者,要想在较技场上与对手应变自如,不出现心慌胆惊,手忙脚乱的不良现象,而能用必打犯不伤人,就要闭门独居,清心寡欲,发奋读这篇歌诀中的内容,如果真能“以文观法”,又能“以形鉴真”,则几年下来,拳谱中所论述的功法皆能运用成熟,自明全体大用之旨,就会在较技场上与人较技时镇定自若,拆招变手,拆手变招,游刃有余。胜人只在呼吸之间了。故拳谱中的内容,对于一个真学习、修炼八卦掌拳法者来说,犹如明师指点迷津,益友伴你练拳。真能始终如一,诸法贯串而行,功成已是一方名手矣。这就是“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句的精旨妙义。 【点评】 为了清楚的说明身法等诸方面的内容,只好引用前贤的论述来加以说明,录而并解之如下:
张横秋家传秘诀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为一片,无分上下左右,不论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向无书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
诀曰 刃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体贵偏。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注释】 ①、刃者,手抄谱皆为刀字。拳诀言:八锋不挠而锐利。锋者刃也。故而更正之。
②、胸开背合者,就是现在所说的气沉丹田之虚胸实少腹的气贴背之背圆胸方的法式。
③、靠后三分休拜出句,乃说的是立身中正的中土不离位的形式前三后七的法式,体现的是前空后丰身法站势。
④、势宜圆者,攻防进退左闪右挪的种种变化,立身中正而又中土不离位的势正招圆之谓也。
⑤、“左右两膀均匀练”句,是说左右两手的攻防变化能力要一致,不能练偏了。而又“两手撑拳托掌若风烟”的劲力均匀,才见功夫。
⑥、小腹膨者,乃气沉少腹丹田之谓也。并非小腹的用力鼓胀膨起也。根据阳散阴聚的法则,肚脐聚而回收,自然由胸到少腹之上下是平的。如果大腹便便,练法就错了。不能腹内松静气腾然了。 【题名解】 此“家传秘诀”一文,说明张横秋先生的拳学内容禀承家传。以这一点来看,好似曹谱中所说的“至于张鸣鸮 者生平极好武艺”这一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可以推论出,张横秋先生之拳学内容,有家传的,有良谱《总序》中所说:“实吾师陈松泉翁”传授的。可见也有师传的。而张横秋先生的文笔又相当精彩,立言著论贴切而又易懂。便于后学领会。
虽有曹谱和良谱问世,不合而观之,亦不得张横秋先生谈拳论艺之宗旨、秘诀精义。然此《家传秘诀》一文的存在,可使我们理解张横秋先生所传拳法的内容宗旨、秘诀精义,功夫艺境,有了一把钥匙,可以走进《张氏短打拳》的殿堂,游览一番了,有心者可以由此得到养生、护身之宝了。下面具体依文阐释之。 【注释】 ①、鸮字,读音xiao,同霄音。鸱鸮,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食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鸺鹠、猫头鹰等都属于鸱鸮科。也作鸱枭。 【注解】 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为一片,无分上下左右,不论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向无书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阐释:学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要点,总不外乎身法之变化,手法之攻防,步法之进退。人能悟出此三法合一的浑之体之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具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习练纯熟,神形一体,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能“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方圆立体之运用,皆委之于自然之神,无所谓上下左右,一气灵明不昧。功到此境,不论在习拳法、棍法、枪法、射技,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在费神消耗体力去修别的什么了。即不用另起炉灶了,所谓“拳成兵易就”的说法,亦是此个道理。而竟得全器在,即得到全体大用的出神入化之神明功夫艺境了。此对“大成艺境”的描述,是根据张横秋先生说:“妙乎神者是为法,化乎一者谓之拳”的意旨来阐发的。即张氏短打拳法亦尊“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的“健顺参半”之宗旨的。
上述这些内容,实是家传的秘诀尔,向来没有著书立言,代代只是口传身授,自己修炼而悟之的。这就须要习者的悟性了。但人的禀赋不同,智慧各异,就有了上智、中智、下智的区别了。三种智慧之人的悟性不等,学拳习武也就有了三种方法的分别,学拳者亦可自选其一而修之。下面分别论述:
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所谓上智之人,即生而知之的悟性极高的人,何谓生而知之?即生心想知便能知道的人。谓之生而知之的人。这样上智之人,对于拳法的认识清楚,理解透彻,能够心领体会,意以贯之。神以明之,惟道适从,直致中和,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从不寻奇猎异。此种人习拳练武,修之便可达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历代著谱之大家。皆属此类上智之人。故能艺成著言立说。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上士,即上智之人吧!
中智之人,学而知之的人,必须通过从师学艺,又能朝夕背诵诀言,按法精心修炼,不断孜孜以求,经过几年艰苦的磨练,亦能功臻上乘的艺境。其中过程虽有反复,仍能终成功业。也能得正果。正如老子所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即指此中智之人的吧!
下智之人,可分两种,一种是勉而为之的,即拜师学艺,朝夕背诵诀言,按法精心修炼,虽是孜孜以求,然悟性较薄,功夫艺境升华缓慢,能够勉力自己,持之以恒,渐渐悟性纯厚,亦能功臻上乘,之所以能功成艺就,勉而为之之功德所至。俗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乃指此种修炼之人。
上述三种智人,皆能功成艺就,功登为拳术攻防之道的智通圆融之人才了。
另一种下智之人,可以说属于愚智之人。修习拳术从不拜师学艺,虽读经谱,亦是咬文嚼字,寻奇猎异,武练横练自以为能,不知身体已遭戗创,健康已处危机。就是拜明师学艺,闻师论道谈理法,毫不领会,亦不能按法修炼,甚觉枯燥无味。多名誉上虽拜师,实未入门,并随时便离师而去,不再问顾。此种人智愚不化,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那种人吧!
由上述之论,可知中下之材智的人非朝夕诵讲这些宗旨、秘诀,勤而修炼方可成之。不这样修炼如何能进得门来,上得道去。
故我不私留真传,将秘而不宣其练、用之诀窍,整理出来公布与我同道之士。真传秘诀具有练、用之实效。就不要认为是我的私欲妄说而怪罪于我。或许对那些授拳的师尊,学拳的子弟们有所补益吧!“歌诀”的阐释:刃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阐释:刃者,锋刃,乃指拳锋而言,整体来说是自己的拳锋之刃,要对准对手脊椎骨处发手用招才最具有威力。
鞘直,自身要中正安舒,温柔之中锋芒锐利,锋刃直对对手要害部位,这在歌诀中有“恢恢游刃有何难”,和“八锋不挠,随颠随狂”,两句言说以为证。中正安舒乃指身法而正,假借“鞘”之中空而言的。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依拳法言,正者,身法也。,如立正、稍息之法论,此“正”字是言身正的。奇者,此处乃言内劲的。“奇”古音读“如”也。在此乃指“锋刃”而说的。整体观之,刃对鞘直,是说内劲之锋刃要对准对手的要害部位,但要保证外形身法中正安舒,才能得以发挥攻防作用的。此正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内气外形的“柔化刚发”之宗旨所体现出来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论述。此乃整个“诀曰”歌诀的核心之内容,习拳者必须分辩清楚,才能全部理解此“诀曰”歌诀的全部之内容,并依此才能全部理解《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所论述的“张氏短打拳”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全部之内容。以完成自己的修炼而终得正果。
刺牵拳:此刺字是概括一切攻击手法的,牵字是概括一切防守手法的。任何一个攻防式,不外由攻击手法和防守手法同时存在的。而攻防手法又都是相互转换变化的。又说明了任何一式攻防招式都是身法中正安舒,锋刃无不直接对准对手的要害部位的这样一个特点。
上述就是“刃对鞘直刺牵拳”这句话所含的精旨妙义之内容。但如何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下面的诀言又做了细致而又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依次观之,便可明白了。
手平肩下,双手一前一后,一短一长,抱门而立,前手之高度,腕与肩齐,后手之高度,略比前手肘弯高些,这样可上下右左的防护好自身之前后左右上下了。此是手平之精义。身法一立,肩要松下,方能便于用肘用手,又能转换自身时灵便快利,也就不宜让对手掀翻了。此肩下必与坠肘相互为用,此诀中未能谈说坠肘,但暗中处有沉肩必定坠肘的因果关系,因为,只有沉肩坠肘做对了,自然也就有了背圆胸方的肩撑肘横之劲势的运用能力了。此乃手平肩下的精义。
腰宜坚,腰乃自身上下之中枢,坚直鞭固自能上下一以贯之以助攻;圆融灵活以变化,自能九节一以贯之而善变,此诀只言“腰宜坚”,是强调一般人不知“弓张把要顶”的用腰之法而常犯“腰软“之病的缘故。不知腰下松腰坐胯,腰上拔背,才是”坚腰“之法式。当然,诀简,而内容是口传身授的。这就是只知诀言,不能具体练功的道理之所在,必由明师所传才得,即耳提面命方真。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体贵偏。阐释:头端面正,头端,即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谓也。头为一身领气之所,头正则一身自正.如何认为是头正?只有百会穴置于最上端,头自然是正的。头正,用时还要“面正”,即脸面始终要对准对手,才能正视对手,这是基本方法,如“头若顶千均,颈如搬树转”之诀,就说的是身法左右变化,但脸面始终要正对对手,这只有真正的能做到头正的“顶头悬”的人才能够真正做的出来,这就是头端面正的意义。
眼勿闲:眼为见性,有审机度势的功能,即能“审来势之机会,察敌人之短长”的作用。如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如眼直射者,可一眼透三关之妙用。本经谱的“杀手之神在眉间”说的就是用眼的方法。拳诀云:“眼到、手到、身步到”说明了眼勿闲的精义了。即交手较技时,眼要不断巡视对手之空隙可击之处,则手自然到之,能如此而施招用手者,拳法不快自快,对手自然应顾不暇了。可知,快打人,非单纯的肢体的快速运动尔。可知“起伏进退,得先者王”,是说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而先知于人就首要在于用眼的功夫上体现出来的。这就是眼勿闲的精义。
然眼勿闲而能视野宽阔,罩住对手,基础在“面正”上,而面正的基础在头端正上,而头端面正的基础,在于颈部似有若无的“顶头悬”之功夫上。
上述的全部内容就是“头端面正眼勿闲”之精义。
胸开背合,是说涵胸,又名含胸,空胸乃用胸的方法。空胸即气沉丹田的内容。这样胸部松静自然。自然不会产生喘满之病拳了。背合,是说背圆的气贴背的蓄势之状态的。再结合前面所论的沉肩垂肘,可以体会到站式的身法之腰以上的状态为何模样了。
体贵偏,即指侧身而立,谓之偏,但要中正安舒。此偏侧身形,鼻尖必须最大范围也要对准自己的左右乳头,不能过之。如过则自己先失于偏,此即正面侧身之规矩。而此侧身形状,谓之轻身法,具有灵活变动之能力。这个偏字,又有用“扁”字来说的,乃地区和历史时期不同,用语习惯不同形成的。
但要知道,拳术用语有侧闪,偏闪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有通用处,又有不同之处,这都无所谓。但没有见过用“扁闪”的。只在此处说明一下而已。是说给细心研究拳法者的。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阐释:膝乃下盘之门户的中枢所在,宜平分内裹,不可外开。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可,乃中盘架势。这是指前后脚不丁不八步的疾步站式而言的,又名熊步。就象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的步法一样。亦可以用丁字步法式。
后脚着力,是指后足跟的蹬劲而言,亦要求后足全部敷平于地而言的。前脚悬,是说前足为虚步样,并非悬空之谓也。前脚虽虚悬,但亦全部敷贴在地,便于腾挪的过身后的踩劲之用。但能全面理解此前后脚的步法之精义,还要明白下一句诀言的精义,才能最终明白下盘步法的精旨妙义。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阐释:此乃说明身法一站,全身重心位置放在前后双足之间的何处为最妥当的。靠后三分,是说前后足的净距离三等分时,全身的竖轴,即百会穴至会阴穴的虚中,要放在靠后三分之一的略前一点,此乃“中土不离位”的重心稳定之规矩。休拜出,即此重心不要出了中间的三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如果重心出了中间的三分之一距离范围,而落在了后三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则成了“偏轻偏重”的病拳式,则前脚轻浮无根,后脚重滞不灵的偏无着落了。
如果立身中正,竖轴的虚中,正好放在两足净距离中间的三分之一范围内,是名“中土不离位”。这样,可以根据形势,掳履採摘的拽来,或双手扑击的送抛,都能做到势正招圆而无楞角了。变化温柔圆润而含蓄着锋芒锐利的伏机了。自可有八面玲珑的变化之能力,又具备着八锋不挠的攻击之用的威力。此种“中土不离位”的方法,攻防变化流畅自然,而其又威力无比。可张横秋先生只用“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的一句话就将中土不离位的妙法精义概括的全面而无遗漏,可见其驾驭文字的能力,亦炉火纯青了。实为后人之良师尔。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阐释:说完双脚站立之法,复又论两手臂的练用之法,秩序井然。
左右两臂的劲力要均匀,而又要左右手皆可为攻防手法之运用。同样的攻防招法,左右皆可用之,运用的质量应该是同样的。
虽说是左右两膀的劲力要均匀,有力不出尖之意。又有攻防手的劲力运用之区别。即主攻手的劲力为四分,防守手的劲力用六分,甚或艺境高些的“劲用对五”的五阴五阳之用。这些都是“均匀”的内容,不单手臂如是,步法、身法,皆应如是。因为,只有自身的劲力均匀,才能更好的发挥听探之知能,以运用顺化之良能。才能更好的控制较技攻防变化时的整体局面而得以致胜。
“根实指蹻地莫粝”这句话,在此是指手臂的肩、手和手的掌根、手指的方法而言的。
肩和手,是一臂的根节和梢节的关系,根节为地才部位,梢节为天才部位。故根节要坚实,梢节要轻灵。诀云:“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三节齐到力增加”。这就说明了 肩和手的“根实指蹻”之精义了。
以一掌而言,掌根乃根节,指尖乃梢节,也要根实指蹻。这不单是说“掌形”的问题,而是继续论述劲力均匀的内容之精义的。
由此推论,自然有一身的足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及胯、膝、踝的腿之三节之定位了。这样就形成了一身九节一气贯串的“九曲珠”的动变能力之论法了。
地莫粝,地者,指地方而言。即指根节、梢节的这些地方而言的。粝者,粗糙之谓也。完整的说:“根节要坚实,梢节要轻灵,关于根节、梢节这些部位的潜在功能要仔细认真的修炼,莫要粗糙的对待”。这才是其精义。否则,难至其精妙矣!
