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论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3:22

为什么要读《论语》?

 

现代人为什么而学习呢?为了“本本”,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当有了若干个毕业证书、若干个等级证书后,似乎就好找个工作混饭吃了。可是学出来的人却是懵的!不错,知识是有了,技能是有了,可是行不通。为什么?这是因为不会做人!有人说,胡说八道,我们本来就是人,为什么还要学做人?不错,我们本来是人,但我们是社会人,具有很多动物性,我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常常失败,常常痛苦。因此我们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负有原罪,我们必须向上帝赎罪,然后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堂。或者可以勤修苦练,清心寡欲,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听候命运安排,或盲人骑瞎马,拼到最后。这些都不对!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命运!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可以决定我们今生今世的幸福与否、痛苦与否。儒家学说就是这样的,尤其是《论语》一书,集中阐明了这种思想。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就象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则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

翻开《学而第一》,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且经常调节自己,怎么能不愉悦呢?孔子的意思是,要用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才能够学好。那么,学什么呢?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要树立起根本,根本的东西立起来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什么是根本呢?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婚姻观等等观念。因此在《为政》中,都是围绕着做人的根本来展开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一个根本问题,根本就是“北辰居其所”,树立起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后,就不要频频改变,我们的一生,一生的道路,一切行为,都是由这个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的;人生的其他问题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来展开,“共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本),我们人生的道路就是曲折的、多变的,无法安定的。然而我们现代人大都没有“立本”,不懂得“立本”;“本”不立,则道乱生,一生的道路都是混乱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找钱”,所以,以“找钱”作为人生的道路必然就是痛苦的、烦恼的人生。人生也不是为了权势、不是为了名声、更不是为了娱乐、为了富有。人生是为了获得幸福与快乐的。

我们人类,从五岁后,就开始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虽然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但却是混乱的、幼稚的。因为不了解社会,而当我们十来岁、二十来岁踏入社会后,又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更加混乱、迷茫和矛盾。所以,“立本”,是立起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八佾》则是要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认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能树立起各自的世界观,有了这些观念,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里仁》就是围绕着各种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只有具备了内在的仁爱之心,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好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价值观念树立不起来,遇事则无法判断是非曲直,获得的必然也就是烦恼与痛苦。《公冶长》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立起来的人就如公冶长、就如南容、就如宓子贱,子贡、冉雍虽然也可以说立起来了,但他却是个“器”,所以子贡的“立”是有缺陷的。其他如子路等人,无不如是。所以,一个人要是要想树立起做人的根本,关键就是要学、要仁、要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雍也》篇表述了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述而》篇则是说明一个人在立起来时,必须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否则就是假立,伪立。再说了,不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实际上也立不起来。《泰伯》篇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人生观思想,人类才能得以进步。也就是说,在自己立起来的同时,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说,必须要立起一个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人生观,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子罕》篇则是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而做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能立起来。立得起来,才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立不起来,当然也就是又惑、又忧、又惧了。因为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迷惑于大千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乡党》篇描述的是孔子首先“正己”,也是孔子立起来了的表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先进》讲立起来的思想观念“过犹不及”的问题。而具体分析“过犹不及”,亦要审时度势,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所强调的是,立起来后不惑的问题,“不惑”就是辨析,善于辨析才能不惑。《颜渊》篇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不惑!也就是不要迷惑。也就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立是立起来了,可我们还是会迷惑于很多东西,所以孔子用了十年时间来解决“不惑”问题。“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以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子路》篇皆是在讲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所应采取的立场、方法,不惑于世事、不惑于仁爱的方法,以及开展全民教育问题。而开展全民教育,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不迷惑,以达到或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宪问》篇则是接《子路》就开展全民素质教育问题而接下来的,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只有不迷惑于人世,人们才能争取到成功的人生。而不迷惑的办法只有学,只有提高素质修养。《卫灵公》全篇一气呵成,首尾相连,节节衔接,即是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一直贯通下来的。之所以讲“仁、义、礼、智、信”,之所以举了那么多正反两面的例子,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用智慧,用信誉,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道路。“本立而道生”,根本的东西树立起来了,道路也就能生成。《季氏》篇讲名正则言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碰上多少事,怎么样处理这些事呢?那就是要正名,要坚持正名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这就是人生道路的辨析问题。《阳货》篇则是围绕着人的荣辱观而展开的。要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要学习,要学会辨析,我们才能拥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荣辱观。《微子》篇着重说明我们只有立起,不惑,才能做个人材的问题。《子张》篇讲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控制自己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等等。不善于也不会控制自己,就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地寻求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控制自己就会走偏、走歪。而“礼”—— 社会行为规范,就象是人生道路两旁的防护栏,标记,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去逾越去触犯。《尧曰》篇讲“命”与“礼”的问题,为什么提出“命”与“礼”的问题?“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地间的规律问题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人的道路必须要遵循、服从天地的道路。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才能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信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弄懂这些问题,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而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全在于学习,学习而且时常不断调节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里、这个世界上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愉悦,才能真正自立起来,才能不惑,才能知天命;才能与大部分人平等地、共同地生存下去,共同地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论语》一书所要说的内容。

