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之表征 - 历史研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04:5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之表征 发表于 2009-10-25 21: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楼主 本帖最后由 yanghao5852578 于 2009-11-7 21:22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之表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史学研究风向标的转向,传统史学阵营中的特洛伊木马——年鉴学派及其所提倡的总体史研究方法也逐步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和借鉴。总体史研究要求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和以空间而不以专业来限制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来对“一个地方做出综合性的研究,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作为一个体系来分析”(1)。当然,笔者并没有年鉴学派众代表人物们的雄心壮志,也不奢望能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社会全貌作出体系性的综合分析,但笔者仍然可以借鉴年鉴学派所提倡的总体史研究方法按虎画猫式的勾勒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社会概况和特点。本章所作的研究是为全书的研究“文本”提供一个大范围的研究“语境”(2),因为任何具体的专门史研究都必须以总体史研究为前提,任何历史事物及历史现象也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背景。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法制体系变迁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当然也不例外,而这也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概况之鸟瞰
                                                             (一)自然生态
法国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布罗伐尔在其成名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游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开头就指出了地理时间在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为了阐明地中海1550至1600年的社短暂一瞬间的生活,我们不能不涉及到前后其他时代的甚至现代的现象、景物和现实。也就是说,要全力以赴地通过空间和时间展示一种演变缓慢而又能提示永恒价值的历史”(3)。因此笔者要想勾勒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概况的全貌就首先应该必须描绘北平的自然生态环境。
北平位于华北冲积平原的北部,基本上处于农耕地带和游牧地带的分界线上。北平的北端是连绵的燕山山脉,成为华北平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一道天然屏障。北平的西面为太行山脉,又成为华北平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物资交换的一个天然市场。北平的东、南两面都是平原,其东面距渤海出海口较近,加渤海为中国大陆的内海,又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拱卫,这使得北平“形胜甲天平,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4)。北平的地形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北较高而东南较低,这样的地形又决定了北平地表径流的流向。
北平的河流水系共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大清河五大水系。这五大水系大都发源于太行山或燕山,雨水是其主要的水源,顺着北平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由山区地带经过平原地带,最后注入渤海。北平的这五大河流水系为城区居民的工商业用水及效区农民的农业灌溉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是,这些河流水系的存在也对北平产生了一定的危胁,主要表现为洪水灾害。这些发源于太行山或燕山山脉的河流水系携带大量的石砂,流经到平原地带时水速逐渐减慢,河流所带砂石便开始沉积,因此导致河床抬高,极易于发生自然灾害。这种情况在夏秋季节表现尤为明显,但这则主要源于北平的气候。
北平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北平的年平均气温为12℃,夏季平均气温约在22℃以上,冬季平均气温约在-4℃左右,全年无霜期为180天到200天左右,春冬季节多西北风,夏秋季节多东南风,比较适合于人类居住和进行农业生产,这可能也是北平久为帝都的一个重原原因吧。北平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到700毫米,但大都集中于夏秋季节,跟农作物的生产期也算比较适合,但对春冬季节的城乡居民饮水则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北平的土壤属于温带阔叶林黄褐土,属于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土壤肥力比较肥沃,因此无论在北平城区还是郊区都存在大量的优质农田。但是在传统中国农田的优质必导致人口数量的剧增,使得人地矛盾加重。在北平人地矛盾十分明显,人均土地量极低,且土地呈破碎状分布。
北平的矿产资源和农作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平的矿产资源大致有京西地区的无烟煤矿,房山地区的汉白玉白、马鞍山地区的青砂山等等。北平的农作物大体上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栗等等,经济作物则主要有杏、梅、梨、白菜等等。
北平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时至今日,北平的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影响着自己及全国。当然,笔者并不赞成孟德斯鸠的环境决定论,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就连马克思都认为是不可否认的。正是由于这种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北平久为帝都,既使是在国都南迁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也久为特别市,这也就决定了北平法制体系的特殊性。北平独特的地理环境要求北平市政府需要颁布一些有关特殊自治或公安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独特的河流水系状况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有关社会救济等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独特的气候条件要求北平颁布一些有关供水等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独特的土壤及农作物分布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有关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独特的矿产资源状况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有关发展特色工商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历史沿革
美国学者墨菲认为“世界上大都市的兴起,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个大帝国或政治单位,将其行政机构集中在一个杰出的中心地点;一个高度整体化和商业化的经济体制,将其建立在拥有成本低、容量大的运载工具的基础上的贸易和工业制造集中在一个显著的都市化的地点”(5),北平的兴起显然受第一种因素的影响更多一些。那么,北平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平是著名的历史化名城,其历史沿革从古燕国至隋唐元明清经历了诸侯国国都、军事重镇压、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帝都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北平还成为了中华民国北京中央政权的所在地,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改北平为行政院直属的特别市。
其实在远古时代北平地区就有人类居住。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就在五十万年前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考古发掘工作也证明了北平是人类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北平地区又出现了“山顶洞人”,这些居民发明了农业生产,居住聚落也得到了扩大,他们创造了原始社会的最高成就。
北平真正成为重镇则开始于周天子分封召公于北燕。作为燕国诸侯国的国都在东周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七雄时期,北平社会经济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成为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和贸易交换中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筑了关中地区通往北平地区的驰道,加强了同北平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北平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北平先是诸候国燕国的国邑,后实行郡县制后,燕国改为广阳郡,北平仍为郡治所所在地。在这一时期作为两汉北部的军事重镇,北平成为了汉王朝与乌恒、鲜卑等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融合的中转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后,北平成为了各族统治者争夺的对象,成为北方割据的中心。西晋时期,北平是燕国的国邑。后来前燕政权又攻取了北平,并翠¤于此,北平成为了前燕的国都。以后,北平又先后为前秦、后燕所据。399年北魏占据北平,设为燕郡,北平为燕郡的首府。一直到北齐、北周时期,北平都为燕郡的首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平的发展。
到了随唐时期北平仍为北方的军事重镇。随朝统一后,改燕郡为涿郡,治所仍为北平。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北平的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唐代隋后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设在北平。北平又成为了各民族融合的中心,民族的融合更促进了北平经济的发展。936年后唐石敬瑭为了争取契丹的支持,将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从此北平地区也就成为了辽国的领土。辽政权于938年改幽州为南京,成为辽国的五京之一。南京是辽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辽国同宋王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城市。随着女真的兴起,金于1125年攻占了燕京。金海陵王又于1151年将国都迁到了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当时金政权控制了中国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因此北平也就成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金政权的国都,北平成为了金国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同时金政权对北平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中都共有城门十二个,可见规模之大。
北平真正成为帝国的都城是在元代。蒙古族入中原以后便在金旧都的东北角营建了新的都城,到1285年建成,称之为大都城。大都作为元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元大都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可以说是十分壮丽的都市。1368年明王朝攻占大都,并改大都为北平府。后朱元璋封其四子为燕王,治所在北平。“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视北平为其龙兴之地,同时也为了镇慑蒙古诸部,又将明王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回到了北平府,并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明王朝的都城,明王朝对北京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同样,作为明王朝的都城,全国各地的赋锐都集中到了北京城,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也都汇集到了北京城,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664年清军入关,又定都于北京,北京又成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作为清帝国的都城,北京仍然发挥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满清政府把大量八旗兵士及其家属都集中到了北京地区,并实行扶植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城商业的发展。