如果将“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这两句诀言,合起来观之,第一句讲的是左右的劲力均匀问题,第二句讲的是根梢的劲力均匀问题。而说明了自身各部位的劲力均匀,是指劲力有序合理的分配得当的内容的。而说明了劲力均匀不是劲力均等。习拳者一定要将劲力均匀和劲力均等的概念分辨清楚,才能习练无误,功夫艺境自然容易成之。否则,自入岐途而不知返。筑成大错,悔之晚矣!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阐释:全身的步法、身法、手法,都已经论述到了。现在又作一个整体的站架之描述,并点出了其中的关要所在。
势如坐马腿夹紧。整个身架之势,犹如坐马之架势,虽分前后脚的疾步式,亦名势如坐马了。即曰坐马势,如何才为坐马势呢?腰下先,即先要松腰坐胯。这样,臀胯犹如坐在马上。此势千万不要坐在后腿上。即靠后三分休拜出一句之精义,在此处落实了。现在习拳者不知此中精旨妙义,多将胯臀坐实在后腿上,也就不明“势如坐马”之精义了。腿夹紧,并非左右两大腿向内夹紧的意思。而是指双膝内扣,圆裆开胯,前足如万斤之石压,后足如门闩之坚而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太山无可撼的双腿之下盘稳固的综合方法之效果而言的。即前看“双膝若并”,后看“臀胯若有所凭”的精义,就是“腿夹紧”的“势为坐马”的正确姿势了。
形似开弓腰下先,从身法外形上来观看,上身好似开弓射箭之形态,即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的意思。腰下先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了。
此“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之说法,也引出了良轮先生总结的《跨马开弓乃拳技身步之祖》的论述之内容了。其作歌诀言道:欲习拳技首练功,不知何处是真踪。但求跨马开弓义,一法通时万法通。此歌诀中肯的论证了坐马开弓有一法通时万法通的效用。并又在下一首歌诀中再一次申明坐马开弓势之要义,歌诀云:跨马开弓万化兼,腾挪偏闪是为先。
进攻退守斯为重,百法因之发大源。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从攻防招法立论,坐马开弓势,乃万般拳法变化之宗,将此势习练纯熟,则百法之宗立定,百法也就能纯熟见境生情的运用出来了。此乃习拳从简易入手的论述。其又作歌诀,进一步阐明“左右开弓为操持诸械所宗”。录之如下:左右开弓妙更奇,诸般器械任操持。
能知骑射真宗旨,拳技从此得精微。坐马开弓,能左右实施,正是“左右两膀均匀练”的精义之一。而能通左右开弓自如,拳技从此得精微。然单习拳术而不习器械者亦要“身步坐马务须两手开弓”。良轮先生针对此点,亦作歌诀述之,录之如下:坐马开弓有即施,不开弓手作何技?若还坐马无弓拽,问他坐马做甚的?此歌诀之精义是说单纯习坐马架式,没有手法的开弓之义,那样的坐马没有什么意义了。关于这一点,其又著言曰:“正身坐马者,乃操练坐身之端尔。非进退攻守之法,学者留心审之”。此将坐马的正身坐马和偏侧身坐马的修炼目的不同,作用不同,寥寥数说就辨别清楚了。足见良轮先生具师之文风了。其又作了“辟用正身坐马之谬”的歌诀,批评了那以正身坐马认为是练攻防之用的谬误观念,亦录之如下:正身坐马不堪恃,徒将两脚强支持。纵然能得身端正,山迳无事跨毛驴。尽管其所运用的手笔,有辛辣灰谐的一面,但其所批评的态度还是很中肯的。治学还是很严谨的。接着其又在“指流宗源”的歌诀中,阐明了开弓势之要义的所在,录之如下:拳经要略在开弓,长短诸技一统宗。千般变化由斯运,万种机关尚此通。若道武论无妙义,祗缘学者自迷濛。不因骑射真诠谕,百般操练总成空。此“七言八律”歌诀中的“不因骑射真诠谕”一句,说明了“坐马开弓”势的一势,为长拳短打诸技之统一的“宗”。即一切传统拳术攻防招法,皆由坐马开弓一势发展而流传开来的。此个见解,着实耐人寻味的。思之再三,确实如此。良轮先生在最后用“根本莫忽”的歌诀内容,肯定了坐马开弓在拳技中的应具有的位置,录其歌诀如下:千言万语重开弓,休将根本自朦胧。一处成功千处用,武技大略拳归宗。此歌诀道出了,为什么千言万语强调坐马开弓势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一切攻防拳法的根本,如果能将开弓坐马势演练纯熟而功成,则有千般用处,武技的大略已经得到了,拳法也就能归宗如一了。可见,良轮先生习拳练艺,已经获得了张横秋先生拳学之实质内容了。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此是呆立第一法”一句的阐释中,再作详细解说。此处还是先进行家传秘诀之“诀云”的阐释,方能一气而贯之。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阐释:此诀言之中,还有一个真口诀,即“气下脐平小腹膨”。什么气下?下到何处?吕洞宾在“百字真言”开头就说了:“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说明了是“心气”下。降到何处?乃脐下少腹“丹田”中,此处为“气海”,乃气之归宿。而“丹田”的说法,是法身、法界说的内容,故身体解剖后又是看不到“丹田”的。这一点与中医的经络说,有些类同相似之处,而又不同。经络在身体生化机能中存在,但在现在的身体解剖学中,确又看不到“经络”实体一样。丹田旨在正确地修炼者的身中存在。
所谓“气下”,实是“虚胸实少腹”的全部内容之简说。心气下沉入少腹丹田,则胸中虚空,少腹实满。此少腹实满,亦是自我感觉而知,自觉确似有物在其中,而此物,又是“物物非物之物也”。小腹膨,膨字乃指心气沉入少腹的自觉有物的现象之形容,比喻尔。如果真是少腹的外形之膨胀,则大谬特谬矣!这有“气下脐平”之说法,已经明白的告诉习拳者,不要用力膨胀小腹之外形,只是自觉真气下存,少腹内如有“物”的充实感觉就是了。亦知“少腹常圆满”,亦是指真气下存,少腹内有充实感觉,就为圆满了。内功修炼上乘者,可由真气形成一个内有形状又有颜色的球体,古名之曰:“太极紫金球”。故修炼传通拳术攻防之道者,在习拳练艺时就不必要用力膨胀少腹部位,以免体形变形,反而体形不美观,又会影响生化机能,倒防碍身体健康了。少腹,即小腹,脐下之腹;脐上之腹为大腹。此乃中医学中之分法。
脐平,这很重要,有的习拳者,不知身法的“阴聚阳散”之要义。腰之部位要阳散,脐之部位要阴聚的规矩法则。肆意的大腹和少腹以肚脐为中心的向前努力突出,造成大腹翩翩之形态,反自将腰部折断,形成腰部僵拙的病拳身法了。身弓自然遭到破坏,也就不存在拳术中须要的正确身法了,这一点在下面一句的歌诀中,论的相当清楚,自然要往下看了。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阐释:良谱和曹谱,在论述张氏短打拳法时,经常运用“一片”二字,如“神形一片,一片打法”等等。为何此处说“练得熟时成一面”,此“一面”指何而言的?实是解释“坐马开弓势”练得纯熟时的,由于“气下脐平小腹膨”再加上“胸开背合”。则由胸至少腹,形成上下一个平面的形态。这才是拳法要求的身法之胸腹的正确之外观形态。如果大腹便便,肚脐努出前突,肯定是错了。因为胸腹上下成一平面时,符合“前空后丰”的攻防技击身法之要求;也符合“天圆地方”的身法之规矩;更符合自身生机之自然者也的须求。
只有虚胸实少腹,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自然自身中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神清气爽,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自然精神清爽快乐无边,可充分享受人生之快乐;拳技之法,亦是内空灵,外灵便,能做到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快捷如闪电,无可测量。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阐释:呆立二字最妙,说明此“诀曰”的内容,由始致此,皆是论述的“坐马开弓势”呆立的形静气动的练习的方法。按现在的通用说法,即是“坐马开弓势”的“站桩”修炼之方法,规矩等内容的。
如果按此诀对“坐马开弓势”站桩方法的描述内容来看,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形意拳门的“三才式”桩法了。此两个拳种的呆立站桩方法又极其的相似,而对此桩法的认识又极其相同,如形意门中人说:“少练三体式,万法出于三体式”。此谱说:“此是呆立第一法;跨马开弓万化兼,百法因之发大源”。更为奇妙的是:跨马开弓势的身法要求和形意门三体式的身法要求,又极其相似,而所练的外形、内气方法,又极其雷同。此两个拳法不同,产生时代、地域不同,能有这样共同的入门方法,及其共同的认识,这决不是偶然的。除证明有我们现在所不能知道的传承之脉络关系外。还能说明只要唯道适从:“功夫艺境及其识见,能与古人同;也可与今之善者无异”也,这样的事实存焉!因为拳本一家的缘故。
而此谱所言的“骑马开弓势”之练法,有练外形的内容,又有练内气的内容。也有内外齐练技击的内容。即是说:可以用作形体桩功来练,又可用做意念桩功的练习。还可用做技击技法的练习。而在曹谱中的“用(劲)力“条目中,将此骑马开弓势的呆立桩法的操练内容做了一番描述,记之如下:可与形意拳门三体式桩法进行一下核对比较,习拳者自然能够心中明了了。录文如下:
周身用(劲)力,逐一细推。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颌如龙戏珠而顶出。肩膊如铁,浑坚而陡来。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手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太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劲)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
关于这一段的阐释,放在后面之系列文章中,此处只作介绍,不予阐释了。列出只是让习拳者便于参照而已,旨在明白“骑马开弓势”的站桩练法之内容的要义尔。
讲过骑马开弓势的呆立练法,还要言明此骑马开弓势的偏闪腾挪的动变应用之要点,这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练必能用的目的。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阐释:步法主进退腾挪,然步法踏定的是“梅花五行步法”。而梅花五行步法中含有“阴阳两仪步,三角猫步,四门斗步,单转、双转,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容囊括所有步法了。然运用梅花五行步法时要预先偷进半步,此乃近敌的方法,然后才能横破直,直破横的能够胜人。能够胜人的条件在于闯满的满填,此满填对手空虚之处而使对手不得变化必然跌扑在地了。这正是《太极拳经》中所云:“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势,一夫当关,万人失勇”。这句话中的“我占据形势”就是满填的意思。也正是歌诀中所言“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旁跌见伤”的偷半步之功效。
全部歌诀只用一句话说明骑马开弓势运用的要点,一是预偷半步,二是满填。这样,给习拳者一个启示,任何攻防招法的实施,都要具备预偷半步,得势满填,才能战胜对手,也就毫无异议了。习练攻防招法而能具备制胜的价值时,由此两个要点入手,也就容易的多了。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阐释:静以待动,犹如文士,无动于中。得机得势,疾发快如箭离弦直奔目标射去。此正古传“静若处女,动如猛虎”之喻。
全诀以此句而收,耐人寻味,整首歌诀,大部分全在论自身内外之规矩,并言明是呆立站桩法。说明“静练法”一可练内功,二可练外形。古人早有明论了。周身之规矩,亦可在“呆立站桩”法中进行有效的调整的。此乃秘诀之一也。
身法具备,动练步法偷半步,横冲直撞要满填,千招万势归一法,即归到骑马开弓一势之用。脉络清楚,思路明白,习者易懂。真不愧拳家经典之论。习拳者的渡命真言。知此,得此秘诀之精义妙旨尔。
通过观读引文的论述,对于“起式歌诀”中“竖形立势掌如拳,当按阴阳次第间”等诸句的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细腻了。手之口诀 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穿抓拿势贵偏。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题名解】此诀乃直接脱化于《拳经拳法备要》中的“手法指要”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八卦掌拳法和少林拳法的统一性了。就是八卦掌、少林拳,在修练、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理法的一致性。【注解】①、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穿抓拿势贵偏。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
此句论“手”之法,手为天才,天才轻清灵敏快捷,故手宜轻灵不宜重滞,正如本经所言:“杀手之前,毫不用力”。手法只有不用力才能轻灵敏捷,善变无形又无穷。但轻灵到什么程度为功夫。即如本句所言:撑拳、托掌,如风、如烟。才是手法轻灵如羽的“不撄人之力”的功夫。为何如此?因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是“避实击虚”。以偏闪腾挪为法,不用改变对手之势,只改变自己而达到“避实击虚”之用势,正如本《拳经·口传百法》中所言:“就是敌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是也。”
因为对手也是以听探用顺化的,如手法重滞,则对手即可听探知之。必然借我之力而顺势击我,我无可防护。此乃必然之理法。然撑拳、托掌,如风、如烟之虚无飘渺,可不撄人之力,则对手几乎不可听探而能知之。故人不知我,而我能独知人,胜负在此可立判矣!此句“撑掌托掌如风如烟”之精义,正好说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和动不令人知的技法功夫之奥妙所在了。此乃从“无争为争”的“无为”法立论、立法而得出的正确运用手法的结论是运用手法的功夫之体现。将此推而广之,一身皆若风烟,不正是攻防动变“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的大成功夫之写照吗!这就是“撑拳托掌若风烟”句的精旨妙谛。
八卦掌拳法贵势正招圆,圆机活法,静如山岳,动若长河。行如虎探龙腾,节节相生,势势相承,温柔之中锋芒锐利,不求而自致,运用变化之妙,不攻自攻,卷舒不觉而收放自然。然此为何又言“劈穿抓拿势贵偏”呢?此“偏”指何而言说的呢?
