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语新裁之尧曰篇第二十:论语大旨》 - 湖湘文化 - 红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9:13




【分裁】
《论语·尧曰》仅仅三章,体例也与其他章节不同,普遍的认为此三章是后来收集到的逸文,其实大不为然。尽管历来论者发现了此篇三章都是总结性概括,但并没有发现其中真正的奥秘。此三章独立为一篇大有深意,三章不仅为全书内容的总结,而且脉络清晰,先后有秩。三章分别是治国之道、从政之本和修为之旨,综观《论语》凡一万五千言,概莫能出乎其外。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纲领更为准确,因为《论语》全文所述,无非是不厌其烦、不同角度的细目而已。由本篇也可清晰看出,孔子学说的思想脉络,是以修己为基础,以从政为手段,而其最终目标是天下大治。

读懂《尧曰》,其实就掌握了《论语》的大旨。本书写作过程中,多有网友同道探讨《论语》一书主旨,我都是把本篇内容概述一下,便略得其意也!

诗曰:
键涩指麻夜未眠,新裁论语二十篇。
更烦网友滴滴㈠问,又把尧曰讲一番。

——————————————————————
㈠滴滴:网络聊天工具QQ留言提示音。





治国之道[/B]


『20.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本章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的总结,既是孔子美德善政思想的高度概括,也通过对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遗训的转述,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历史渊源。

尧、舜、禹是依次禅让其位的,也许是在禅让仪式上,尧向舜训示道:“啊,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中道吧!假如天下遭受困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禅让给禹的时候,也是这番训示。中心意思是,国家长治久安,保持“永”与“终”,起奥秘是遵循“允执其中”的为政原则。其中的“天”、“中”即是孔子后来的天命、命和中庸等概念的起源。

接着是商汤的言论,商汤名履,他叫着自己的名字说:“本人履,斗胆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掩盖,对此您心里是清楚知道的。我自己有罪过,罪过都应归在我身上;老百姓有罪的话,都由我一人承担吧!”突出显示出古代圣王严以律己、勇于负责的美德。

最后是周武王的一番话:“周朝分封诸侯,大发赏赐,善人都得到富贵。我虽有同姓至亲,却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过错,应该由我一人来承担。”一是重视人才,任人唯贤;二是高度自责,勇于承担责任。

以下是孔子进行总结性发言。在行政方面,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制定健全的法律,完善社会职能部门;在赢得民心方面,要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族,举荐遗落在野的人才。并说,国家治理的重点在于四个方面:增加人口,发展经济,注重教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待人宽厚就能够赢得民心,讲究信誉则民众会易于管理,勤勉果断就容易成就事业,公正廉明老百姓就心悦诚服。

本章是对《论语》治国思想的总结。


从政之本[/B]

『20.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达到从政的资格呢?”孔子告诉他从政的根本是“尊五美,屏四恶”,并做了详细解释。

所谓五种美德是指:其一,根据老百姓的方便和利益所在而为他们谋求福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这叫“惠而不费”,老百姓得到实惠,而政府却不怎么费力气;其二,根据农时和百姓的能力来安排劳役,既不影响生产,又不会增加过重的负担,老百姓就不会有怨言;其三,从政者可以有合理的欲望追求,但不能有贪欲,把本质工作做好,该属于自己的自然就来了,即“欲仁而得仁”;其四,作为君子,无论面前人多人少,地位高低,都一样不怠慢,安泰如常;其五,态度威严而不粗暴威猛。

所谓四种恶政,第一,对人民不先行进行教化,任其犯错而进行刑法;第二,不进行告诫而眼看着人家做成坏事再进行刑法;第三,很晚才下令制止故意等待百姓触犯律条;第四,承诺给予的赏赐,出手时显得很吝啬。

本章全面概括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即“尊五美,屏四恶”,是对《论语》从政思想的总结。


修为之旨[/B]

『20.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谓命,是自身条件和时势环境所影响和决定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不是宿命论的宿命。一个人的成就之别、穷达之分,既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取决于环境影响,也在于两者的相互影响和适应,也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作为个人,想改变命运所能够做的主要是自身条件的改善,比如通过学习,加强修养。而学习的方向如果选择正确,适应了时势的要求,就容易成就事业,否则,空有才华而不得。所谓“知命”,就是能够准确了解自身条件和时势环境,并因此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确立自己的使命,即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要达到知命,则需要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和修养的提升,并且在这些方面均达到相当的境界。不知命,就说明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当然就算不上君子之人了。而这些又不是容易达到的,孔子作为圣贤尚且“四十而知天命”,可见其难。

礼,是一切法则、规范的综合。在古代,违反自然法则而存在的事物一旦出现,便被视为不详之兆。《红楼梦》“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回就写了怡红院里十一月里海棠花开,探春有段心语说:“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所谓顺者与逆者何?其实就是指自然法则。这花不知自然之“礼”而开,所以很快也就自己凋零了。花木如此,人事亦然,凡不能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的事情,必然难以成就。所以,不知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样的人就难以在社会立足,更不要说有什么卓立的成就了。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充分而正确地了解别人是与人相处的基础,也是知人而善任的前提要求。了解一个人自然需要多方面的考察,而最基础、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对方的言谈。言为心声,准确判断对方的言语的含义,是了解这个人的最起码的方法。所以,如果连“知言”都做不到,那么“知人”就无从谈起。

“知命”则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知礼”则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知言”则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这三个方面,是个人修为的根本。本章是对《论语》修己思想的总结。

本篇作为《论语》的全篇的结尾,总结了《论语》这篇大文章的主题思想,即治国、从政、修身的总原则,深得论文写作之法。足见《论语》非随意编排,而是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大文章。断章取义只能导致歧义误解,通篇读来放可得其正解。

正是:
论语新裁得正解,从此不在纷纭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