晚清以降,清帝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北京城也逐渐开始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冲击。在洋务运动时期,统治阶段内部的改革派在北京城开创了一些新式的学校和企业,但是数量较少。庚子之役以后,西方列强对北京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为增强,使馆区的面积也大为扩大,且列强还可以在北京城驻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宣布退位,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取得了中国的中央政府。经过南北双方的“翠¤之争”,北洋政府最终还是将都城定在了北京城。但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各派系都企图染指进而独占中央政权,先后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爆发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冯奉战争等多次混战。这些战争对北京城的破坏很大。
北平久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发展也大都缘于政治因素,北平的这种历史特点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都南迁,北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也正缘于此,北平市颁布了大量的刺激和促进北平工商业及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久为帝都也造成了北平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以人口来说,北京市人口大多为外籍人,依据民国时的统计,“北平本籍居民只占全人口百分之四十;外籍居民以河北省的最多,约占百分之三十九,其他各省区约占百分之二十”(6)。而且北京的少数民族人口也比较集中,依据民国的统计,“北平民族数为全国之最”(7)。可见北平属于人口变动比较普遍的地区,因此北平市政府就必须要颁布一些有关人口登记的法律。北平久为帝都,“官僚政客以禄为生,无所事事,平民耳濡目染,深中堕落,衰之积习。豪奢风尚,由来已久”,因此北平市就必须应该颁布一些抵制豪奢之风的法律法规。北平久为帝都,民族心理比较保守,不利北平的近代化进程,因此北平市政府必须颁布一些开化风气的法律法规。北平久为帝都,历来为流民的汇合之地,因此北平市政府必须颁布一些维护地方治安和赈济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经济场景
马克思认为“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科学、艺术、宗教等”(8),也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那么让我们描绘一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经济场景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市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城市,商业尤为重要。1932年国民党政府北平市社会局曾对全市工商业进行过调查,依据调查,北平“全市有人口140万,其中有3万余商肆、14万余商人,经商人数占全市人口10%;工厂仅700余座,工人7万余人”(9)。又依据1936年的调查,“全市人口职业分配(以千人为单位),总计1711,其中农业80,矿业1,工业99,商业149,交通运输业31,公务20,自由职业74,人事服务71,无业646”(10),到1948年全市“商业人口29,3085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点三(11)。以上述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业是北平经济场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则主要源于北平久为故都。明清及民国前期北平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吸引着全国优秀人材的入京,特别是满清的人旗子弟,使北平成为了一个具大的消费城市。消费潜力的存在促进了商业繁荣。
北平商业发达,特别是高消费品商业尤为发达。这原因也很简单,北平久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达官贵人多集中于此,而这批人正是高消费品服务的主要对象。进入民国以后,北平虽然丧失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但仍不失为华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消费品的消费市场并没有过多的减少。加上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天灾不断,各地的地方精英也都举家迁往北平,他们把当地的资金都集中到了北平,这些资金除用于高利贷外,大都也用于高消费。北平的高消费品商业在古玩业、玉器业、金银业、饮食业等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就饮食业而言,清王朝覆灭后,宫廷饮食开始传入民间,北平各区开设了大量的高消费饭庄,如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庄,致美楼、都一处等等。这些饭店大都是面对北平的达官贵人及洋人的,普通人家是消费不起的。另外,北平的文化产业,如旧书业、装裱业等也十分发达,这则主要缘于北平的文化发达。北平玻璃厂一带是经营书刊和文教事业商品最著名的地域。宝文书眉、三槐堂、三友堂等书店多在于此,这些书店除了经营经、史、子集、孤本、善本外,还从事印刷事业。
当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商业的发达,还缘于民国时期国人义利观念的转变。在前近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士农工商等级性的排列,这里并不排除一些大商人也拥有政治特权,但整个社会风气是重义轻利和重农抑商的。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国人在西方冲击波的辐射影响下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迁,逐渐由重义走向了重利。1928年《晨报》曾经作过一项民意调查,其中的一个调查就是“你最喜欢的职业“,回答商人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1.2%;回答政府人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8%;回答工业人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1%;回答其他职业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0.9%”(12)。可见商人阶层逐渐被国人认可并开始追捧。同样,中国社会的上层人物也逐渐认识到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像北平这样的传统城市中变现尤为明显。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这些人的思想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行动上则表现为投资于商业,如白崇禧等人均在北平的重要商业领域持有股份。在利益的刺激下,同时也在从众心理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于商业。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商业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商帮和老字号的繁盛。由于北平久为帝都,所以北平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大都利用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组织成商帮。北平众多的地域会馆就是商帮繁盛的有力证据。商帮的形成除跟血缘,地缘关系有关外,还缘于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任保障和资金支持的社会。商帮可以为帮内商人提供信任或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商帮资金雄厚,可以为帮内商人提供资金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各商帮大都经营一种或多种特色商业。一般来说山西商人大都经营钱庄、典当等业;安徽商一般经营茶、丝等业;江苏商人大都经营绸缎等业;河北商人主要经营古籍等业;蒙古商人大都经营皮革等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商业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各个老字号的成熟,老字号是北平商业的一个重要体现。荣宝斋、同仁堂、王麻子、瑞祥、六必居、月盛斋、内联升等著名老字号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繁荣起来的。老字号的兴起跟北平久为帝都的历史沿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生活在久为帝都城市的人更注重传统,同时老字号的兴起也跟北平的高消费及西方列强势力的渗透将相关,因为很多老字号都是为北平的达官富人和洋人服务的,而这些人也更是极力追捧这些老字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商业极为发达,但工业水平则明显滞后。让我们先看一下统计:
1935年北平各业工厂统计表(13)
业别        厂数        资本总额        年产总值        平均每厂资本数        平均每厂年产价值        各业资本百分比        各业年产值百分比
纺织工业        35        82340        101010        2352.57        28943.14        0.814        13.812
机器及金属品制造业        11        36030        445300        3275.45        40481.82        0.356        6.073
化学工业        9        234930        1178120        2010332        130902.22        2.321        16.063
服用品制造业        5        1700        35900        340.00        7180.00        0.017        0.489
造纸及印刷业        9        59900        108200        6655.56        12022.22        0.593        1.475
公用事业        2        9500000        8361179        4750000.001        680589.56        93.859        45.829
饮食制造业        4        202700        1102440        50675.00        275610.00        2.000        15.032
土石玻璃制造业        21        3500        87000        1750.00        43500.00        0.035        1.186
其他工业        1        500        3000        50000        3000.00        0.005        0.041
总计        78        1012.1600        7334149        129764.10        94027.55        100.000        10.0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工业十分不发达,不仅工厂厂数少,而且资金少。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北平的工业大都为轻工业,重工业不发达。公用事业的资本总额最大,但公用事业属于国营垄断式的,它并不能体现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北平的工业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新兴机器工业十分落后。时人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资以我国工业落后,虽大都市,用发动机而为大量生产者,犹属少数,兼平市为文化区域,本非知其他之现代都市以工业集中者,所有各业工厂,多属小规模或为沿用旧法之生产”(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工业的落后主要缘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北平久为帝都,商业的繁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商业繁华使得商业投资的资金回报率和周转时间较工业而言更为优势,因此北平的私人工业发展很缓慢,且北平久为帝都,全国都是其商品来源区,根本用不着发展本地工业。加上北平为清王朝的都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开放较沿海天津等地为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平新式工业的发展。第二,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西方列强仗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开中国国门后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且不论抗日战争时期日对北平经济的掠夺,但就抗战前后而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一直是北平工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北平的民族工业比较幼小,根本经不起西方列强商品倾销的冲击力,西方列强仗其条约体系的保护可以在北平直接投资设厂。这种竞争优势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不具备的。第三,国都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制约北平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都南迁后,北平成为了地方特别市,也使北平丧失了利用国家建设资本发展自己工业的机会。同时,国都的南迁使北平一直处于政治混乱的环境之中,自身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当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一度成为日伪统治华北的中心枢纽,政治环境较为稳定,但外国侵略者是绝对不会让被侵略国的经济得到真正发展的,他们在北平投资工业的最终目的还是掠夺。