古拳论云:“凡拳一出,必势有一偏,不能面面具到”。这就是“任他勇猛气总偏”之偏也的精义之一。
针对对手的拳势之气总有一偏的这个特点,历代拳家提出了制服其拳势之偏的法则,即“偏沉则随”的法则。而此法则的核心是一“随”字。但必见二法之用,然此二法之用的法则是以“彼已”而划分的,这就是“偏沉于彼,刚以逼之;偏沉于已,柔以化之”。所以,此句“劈穿抓拿势贵偏”之偏字,是用法的给对手之拳势“过上加过;不及加不及”之方法。体现了“顺随用法”乃传八卦掌术攻防功夫之精髓了。不管是具体的劈法、穿法、抓法、拿法,皆是如此而实施的。关于这一点,录《行气论》中一段论述,其曰:
此交手认路之巧法也,手一出,气偏一面,不能面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斜正曲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
上乃“避实击虚”之法的论述,而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着重论述了更为精妙的“避向击背”之六法,录之于下:
左实则左虚(右以去),右重则右杳(左以去)。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然其论所用之法乃:“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通过两段引用前贤之论述,我们对“劈穿抓拿势贵偏”句中的“偏”,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认识。其实此“偏”字,就是“顺势借力”方法实施的功夫之精义的浓缩之言。再往下看,就会理解的更为清楚了。
挺去牵来,如果对手欲挣脱回撤,则我顺势借力扑撞跌之谓之“挺去”;如果是对手击来,我顺势借力採掳使之扑跌,谓之牵来。此两手俗名曰:顺水推舟,顺手牵羊,简化为“挺去牵来”。彼往我处而行者谓之来,彼离我而行者谓之去。牵来挺去的攻防用招之法明矣!
脚管硬;此三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自己实施顺手牵羊,顺水推舟的顺势借力法击人,其劲力来源于脚下步法的根底坚硬稳固,即“支点力增加”,方有手法运用之能够胜人的效果。一是上用顺手牵羊、顺水推舟的手法之同时,还可以用脚法勾拦拌截的方法以配合,硬管对手单、双足,可使对手没有还击的余地,猝然跌翻,此用脚的方法不能软柔,即时止住是为硬。此两解便能将“脚管硬”的精义理解的又深又透,则实施时就不会犯犹疑之病了。
至于配合牵来挺去的具体招法,可有“勾、搬、裹、挽、削、披,等诸法接连而实施。因为攻防招法的运用皆是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不可能攻防招式雷同,此又说明“拳有定势,然用时而变无定势,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
如勾法,有手勾、肘勾、脚勾;搬,有里搬外拦;裹,有里裹、外裹;挽,有挎,刁,搂,托,提等多种方法;削,乃擦皮不打骨的侵削法。便于进身而又不伤人;披,八方的各种披法。上述诸法相互为用。可有无穷变化之妙用。而后面又有里外杀手六十四式掌法。可知,手法攻防变化内容丰富不可以数计,只能按类分别而知之了。故诸门拳师在达到一定攻防功夫水平后,都对攻防招法进行“融化法融化”的易约简化处理。以便约繁就简之运用。这就是“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句的精旨妙谛。
②、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
然八卦掌的各种攻防招法,可以用三盘的方法给予归纳,更便于掌握,便于运用。
然三盘的概念、分法,虽同是同一流派内容,然而具体分法亦会略又不同。如:同是张横秋先生所传,然曹焕斗所述和胡道生先生传授良轮的具体分法确又不同,分别论述比较如下:
曹焕斗所述,乃“中盘、外盘、边盘”的三盘说。中盘,就是抢中门的进法。术名插步法;外盘,乃抢对手左右外门的进法。术名套步法;边盘,乃左步抢在对手左步外后的进法和右步抢在对手左前步里的进法。此此法的共同点是对手都在我地进步之腿的外边,故名边盘。术名马前腿。
胡道生传良轮的三盘,乃“中盘、左盘、右盘”的三盘说。中盘法是相同的。然左右盘如果是套步的抢外,左右盘法雷同了,那马前腿的边盘法又如何说呢?如果丢掉边盘法不论,这不符合拳法的立意要周全的要求了。
通过我的仔细对比分析比较,曹焕斗所述的中盘、外盘、边盘的三盘法说,较为符合张横秋先生的拳法立意。这有古拳歌诀和拳法为证。歌诀云:“左打狸猫扑鼠,右打迎门三不过”。其中左打狸猫扑鼠就是套步的抢外之打法;而迎门三不过确是马前腿用法的边盘打法。这样,中盘、外盘、边盘的方法、概念就清楚了。那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不外中盘、外盘、边盘之三种进击方法了。故精熟此三盘方法,也就能将众多攻防招法的运使归纳到三盘法中了。这也是一种“融化法融化”的方法,也就能达到练用的攻防招法“约繁就简”的目的了。
这样八卦掌亦将攻防招法归纳到三盘法中,又有前后、高低的变化之运用内容了。能够将攻防招法纳入三盘中,再结合前后、高低的变化之应用,可成为上下、前后、左右浑然一体的立体方圆之攻防变化了。这样,种种打法溶汇在此一体之中,也就周全而无遗漏了。这是从左右、前后、高低、中,六合一体的概念来论述的。此说也可算为八卦掌拳法中的一种六合说吧!这就是“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句的精旨妙谛。
修炼八卦掌拳术攻防之道,本是建体、至用由始致终,系列的方法之修炼,系统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济世人才的工程事业。所以不可能速成,故前贤提出“三年一小成”的论断,此歌诀的“一日无闲三岁满”就表明的是这一修炼之观念。而三年中一日无闲,等于是专业的修炼了。专业的按法修炼三年,当然对付一般人的打斗,必是保证能发手击人将对手跌翻,肯定是可能的。因为是小成,可能用必打犯而不伤人还做不到。这需要再修四年,则为七年一中成;要想达到大成的神化艺境,总共需要十年吧!
然从“手之口诀”中的论述内容来看,只谈了一些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关键所在,前面已经阐释指明了。然要修炼手法,还必须要仔细的从“六十四式掌法”的攻防技艺中来认识,这只能放在后面来做了。
但是,口诀中点明的手法之“若风烟”的轻灵;“势贵偏”的顺势借力之法则;“脚管硬”的手足之相互配合;“削披连”的诸法之相互为用;“须纯练”的三盘之进身法;“浑打全”的至德全神圆融艺境;“三岁满”的扎实之练功,不求速效之诚意。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会在修炼功法时牢记这些内容的,如再能结合所修炼的本门宗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的。这就是读谱的好处,而读谱学习先人功法,体认先人的艺境,这是一个习拳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有很多体用功夫的见解都是精心读谱而来的。这就是“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句的精旨妙谛。【译文】此句论“手”之法,手为天才,天才轻清灵敏快捷,故手宜轻灵不宜重滞,正如本经所言:“杀手之前,毫不用力”。手法只有不用力才能轻灵敏捷,善变无形又无穷。但轻灵到什么程度为功夫。即如本句所言:撑拳、托掌,如风、如烟。才是手法轻灵如羽的“不撄人之力”的功夫。为何如此?因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是“避实击虚”。以偏闪腾挪为法,不用改变对手之势,只改变自己而达到“避实击虚”之用势,正如本《拳经·口传百法》中所言:“就是敌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是也。”
因为对手也是以听探用顺化的,如手法重滞,则对手即可听探知之。必然借我之力而顺势击我,我无可防护。此乃必然之理法。然撑拳、托掌,如风、如烟之虚无飘渺,可不撄人之力,则对手几乎不可听探而能知之。故人不知我,而我能独知人,胜负在此可立判矣!此句“撑掌托掌如风如烟”之精义,正好说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和动不令人知的技法功夫之奥妙所在了。此乃从“无争为争”的“无为”法立论、立法而得出的正确运用手法的结论是运用手法的功夫之体现。将此推而广之,一身皆若风烟,不正是攻防动变“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的大成功夫之写照吗!这就是“撑拳托掌若风烟”句的精旨妙谛。
八卦掌拳法贵势正招圆,圆机活法,静如山岳,动若长河。行如虎探龙腾,节节相生,势势相承,温柔之中锋芒锐利,不求而自致,运用变化之妙,不攻自攻,卷舒不觉而收放自然。然此为何又言“劈穿抓拿势贵偏”呢?此“偏”指何而言说的呢?
古拳论云:“凡拳一出,必势有一偏,不能面面具到”。这就是“任他勇猛气总偏”之偏也的精义之一。
针对对手的拳势之气总有一偏的这个特点,历代拳家提出了制服其拳势之偏的法则,即“偏沉则随”的法则。而此法则的核心是一“随”字。但必见二法之用,然此二法之用的法则是以“彼已”而划分的,这就是“偏沉于彼,刚以逼之;偏沉于已,柔以化之”。所以,此句“劈穿抓拿势贵偏”之偏字,是用法的给对手之拳势“过上加过;不及加不及”之方法。体现了“顺随用法”乃传八卦掌术攻防功夫之精髓了。不管是具体的劈法、穿法、抓法、拿法,皆是如此而实施的。关于这一点,录《行气论》中一段论述,其曰:
此交手认路之巧法也,手一出,气偏一面,不能面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斜正曲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
上乃“避实击虚”之法的论述,而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着重论述了更为精妙的“避向击背”之六法,录之于下:
左实则左虚(右以去),右重则右杳(左以去)。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然其论所用之法乃:“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通过两段引用前贤之论述,我们对“劈穿抓拿势贵偏”句中的“偏”,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认识。其实此“偏”字,就是“顺势借力”方法实施的功夫之精义的浓缩之言。再往下看,就会理解的更为清楚了。
挺去牵来,如果对手欲挣脱回撤,则我顺势借力扑撞跌之谓之“挺去”;如果是对手击来,我顺势借力採掳使之扑跌,谓之牵来。此两手俗名曰:顺水推舟,顺手牵羊,简化为“挺去牵来”。彼往我处而行者谓之来,彼离我而行者谓之去。牵来挺去的攻防用招之法明矣!
脚管硬;此三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自己实施顺手牵羊,顺水推舟的顺势借力法击人,其劲力来源于脚下步法的根底坚硬稳固,即“支点力增加”,方有手法运用之能够胜人的效果。一是上用顺手牵羊、顺水推舟的手法之同时,还可以用脚法勾拦拌截的方法以配合,硬管对手单、双足,可使对手没有还击的余地,猝然跌翻,此用脚的方法不能软柔,即时止住是为硬。此两解便能将“脚管硬”的精义理解的又深又透,则实施时就不会犯犹疑之病了。
至于配合牵来挺去的具体招法,可有“勾、搬、裹、挽、削、披,等诸法接连而实施。因为攻防招法的运用皆是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不可能攻防招式雷同,此又说明“拳有定势,然用时而变无定势,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
如勾法,有手勾、肘勾、脚勾;搬,有里搬外拦;裹,有里裹、外裹;挽,有挎,刁,搂,托,提等多种方法;削,乃擦皮不打骨的侵削法。便于进身而又不伤人;披,八方的各种披法。上述诸法相互为用。可有无穷变化之妙用。而后面又有里外杀手六十四式掌法。可知,手法攻防变化内容丰富不可以数计,只能按类分别而知之了。故诸门拳师在达到一定攻防功夫水平后,都对攻防招法进行“融化法融化”的易约简化处理。以便约繁就简之运用。这就是“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句的精旨妙谛。
然八卦掌的各种攻防招法,可以用三盘的方法给予归纳,更便于掌握,便于运用。
然三盘的概念、分法,虽同是同一流派内容,然而具体分法亦会略又不同。如:同是张横秋先生所传,然曹焕斗所述和胡道生先生传授良轮的具体分法确又不同,分别论述比较如下:
曹焕斗所述,乃“中盘、外盘、边盘”的三盘说。中盘,就是抢中门的进法。术名插步法;外盘,乃抢对手左右外门的进法。术名套步法;边盘,乃左步抢在对手左步外后的进法和右步抢在对手左前步里的进法。此此法的共同点是对手都在我地进步之腿的外边,故名边盘。术名马前腿。
胡道生传良轮的三盘,乃“中盘、左盘、右盘”的三盘说。中盘法是相同的。然左右盘如果是套步的抢外,左右盘法雷同了,那马前腿的边盘法又如何说呢?如果丢掉边盘法不论,这不符合拳法的立意要周全的要求了。
通过我的仔细对比分析比较,曹焕斗所述的中盘、外盘、边盘的三盘法说,较为符合张横秋先生的拳法立意。这有古拳歌诀和拳法为证。歌诀云:“左打狸猫扑鼠,右打迎门三不过”。其中左打狸猫扑鼠就是套步的抢外之打法;而迎门三不过确是马前腿用法的边盘打法。这样,中盘、外盘、边盘的方法、概念就清楚了。那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不外中盘、外盘、边盘之三种进击方法了。故精熟此三盘方法,也就能将众多攻防招法的运使归纳到三盘法中了。这也是一种“融化法融化”的方法,也就能达到练用的攻防招法“约繁就简”的目的了。
这样八卦掌亦将攻防招法归纳到三盘法中,又有前后、高低的变化之运用内容了。能够将攻防招法纳入三盘中,再结合前后、高低的变化之应用,可成为上下、前后、左右浑然一体的立体方圆之攻防变化了。这样,种种打法溶汇在此一体之中,也就周全而无遗漏了。这是从左右、前后、高低、中,六合一体的概念来论述的。此说也可算为八卦掌拳法中的一种六合说吧!这就是“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句的精旨妙谛。
修炼八卦掌拳术攻防之道,本是建体、至用由始致终,系列的方法之修炼,系统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济世人才的工程事业。所以不可能速成,故前贤提出“三年一小成”的论断,此歌诀的“一日无闲三岁满”就表明的是这一修炼之观念。而三年中一日无闲,等于是专业的修炼了。专业的按法修炼三年,当然对付一般人的打斗,必是保证能发手击人将对手跌翻,肯定是可能的。因为是小成,可能用必打犯而不伤人还做不到。这需要再修四年,则为七年一中成;要想达到大成的神化艺境,总共需要十年吧!