时至今日,离《论语》时代已有两千多年了,自汉朝董仲舒为维护汉武帝独裁统治而提出“独尊儒术”后,《论语》一书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然而,董仲舒以后的《论语》,尤其是宋朝朱熹详加注解后的《论语》,却成了“语录”体裁之书。他们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大加歪曲《论语》一书,只摘择他们需要的部分句、段引用,歪曲事实,使《论语》一书在近现代“五四”运动中被彻底推翻。只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 字作为练习、复习之用,便让历代无数人们感到厌烦,学了还要不停复习、练习,怎么叫人不厌烦呢?人生的知识上万、上百万、上千万、上亿,都要学,都要弄懂,而且还都要时常复习、练习,不烦也要烦了!

孔子教学生的是《诗经》、《尚书》等,孔子逝世后,他的学生们认为再用《诗经》、《尚书》等作为教材已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形势,于是便编纂了《论语》一书,作为教育子弟的教材。《论语》其实就是教人做好一个“人”的书,教人做一个“好人”的书。也可以说,《论语》是一本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之书,是一本论述人际关系的书,是一本人生百科全书。只要你耐心读下去,就会发现,作为一个人,此书非读不可!你只有读了、读懂了,才能获得一生的幸福与快乐。否则,一生都是烦恼的、痛苦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死后,能上天堂、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才有可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而孔子却认为,我们当下,今生今世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因此,《论语》不是一本语录体裁之书,而是一以贯通的智慧之书。

究其人生烦恼的、痛苦的根源,无非就是“选择”的痛苦!一个人一生要面临无数的选择,选择对了,快乐。选择错了,痛苦。会选择,快乐。不会选择,痛苦。可是我们由于不懂得社会,不懂得人生,不懂得识别,我们就无法选择。于是我们把一切怪罪于命运!

中国人近现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强调“自我”,要张扬“个性”,这种自我意识的强化,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不仅要适应天寒凝冻,还要适应酷暑热浪;不仅要饱腹,而且还要解渴;不仅要遭受洪水之灾,地震之苦,还要遭受烈火焚烧;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雷电交加也是经常见到;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国家的起源。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作威作富,只手遮天。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贫富不均的状况,贫富差距拉得很大,10%富人(所谓精英)便占有了90%的资源,统治了90%的人民;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发展的滞后。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植物的根本和枝末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都有根茎和枝叶,没有根茎而光长枝叶花果的植物是没有的。而人的根本呢?人的根本就是学问和本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的过程,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那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的人读了大学还是个很坏的人,而有的人从未读过书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学问不是知识,知识也不代表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对人好,他就是有学问。而如果没有学问,就等于一个人没有根本;而没有根本,只有一点点知识,那生活得就很艰难了。知识是技能的,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知识就随着要更新,就象植物开花结果一样,根茎在,它就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然后又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反复循环。而没有根茎的植物,顶多开一次花结一次果而已。不会做人,尽管可以拥有一身的技能,那也是失败的人生。所以,我们从五岁开始,甚至可以更早一点,就要学习,以便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我更希望人们能“二十而立,二十五而不惑,三十而知天命”,那么,这一辈子就是幸福而快乐的了。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需要西方的个人自我意识,但我们更应该拥有人类社会的群体意识,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群体,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群体,脱离社会,一个人必须要依靠群体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得更好。所以,立本,就是树立起与大部分人同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婚姻观,选择与大部分人同样的行为方式,遵守大部分人同样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与大部分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特立独行,将是孤家寡人。

武艺

再次修改于200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