由于北平久为国都,因此北平的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清末修筑的多条铁路都以北平为起点,使北平成为了全国铁路纽约。平汉铁路是连接中国南北方的一条大动脉,后粤汉铁路的修筑使北平与华南重镇——广州联系在了一起。北宁铁路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一条大动脉,北宁铁路的修筑使北平与关外联系在了一起。平绥铁路是连接华北和蒙古的一条大动脉,是一条贸易专线。当然,北平地区还有一些小铁路线,这里就不作赘述了。北平距渤海出海口——天津也比较近,海上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同时天津和上海又有津浦铁路相连,北平同上海之间的交通也算比较顺利。北平的公路状况也比较发达,可以用“四通八达”四个字加以概括。修筑公路也是一直以来北平市历届政府的执政之要,仅1934年上半年,北平市修补公路各项工程之面积总计270482.22平方公尺(15)。北平对外交通比较发达,但北平市内交通则体现出了新旧交替的局面。据1933年的统计,“北平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汽车2710辆,人力车5928辆,脚踏车115000辆,机器脚踏车43辆,马车422辆,轿车460辆,大车1205003辆,手车17243辆,摊子车1053辆,电车94辆,各种车辆共计155003辆”(16)。国民时期北平成立了公车公司,并借以促进北平城内交通状况的改进,但由于成本问题,普通民众的出行仍以人力车为主。日伪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日翠¤的统制政策,北平的交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描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经济场景还必须揭示北平的城效关系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因为这些因素同样也是衡量北平经济场景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代经济理论要求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即城区经济为郊区经济提供工业制成品并吸收郊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郊区经济则为城区经济提供粮食、工业原料及自由劳动力。就从中国近代历史而言,这种城郊互动的良性与否关键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下面让我们看一个统计。
北平效外一百家男子职业之分配(17)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精工        35        粗工        50        农        16        商        19        公务        20
编席        22        摊车        8        农夫        10        锁主        5        办事员        8
织毯        1        赶大车        1        农工        6        小贩        7        警察        3
木匠        3        赶马车        1                        铺贩        3        连长        1
裱糊匠        1        泥水小工        10                        管账        2        连副        1
剃头匠        1        矿工        1                        学徒        2        排长        2
花匠        1        拾粪        2                                        兵        1
鞋匠        1        拾柴        2                                        邮递        1
厨役        2        苦力        12                                        铁路        2
按水管        1        听差        11                                        修电机        1
瓦匠        2        看花园        1                                               
                看境地        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效外一百家男子的职业分配中以粗工为最多,其次为精工,公务和商,最少的为从事农业。这种职业分配形式正是由于专地为中心城市的效区所造成的,在一般乡村,精工和公务绝不会占如此大的比重。但细来分析,这一百家男子中基本上没有从事产业的,当然这可能与北平工业的欠发达相关。可见,这种职业分配结构并不完全是因为北平城区经济的辐射促成的,而是由于郊区经济的崩溃所引发的。让我们再来看几个民国时期调查资料。1936年河北省棉产改进会对北平郊区的农业区作过调查,“玉米、高粱种植面积占耕地58.5%,谷类种植面积占耕地占23.7%,小麦种植面积占耕地占9.1%,其他豆类、甘薯、花生、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分别占4%,1.88%,1.63%,1.52%”(18)。可以说粮食作物是北平郊区农作物的大宗,但郊区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程度又有多高呢?根据40年代日伪政权的一个统计来看,“在北京每年消费的粮食35万吨中,从平绥铁路输入的粮食占粮食总消费量的49%,从北宁铁路输入的粮食占27%,从平汉铁路输入的粮食占19%;从京郊运入的粮食仅占粮食消费量的5%(19)。可见京郊农业区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是很低的。郊区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是衡量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北平城区对郊区的经济辐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让我们再看看北平郊区的离村和家庭副业情况,因为这二者同样也是衡量北平城区经济辐射力的重要指标。日伪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曾对北平郊区大兴县高米店村作过关于该村离村情况的调查统计,“该村外出人员占全村总人数的53.8%,其中到北京谋事占22.4%(20)。从该统计中可以看出北平郊区的离村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到北平谋事的却比较少,这充分说明了北平城区经济吸纳周围郊区剩余劳动力能力的有限。家庭副业同样也是农民调剂农家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拿养鸭业来说,养鸭业是北平郊区的一种重要家庭副业,根据民国时期对北平西郊鸭户所养鸭数的调查,“在五十只以下的鸭户,竟占鸭户总数中四三、三%,而一千只以上的鸭户不过百分之十”(21)。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郊区的养鸭业规模很小,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同样反映出了北平城区经济辐射力的不足。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经济场景对北平市各届政府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平商业畸形发展要求北平历届政府颁布一些促进大众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消费商业进行遏制,如颁布一些针对高消费品进行高征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的工业不发达,尤其是近代工业比较落后,这要求北平市各届政府颁布一些鼓励工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的交通事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之中,这要求北平市各届政府颁布一些促进新式交通事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应当颁布一些保障旧式从行人员生存的民生方面的法律。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对北平的经济场景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北平市历届政府颁布一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的城区经济对郊区的经济辐射力度不够,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这要求北平市历届政府颁布一些复兴郊区、保障农户民生、鼓励家庭副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政治格局
政治性因素在北平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北平由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降为了华北的政治中心。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北平由中心走向了边缘,成为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所控制的区域中心。郭绪印曾经说过:“一部国民党史就是一部派系斗争史”(23),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展开了对北平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这不仅使得北平成为了地方实力派同中央政府进行重新分配利益的重要法码,也使得北平成为了中国政治上最不稳定的一个区域。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但由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中央政府的威权性和合法性在人国心中大为下降,所以奉系军阀控制下的中央政府在其形象上也大为折扣。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全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经过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的改组以及联俄、联工,扶助农工三个政策的实施,国民党在两广地区重新巩固了自身势力。这样,在全国的范围就内形成了“有道代无道”和“边缘挑战中心”的政治格局。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先后在两湖战场和江浙战场上击破了北洋军阀吴佩孚集团和孙孙集团。1926年9月冯玉祥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并出兵参加北伐,与北伐军形成了南北相呼应的局面。在北伐战争中,国民党的统治范围逐渐珠江流域扩展了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到了武汉。但是在北伐战争中收益最大的要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军人阶层,因为在战争的非常时期,指挥军队作战的军事将领的权威最大的。随着权益的扩大,这批人的政治野心也越来越大,同武汉国民政府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但是这批人在国民党党内的地位却不高,因此法理上说他们应该服从于武汉国民政府。这种局面使得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跟武汉国民政府争翠¤益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局面。为了摆脱政治上的不利局面,蒋介石于1927年4月18日在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后在冯玉祥的调解下,武汉国民政府同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了南京,南京逐步确立了其中华民国国都的地位。