然从“手之口诀”中的论述内容来看,只谈了一些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关键所在,前面已经阐释指明了。然要修炼手法,还必须要仔细的从“六十四式掌法”的攻防技艺中来认识,这只能放在后面来做了。
但是,口诀中点明的手法之“若风烟”的轻灵;“势贵偏”的顺势借力之法则;“脚管硬”的手足之相互配合;“削披连”的诸法之相互为用;“须纯练”的三盘之进身法;“浑打全”的至德全神圆融艺境;“三岁满”的扎实之练功,不求速效之诚意。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会在修炼功法时牢记这些内容的,如再能结合所修炼的本门宗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的。这就是读谱的好处,而读谱学习先人功法,体认先人的艺境,这是一个习拳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有很多体用功夫的见解都是精心读谱而来的。这就是“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句的精旨妙谛。【点评】“手之口诀”的歌诀和“手法指要”的歌诀分明为一家的内容,八卦掌门借用之而已。然而,“手”和“手法”应该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在注解中是以“手法”攻防的内容立论的,这里我要对“手、指”的功能作用来进行论述了,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易筋经·贯气诀·论手》
吴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节,而大指一节,阴栽大鱼际之内,像太极也。一手之数,共十五节;两手和数,共三十节,像一月三十日。
冬短下长,春秋持平故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木;无名指,主秋金,此二指等齐,春秋皆平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时,兼乎四德,独当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气落小指外侧;荡手,气落后掌,此二手五指并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散,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拿,气方擎举不散。
如竖敌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水与土合,天一生水,得地五之土而成六也。
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火必合于土,地二生火,天五之土而成七也。
仰置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得地五之土而成八也。
阴掤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金必合土,得天五之土,而成九也。
是金木水火无土不可也,知此,指之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
至于用法,则有九则。仰上攉挑,一也。俯下沉栽,二也。外勾外摆,三也。内勾包搂,四也。斜攉右上,五也。斜劈左下,六也。斜领左上,七也。斜摔右下,八也。直出直回,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焉。
阐释:
此段论手,乃典型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手有五指,以像五行,指有三节,根中梢也,而大拇指有一节隐在大鱼际之肉内,像太极也。太极者,《易经》之命题,一手之数共有十五节,合《洛书·九宫》之数之合,乃月之望,满之意;两手和数共三十节,像一月三十日,正和月之朔,阴晦之意。故传统拳术攻防用招,单手攻防即可满足了要求,故有大量的一手攻、一手防的两手配合攻防之运用的招法。后人“禁忌双手用”的法则,乃暗合此理。
下面又以四季配五行及五行所属、所主而论五指之形状、位置、功能、作用及其道理。
自然界四季时日,冬季日短夜长,夏季日长夜短,春秋季昼夜基本持平。故中指属心,主暇日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季之日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木也。无名指属肺主秋,金也。食指、无名指二指等齐,持平也。大指属脾,主于四季,土也,兼乎四德,故独当一面。四指若缺其一二指,尚可持物于事可成之,若无大指,则四指显然无用矣!其拇指与四指相合之,不假借,不强制,乃自有天然之功,拳术本此,而有五指之用。后人据此理而阐明单指之功能:大拇指属脾土,称为按指;中指属心火,最长,故称点指,点穴之用,又名界指,乃拇指、食指与无名指、小指之界线尔;小指最短,属肾水,称挂指;食指属肝木,称沾指;无名指属肺金,称扣指,以象征秋之肃杀之气令。此乃杨氏老谱之论述,合于此处,以明手指功用也。
再看其论具体手法之用:
研手:即以小鱼际所用的防守、攻击之手型、手法,气落小指外侧。
荡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踏掌”,气落大小鱼际的后掌根处。
研手和荡手皆五指并排成一片,指尖挺拔翻翘,也是通背拳所说的“双手一拳一掌”的一掌之掌形。除研手、荡手外,其余之手俱宜五指圈散,罗列四周,指节勾握如弓形,即后人所说的龙形爪,虎形爪和豹形爪的手形。五指尖内合,指形如弓,气方能擎举,五指合一之势而不散。
如竖敌手,即瓦楞掌小鱼际击人的立掌式,以小指领气的掌法;
回勾手:上勾手,以腕上大拇指背侧的拦手式,是以大拇指领气的掌法,复可以小指领气的立掌式击人;下勾手,以小指侧的勾手式,是以小指领气的掌法,继之可以运用大拇指领气的俯邀手击人。此攻防的来回手,就是大拇指与小指相对领气的手法,是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五而成六也之拳势。
平阴手,手心向上的横、直拳法;平阳手,手心向下的横、直拳法。是大拇指与中指相对领气,乃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五而成七也之拳势。
仰邀手,即形意拳中十二形拳里的鼍形拳手形:大拇指、食指伸展成八字形,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曲握成拳的手形。此手法乃是大拇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天三生木,得地之五,而成八也。
阴掤手:即现实所说的“捋手、掳手”,乃大拇指与无名指扣合相对领气的手法,金必合土,地四生金,得天之五而成七也。
上述所论诸手法之应用,是金木水火无土则不可也,则手指之相合而为用,自有一定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即不易之道理也。如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
以上所论,乃《易经》中:一二三四五,天之生数也;六七八九十,地之成数也。一加五为六;二加五为七;三加五为八,四加五为九;两五为十。天地阴阳生成之数不过十也,演化为五十五点子,以生成“河图、洛书”,而演天下万事万物之妙理,无不合也。拳之练用的理法,自在其中矣。上以手法为论,已经妙合天地自然法则,可知《易经》乃传统拳学之经典,此言不谬矣!
至于手的攻防用法,则有九个方向、九种方式的拳法,立为基本攻防方法、准则。仰上攉挑,是为第一种攻防手法,又名“丹凤朝阳式”。俯下沉栽,是为第二种攻防手法,又名“海底针、撩阴手”。外勾手、外摆拳,是为第三个攻防手法。内勾手、内包搂、内摆拳,是为第四种攻防手法。斜攉右上,又名“拦手打,外裹手”,是为第五种攻防手法。斜劈左下,又名“一字披手”,是为第六种攻防手法。斜领左上,又名“里裹手”,是为第七种攻防手法。斜摔右下,又名“外开手”,是为第八种攻防手法。手的中路直出攻击,直回防守,经云:“九宫手、中宫手”。又名“箭手、平直拳”,乃少林一步椽之母手拳,这是第九手拳法也。见附图
以上所定:上下左右之四正拳势和右斜上、左斜下、左斜上、右斜下之四隅拳势,再加直去直回的中宫手,按《易经》的“洛书”说,乃符合九宫之理法,实乃笔者习拳初成后定为的“米字拳法”。当时为20世纪60年代初,向人们谈拳论道时,以八个攻防手法加直拳为准,不曾想,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看到《苌氏武技书》和《竹林易筋经·贯气诀》两部拳谱中,古人早有立论。由此可知,只有“舍己之欲,而从道求”,功夫艺境所到,自会与古人通,而与今之善者无异矣!
此段所论“四正四隅、中宫手”的各种拳势,应与《行气论》论中顺随施手用招法则的论述合看,则《易筋经·贯气诀》为当时所立拳学施手用招攻防的法则明矣。此顺随为法的施手用招的法则一立,千古不变,是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灵魂、精髓矣!
我们在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阐述的“立如平准,活四车轮,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偏沉则随,左实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相互对照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拳学之一脉相承的发展痕迹。各门派拳学立法的论述,皆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
如果我们将“米”字拳法的“米”字以中点不变而任意变换米字平面的话,那将会出现多少个“拳势”轨迹,是无法计算清楚的;如果以米字中心点为接触点时,可以有无可计数八个方向变化的拳势存在着,在以顺随对手拳势而用招式,也无法全部说清楚。所以,后人从“乾易坤简”的道理中得到启示,以融化发融化,而将不可计算清楚的拳势分为“八、五十三势”,即五行法的“进退顾盼定”,和八卦法的“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来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与运用,而又必要配合后六法半,即正隅、收放、吞吐、刚柔、虚实、单双重(定、重合而为一,即逢中必定,定必用中。)此前六法半与后六法半合计为“十三法”。此乃从简易而论拳之修炼、建体、至用的方法。习拳之人能以此为纲领,自可能有大的获益。
《易筋经·贯气诀》以《九宫》说论拳势之运用,在《行气论》和《论手》中皆是此意,其旨在阐明“顺随”为法用拳之基本法则。而在后文《论拳》中,又说:“明乎此,余可类推矣。”一句话而迷惑了多少拳师。《论拳》一文,以两手之拳论全身之拳,明乎两手之拳领气、入气的道理、方法,可以类推到全身施手攻防用招势的方法。可惜,当时并未能谈论清楚、解释明白,而是发展到太极拳问世时,才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全面认识和运用。
与此可见,传统拳学的发展,也体现了由初期到中期、再到最成熟期的渐进过程,符合拳学事物的认识、发展规律。如果一个习拳者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顺着拳学历史发展的足迹而修炼之,乃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原来历史造成的拳术传承的保守现象,限制了这一点。现在,各家拳谱的大量问世,以给习拳者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统一传统拳学的认识有了共同而坚实的基础了,这个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故而曰:“乃不成问题”了。太极指掌捶手解自指下至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卷裹,其背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抓、揉、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手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和指”、“中和手”;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方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亮翅掌”;“四闭指”、“抝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在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措矣!因其粘、黏、连、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⑴!【题名解】此乃专题论述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中自身的“指、手、掌、捶”等诸法的名称之来源,及运用方法的要领。此文应当与太极拳套路中的具体攻防招法中的“指法,手法,掌法,捶法”相互结合的研究,再参照师父所口传身授秘诀精义,而得“指法,手法,掌法,捶法”等的妙用不难矣!【注解】①、自指下至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卷裹,其背为“捶”:自手指下至手腕上,里面名之曰“掌”;五指之首要的功能名之曰“手”,以手的用法名之曰“手法”;五个手指皆名之曰“手指”;五指卷裹,其背名之曰“捶”。
②、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抓、揉、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如果论说掌、手、指、捶的各种用法,那就是:按法、推法,运用掌法;拿脉、抓筋、揉膜、闭穴,都是运用指法来完成的;挫结、挫空;摩者,揉也,揉结、揉空的方法,都是运用手法来完成的;打法,都是运用捶法来完成的。
③、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太极拳的捶法有:搬拦捶、指裆捶、肘底捶、撇身捶,四捶之外还有“覆捶”,亦名“盖捶”,俗名“砸捶”。
④、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太极拳的掌法有:搂膝掌、换转掌、单鞭掌、通背掌,四掌之外还有“串掌”,又名“穿掌”。
⑤、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太极拳的手法有:云手法、提手法、合手法、十字手法,四手之外还有“反手法”。
⑥、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太极拳的手指用法有:屈指法,伸指法、捏指法、闭指法,四指之外还有“测量指”法,又名“尺寸指”法,又名“觅穴指”法。
⑦、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手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然手指有五指之分别,就有五指的分别之用法及相应的名称。手指为手法的内容之一,仍为指法,故又名“手指”法。
⑧、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和指”、“中和手”:手指的用法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以任何一指皆可定为顺逆旋转的手指,名之曰“旋指”,常以食指为旋指。以任何一指之顺、逆旋转领带手之旋转,名之曰顺、逆旋转手法的“旋手”;其二,以任何一指皆可定为顺逆旋转、起落之根指,名之曰“根指”,以任何一指之顺、逆旋转之根指领带手之旋转、起落,名之曰顺逆旋转起落手法的“根手”;其三,以任何一指之伸缩,名之曰“弓指”,通常以中指为弓指。弓指伸缩领带手之伸缩起落,名之曰伸缩起落手法的“弓手”;其四,以任何一手调解自身与彼之中和的手指,名之曰“中和指”,以中和指调解自身与彼之中和的手法,名之曰“中和手”。此乃论述了指法、手法、与身法、攻防招法、及较技之对方的种种关系变化之根源,在于指法的变化运用。
⑨、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四种手指的用法之外,就为单独指法的用法为“独指”;单独手法用法的“独手”法了。如大拇指为主指、按指。
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如食指为旋指,指肚上旋为顺缠,指肚下旋为逆缠;指挥剑器运行的手指,故名之曰“剑指”;上可辅佐拇指以建功,下可辅佐中指以定位,又名之曰“佐指”;其运用乃轻灵之粘法为特长,故而名之曰“粘指”。
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中指之位,五指正中心、为手法枢机,故名之曰“心指”;上和母、食指之意,下和无名、小指之用,故又名之曰“合指”;勾取而又最得力,故而名之曰“勾指”;擦脂抹粉、抹眉点眼其最长,故又名之曰“抹指”。
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无名指的功能较为全面,故名之曰“全指”;其形如环可代勾而用,故名之曰“环指”;上可代中指如勾之用,下可代小指如挂指用,故名之曰“代指;其性属金,扣人腕部如拷人不易脱出,故而名之曰“扣指”。
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小指常常辅助无名指的“扣、环指”之功能,故名之曰“帮指、补指”,其能掏耳屎、挠痒痒,故名之曰“媚指”,其能勾挂对方的挂劲浑厚,其它手指皆不如也,故名之曰“挂指”。
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方亦不易为也:上述种种指法之名称,知之者容易,有片刻功夫就可以背会了;然种种指法能在较技中运用自如而有效果,可就困难的多了。虽然得到口传秘诀、身授窍要之真谛,亦不是容易的掌握技法内容。这须要不断实践的反复印证,方能有所真得。
⑩、其次,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亮翅掌”:其次还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亮翅掌。
“四闭指”、“抝步指”、“弯弓指”、“穿梭指”:
“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虎手”:
“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⑴、在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措矣!因其粘、黏、连、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在其次,步随身换,不出进、退、顾、盼、定五行步法的规矩范围则变化无失,而有见境生情的及时应变的措施矣!因为实施粘连黏随的方法,乃是舍己从人的无为法式,身随步乃达到自动化的转换能力。只要五行步法运行的得当,身形脚势处于自然而然的能力中,又何必顾虑些许之不关大体的小毛病呢?