为了彻底统一全国,1928年4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再次出兵北伐,史称“二次北伐”。二次北伐的对象是占据北京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安国军集团。按照国民政府的部署,蒋介石集团为第一路军沿津浦路北上,冯玉祥集团为第二咱军沿平汉路北上,阎锡山集团为第三路军由平绥路直进北平,李宗仁集团为第四路军亦由平汉路北进。二次北伐的进军也十分迅速,张作霖安国军集团节节败退。为了保存实力,张作霖集团决定放弃北京,退至关外以图卷土重来。在二次北伐过程中,国民党内以冯玉祥集团出力最大。冯玉祥集团长期驻扎西北之地急于利用二次北伐控制平津富庶地区,并取得出海口。但是蒋介石为了限制冯玉祥的势力,并取得平津地区的盐税、关税等税款,在同阎锡山达成妥协后,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司令。1928年上旬阎锡山集团相继进入平津地区。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4次会议决定,改北京为北平,撤销京兆区,成为北平特别市,并且宛平大兴两县划为北平管辖,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由何其巩出任北平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北平特别市成立后,成立了财政、土地、社会、卫生、公安、教育、工务、公用人局,并改革了原京师的一些机构,市政建设初具规模。
北平特别市成立初期,平津地区基本上处于阎锡山的控制之下。阎锡山为了表示同蒋介石集团合作的诚意,特任命蒋介石集团的何其巩出任北平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同时,何其巩也跟冯玉祥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何其巩出任北平特别市第一任市长是为国民党各方妥协的产物。但随着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加剧以及蒋介石所推行的排除异己政策的威胁,阎锡山同蒋介石集团的矛盾逐渐激化,特别在是在蒋介石集团打败李宗仁集团、冯玉祥集团之后,阎锡山更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争取主动,1930年3月,阎锡山联合李宗仁、冯玉祥等共同反蒋,发动了历时7个多月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爆发后,津浦、陇海、平汉、湖南战场同时用兵,反蒋联军处于优势,蒋介石集团节节败退。与此同时,反蒋集团还从政治上向蒋介石发起了攻势。1930年8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了国民党临时中央党部,并决定组织国民政府,推举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7人为委员,以阎锡山为主席。这时的北平特别市是反蒋集团的中心城市,阎锡山任命其亲信张萌梧任北平特别市市长。
到了中原大战的后期,战争局面对反蒋联军开始逐步不利,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表示中立态度的张学良集团宣布拥蒋之后。后来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以后,中原大战战势直下,蒋介石集团很快确立了绝对优势,反蒋联军迅速瓦解。到10月中旬,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东北军为蒋介石集团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答谢张学良,同时也为了履行战前的保证,蒋介石把平津地区划入了张学良的势力范围以内,并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平分会和国民革命军军事员会北平分会,由张学良任主任和委员长,由胡若愚出任北平特别市市长。从此时开始,北平就开始处于张学良东北军的控制之下了,特别在张石战争之后,东北军大举入关,周大文继任北平特别市市长,北平逐渐成为了东北军的基地了。这个期间的北平曾一度成为了河北省的省会,政治地位大为下降,但是不久又恢复了特别市的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进攻东北军的北大营,并炮击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命令东北军全部撤入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和三千万同胞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并不以此而满足,占领东北三省后便开始积极向热河等地实施新的侵略战争。1933年2月日军进犯热河,东北军将领、国民党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退后,又主动放弃承德,热河全省失陷,一时全国舆论大哗。身为东北军统帅,张学良难辞其咎。在舆论的压力及内心的自责中,张学良引咎辞职,并准备出国考察。张学良辞职后,由何应钦出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委员长,并成立行政院冀察整理委员会,由亲日派黄郛出任委员长以负责对日谈判,黄郛北平到任后,任命亲信袁良出任北平特别市市长,从此黄郛及其亲日派在北平特别市的影响力大为增强。在这期间,何应钦和黄郛先后跟日本帝国主义鉴定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很多国家主权。这些条约规定了冀东自治、察东自治以及中央军、中央党部撤出北平等无理要求。后察哈尔省主席、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撤出察东一带,率二十九军进驻北平,并出任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控制平津之后,既不想完全服从于南京国民政府,又不想臣服于日本帝国主义,只想保存现有权益。二十九军进驻北平后宋哲元任命亲信秦德纯为北平特别市市长,以取代袁良,北平也就成了宋哲元二十九军的统治中心区域。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取得更大权益,遂向宋哲元提出了华北自治方案。南京政府为了适应日本所提出的华北自治方案,成立了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但其自治性和独立性也相当大得,而且日伪分子在其中也拥有很大影响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西南部的卢沟桥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后谎称自己有一名士兵失踪,并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的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宛平中国驻军的严辞拒绝。日军便以此为由,向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发起了攻击。面对日军的咄咄逼人,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日军全国侵华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炮击长辛店科、廊坊等地的中国驻军,并限二十九军于7月28日前撤出北平。此时的北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宋哲元断然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发表了守土自卫通电,表示二十九军与北平共存亡。7月28日,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北平发动了全面进攻。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南苑当天就失陷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宋哲元于29日依据国民政府的命令率领二十九军残部撤出了北平,北平沦陷。
北军沦陷以后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华北的一个堡垒。“以华制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一贯方针,对北平当然也不会例外。1937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收罗了北平一些亲日政客、士绅和名流,成为了一个具有伪政权性质的北平市地方维持会,由北洋旧官僚、亲日派分子江朝宗任会长,负责管日本帝国主义维护北平的社会治安,并对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提供战略物资。8月1日,北平市地主维持会改为北平市翠¤,江朝宗仍任伪市长,后北平翠¤又改北平为北京。1937年12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又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旧官僚王克敏出任委员长,由日本人担任握有实权的临时政府顾问,负责管辖华北四省入平津两市。
1938年1月,由于江朝宗同王克敏的矛盾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江朝宗不满的升级,致使江朝宗被迫辞积。江朝宗辞职后,余晋和出任伪北京市市长。余晋和到任后,对伪北京市市政结构进行了整调,并增发了教育、公用两局。同月,日本帝国主义还在北京成立了伪中华民国新民会,由王克敏出任第一任会长。3月20日,伪新民会北京指导部成立,由余晋和出任会长。伪新民会北京指导部下发总务、组织、宣传、训练四科,触角伸向了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北平进而控制华北的工具。
1940年3月30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由汪精卫出任伪国民政府的主席。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北京的伪临时政府宣布解散,王克敏等人开始赴南京任职。后又在南京伪国民政府的委托下,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委员会负责处理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及北京、天津、青岛三市地区的政务。
1943年10月,北京市改称为北京特别市,并增设了经济局以掌管北平的各项经济事业,进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经济而服务。在日伪时期,北京市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华北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也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物资、人员基地,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市驻有重兵,华北派遣军总司令部便设在北京市。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北京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对北京市的控制程度和掠夺力度也尤为严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21日,中国军队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进驻北京市,并接受了北京日本的投降,从此沦陷八年之久的北京光复,国民政府又将北京改为北平。10月,北平市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任命熊斌出任北平市长。北平市政府下设社会、财政、警察、卫生、教育、工务、公田、地政八局。马汉三出任军统北平站站长。另外,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还成立了北平行辕,作为国民政府坐镇北平的最高代表机关,负责华北五省及三个特别市的一切政务,1947年又改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辕,负责指挥保定和张恒了绥靖公署。北平行辕名为华北地区的最高机关,实则为虚职,并没有什么实际性权力。
1946年11月,原山东省主席何思源继任北平市市长。何思源是一个典型的文职官员,在学界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同时也曾是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的机要秘书,加上蒋介石当时极欲控制山东以进行其所谓的“剿共”战争,因此何思源得以主政北平。何思源主政北平时期对北平市政进行了一定的调整,1947年1月在市政府中增设民政局。但何思源终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且在战后接收日伪敌产、对待学生运动、进行民主化改革方面同蒋介石存在重大的分歧。194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行宪国大”,李宗仁决定南下南京竞选副总统,何思源也追随李宗仁南下,并成为了李宗仁竞选团的团长,北平市市长一职遂有刘瑶章接替。
刘瑶章出任北平市市长直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但自1948年之后北平地区的实权就不在北平市市长手中了,而是转移到了华北“剿总”司令部和北平警备司令部的手中。1948年蒋介石鉴于军事、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危机,开始实施所谓的“分区防御”,据此撤销了北平行辕及下属的保定、张恒两个绥靖公署,在北平成立了华北“剿总”,统一指挥山西、河北、绥远、热河、察哈尔五省的一切军政事宜,任命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司令长官。同时,为了限制傅作义的权限,蒋介石任命嫡系将领陈继承出任华北“剿总”副司令长官兼北平警备司令。为了争夺北平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傅作义与蒋介石及陈继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是最终傅作义利用“七五事件”将陈继承挤出了北平。
1948年冬平津战役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先后解放了张家口、天津等地,并且包围了北平。当时的翠¤中央考虑到北平为全国文化名城,为了使其危于战火,希望和平解放北平。在中国翠¤的政治争取和军事镇慑下,同时也在北平各界名流及傅作义亲友的劝说下,傅作义终于与解放军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并于1949年1月21日通告全国,宣布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愿意接受和平改编。至此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并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基本上处于各地方实力派的管辖之下,各地方实力派之间以及各地方实力派同中央蒋介石集团之间就北平的实际控制权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位较以前相比是大为下降的,中央权力对北平的控制力相比较低,北平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而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政治格局十分混乱,也非常不稳定,官员调换频繁。在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上层政治格局相对比较稳定,但日伪政权稳定北平政治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进一步侵略、奴役、控制华北及至全国。北平城郊人民也发动了一些反对日伪政权、抵制日货的斗争,可见,日伪政权控制下北平下层的政治格局也是十分的不稳定。
北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缘性”决定了北平市历届政府都会颁布一些有关加强地方自治方面的法规;北平市政治的混乱和不稳定要求北平市历届政府必须颁布一些有关加强治安方面的法律法规。日伪时期,北平城郊人民的斗争也决定了日伪北平政府会颁布一些镇压抗日民众方面的法律法规。
                                                                    (五)文化环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在全国的政治格局中德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文化方面仍不失为全国文化的一大中心,“文教事业成为了北平的命脉”(23)。
北平文化的发达最主要的表现为教育的发达。由于北一久为帝都,所以全国很多知名的高等学府大都建在北平,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等。到1934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10所,北平有17所,其中大学8所,学院5所,走校4所”(24)。北平的高等学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教育质量也比其他城市的高等学府为高。北平的高等学府在图书馆藏书量、校刊影响力、教授数量方面都占有优势。北平的中等教育也十分发达,据1936年统计,“北平市公私中等学校71校”(25),这还不算办学规模比较小和城郊的一些中校。另外,北平的职业教育也比较发达,“据北平教育局调查,该下八年份共有劳工学校36所,3所为工人子弟学校,13所为劳工夜校,20所为工人补习学校”。(26)
北平教育的发达使得北平的学生人数众多,“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第三位”(27)。学生人数众多使得北平的文化风气、政治风气尤为开放,特别是表现在学生运动方面。“北平的学生,在历次救亡运动中,总是站在人民的最前线”(28),如:反对华北自治的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并促使国民政府认识到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紧迫性,还把中国翠¤的抗日主张宣传到了全国,推动了全国抗日情绪的高涨。在抗议美军翠¤运动中,北平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翠¤和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北平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有利地配合了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正面作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权。因此,北平“为近代中国学生圣地,五四运动以后,所有翠¤恒以北平马首是瞻。”(2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教育的发达还表现在北平市民的教育程度上。让我们看一个民国时期的调查统计资料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教育程度(30)
教育程度        共计        男        女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总计        1520805        100.00        889760        58.506        831045        41.494
受高等教育        毕业        11659        0.767        7878        0.518        3781        0.249
        肄业        13966        0.918        10203        0.671        3763        0.247
受中等教育者        高中毕业        46634        3.066        32450        2.134        14184        0.932
        高中肄业        43453        2.857        31025        2.040        12428        0.817
        初中毕业        50331        3.319        33484        2.202        16847        1.108
        初中肄业        49071        3.238        36098        2.373        12973        0.865
受等教育者        高小毕业        124985        8.215        88844        5.842        36091        2.373
        高小肄业        85283        5.608        59336        3.902        25947        1.706
        小学毕业        15245        1.024        103397        6.799        49058        3.225
        小学肄业        13893        9.110        97095        6.385        41598        2.735
私塾        172260        11.327        149168        9.809        23092        1.518
不知字者        632065        41.561        240772        15.832        391283        25.729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市民的教育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市民中男子的教育程度尤为高。上表还显示出北平受高等教育的程度的市民比例好像不太高,这跟北平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好像不太相符。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北平的高等教育是面对全国招生的,并不仅仅只是面向北平地区的。北平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1685%,这在全国都属于比较高的。上表中也显示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私塾教育在北平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反映出了北平教育新旧共存的过渡性状态。
北平市民的教育程度高,使得北平市民的参政及自治意识也都非常明显。北平市民中,从事政府人事的市民所占比例较大,这可能也正是北平市民参政意识较强的一个体现吧!在北平市第一届参政会101个参议员中,“从事工业的占6人,从事农业的占4人,从事商业的占14人,从事公务的占7人,从事文化教育的占12人,从事党务的占29人,从事自由职业的占11人,从事社会服务的占18人”(31)。除去从事公务和党务的,从事其他职业的参议员占参议员总数的64.34%,这也充分说明了北平市民参政意识较强。
北平市民自治意识较强集中表现在北平市的各种组织团体上,这些团体组织不仅数量十分众多,而且对北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十分明显。下面让我们以北平工人自治机构——工会为例,看看工会这一团体的重要性。
北平工会统计情况(32)
类别        手工业        交通业        机器业        职工业
        洗涤工会        西直门工会        印刷工会        报类工会
        毛业工会        长辛店工会        财政部工会        交大职工会
名称        习厂工会        前门工会        自来水工会        朝大职工会
        粪夫工会        电话工会        电灯工会       
        缝纫工会        电车工会        电话工会       
        水行工会        驼驮工会        丹华工会       
        纸业工会        洋车工会               
        理发工会        邮务工会               
总计        8        8        6        3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的工会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十分广泛,基本上存在于各个大行业中。这些工会的影响力也十分大,比如,粪夫工会就被时人称之为“粪阀”。“粪阀”是北平市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假使全城粪夫举行大翠¤三天,北平便变成个臭城,这种影响有多么大,尤其在卫生方面”(33)。北平市历届政府都想取缔这个自治团体,但收获都不太理想。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文化事业的发达还表现在新闻业的发达上。北平的报刊上无论在发行数量上还是在报刊影响力上在全国新闻界都是一流的。
平津冀察四省市报社统计情况(34)
省市别        社数        编辑人数        记者人数        经费        基金数
        大报        小报        总计                男        女        总计        收入        支出       
河北省        0        8        8        27        37        2        39        2094        2260        5300
察哈尔省        2        3        5        10        15        -        15        2103        2237        80500
北平市        19        25        44        203        402        18        420        130630        148695        330000
天津市        7        22        29        140        264        -        264        151877        151877        32956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河北省、察哈尔省、天津市相比,北平的新闻事业无论在报社数、编辑人数、记者人数还是在经费、基金数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北平每日的出报数,“大报达十万零三千八百份,小报则到三十二万四千三百三十份”(35),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前列。更为重要的是,北平报刊的社会影响力也非常之大,同上海、南京等地相比较,国民政府对北平的控制力较低,使得北平的舆论比较自由,这有利于北平新闻事业的影响力的扩大。如:《独立评论》、《清华学报》在当时都属于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北平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历史见证物——国宝和档案。由于北平久为帝都,所以全国的大部分国宝和档案都集中在北平,特别是清王覆灭后,这些国宝和档案大都存放在紫禁城内。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进而一度控制了北京城。控制北京城后,冯玉祥下令将前清末代皇帝驱逐出紫禁城。傅仪出宫后,冯玉祥委托北京的一些文化名流对紫禁城内的国宝和档案进行了整理,并派兵加以保护。之后的北平市历届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国宝和档案进行了有效的保护。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后便频频进军长城沿线的各关隘,华北开始逐渐成为了中日战争的前线,尤其是华北的北大门——北平更是开始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之下了。为了保护国宝和档案,在北平文化名流的积极参与下,国民政府行政院向时任北平特别市市长的周大文下达了文物南迁的命令。再此指示下,北平市政府将这些文物分批逐步运出了北平城。这次文物的南迁使中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在此过程中北平的地方文化名流及地方政府功不可没。