通过熟读两篇引文的论述,对于“手之指口诀”的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会更为清楚明白细腻的多了。眼之口诀 两眼圆睁若朗星,头端审视更分明。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瞄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临场对敌人难进,全在双眸一团神。
【题名解】诀言:“拳有百法,以眼为纲。”故而,习拳炼艺皆讲究“眼”法功能作用的。八卦掌拳法的修炼、至用亦不例外。故而有“眼之口诀”乃是自然的,就要认真的修炼“眼”法内容获得“眼”的种种功夫以为用,才是正道!【注解】①、两眼圆睁若朗星,头端审视更分明。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
素有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所静养,眼中青白分明,如水澄月朗。眼光平出,不偏无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目无停碍也。此乃眼睁睁若朗星之精义尔。
二人对手较技,目不旁视,分的清对手“明来暗去”之门路。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眼疾,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敌则防护严密,无傲气则气平形安,无形则变化神速也。皆因“头端审视更分明”也。乃此句歌诀之精义,即目不旁视,神光四射,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尔,未战已先胜人一筹。
诀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探敌之动静的方法也。只有眼功之神光照彻,才能上下左右前后六路照顾的到,这要眼光疾如闪电才能扑捉到对手攻防动变瞬间微妙的虚实之信息,才能避实击虚的招法疾如闪电。此乃“以听探用顺化”的写照。正是“眼清明,则手出疾如闪电”之谓也。之所以身法能伸缩吞吐翻来覆去的旋转变化如车轮一般而能与对手周旋,继尔战胜对手,皆因眼功的审视有先之明。诀言:“起伏进退,得先者王”。其中“得先”的两个内容,就是先知于人和先机于人。而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可知,先知于人,才是战胜对手的先决条件,否则,自身攻防机制不能得以正常发挥。眼直者,可有一眼罩三关的功能:上罩印堂,知敌神机;中罩喉咙,可知敌从左右取势;下罩肚脐,能知敌进退。眼灵者,具备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所谓一目了然者,此也!由此可知,眼功的先知于人的功夫。在练拳中亦是不容忽视了。此正是诀言“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这两句强调了这一点的精义耳。
②、瞄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临场对敌人难进,全在双眸一团神:
此乃用眼之“盼七星”的方法,即用清白眼法觑伺瞄定对手的身法、手法、脚法的七星部位,正是“一眼照三关”的功夫之精义,这样可知对手来势之机会,揣度对手之短长,方能偏闪腾挪及时避实而击其虚,机快如神,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妙。又一次申明自身攻防机制乃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的“以静用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的法则之科学性。统而观之,各门派、拳种,无不是如此之练、用的。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共性之所在也。这正是诀言“瞄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两句的精义。
神足俨然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和颜悦色,内隐明鉴,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眼功如此,临场对敌,对手当然难于侵进入盘实施杀手了。不独攻防机制势正招圆,圆机活法,伏机待动,首在眼神清明,能“一眼照三关”而知对手之湍倪。此正诀言“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之句的精义。【译文】素有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所静养,眼中青白分明,如水澄月朗。眼光平出,不偏无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目无停碍也。此乃眼睁睁若朗星之精义尔。
二人对手较技,目不旁视,分的清对手“明来暗去”之门路。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眼疾,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敌则防护严密,无傲气则气平形安,无形则变化神速也。皆因“头端审视更分明”也。乃此句歌诀之精义,即目不旁视,神光四射,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尔,未战已先胜人一筹。
诀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探敌之动静的方法也。只有眼功之神光照彻,才能上下左右前后六路照顾的到,这要眼光疾如闪电才能扑捉到对手攻防动变瞬间微妙的虚实之信息,才能避实击虚的招法疾如闪电。此乃“以听探用顺化”的写照。正是“眼清明,则手出疾如闪电”之谓也。之所以身法能伸缩吞吐翻来覆去的旋转变化如车轮一般而能与对手周旋,继尔战胜对手,皆因眼功的审视有先之明。诀言:“起伏进退,得先者王”。其中“得先”的两个内容,就是先知于人和先机于人。而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可知,先知于人,才是战胜对手的先决条件,否则,自身攻防机制不能得以正常发挥。眼直者,可有一眼罩三关的功能:上罩印堂,知敌神机;中罩喉咙,可知敌从左右取势;下罩肚脐,能知敌进退。眼灵者,具备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所谓一目了然者,此也!由此可知,眼功的先知于人的功夫。在练拳中亦是不容忽视了。此正是诀言“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这两句强调了这一点的精义耳。
此乃用眼之“盼七星”的方法,即用清白眼法觑伺瞄定对手的身法、手法、脚法的七星部位,正是“一眼照三关”的功夫之精义,这样可知对手来势之机会,揣度对手之短长,方能偏闪腾挪及时避实而击其虚,机快如神,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妙。又一次申明自身攻防机制乃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的“以静用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的法则之科学性。统而观之,各门派、拳种,无不是如此之练、用的。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共性之所在也。这正是诀言“瞄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两句的精义。
神足俨然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和颜悦色,内隐明鉴,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眼功如此,临场对敌,对手当然难于侵进入盘实施杀手了。不独攻防机制势正招圆,圆机活法,伏机待动,首在眼神清明,能“一眼照三关”而知对手之阴阳、动静、刚柔、方圆、虚实、攻防变化的端倪。此正诀言“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之句的精义。【点评】有关眼功的修炼、功能作用,前贤多有论述,而论述最为周详全面细致者当说《浑元剑经·炼眼解》一文为首,故而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炼眼二十八法解二十八法歌决灵活平直寸分清,团威准猝急开明。舒和骄慢休形色,诳诈随流注宰精。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寸者,乃酌其神式器(用)与身之灵否,当用分、寸、毫、厘,四者之力;使用何等力量制他,为得其宜也。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变之权也。
清者,眼光清白,忌昏散。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舒者,临阵不屈也。
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休者,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也。
形者,临阵不改常形,不因乱而神摇也。
诳者,引其入境,以计胜也。
诈者,防己之害、察彼之病。若诈之,伊坦然,切勿妄动也。反是者,可取也。更有诈之假动者,形式虽动,而神意安舒,此等必三诈之,虚实自见也。
随者,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
流者,目圆朗无缺欠者也。工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
注者,神光普照、遐迩不遗也。
宰者,视有准处,身不轻动也。
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题名解】眼乃神之窗,知觉的首要之官,眼明则神明,俗云“心明眼亮”就说的是眼亮则心明,一切事物才能洞察无误。眼为见性、见之不明,则行之必误。故在“六打”中,首要是“一打眼”,可知“眼功”的重要性了。各门古传练眼之法,皆有妙处,然不外三法:一是内功法的“返观内视”;二是“注视动静之物”练眼神、眼力之法;三是“攻防之中如何用眼之法。”三法相互为用,则眼功可成矣!但练必知养。只有“养眼”才是无为之上法。此乃妙诀。然此经文用二十八个字分别将练眼之法、眼功之利、运用之奇妙,阐述得条理清晰,详且细矣!乃习拳者必知之内容。眼功:讲求“法眼”。即按传统手战之道的需求,依一定法式而修炼出的适合手战之用的眼功,名为“法眼”。而传统手战之道的“法眼”名为“照眼”或“罩眼”。此“照眼”具备一见便知分晓。此经文所言的“青白眼”就是“照眼”的法眼功夫,即“敌未动,而我先知之,一目了然,便可应变通权。”此中“一目了然”,就是“一清二白”之见性的“法眼”。而使敌望而生畏的“法眼”乃具“神光之眼功”了。然此乃“法眼”的更高一层之眼功了。但眼功是与全身功夫成正比的,这点一定要知道,才能自身手战之道功夫全面提高。否则,又会误入歧途了。明白了上述之论,我们再分别阐述炼眼中的二十八个字之精义,便可知其精妙之论了。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阐释:
首先讲眼的“灵”,何为眼灵?眼之审时度势之视有先见之明,见对手而知其虚实,便知对手未发之招如何发,发如何招,也知悉对手将发之招的用意何在。此即敌未动,而我先知之,一目了然,便可应变通权而致胜了。此即“静以待动有上法”之拳诀的精义。有此眼功之灵,对阵较技何患不能战胜对手呢!可知“灵”字乃眼功的集中之体现。而一“灵”字,显示了“神”之功用。故“神灵”常合在一起,表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功能状态。此练眼条目以“灵”字涵盖了其它二十七个字的眼功之内容,故求其它二十七字的眼功中,皆含“灵”字功在其中,此点不可不知。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阐释:
不呆不痴,眼要常转,即上下左右环周运转,或左向右转,或右向左转,眼球动转活而不呆痴,久而眼球灵活动转无滞,则眼神四顾周全,眼球常转,健眼之法,则眼内神水澄清,如月朗照高空之象,眼之燥火自去,则青者青,白则白,目中清朗,视物自会不疏忽不失误了。此言“活”眼之法。打拳凭眼,眼到手到,拳拳有神,但视主手方向。此乃打拳时的练眼活之法,不可忽视之。眼活,乃眼灵之基也,故继灵之后首言“活”字,乃顺序也。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阐释:
前论眼环周动转之活的练法及其妙处。动极则静,此又论“平”法,何谓平?眼光平出,不偏不倚,如露含珠,一片天然之机势。这正是“美目盼兮”之描述。眼之美视,平直而正,光和悦而刚毅。如果左右斜视,上斜视、下斜视,则不为美目盼兮之意。眼乃心之窗,美目视人,则心正待人;斜视视人,则心亦不正。故如何“视”人之眼,亦可知人心迹。故拳法中之“照眼”乃美目之视。就是在较技中的“左顾右盼”之视,亦是平直之正视。这一点在拳诀:“头如顶千斤,颈若搬树转”中说得很明白了,即头端面正眼勿闲。只有颈转头正之动,才能做好“左顾右盼”之平直正视,方不会产生斜视之劣象。眼正则心正。拳诀云:要想拳法好,三正里面找。即头正、身正、心正之三正。而头正、心正,则眼自正。而眼正,亦表明头正、心正。乃自身攻防动静的天然机制之理法。
眼光平出、不偏不倚、则眼肌松静自然,如露含珠。露水珠被光一照,则珠光四射。以喻眼光平出,则光芒四射,方能周而知之。此正“照眼”之写照。此乃用眼的天然之机制的道理。只有眼光平出,光芒四射而能周知,才不会发生目光停滞,或产生视物之阻碍。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阐释:
平直本来不分,今以平为美目盼兮之视,言环而周之的“照眼”功夫。又细化出用眼审机度势之法,名“直”,即“直视何处的方法”。即在眼光平出的法则下,应有上视对手眉间;中视对手脖颈;下视对手带脉。的三个关键的直视之法。
又分别论述了:上视对手眉间,因此处关乎到胜负之机势。中视对手脖颈,因此处关乎到对手横斜、起伏之枢机。下视对手带脉,因此处关乎到对手引诳诱诈、跳跃之机。故要求直视此三处关键的方法,熟看清楚明白,方为妥善处理战事之根基,下面分析其道理。
“上关胜负之机。”因“一线杀机在眉间”。眉间:印堂穴至神庭穴之间,为“天眼”。神机由此而出入。古拳论歌诀云: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撮振脾气,眉蹙晴注肾中寻。此歌诀中就将五脏、五官与眉间乃神之出入的关系阐发得清清楚楚了。故此经所论“眉间”,乃关乎胜负之机的重要部位,自然要直视对手眉间了。而眉间又含对手之眼神的动态。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对手的强与弱,气之邪正,或善或恶,还是奸、是诈,皆从眼神、眼之动态,神光之清浊,可分辨得一清二楚的。
如和颜悦色、神光照人,正视而又无畏,具威严之光芒,肯定是正义之强者。如果晴光浑浊,神光晦暗,必定是软弱之人了。如目光闪烁不定,神光露凶芒,那可能就是不善之奸猾、邪恶之徒;如再有贪婪之色象,定是奸诈之徒了。平常人可以由此分之,就是较技动手亦可以由此而能分辨得出。再有由其攻防招法之变化看其眼神,亦可判断得出其所欲动之机势。如欲左动者,其眼先左视,而其眼光左斜,右侧自见空虚,欲上动者,其先上视,则眼下自见空虚。简约而言之,或前进后退,或起或伏,或攻或守,欲刚欲弱,或奇或正,皆可从其眼神之动态观察到而知之。这样眼神的斜视妄动,乃一般习拳者的通病。如能“眼光平出直射的照眼”乃眼之灵者也,能融化“灵、活、平、直,”诸法如一之“照眼”者,乃眼功入妙之境矣!由此可知:“上关胜负之机”的涵义深矣!