北平地方文化名流的作用还表现在这些文化名流在北平和平解放上所发挥出的作用。在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北平各界地方文化名流对傅作义将军进行了大量的劝说工作,成为了翠¤跟傅作义联系的中介人,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平的历史文物得以安全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地方文化名流在中华文明史上同样也是功不可没的。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文化遭受到了重大的破坏。“日寇对我高等政府机关摧残甚烈,滥施轰炸,且肆意杀戮”(36),加上广大学数不愿作亡国奴,同时也为了保存北平教育的精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大都西迁到了国统区。日伪政权对北平的中等教育也同样的大肆破坏,至1941年5月,“北平公私立中学仅剩48所”(37)。另外,日翠¤还在北平推行奴化教育,并企图用此种方式来消磨北平青少年的反抗意识,因此日伪政权虽然在北平也设立了许多推行役化教育的小学,但这并不是真正发展北平教育,而是对北平教育一种更为严重的破坏。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新闻事业也同样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翠¤推行严格的报刊审查制度,凡有利于抗日的内容一律禁止。同样,日伪政权也改建或新建了一些新闻单位,借以推行其奴化政策,但这也是对北平新闻事业的一种破坏。
总的来说,除了日伪统治时期外,北平的文化事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北平教育发达,这就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管理北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是历史文名城,这就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保护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新闻事业发达,这就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规范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就要求战后的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复兴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特点之研析
                                                               (一)外发性
现代化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国家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早发内生型国家,另一类是后发外生型。早发内生型国家是指其社会的发展依据其自身的轨道发展,基本上不受外力的影响,同时这种国家的近代化历程出现的也比较早。后发外生型国家是指其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外力作用的影响,逐步脱离了自身发展的运行轨道,同时这种国家的近代化历程出现的也比较晚。毫无疑问,晚清以后的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国家,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当然也属于外发型社会。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外发性是指西方的资本主义因素在北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近代北平社会的转型及近代化得发展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推动的。这一方面是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北平社会的封建落后的状态,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入了北平,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管理及政治制度介绍到了近代北平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38)。而从另一方面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社会的入侵的本质目的是对北平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侵略以达到取得权益的目的,同时北平社会也是不自愿熔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所以这中间就必然会使北平社会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被迫吞咽,这又使得北平的社会转型及近代化进程又是十分痛苦的。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直观上说,北平的东郊民巷区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北平社会的集中体现。尽管国都南迁后西方各国的使节团也大都迁到了南京,但是东郊民巷区对北平社会的影响却丝毫没有减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街面上到处可见专门为洋人服务的服装业、饮食业及工艺业,而这些事物正是从直观上告诉世人西方资本主义因素对北平社会的影响。
北平有大量的外国侨民,抗战前以英、美、日三国侨民为多,抗站前以日、朝二国侨民是为多,抗战胜利后日、美二国侨民数居多。根据民国时期的统计,“1928年北平有外国人侨民2593户,1940年有外国侨民10059户,1946年有外国侨民4589户”(39)。这些外国侨民的大量存在正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社会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经济及文教事业的控制上。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在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上,尤其是资本输出,因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40)。资本输出首先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北平投资设厂上,在北平机械工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工厂都为具有外资色彩的。这些外资工厂不仅数量多,而且资本丰富,仅昇昌及海京两机械厂“资本总额为326818元,差不多占据北平机械工业资本总额的一半”(41)。不仅在工业领域如此,在商业及金融业领域,西方资本主义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1934年10月《北平市商会会员录》的统计,参加商会的中外商方共136家,“其中外商开办有46家”(42),如:美商花旗银行、亨达利洋行、新华洋行、力吉洋行、西门子洋行、美孚洋行等等。抗战前尚且如此,那么在日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北平的经济侵略和掠夺就不言而喻。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更是加大了对北平的经济侵略。
西方资本主义对北平社会的影响也表现在文教方面。在北平的高等学府中有很多学校都为西方传教士所开办的,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此外还有很多中学也都是由西方传教士所开办的。这些西方传教士所开办的学校固然促进了北平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加快,但同样也折射出了北平外发性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外发性的特点对北平的法制体系变革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北平社会的外发性使北平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同样烙上了外发性的色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法制体系的变革是在西方的刺激下启动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法律体系的一些优良的特点和具体的条款,具有中西结合的色彩。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北平社会的外发性特点也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适应此特点的法律法规,如颁布一些针对外国人在北平设厂、征税租赁土地、人口登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滞后性
20世纪中期的“中心——边缘”理论曾在社会科学界风涌一时,成为众多从事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问题时所运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到了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这一理论,进而提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理论。按照沃勒斯坦的理论,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即中心地区、半边缘地区、边缘地区。若我们以社会转型及近代化为参照标准话,那么中国可以划分三类地区,即沿海区地区(中心地区)、内陆地区(半边缘地区)、边疆(边缘地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显然属于半边缘的内陆地区。我们上面说过近代中国社会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属于外发性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波对其社会转型及近代化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相比较于沿海地区而言,北平社会受西方冲击波辐射的时间较晚,社会转型及近代化相对比较滞后。北平社会这一滞后性特点一直持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乃至建国后。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无论跟同时期广州还是同时期的上海相比,其社会的滞后性特点都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同华北地区的天津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也是比较滞后的。北平社会的滞后性首先表现在经济上。
北平市各业工人人数表(43)
业别        厂数        工匠        工徒        总计
棉织业        54        1025        916        1941
针织业        17        75        186        258
线毯业        1        -        37        37
刺花挑丝业        3        202        -        202
毛线业        1        12        -        12
硝皮业        3        68        65        133
地毯业        20        504        262        766
织带业        1        7        -        7
首饰业        1        27        8        35
玩具业        1        20        -        20
军装皮革业        3        65        2        67
食料业        1        14        -        14
造胰业        2        18        10        28
织工业        8        261        104        365
玻璃料器业        2        106        70        176
制糖业        2        38        7        45
景泰蓝业        4        62        59        121
印刷业        14        1805        280        2085
火柴业        1        400        30        430
线轴业        1        17        26        43
修车业        1        172        2        174
啤酒业        1        125        -        1213
制纸业        1        16        36        52
雕漆业        2        13        27        40
杠织业        1        20        15        35
从业工人人数是衡量经济水平是否发达的一面镜子。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北平市各业工人的总数6781人,以棉织为业、印刷业的从业工人人数为最多。而同一时期天津工人“总数为36634人,其中机器纺织工人为16798人”(44),上海的工人总数就更多了,共计有“222681人”(45)。从各业工人总人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了。
民国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也表现在社会风气方面。让我们从治安方面描述一下这一特征吧!
1934年北平天津两市违警人数统计表(46)
类别        北平市        天津市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妨害公务        99        4        33        391        19        410
妨害秩序        1926        191        2117        5573        553        6126
诬告伪证        1        -        1        3        -        3
淹没证据        1        -        1        2        -        2
妨害交通        4559        86        4645        5902        35        5937
妨害风俗        2244        320        2564        5543        602        6145
妨害卫生        2202        21        2223        3043        44        3087
妨害他人身体        754        52        806        812        78        890
妨害他人财产        175        5        178        71        2        73
合计        11961        679        12640        21340        1333        22673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内天津市的违警人数要比北平的违警人数多得多。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城市违警人数越多,城市就越发达,但从上表上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北平社会的滞后性特征来。从上表来看,北平违警人数最多的是妨害交通,而天津违警人数最多的则是风俗,而且在天津妨害风俗、妨害秩序及妨害卫生的违警人数也比较多,这都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天津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开始要求风俗方面的改革,但是同时期的北平则仍处于对待传统的治安事件,如妨害交通等等。这正说明了北平社会的滞后性特点。
可能当时的一些统计和描绘更说明这一问题。到1935年,“北平内外仍蓄发辫的男子仍有8732人,缠足妇女尚残有26241人”(47),这足可以说明北平社会的滞后性。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时人对北平卫生习惯的描绘吧!“因为这种不卫生的习惯,北平遂有了一种最有害的轮回,那便是:人从屋内轮物于道路,风由又将物轮回。尘土因着这种轮回,便继续的存在。到下雨时,尘土虽然没了,然而因为没有新式沟渠的缘故,道路遂不免成了泽国,水退后,街道上又是泥深数寸”(49)。当时已经是三十年代了,但是这种情况在北平社会仍十分普遍。
在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特征并没有得到改变。因为日伪政权占领北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所以日伪是不会促使北平社会真正发展的,而且只会造成北平社会更大的滞后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特征也决定了北平法制体系的滞后性。跟一时间的天津、上海等地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法制体系也确实存在着滞后性的特点。同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特征,也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促进北平近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北平经济发展滞后,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一些振兴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北平社会风气及习俗滞后,则要求北平市颁布一些易风革俗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不平衡性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内部各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当然也不例外,其内部也存在十分明显的不平衡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外发性特征是从世界范围内讨论的,同世界上的各个城市相比较,北平社会是外发性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滞后性是从中国范围内讨论的,跟同一时期的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较,北平社会是滞后性的;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不平衡性别是从北平范围内讨论的,具体指的是北平各个区域、各个阶层之间的不平衡。
南京国民政府时间北平社会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在北平市各个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这种区域不平衡的原因即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从历史上说来,北平久为帝都,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性城市。按照地缘政治原则的划分,皇室集团和中央官僚集团肯定位于北平城的中央地带,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则沿这个中心区域向四方分布,而这一过程本身就导致了历史上北平区域的不平衡性。同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又是在历史上的北平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也肯定继承了这种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从现实方面说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乱繁频,城市的中心地带相对比较安全,因此北平的大多数工业、商业、文教事业都集中到了中心地带或者靠近中心地带。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职业的分工不同。城区以工商业为主,而城郊则以农副业为主。这两种经济类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发展规模及发展潜力本身就存在重大的不同,因此所在的区域也就出现了不平衡性特征。我们还是来看看具体的统计吧!
1934年北平市分区人口密度表(49)
区别        面积(方公里)        人口(1934年)        人口密度(每方平均人数)
内一        7.317        117863        16107
内二        6.099        117463        19259
内三        6.127        129037        21060
内四        5.169        126133        24401
内五        5.583        94908        18790
内六        6.930        60960        8796
外一        1.849        78644        54287
外二        2.652        98303        37448
外三        7.447        106862        14483
外四        7.583        90839        11991
外五        7.351        90299        12283
内外城合计        64.311        1111311        17280
东郊        151.278        125815        824
西郊        262.379        130498        497
南郊        129.761        111273        865
北郊        110.938        87542        789
四郊合计        654.376        455128        695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各区的人口密度存在十分明显的不平衡性。外一和外二两区人口密度最大,而西郊和北郊人口密度最小,同时内外城跟四郊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人口密度几乎相差三十倍之多。同人口分布不平衡紧密相关的是北平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经济主要以商业为主,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商业为标准来折射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935年北平市商业家数统计表(50)
区别        贩卖业        制造业        其他        合计
内一区        1391        785        706        2882
内二区        1047        552        872        2471
内三区        872        457        504        1833
内四区        787        423        459        1669
内五区        507        306        287        1100
内六区        346        196        252        794
外一区        1487        697        475        2659
外二区        1717        727        857        3301
外三区        735        491        310        1536
外四区        665        402        340        1407
外五区        1286        541        678        2505
东郊区        489        270        304        1063
南郊区        248        122        190        560
西郊区        540        238        313        1091
北郊区        246        115        146        507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平市各区之间的商业家数存在十分明显的不平衡性,外二区和内一区的商业家数最多,而南郊区和北郊区的商业家数最少。同样,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商业家数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内外城的商业家数合计为22157家,而四郊的商业家数合计为3221家,相差几乎7倍之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各区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跟北平市各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者反映出了北平地域发展的不平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阶层之间的不平衡。阶层是一个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职业上的分工。职业分工出现以后势必出现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不同认识。从人们的先验性认识中又逐步发展为一套社会评价体系,在这套社会评价体系出现以后,职业的不同就开始逐渐转化为等级的差别。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身份和权力是构成等级差别的重要因子,到了近代社会以后,经济地位和知识水平逐渐成为了影响阶层差别最重要的因子。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这种阶层差别也是广泛存在的。有阶层差别的存在就会导致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出现。让我们看一下具体的调查统计吧!
北平市贫富家庭分布表(51)
种类        城内        城外        总数        百分比
极贫户        24037        18946        42902        16.89
次贫户        9730        13890        23620        9.28
下户        92394        28043        120437        47.34
中户        27559        19433        56992        22.40
上户        6618        3732        10350        4.06
总数        170338        84044        254381        100.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各阶层是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征的,下户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户数的47.345%,而上户所占的比例最少,占总户数的4.06%,两者之间几乎相差12倍之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社会各阶层不仅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而且各阶层之间甚至于各阶层内部在社会生活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各阶层内部在社会生活上的不平衡可能更好说明问题。
北平市三种生活程度之工人家庭全年内家之各种用费及百分比
用途        看为舒服的生活态度        知足的生活程度        对付着体的生活程度
        用费        百分比        用费        百分比        用费        百分比
食物        200        57.1        160        64.0        117        68.8
米面        132        37.7        117        46.8        101        59.4
菜蔬        24        6.9        16        6.4        9        5.3
调和        18        5.1        14        5.6        7        4.1
肉食        14        4.0        7        2.8        -        -
月食        12        3.4        6        2.4        -        -
衣服        15        10.0        20        8.0        10        5.9
房租        30        8.6        15        6.0        12        7.1
水火        30        8.6        22        8.8        20        11.8
被褥        4        1.1        2        0.8        1        0.6
用具        5        1.4        3        1.2        2        1.2
卫生        10        2.9        5        2.0        3        1.8
医药        2        6        -        -        -        -
装饰        1        3        1        0.4        -        -
交通        2        0.6        2        0.8        -        -
应酬        5        1.4        3        1.2        1        0.6
娱乐        3        0.9        2        0.8        -        -
茶叶        4        1.1        3        1.2        1        0.6
宗教        1        0.3        1        0.4        -        -