“中关看横斜、起伏之枢。”中看齐项。《内功真经·纳卦经》云:“头顶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头项统乾之体:乃一身之总领,有元之意;提一身气血,有亨之义;宜随敌宛转,不宜直而无致,有利之义;宜健正高起,不宜歪斜倾倒,有贞之义”。《少林拳经》云:“头如顶千斤,颈似搬树转”。此两段文字,皆表明“颈项”乃攻防动变转化之机枢的作用。胜者握“枢”。“枢得环中,应变无穷”。可知“中视齐项”乃视“枢”得“枢”握“枢”之法,观其项便可知对手的“横斜、曲直、腰腿、手肘、起伏”诸变化了。而在《心会论》中又论曰:“喉头为第二主宰,手指为第二宾辅”。同样的证明了中看齐项,是看横斜、起伏之枢的重要作用。
  “下关看其引诈之变,跳跃之机。”下看对手之肚脐、带脉一线,便可知其是否“引诱、诳诈”之变化,和其欲跳跃式跳跃之动机为何。带脉一线乃步法之官长。步法者,载身进退之舟车。如其实手实招,则手进身进步亦进;如其虚招,手退身退步亦退。此两者进退无诈无诳。如其手法退而引化,可腰下步法暗进、偷进,此用手法乃引诈诳也。知其引诳,可先预而防之。此其一也。如人欲跳跃,必先带脉下沉而作势,此乃人之跳跃之机制也,故能知其欲跳跃也。
“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三视之部位的利害关系已经论明白了。练时着意之处有了方法,可熟看而后知道得清楚明白,方可至用。练时可分三视之法。然运用时则“照眼”观定,“一视同仁”此之意也。那还有三视之分呀!即“直视三关同见”,乃眼功“直视”之入妙功夫得矣!此照眼之法,古名曰:“豹眼环视”。
寸者,乃酌其神式器(用)与身之灵否,当用分、寸、毫、厘,四者之力;使用何等力量制他,为得其宜也。
阐释:
此寸者,乃用眼之术语,即“寸量”的意思。用眼寸量对方,即用眼观察对方要有一定的已知标准来衡量。名之为“寸量”。即估计对手的方方面面,谓之“寸量”。又是判断的意思。是决定自己行动的关键内容之一。
故其有“酌其神”之说法,酌者,斟酌也,即“寸量”也,乃用眼神斟酌而寸量对手的神之清浊,可判断其功夫之强弱。同时亦斟酌其“式”之严谨否。再斟酌寸量对手所使用之器械之长短、软硬,与其神、式相符否。便可判断其运使此器械争斗的技术、功夫之浅、深了。再通过眼的观察、寸量其身态,便可知其灵、拙否。此乃通过眼观的“审人度势”之能力。有了此“审人度势”之预见,动手较技时便可知当用“寸、分、毫、厘”何种动变劲势与之较斗了。运使何种动变劲力可以致胜了。当然,在动手较技中还要用“听探的良知”之实际感知的情况做到及时的调整,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此乃“方得其宜也”。可知“寸者”,乃“观人料势、审人度势”之法。只有实战经验丰富者,方能用必得宜。但初修者从此而练去,必是成功之良途。然此“寸者”亦未出“灵者”之“审视有先见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的精义。可知“灵”者必是全然具备之意了。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变之权也。
阐释:
此“分”者,是分开、分辨出之“分”。即分别出彼、己之意也。拳诀曰:“拳打两不知”。即拳打的是不知彼、不知己的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故曰:二人对手较技,首先要分辨清楚、认识明白攻防来去之门和道路。如果门不清、路不明,动手较技也是瞎打糊涂斗。依传统手战之道的“门”法说,有三门法说:手为天门、外门;肘为人门、二门;肩为地门、三门。此乃纵深的三门法说。还有:手臂上为上门;手臂下为下门;双手臂内为内门;双手臂外为外门。此乃横平面的上下内外四门法。而纵深的三门和横平面的四门,共计为立体的“七门法”。门者,攻防进退之关卡、道路。故有拳诀:“拳从口出,又从口入”。此“口”字,乃“门洞口”之意也。“破门而入”之诀,说的就是这层道理。然会用门法者,门门为奇兵之用,门门伏兵而能致胜。故知:为门者,又是奇兵也。故经文云:二人对手较技,要分清楚彼己的攻守之门、进退之道路,更清楚更明白,要了如指掌。谁的身法变化更灵活通变无形无象;这也可以从“神光”的明与晦,分辨出“彼己”之强弱了。以及攻防变化的迟慢、疾速,谁的恰当。彼、己双方谁的欺诈、引诱功夫运用得更加隐蔽,能让对手神不知鬼不觉。此皆可通过“审人度势”之能力而一目了然。观之洞悉准确,以为应变之时的权衡之用,战胜对手乃必然的了。
从这段论述中,阐明了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以静用动”为基本法则的宗旨了。
清者,眼光清白,忌昏散。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
阐释:
以“清”字立论,取清明立意。眼光清白,有两义:一曰:眼睛本体,白者白、青者青,此青白眼也。此乃身体健康、神清气爽之象。如白者昏黄,青者白茫,乃湿热熏蒸,神昏气浊之象。一曰:眼功,法眼者,则视之一清二白,即眼之灵者,又名“青白眼”。行家之眼功者也。昏散者,非法眼也。视如不见,谓之昏散。
而“青白眼”之“法眼”,“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此一问,说明“法眼”的“眼光清白”是通过内功修炼法而来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系列功法的修炼而成的。此言的确。因内功修炼,返观内视,眼神随意气运转,久则灵活无比,眼睛得真气润养,则浊自返清矣!故知“素有静工”之结论,最恰当不过了。然动手较技的“审人度势”之“法眼”尚需在“喂手”“盘较”“实战”中方可成之,这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阐释:
团者,内外如一,相互为用。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谓之“团”。即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之团聚如一。精神凝聚者,气血如一之意尔。继之而言,乃“气形如一”。如以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用来论,乃“知能”如一也。
展转如心:拳论云:“拳由心生,捶由意发”。此乃攻防招法展转变化,皆由心出之。此心者,即以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的法身道体尔
精定神稳:则应对突然变化出自于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自然而然之反映。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用的能力,乃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本能,必经过后天的有关学力修为而完善之。精定则虚,神稳则灵,自身松静虚灵,则应对猝然之变化,出自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之相互为用的自身自然之机制。随遇而安,如处在无事之中一样。此乃“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的无上艺境了。
无怯则神圆:怯者,恐惧、畏惧。神圆,神智圆满周至,神化无形亦无遗漏。即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谓之神圆。神化之功德圆满也,在“知、能”上讲。无怯则神圆,是说修炼时无有畏惧之心,精亦求精,则功德必至神圆无亏。然用时乃“神圆则无怯”了。“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何怯之有?但其仍有所不为,即不妄为。只是“无为”。即只执“不先物为”,而又能“因物之所为”。自然应无不当。此乃“无怯则神圆”的练、用之“顺逆”观法。
无轻则防密:没有轻视对方的心态,没有轻举妄动的行为,则自然防备严谨,防守严密,是为戒备森严。如何做到不轻视对方,既不把对手看作高手,又不把对手看作低手。则既不轻视对手,又不高看对手。只有“因其所为而为”自然不会轻举妄动。则自己防备严谨,防守严密,戒备森严,是不防之防、不备之备,自然也就不密自密,不严自严了。
无傲蛮则气平:人应有傲骨,不应有傲气。傲骨使人自强而有能力。傲气只能败事。傲骨则沉实稳健;傲气则轻浮无根。故无傲心自然心平气和,自然不会蛮干了。则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用的能力,纯真自然达到功能最佳的状态了。
无形则变速:此乃无形胜有形之结论。有形则有破,无形则无破,有形受三维空间限制,无形则不受三维空间左右,其速变的变速之疾,不可言语道之,只能以“无形则变速”言之。谚云:“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有形有质都是幻,功到无形始见真”;“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无形无象,无极境”;“变化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皆言“无形”之妙。无形,何止变速一功?种种妙处不可言说,心知体会,方可明之。此无形之真功,乃指自己的法身道之体而言,其无形无象但有物尔!其存在是“虚无中之妙有”的状态。
此以“团”者,而言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之“无形道体”的神化之功的艺境。具备“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必然能有“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之艺境了。此乃第一意义也。
又以“怯则神亏”、“轻敌失防”“骄兵必败”、“有形则滞”的练家四病为例。申明无形之道体的神化之功德,圆满的修炼之注意事项。要做到“无怯、无轻、无傲、无形”,也就是“团”的艺境了。因为“怯、轻、傲”皆可从“眼神”中,形态上,观察的到。只有“敛锐含光”、“浑之如朴”,才是真人不露象的“团”者,只有这样的“团”者之功德艺境,才能做到:“神圆之无怯,防密之无轻,气平之无傲,变速之无形”。故人不可望而能知之,因其无形。动之亦是,故无敌于天下。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阐释:
积神则威自生,神足则威严自然具备,流露于眼,眼神则具备威严之光芒,此光芒可慑人,威震敌人心胆。此乃正气凛然之象,非故作神头鬼脸装模作样之辈可比。
“神能御乱”者何?即“神以知来”的听探之良知不遗;“智以藏往”的顺化之良能无失。故能御乱而致胜。因其使人无隙可乘,无可利用之处。此乃“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的神化之功德所至神明艺境之描述尔。然能如此,首在“眼之见性”“心之勇性”,心明眼亮之所能为也。可知此“威”字之涵义了。然无耳之灵性,又不能之,可知矣!身心空灵而气充者,自然能生威。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阐释:
准,乃“天地六法度,天绳、地准、春规、秋矩、夏衡、冬权”之“地准”也。准者,均匀停当,无过无不及尔。
因为“视”之明,知其所来,知其所来的方位、角度、速度、招法长短及力度、虚实。不为其外象所迷。故能顺随转换变化而往之,得隙用势,或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或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之。无不随手奏效,能于此者,是为“不迷当局”。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能置身当局左右逢源而不迷者,在传统手战之道中乃“文体成、武用精”者能之,乃“身剑皆完”者所能之。
只有攻防艺境达到“无过不及、恰当确好,丝毫无差”时,方得准之妙用也。即至“虚灵之妙境”矣!虚灵之妙境乃能具备劲势均匀之用,即迎送往来可不撄人之力。关键在一“视”字,可知,只有具备听探之良知方能有顺化之良能的至用,而两者又能相互为用如一的天衣无缝,就是真功夫。“当局者不迷”者,此也。不单眼之视也,乃心法之听探之良知也。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阐释:
猝,乃突然,出乎意料之谓矣!二目含光,乃照眼的功夫,有此照眼之功夫,对于对手的血气之勇,可归为用“空”用“化”就可以了。就可以应对其突然的变化了。
  然能达到二目含光的“照眼”功夫艺境,必须将自身的“血气之勇”,皆归到德义之勇的“全体透空”,有形化归无形的“虚灵妙境”方可能成之。说明,只有二目含光的血气之勇,还不能迎对对手的“猝然”变化。必须皆为空化的虚灵妙境之时,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应对对手的猝然变化而自如。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阐释:
眼乃心之窗,心到眼到,眼到手到。交手较技,“心之所在力随往”。目光闪急,如线穿空,眼到心到手到、剑亦到,剑可穿透重(音虫)甲,其力源于“眼”之领也。拳到对手跌出,其力源于“眼”之领也。故有“打拳看眼,眼到手到,打人自妙”;“手到眼不到,打上亦无效”的种种说法。所谓“得心应手”其中亦有“眼之神”的运用。“打拳没眼,自先处险。”可知“急”者,乃眼之用法说。眼光视物疾快谓之“急”。正所谓一目了然者也。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阐释:
此乃讲“审势度人”之法眼而说的。未动手之前,先看对手何种兵器,何门功夫技能,可由其身手步法及亮架之式便可知之。自己揣度当用何法制他。此乃“审人度势”之视法。可做到未动手先知彼,即心中有数,方可有备而战。当然,这种“审人度势”的一目了然之功夫,非实战阅历丰富,历练老到,方能用之无差。但是,初习拳者,必须从此处用心入手,点滴积累,方能最终功成。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阐释:
明白对手的根底来由,皆来自于对手的表现,再详细了解对手性情之喜好、忌讳,好取其性情偏激之弱处,而为我所利用,以取得对手突然变化的忙乱中的失准则之机势。如狂傲之人,骄其心;性情暴烈之人,激怒之;缓者,急招快打以惊之;心细者,虚惊实取,交互为用,使之生疑,变通以取之;怯弱者,轻沉快慢以惊吓之,再加吐气开声法效果更加。一切之法皆为突然变化使其忙乱而失机势。亦可以针对对手好大喜功,以顺随法击之。手战之道争胜负,故除攻防招法外,一切心理战法皆可选而用之。此乃攻心者上也。
舒者,临阵不屈也。
阐释:
此舒者之临阵不屈,非精神上宁死不屈的奋勇向前的意思。乃功夫上的“松开我劲勿使屈”的不撄人之力的均匀之功夫也。舒,舒展而均匀,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如此者,方能“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只有这样,才能没有“屈服点”,才能不受他人之力所控制。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此乃是“舒”之本义。也是临阵不屈的“不屈”之精义尔。正如歌诀所言: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力使蓄。松开我劲勿使屈,发人腰脚认端的。《武氏太极拳谱·撒放秘诀》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阐释:谚云:“和颜悦色真刚毅”。而“和”字,乃“中和之道”所致,中和之“中”乃“虚”也,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亦“虚”也。“道”之无形无象,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此即是对“中”之“虚”也的描述。为何如此说,因健顺参半的柔外刚中,故知“中”乃“虚”象,但有。守住此虚无中之妙“有”便是“守中”。“中和”之“和”乃“灵”也。老子曰: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灵”之因者此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虚则灵”此也。
  然“中和”之道,乃“健顺参半”的内气、外形之“柔外刚中”的精义。必须“截长补短”,方能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柔外刚中以致“中和”,即“意气君来骨肉臣”,才能内外中和,致“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进一步致“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只有至此两种艺境,因用力日久,质而弥光。内明而外无贪欲矣!内隐明鉴,与道合一。故外无贪心。只有“不先物为”的“依事物而为”的“无为”,则“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也就做到了,故无贪。能有“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不为”的艺境。其内外自然平和,此乃“和容悦色”之因源尔。
 然此“和”者所言之“眼”功,乃明道道明之“法眼”也。可知此经文所言的“练眼”乃自身的内外一切之明鉴的“知能”。这一功能以“眼”代之而论述出来的。明此意思,方能通解此二十八字“练眼”的精义。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阐释:
此“骄”字,乃“骄”敌之法。如何方能使对手“骄”之,简单的很:我无有常人所说的目光威射、横眉立目之象,身体亦不威武雄壮,只有平常人的我无所能的普通之外象。这样,对手易生骄狂之气而自以为胜我乃轻而易举之事。此乃我之和容悦色、内隐明鉴而外无贪心所致也。正是老子所云:“被褐怀玉、返朴归真”之象。故我能“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亦不难了”。此正是“便可随其骄可以胜之”的方法。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阐释:
慢,是疏慢其心的方法。其方法是“无形”。此“无形”是“无能之形”。即“能亦示之无能”之形;能进示之不能进;能守示之不能守;能击示之不能击;能退示之不能退;用近示之远,用远示之近,等等。皆为“无形示之”的方法。此法施出,对手必然认为我无能,随即对手的疏忽怠慢之心遂起,其疏忽怠慢之心一起,则攻防招式变化转换也就出现种种可乘之机、可借之势、可攻之隙。皆为我所能借用而胜之了。
休者,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也。
阐释:
此“休”者,乃休养生息之“休”。传统手战之道是休养生息之道。不单指练法和目的而说,就是在用于攻防之中,亦很讲求“休养生息”之道的。之所以说“最节能”者,就是指此“休养之息”而言的。为说明此点,下面具体分析:
自身则“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这样自身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分工明确,统一为用。此乃最节能之机体,最充分发挥攻防机制之机能的。
用时,亦是顺随为法,逢强智取的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遇弱力擒的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就是休养生息运用自身攻防机制的节能之法式。
拳诀云:“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表明了“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即何处发生了问题,就在何处顺势解决了。不顶撞、不抗争、不转移、不回避、不遗留任何问题,迅速解决。此乃最节能之法。此乃体现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战术思想。
然能于传统手战之道的攻防艺境,达到此种艺境,非“神光照彻”又不可能之。既只有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方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此“神光照彻”乃听探之良知的综合功能之又一说法。此乃“道心知”的“法眼”尔。心藏神,可知此心乃“道心”尔。“道心”乃“听探之良知”功能的“名”也。由此亦可知此“练眼”条目中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眼睛”见示之功能的范畴而达到一切“觉知”功能的内容了。故知:只有“神光照彻”的“道心”知时,即“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最恰当、最合理的运用自身之攻防机制的具体部位,发挥最佳效果。亦即自身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节转轮防,生生不息之用,而又能处处“休养生息”。
此“休”者,说明了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就是最合理运用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方法,这才是最节能的“休养生息”的方法,乃传统手战之道的特点。【原文】形者,临阵不改常形,不因乱而神摇也。
阐释:
拳必示形,拳以形见,就是攻防之形态。然就“拳形”而言,拳形则有定无定在人自用为法则,有定,是说任何攻防之拳形皆有一定之规矩。此乃拳形之常规,即常规之形。无定,是说攻防之用时,见境生情,顺随为法,没有事先约定之拳形的形态。而此无约定之拳形的形态,皆见景生情随彼而出之,故简曰:“无常形”。但此“无常形”的拳形之形态,每形每式每态皆有内外一定之规矩,又是定而不可移的。这就是“临阵不改常形”的精义。
攻防招法的实施,随颠则颠,随狂则狂,虽现“无常形”之状态,好似乱飞如蝶舞。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以静用动、动中亦静”的攻防机体的规矩不变、不乱,攻防机制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法则之神明艺境、神化之功的运用,却是不会动摇的。此乃老子所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之精义的体现,即“不因乱而神摇也”的精义。也是“始终如一”的“虚实相须,内外一以贯之”之解释。又是“一本万殊,万殊而归于一本”的“体、用”之关系明确表达。
诳者,引其入境,以计胜也。
阐释:
能运用“诳”者,必内隐明鉴,知彼知己,洞观全局,不迷当局。使用诳诈,而对手不知为诳诈。此乃不谋之谋,方能引其入到挨击受制之境地而其又神不能知,鬼不能觉。此乃以计胜之技法。能用此法而必中,乃对手“内无明鉴,外有贪心”所致也。故知此“诳”者,乃内明之艺境也。即“神光照彻,知彼知己”的功夫艺境。然必知“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乃为上法。故拳诀有:“八锋不挠,随颠随狂”的说法,可为之此论的证明了。
诈者,防己之害、察彼之病。若诈之,伊坦然,切勿妄动也。反是者,可取也。更有诈之假动者,形式虽动,而神意安舒,此等必三诈之,虚实自见也。
阐释:
诳与诈,乃“虚实实虚”之法。全在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技法中体现。攻防招法的运用,有“虚惊”之法,即虚招诱敌上当的引手或攻其必救的惊吓之快招;有“实取”之法,即杀手招,施用拿、打、踢、摔而有实效的攻击手段。然“虚惊和实取”的招法之运用以“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为法则。如“虚惊”招法施出,对手不应,则变为实取而用;如“实取”招法,对手应变预防在先,则变为虚惊之施,自可随机应变。故前贤云:虚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乃得施招用手、用手施招见境生情的“虚实变化”之精髓矣!
明白施诳用诈之方法的精髓,可有两点实战中的意义。一是可防自己被彼用诈之害;二是可用诳诈之法察知彼病之所在,便可一鼓作气而胜之。有此两种益处,能不精心研究攻防技法的施诳用诈之招数吗?此亦道也!
较斗中若施用“诈”术,可对手神态坦然,切勿妄动妄施,因有被其将计就计而利用的可能,施诈妄动,反倒成被动局面,肯定于己不利。如果对手骄狂、暴躁、神昏、眼拙,形态破绽百出,巧用施诳用诈之策略便可轻易取之而能速胜。
更有施诈用诳,对手形式虽动,亦是虚应之假动,但神意安舒,形态坦然,逢此对手,必连续施用诳诈之手段,如“引手、佯攻虚晃、攻其必救”的三诈连施,彼必不知真假而虚实自现,便可避其实,攻其虚,将其击败而制胜了。
  然能施用诳诈之手段,必须具备“审人度势、神机料势”之知能,方可用之奏效,故将此列入“练眼”条目中,自有其道理存焉!
随者,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
阐释:
“意在人先、形随其后”,本传统手战之道施招用手、用手施招的基本方法准则。此乃本着“道生万物、不主宰万物,顺随以成之”,乃道的法则。这样,就有内察对手之神,外视对手之形的“视察”之法式了。此视察内外之法式通称为听探之良知。而“形随其后”的法式统称为顺化之良能。这样,以听探用顺化的基本法则确立了,这就是“以静用动”的基本法则之来源。乃同于兵法“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法式。
故顺“随”一法的确立,才提出“随其神”,为技击法则之核心,即“不撄人之力”而又不改变对手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意图。在《少林拳经》中以“精神为之掀开”来论述的;太极拳门李亦畲说:“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其中“我不动彼丝毫”就是“随其神”的“不改变对手意图”之描述。而这种方法,王宗岳在《太极拳论》的描写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清楚地阐明了不撄人之力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以此方法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就能体现出:“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浑身无处不弹簧”的艺境。也正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太极”之攻防功夫艺境的说法的来源之出处。故有:“拳有万法皆是假,惟有顺随一法真”的总结之说法的。
上言“随其神”,然在顺随之法中,必要落实到对手的拳形之上。其神落实在其外形上的时候,每一拳形的攻防之劲势、力向,都会自然地产生力头、力尾,对手的力头为劲势之力的最强点,而延外形的力头之相反方向的部位为力尾,是对手劲势之力的弱点。对手劲势之力的最强点之运动方向,为“向”。相对的对手之力尾部位为“背”。此乃“背、向”的基本分法。也就是“力头、力尾”的分法。这样“让力头、打力尾”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确立了。“向、背”分明了。
“心之所在力随往”。己是这样、彼亦是这样。故“背、向”问题就自然出现了。“背、向”是自身攻防动静变化之机制必然出现的现象。这样就有了“避实击虚”的“让力头、打力尾”的节能之技术方法、准则出现了。
而顺“随其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让力头、打力尾”施招用手、用手施招之节能省力的攻防制胜的效果。而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顺“随其神”才能以己背向变化的攻防之机制的“向”的锋刃,扑捉到对手背向变化之机制的“背”势之机的“空隙”,实现“打力尾”的重击对手的制胜目的。
然在顺“随其神”的“让力头、打力尾”的方法中,又有“顺逆”法的分别。即“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法,如按“背、向”论,此乃“打背”法。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法,如按“背、向”论,此乃“打向”法。因其势强,故以“让力头打力尾”法胜之;因其势弱,故以“迎头痛击的打向”法胜之。此即见景生情的“逢强智取,遇弱力擒”千古不变的法则。施招用手,攻防技法之实施无有出此范围者也。
这样,“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的一切内容也就通解了,然能完成此之用,必“神光照彻”。则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生生不息,诸法皆可随势而能用之,自然可为神手艺境了。可知:前贤借“随”字而言“神光照彻”之“心眼”法,即“神光照彻”的无上法。
流者,目圆朗无缺欠者也。工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
阐释:
此“流”字,乃“审视流光”之流。神光照彻,如日当空,如月在天,一览无遗,彼此皆洞明,此乃目光明朗周全之无缺欠者之意也。
而此时目之“神光”青苍,光芒闪烁,不威而威自生,故对手见之自生畏怯之心,因其不可测此之深浅。凡遇此样对手,多避而不敢轻易侵犯欺凌之。
然具此“神光”之目者,非在眼目也。经云:“积神则威生”。而内功法说:“炼气化神”。又说:“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可知:积气、炼气,即“抟气”。乃“生神”之法。气足则神明。神明者,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然眼目为心之窗。心藏神,神充者,目先显而现之。故眼目见“神光”,已是神气充足之景象。故知此时的功夫艺境已是“先天之神为体、用”之火候了。自然达到神明境界、神化之功的艺境了。此乃“另有一番气象”的说法之精义。能“审视流光”的“神光照彻”或“神光普照”之气象。说明乃真气充足之结果。即“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神充来于气足,神能完备在于“炼神还虚”,神能还空虚之体内。方具备“神光照彻”、“神光普照”之功能。故非单单为“眼目”之功也。乃内气之功夫的体现尔。于此可知:练拳不修炼内气的真实功夫,则不能“目光圆朗无缺欠者也”,乃自然的了。此乃“气象”之精义尔。正如诀言所云:“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用力日久,质而弥光”。
注者,神光普照、遐迩不遗也。
阐释:
注者,贯注、注视之意也。遐迩:远近也。神光普照的注视之“法眼”,即“照眼”,一览远近皆知而无遗漏也。只有此“照眼”方能做到“神窥其势、意觇其隙”,才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妙用。“照眼”之注视,乃“一览望三关,洞明无遗漏也”。此正是“神光普照”之精义。
宰者,视有准处,身不轻动也。
阐释:
此“宰”字,主宰之宰也。视有准处,乃言:听探之良知的知之准确无误,此为自身顺化动变之“主宰”也。“身不轻动也”,乃言顺化之良能为臣民之从属也。此乃表明自身攻防的“动静之机制”的“主从关系”的。攻防较技的基本法则是“以静用动”,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主从关系”为法则。
此“视”有准处,不单言目之“视”的,广泛地说,是讲“听探之良知”的功能的,此乃一身攻防动变之主宰,而此经文是以“目视”言之而已,因为目视可在不接触对手时便可一目了然了。故将此亦放在“练眼”条目中来一并论出了。这一点,在此二十八条中广泛地存在着,故不能视为单纯的“练眼”来看,涉及到的内容都要随文之意而阐发出来,方明前贤论“练眼”之精髓妙义。我正是依此涵义而阐释的。
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
阐释:
传统手战之道有论:“内外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自生妙”。内功者为精,外功者为粗。
内功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成,是谓“夙习功深,精化而升华,则结聚于目中”,再结合攻防至用的“眼功训练”,则目光近注不迷,远注不疲,而耐久注也。全在于“精华结聚”尔。
此精者,概括前面所言的二十七字之内容,即具灵者之“审视有先见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皆为“夙习功深、精华结聚”而成。说明自身之一切功夫,皆来源于自身的修炼方法之正确、功德之积累而成。体现了“有心练功、无意求功,功自出之”的“渐修顿悟”之练功法则。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此“精者”之精义亦在于兹。即在“三一一三”法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宗旨的体现中。小结阐释此“练眼”二十八字之内容后,感触颇深,题名“练眼”,是以修炼眼之功夫为核心,炼眼之法为展开,论述了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外功法”;内外功法的主从关系;动手较技的君臣主从法则;内主外从的机制;以及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的重要性;及兵不厌诈的方方面面的运诳使诈的方法、准则,和防止对手使诳用诈的化解之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修炼眼的注视之法,引伸到“听探之良知”的全部功能之内容的展现,在现今也是传统手战之道的精髓内容;难能可贵的是“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上乘境界之方法的机制,只用“披者,手腕肘肩,相应以动半身之力也。”一句话就阐发得相当确切而无遗漏,可知先贤见解之精辟了,语言表达的驾御之能力已自不凡了。不论从功法见解、语言运用之能力,皆为真才实学之巨匠,后人效法之真师也。此中妙义,非数语可能说清楚,通观阐释之文,其中精旨妙义,细读之便可自明。只言此数语,以为引人入境之言。佳境全凭自览之。
通观、熟读引文的内容,对于“眼之口诀”的内容精义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细腻的多了!身之口诀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如常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题名解】身法之口诀,顾名思义就是“身法体、用”规矩、法则也。少林拳门有“身法指要”歌诀一首,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身法指要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腰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字,势如跨马曳弓形。脚跟不浮身便稳,足指须蹻摆掉灵。手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衬臀齐行。反伸复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常如寡敌众,横冲直撞莫留停。【题名解】此身法指要,是指动手较技时的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广义之身法而说的。不是百会至会阴的狭义之身法。明白了这一点,就知其所指身法要点之诀窍何在了。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腰腿护阴。阐释:此句点明“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架站式,阴阳长短攻防手的劲力要前四后六均匀分的清楚。身法中正,腰要有下上两夺之势而竖直,便于柔行气的变化灵通圆活,为上下之枢纽;刚落点时的腰顶的鞭直刚发。步法为前后的疾步式,或丁八步式,皆要以前腿掩裆护好下阴。斜立足分丁八字,势如跨马曳弓形。阐释:侧身而立,又名斜立,亦名偏身,此为丁八步,即前脚直,脚尖略内扣;后脚横。前脚外侧与后脚后跟,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顺势法,前肩头与前足尖方向顺直,后肩头与后脚尖方向顺直,此乃顺步侧身而立的基本规矩。前后脚如跨马势乃说双脚有内勾之合劲,在意非力也。双脚劲力分配也是前四后六为均匀。双手之劲意,前手前推,后手后牵引,有如开弓射箭之形状。前面四句将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的基本站架姿势,劲意所用之要点,阐释明白了。此即总诀歌中的“舒形立势神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所述之精义。脚跟不浮身便稳,足指须蹻摆掉灵。阐释:即然是丁八步站势,那就会遵《交手法》所论:“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这样的步法自然脚跟不浮身法便稳健了。然步法转换身法时,也只足指跷起,足跟着地为中轴的里旋、外旋的摆动起来才最灵活。现在,太极拳门的套路中尚存有这种步法,此乃《易筋经·贯气诀》中所论的“洒蹬脚”的法式。手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衬臀齐行。阐释:前手之气根,在于后足跟之蹬,手为梢节,足为一身之根节。此说手足齐到方为真之精义的。手动足跟,有进法,有退法。而一势并非单独手足的动跟同进退。其中尚有手的根节之肩摧,人身中节的腰顶,腿足之根节的臀胯,也一齐同手足的进退而进退。而胯有逼胯以坚膝的攻击之用。即外胯鲤鱼打挺法。
此条是论“六进法”的,只从手、脚、肩、腰、臀的同进同退就论说的极为明白了。反伸复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阐释:攻防较技,何者为法?皆以他力取法,就是顺随为法则,避向击背的沾连粘随,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技术方法。随对手之伸我以缩应之,随对手收缩我以伸展应之。简言之,随彼舒卷而我以卷舒应之。此即“反伸复缩随舒卷”之精义。此乃身法运用的基本法则之要点。
然非伸缩得机取势之一法,尚有偏闪腾挪之法亦相当精妙。偏闪腾挪之法是弱能胜强的妙法,取避实击虚的法则为用。但是:运用偏闪法之避实、继之以腾挪法乘虚任意入的击虚,要一气呵成,势势相承接而不能出现间隔而断续不接的现象。这不单要有顺随他人之势的能力,主要在自身内要有顺随的良好之机制,这就是身法“十三随”的关要之处。练习常如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阐释:关于这一点,王芗斋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记之如下,可以对照:“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
此段论述虽然精彩,亦很精辟,然无“以气为念”之内功修炼者,又不可能如此的体会的到。如内功可达心想事成,事由心造的境界之人,不单站桩练功如是,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演练,亦可有如此之修。能如此而修者,也就做到了。“练习常如寡敌众”的重在神气之用了。也就能神形一片了。在较技时就可随机应势的横冲直撞以取胜了。不会出现身内自隔间断之弊病了。亦不会出现形阻力闭之过失了。
莫停留;依此身法指要中所指明的练、用要点,要逐项依次而精修之。回顾一下所要修炼之内容,不外是手法、身法、步法(含腰法、脚法),三法合一的种种攻防招法之内容,即各种攻防招法所体现的具体的技术、技巧方法及功夫内容,和战略、战术的法则内容。而手法、身法、步法(含腿法、脚法),都要先单项操练纯熟,然后浑化归一而用之。这就是习练套路,太极推手,模拟实战,实战,等各种练习方法所欲达到的目的。
本经谱已经将此顺序步骤在“拳法备要”中安排的清楚明白了。下面的:手法、步法、眼法、气法,等各种指要,都是单项操练的内容。我们依序往下观看,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心中有数,修炼起来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现在,再看正文的注解印象就可能清楚、明白多了!【注解】①、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