年节        5        1.4        3        1.2        1        0.6
教育        10        2.9        -        -        -        -
其他        3        0.9        8        3.2        2        1.2
总合        350        100.0        250        100.0        170        100.0
恩格尔系数是社会学家恩格尔所提出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规定,用于食物的消费额在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其生活水平就越高,反之则亦然。如果我们以恩格尔系数为参照物分析上表的话,我们就可以得知,北平市三种生活程度之工人家庭全年内每家之各种用费及百分比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从恩格尔系数的角度来看,三种生活程度的工人家庭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米面在消费额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存在很明显的不平衡性。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的不平衡性特征十分明显,它不仅表现在地域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上。北平社会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北平法制体系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如相关法律条文在有的领域比较集中,而在有的方面则略显不足。同样,北平社会的这一特点也要求北平市政府颁布法律法规的时候考虑到这种不平衡,如在颁布对高消费品征以重税的时候,考虑到普通人对一般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如在颁布刺激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时,考虑到一些人仍然需要民生方面的救济等等。
                                                                   (四)过渡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转型及近代化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当然这里既有暴风骤雨般的被迫咽,也有和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社会又是从传统社会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近代变革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因素。这样北平社会就出现了新旧共存的局面,这里既有新式机器生产方式和旧式手工生产方式的并存,也有新式西化风尚和中式传统风尚的并存,更有新式西化生活跟旧式中化生活的并存,等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北平社会的过渡性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流动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及转型特点的重要指标。社会流动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或团体位置或地位的上下移动,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流动按其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依据社会流动的途径可以将社会流动划分为近代性社会流动和传统性社会流动;依据社会流动的效果可以将社会流动划分为大幅度社会流动和小幅度社会流动;依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可以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主观型社会流动和客观型社会流动。
让我们先看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流动的方式吧!通过教育实现的社会流动可能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佳方式,但是新式不仅教育年限长,而且教育成本也非常高,非“多金者”家庭一般是不能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社会流动。普通平民及城郊农民大都是通过从军、经商等方式实现社会流动的,但这两种方式又属于传统性社会流动方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政治不稳定,战乱频繁,这为民众通过参军实现自身的晋升之路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有很多人也确实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社会流动,甚至是大幅度社会流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商业的发展也为通过经商实现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随着人们义利观念的转变,经商逐渐成为人们所认为的最快速的晋升途径。还有三种方式是实现小幅度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这三种方式为:成为产业工人,经营商品作物种植,习一技之长。前二种方式属于近代性社会流动方式,但比较少,因为北平工业不发达,使得产业工人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北平城郊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不密切,加上三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营商品作物种植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了。后种方式则属于传统性社会流动方式。由于北平久为历史文化名城,市内的传统技术及老字号比较发达,所以利用习一技之长而实现社会流动的人数也很多。以上我们所讨论大都是向上的社会流动,从流动方式上来看既有近代性的,也有传统性的,这折射出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过渡性。其实向下社会流动的方式也是新旧并存的,如:赌博、吸毒、从益、人家析产、天灾人祸、婚丧嫁娶等等方式。
上面我们是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过渡性特征的,其实社会生活可能可以更直观地折射出这一特征。1934年以安装电灯为例,北平城内“安装电灯的用户为29391户,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53),而仍有传统照明工具的用户仍有260000户之多。到1937年北平市的长途汽车站“发展到了30余家,共有汽车91辆”(54),但是旧式交通工具在人们的出行中仍占有优势,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北平各种职业人数中,男子以人力车夫为最多,计占总数之半”(55)。
在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社会过渡性的这一特征并没有得到改变,因为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改变是要建立在社会近代化的基础之上的。很明显,日伪北平政府并没有过多地推动北平社会的近代化历程,相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平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的过渡性特征使得北平的法制体系建设也烙上了过渡性的烙印。北平的法制体系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建立了,但也继承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法和习惯法。同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过渡性特征要求北平市政府在颁布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这一社会特征的客观存在,如:在颁布易风易俗的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传统风俗的影响力;在颁布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优点;等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概况及特点的研析。北平社会的这种独特的概况及特点对北平的法制体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北平法制体系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宗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9期
(2)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页
(3)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译本,19页
(4)周家楣:《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92页
(5)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4页
(6)《北平市本国人口籍贯统计》,《冀察调查统计丛刊》一卷三期
(7)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政统计》,卷宗号J001-004-00538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574页
(9)北平市社会局:《北平市工商业概况》,1932年,2页
(10)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人口问题之统计分析》,42页。
(11)李慕真:《中国人口》(北京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年,57页
(12)《晨报》,1928年5月16日
(13)《北平市二十四年份各业工厂概况》,《冀察调查统计丛刊》一卷五期
(14)《大公报》,1934年8月25日
(15)《平津两市修补公路工程统计》,《冀察调查统计丛刊》一卷五期
(16)《北平市政府二十二年度行政统计》,《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七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17)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31页
(18)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河北省棉产调查报告书》,1936年
(19)《关于北支那主要都市商品流通事情》(5辑),日文油印本
(20)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大兴县前高米店村调查报告》,1945年,日文油印本
(21)张景观:《北平鸭业调查》,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96页
(22)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5页
(23)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14页
(24)刘超:《论1927年后北平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4期
(25)《北平市中等学校校数表》,《时代教育季刊》,1936年
(26)《新晨报》,1929年2月13日
(27)《平津两市人中职业分配及失业统计》,《冀察调查统计丛刊》2卷2期
(28)《申报》,1935年12月4日
(29)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11页
(30)北平市政府统计室:《北平市政统计》,1947年2期
(31)《北平市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会刊》,附录1
(32)于恩德:《北平工会调查》,《社会学界》,4卷
(33)《京报》,1933年12月9日
(34)《冀察平津四省市报社统计表》,《冀察调查统计丛报》第1卷第1期
(35)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统计股:《北平市统计览要》,1936年,72页
(36)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490页
(37)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教育局中等教育》,卷宗号J004-002-00945
(38)矛老人家:《矛老人家选集》(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321页
(39)北平市政府统计室:《北平市政统计》,1946年2月
(40)列宁:《列宁选集》(2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784页
(41)陈真:《近代工业史资料》(2辑),三联书店 , 1957 年,841页
(42)北平市商务秘书处调查科:《北平市商务会员录》,1934年,621页
(43)〈河北工商日报〉,1929年5月15日
(44)《南开统计周报》,1929年10月7日
(45)邢必信:《第二次劳动年鉴》,民国社会调查所,1932年,18页
(46)《北平天津两市违警案件统计》,《冀察调查统计丛刊》第1卷第3期
(47)北平市政府公安局:《北平市政府公安局户口统计图表》,1935年,56页
(48)余协中:《北平的公共卫生》,《社会学界》第3卷
(49)《北平市之人中密度》,《冀察调查统计丛刊》第1卷第3期
(50)《北平市商业家数统计表》,《冀察调查统计丛刊》第1卷第1期
(51)陶孟和:《北平生活消费之分析》,1930年,7页
(52)李景汉:《北平最低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社会学界》第三卷
(53)《北平市政府统计月刊》,1934年1月
(54)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今日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202页
(55)陶孟和:《北平生活消费之分析》,1930年,28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社会之表征 - 历史研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 唐罗战争初探 - 历史研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国学论坛|国学网站... 浅析古代蒙古人的战略战术 - 历史研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国学论... 咸丰临终安排的政局大漏洞 - 历史研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国学论... 易学专家 - 书林网 -龙腾国学|中华易学|龙腾易学|国学论坛|电子书|E书|在线读书|周... 龙腾易学论坛 象数命理内部高级教材 - 命书阅读 - 龙腾易学论坛(原中华易学典籍网) 易经|周易|术数... 龙腾易学网 (随意点击) 六爻歌诀大汇总 - 六爻教学 - 龙腾易学论坛(原中华易学典籍网) 易经|周易|术数|风水... 易学人物杂谈 - 书林网 - Powered by Discuz! 明代南京佛教史的重要文献──《金陵梵刹志》点校出版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 易学研究 道家易学 >> 中华气功网 夏朝始建于太康之世说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 有关“三年之丧”的出处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 有关“三年之丧”的出处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 面条:汉魏时期业已有之,可谓历史悠长 中华国学网资讯频道 |全球华人的国学门户 论太平天国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学术交流|... 元朝行政区划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学术交流... 王先胜:揭开易学界的神秘面纱——ll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一) - 国学之窗[李守力博客专栏... 易学与生活刍议 ? 国学网 道家易学 1>> 中华气功网 道家易学3 >> 中华气功网 道家易学4 >> 中华气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