此句点明“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架站式,阴阳长短攻防手的劲力要前四后六均匀分的清楚。身法中正,腰要有下上两夺之势而竖直,便于柔行气的变化灵通圆活,为上下之枢纽;刚落点时的腰顶的鞭直刚发。步法为前后的疾步式,或丁八步式,皆要以前腿掩裆护好下阴。此正是诀言“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句的精义也。
侧身而立,又名斜立,亦名偏身,此为丁八步,即前脚直,脚尖略内扣;后脚横。前脚外侧与后脚后跟,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顺势法,前肩头与前足尖方向顺直,后肩头与后脚尖方向顺直,此乃顺步侧身而立的基本规矩。前后脚如跨马势乃说双脚有内勾之合劲,在意非力也。双脚劲力分配也是前四后六为均匀。双手之劲意,前手前推,后手后牵引,有如开弓射箭之形状。前面四句将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的基本站架姿势,劲意所用之要点,阐释明白了。此即总诀歌中的“舒形立势神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所述之精义。此正是诀言“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句的精义也。
②、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
即然是丁八步站势,那就会遵《交手法》所论:“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这样的步法自然脚跟不浮身法便稳健了。然步法转换身法时,也只足指跷起,足跟着地为中轴的里旋、外旋的摆动起来才最灵活。现在,太极拳门的套路中尚存有这种步法,此乃《易筋经·贯气诀》中所论的“洒蹬脚”的法式。此就是诀言“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句的精义。
前手之气根,在于后足跟之蹬,手为梢节,足为一身之根节。此说手足齐到方为真之精义的。手动足跟,有进法,有退法。而一势并非单独手足的动跟同进退。其中尚有手的根节之肩摧,人身中节的腰顶,腿足之根节的臀胯,也一齐同手足的进退而进退。而胯有逼胯以坚膝的攻击之用。即外胯鲤鱼打挺法。
此条是论“六进法”的,只从手、脚、肩、腰、臀的同进同退就论说的极为明白了。这就是“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句的精义。
③、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如常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
攻防较技,何者为法?皆以他力取法,就是顺随为法则,避向击背的沾连粘随,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技术方法。随对手之伸我以缩应之,随对手收缩我以伸展应之。简言之,随彼舒卷而我以卷舒应之。此即“反伸复缩随舒卷”之精义。此乃身法运用的基本法则之要点。
然非伸缩得机取势之一法,尚有偏闪腾挪之法亦相当精妙。偏闪腾挪之法是弱能胜强的妙法,取避实击虚的法则为用。但是:运用偏闪法之避实、继之以腾挪法乘虚任意入的击虚,要一气呵成,势势相承接而不能出现间隔而断续不接的现象。这不单要有顺随他人之势的能力,主要在自身内要有顺随的良好之机制,这就是身法“十三随”的关要之处。这就是“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句的精义耳。
关于这一点,王芗斋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记之如下,可以对照:“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
此段论述虽然精彩,亦很精辟,然无“以气为念”之内功修炼者,又不可能如此的体会的到。如内功可达心想事成,事由心造的境界之人,不单站桩练功如是,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演练,亦可有如此之修。能如此而修者,也就做到了。“练习常如寡敌众”的重在神气之用了。也就能神形一片了。在较技时就可随机应势的横冲直撞以取胜了。不会出现身内自隔间断之弊病了。亦不会出现形阻力闭之过失了。
莫停留;依此身法指要中所指明的练、用要点,要逐项依次而精修之。回顾一下所要修炼之内容,不外是手法、身法、步法(含腰法、脚法),三法合一的种种攻防招法之内容,即各种攻防招法所体现的具体的技术、技巧方法及功夫内容,和战略、战术的法则内容。而手法、身法、步法(含腿法、脚法),都要先单项操练纯熟,然后浑化归一而用之。这就是习练套路,太极推手,模拟实战,实战,等各种练习方法所欲达到的目的。这些论述都是“横冲直撞莫停留”句的精义也。【译文】此句点明“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架站式,阴阳长短攻防手的劲力要前四后六均匀分的清楚。身法中正,腰要有下上两夺之势而竖直,便于柔行气的变化灵通圆活,为上下之枢纽;刚落点时的腰顶的鞭直刚发。步法为前后的疾步式,或丁八步式,皆要以前腿掩裆护好下阴。此正是诀言“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句的精义也。
侧身而立,又名斜立,亦名偏身,此为丁八步,即前脚直,脚尖略内扣;后脚横。前脚外侧与后脚后跟,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顺势法,前肩头与前足尖方向顺直,后肩头与后脚尖方向顺直,此乃顺步侧身而立的基本规矩。前后脚如跨马势乃说双脚有内勾之合劲,在意非力也。双脚劲力分配也是前四后六为均匀。双手之劲意,前手前推,后手后牵引,有如开弓射箭之形状。前面四句将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的基本站架姿势,劲意所用之要点,阐释明白了。此即总诀歌中的“舒形立势神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所述之精义。此正是诀言“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句的精义也。
即然是丁八步站势,那就会遵《交手法》所论:“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这样的步法自然脚跟不浮身法便稳健了。然步法转换身法时,也只足指跷起,足跟着地为中轴的里旋、外旋的摆动起来才最灵活。现在,太极拳门的套路中尚存有这种步法,此乃《易筋经·贯气诀》中所论的“洒蹬脚”的法式。此就是诀言“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句的精义。
前手之气根,在于后足跟之蹬,手为梢节,足为一身之根节。此说手足齐到方为真之精义的。手动足跟,有进法,有退法。而一势并非单独手足的动跟同进退。其中尚有手的根节之肩摧,人身中节的腰顶,腿足之根节的臀胯,也一齐同手足的进退而进退。而胯有逼胯以坚膝的攻击之用。即外胯鲤鱼打挺法。
此条是论“六进法”的,只从手、脚、肩、腰、臀的同进同退就论说的极为明白了。这就是“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句的精义。
即然是丁八步站势,那就会遵《交手法》所论:“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这样的步法自然脚跟不浮身法便稳健了。然步法转换身法时,也只足指跷起,足跟着地为中轴的里旋、外旋的摆动起来才最灵活。现在,太极拳门的套路中尚存有这种步法,此乃《易筋经·贯气诀》中所论的“洒蹬脚”的法式。此就是诀言“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句的精义。
前手之气根,在于后足跟之蹬,手为梢节,足为一身之根节。此说手足齐到方为真之精义的。手动足跟,有进法,有退法。而一势并非单独手足的动跟同进退。其中尚有手的根节之肩摧,人身中节的腰顶,腿足之根节的臀胯,也一齐同手足的进退而进退。而胯有逼胯以坚膝的攻击之用。即外胯鲤鱼打挺法。
此条是论“六进法”的,只从手、脚、肩、腰、臀的同进同退就论说的极为明白了。这就是“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句的精义。
攻防较技,何者为法?皆以他力取法,就是顺随为法则,避向击背的沾连粘随,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技术方法。随对手之伸我以缩应之,随对手收缩我以伸展应之。简言之,随彼舒卷而我以卷舒应之。此即“反伸复缩随舒卷”之精义。此乃身法运用的基本法则之要点。
然非伸缩得机取势之一法,尚有偏闪腾挪之法亦相当精妙。偏闪腾挪之法是弱能胜强的妙法,取避实击虚的法则为用。但是:运用偏闪法之避实、继之以腾挪法乘虚任意入的击虚,要一气呵成,势势相承接而不能出现间隔而断续不接的现象。这不单要有顺随他人之势的能力,主要在自身内要有顺随的良好之机制,这就是身法“十三随”的关要之处。这就是“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句的精义耳。
关于这一点,王芗斋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记之如下,可以对照:“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
此段论述虽然精彩,亦很精辟,然无“以气为念”之内功修炼者,又不可能如此的体会的到。如内功可达心想事成,事由心造的境界之人,不单站桩练功如是,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演练,亦可有如此之修。能如此而修者,也就做到了。“练习常如寡敌众”的重在神气之用了。也就能神形一片了。在较技时就可随机应势的横冲直撞以取胜了。不会出现身内自隔间断之弊病了。亦不会出现形阻力闭之过失了。
莫停留;依此身法指要中所指明的练、用要点,要逐项依次而精修之。回顾一下所要修炼之内容,不外是手法、身法、步法(含腰法、脚法),三法合一的种种攻防招法之内容,即各种攻防招法所体现的具体的技术、技巧方法及功夫内容,和战略、战术的法则内容。而手法、身法、步法(含腿法、脚法),都要先单项操练纯熟,然后浑化归一而用之。这就是习练套路,太极推手,模拟实战,实战,等各种练习方法所欲达到的目的。这些论述都是“横冲直撞莫停留”句的精义也。【点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的习拳炼艺之人,莫不是皆从身法功夫修炼开始的。故而,各家皆对“身法功夫”有着丰富的论述,为明其宗旨,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打手身法歌(七言八句)较技争雄莫让人,精敛神聚自听真。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拔背涵胸合太极,裹裆护肫跴五行。学者悟透其中意,一身妙法豁然能。【题名解】与人的比武攻防较技之方式,名之曰“打手”。此歌诀简单扼要的将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身法规矩、要领,作了一番阐释、说明。重点放在了上身的胸背,下身的裆步。同时说明了以听探用顺化的攻防机制的重要性。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一定要悟透这些“体、用”的基本关系,一身种种攻防巧妙之法就会豁然融汇贯而通之,而能成为太极拳术攻防功夫之大家了。【注解】①、较技争雄莫让人,精敛神聚自听真:一般的太极拳传抄谱中,都没有这两句歌诀,故而补之,以全其精义。
比武较技,应当持什么态度?如何对待?《太极拳经》中说:“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势;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既然是比武艺之真假、较功夫之强弱,就要认真对待。只有认真对待,才是真正的尊敬对方,爱护对手的正确态度。这无关于胜负的脸面,因为只有知不足而能后进,不断总结失误之所在而自觉的如法改进,才能提高攻防功夫艺境,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这就是“较技争雄莫让人”句的精义所在。
古拳谱中说:“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此论中的“以壮气力”,乃论说的是: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故曰:自听真。就是只有如此,才能听探、顺化的真切、而无差误。
②、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双方较技,瞬息万变,被打的局面时有发生,对谁都难以避免。一旦发生被打欲跌的紧急情况,必须运用“雀步”的法式救险。“雀步”,就是双足同时的腾起蹦跳飞跃的步法。然对方运用巧妙的挤法,我又不能原地化解。形势危难欲用法逃离险境,一定要合身选择诸如拧转、旋转、纵跃中的一法全身而退,才能干净利落的化险为夷。不管被打欲跌,还是对方的巧挤自己势危,都要用法及时脱离险境,才为上策。反正不能跌仆在地,因为比武较技的一般规矩,只要有一方先跌仆在地,就算此回合失败了。一定要做到退则人所莫明速,才是正法,才能继而实施反败为胜的招式以胜之。此乃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的法式。
③、拔背涵胸合太极,裹裆护肫跴五行:拔背涵胸,腰背要拔,正是腰脉提,再将劲意敛至肉底,呈上下平直状态;由于气贴背、沉肩坠肘,劲意在皮里肉外,故而肩背呈圆形状态。前胸平而劲意内敛,呈前空后丰的状态。这样,前后合而观之,呈现“天圆地方”的太极之象,故曰合乎太极的法式。合字,一般谱中皆为“含”字。这样,必然造成胸间含有太和一气的说法了。实际上此歌诀是言“打手身法”的,自然字字句句不离身法规矩才是,故此处以“合”字为妙。
裹裆,乃是通过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而置尾闾中正的。只有尾闾中正,神气才能贯顶,在辅以满身轻利顶头悬,才能身弓具备。这就是下盘腰腿功夫“裹裆”的真实含义。
护肫,肫,音谆,通指禽类的胃部,就是俗称的“食嗉子”,乃盛食物的软囊,如鸡肫。如以此理解,乃指双手不离胸而言的。就无关乎下盘腿法的功夫内容了。如以下盘步法立论,有写成“裹裆护臀”的,此与拳法亦不相合。如果“臀”当前阴解,而成“裹裆护阴”,也就成为下盘步法的功夫要领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说,根据歌诀的整体布局来看,此句如写成“裹裆护阴踩五行”,也就名正言顺了。与“拔背涵胸合太极”一句的言上身身法内容的,体现出此句乃论下身身法规矩的。有了如此的身法,才能实现“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的用法之目的。
跴五行,跴字,踩字的另一种写法。五行,乃五行步法,以太极拳法论,就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与五行火、水、木、金、土的匹配之说法也。图示如下:太极拳五行步法图故知,此句歌诀应是“裹裆护阴踩五行”的句式,是专讲下盘步法功夫功能的。
④、学者悟透其中意,一身妙法豁然能:一个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能够具备“拔背涵胸合太极,裹裆护阴踩五行”之身法;又能做到“较技争雄莫让人,精敛神聚自听真”的心态和应具备的听探、顺化的功能;自然在较技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做到“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的及时之避实击虚,具备反败为胜的能力。因其具备处处得先机之能力了。
一身妙法,就是实施攻防招法的含形随应之变,皆从他力取法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而又高人一筹。这只有达到太和一气流行的功夫艺境才能完备无缺,也就是“至德全神”的大成神拳神明功夫艺境。所谓“妙法演大乘”,即指此而言的。
通过对引文的通读纯熟,对于“身之口诀”的认识、理解就会更为清楚、明白、细腻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