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大赛解剖学复习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51:58
【转自】http://www.docin.com/p-25637328.html
绪论
1、人体标准的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趾向前。
2、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身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2、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身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与地面平行将身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4、额状轴:指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轴横、垂直轴相互垂直的轴。
5、矢状轴:指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交叉的轴。
6、垂直轴:指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向垂直的轴。
基本组织
1、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2、被覆上皮按其组成细胞的层次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后者由多层细胞构成;又可依构成细胞的形态分为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和柱状上皮。
3、单层扁平上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腔腔面、胸膜、腹膜、心包膜、关节腔的表面、
4、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管壁)
5、单层柱状上皮(胃肠道的粘膜上皮,子宫内腔腔面等)
6、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呼吸管道的腔面等)
7、复层扁平上皮(皮肤的表皮(含角化层、指甲、毛发)口腔、食管、阴道等腔面)
8、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的腔面等)
9、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的腔面)
10、骨骼肌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有多个直至数百个细胞核,位于纤维的周缘部。
11、骨骼肌肌纤维的肌浆内含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均由粗、细两种肌丝交错呈明带和暗带相间的结构构成,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又排列于同一水平上,因而,肌纤维显示出明暗交替的横纹,所以又称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肌原纤维暗带的长度不变,与暗带两端相邻的明带变短。
运动系统(骨)
一、骨的构造
作为器官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骨外膜一般分布于骨表面,其外层致密,内层疏松(可生成成骨细胞,参与骨质的形成。)骨内膜位于骨髓腔内(即骨松质骨小梁的网状间隙内表面的结缔组织膜上,此膜主要可产生破骨细胞,参与骨质的破坏。)
2.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结构可分为骨密质、骨松质两种类型。骨密质厚、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有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佛氏骨板(连同哈佛氏管称为哈佛氏系统或骨单位)和间骨板。骨松质往往形成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骨小梁的排列方式与其所受外力有关(骨端呈现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
3.骨髓:由网状组织和各种血细胞构成的,具有造血的功能。分为红骨髓、黄骨髓两种。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所以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
二、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1)骨密质增厚,骨小梁增,粗排列更加规律;
(2)骨面积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3)改善骨的血液循环;
(4)矿物质与骨密度增加。
三、骨的功能:支持、保护、杠杆、造血和储备等作用。
四、中轴骨包括颅骨29块,其中面颅骨(15块)、脑颅骨(8块)、听小骨(6块)。(脑颅共有骨6种8块,包括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1块,筛骨1块。)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尾骨、12对肋骨、1块胸骨,共51块。
五、上肢骨可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腕骨:一侧8块,均为短骨;掌骨:一侧5块,均为小型长骨;指骨:一侧14块,均为小型长骨)
六、下肢骨可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全身的自由下肢骨包括:2块大腿骨、2块髌骨、2块小腿骨、14块跗骨、10块跖骨、28块趾骨。
运动系统(关节)
一、关节的结构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1.关节面:多为一凹一凸,凹的为关节窝,凸的关节头。两者的表面附有一层关节面软骨(透明软骨),软骨内无血管、神经,所以损伤后,较难修复。
2.关节囊:为结缔组织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襞,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可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
3.关节腔:为关节囊和关节面的密闭腔隙,为负压。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 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连结相邻骨,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2.滑膜囊:滑膜层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
3.滑膜皱襞: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襞。
4.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环状纤维软骨板,可加深关节窝的深度。
5.关节内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分为半月板、关节盘两种。
二、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1. 解剖学因素
(1)关节的结构
(2)骨表结构
(3)肌肉
2. 年龄、性别、训练水平及气候等
三、肩关节
1.主要结构:肩关节由肱骨的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辅助结构:
(1)关节盂唇:附着在关节盂周缘和肱骨解剖颈之间,可加深关节窝的深度。
(2)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关节囊壁内有此腱通过,它有加固肩关节的作用。
(3)喙肱韧带:从喙突至肱骨大结节,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4)盂肱韧带:从关节盂周缘前部经关节囊前壁,至肱骨小结节。防止肱骨头向前脱位。
(5)喙肩韧带:起于喙突止于肩峰,防止肱骨头向上内方脱位。
3.关节的运动:能绕三种基本轴运动,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做收、展运动;绕垂直轴做回旋运动。
四、肘关节
1.主要结构及类型:由肱骨的远侧端和桡、尺骨的近端关节面组成。为典型的复关节。
(1)肱尺关节面:由肱骨滑车与尺骨的滑车切迹构成的滑车关节。
(2)肱桡关节面: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的球窝关节。
(3)桡尺近侧关节面: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圆柱关节。
2.辅助结构:
(1)桡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外上髁,分为前、后两束,止于桡骨环状韧带。
(2)尺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尺骨滑车切迹前、后缘。
(3)桡骨环状韧带:起于尺骨桡切迹的前缘,绕过桡骨头,止于桡切迹的后缘。
所有肘关节的韧带都不止于桡骨,从而保证了桡骨能绕垂直轴做回旋运动。
3.关节的运动:整体上讲,肘关节有两种运动轴,即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这由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共同完成;绕垂直轴做旋内和旋外运动,由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共同完成。肘关节不能够完成收、展的运动,是由于其关节面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五、桡腕关节
1、主要结构: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组成关节关节窝与近侧列腕骨(舟骨、月骨、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共同构成。是典型的椭圆关节。
2、辅助结构
①腕桡侧副韧带
②腕尺侧副韧带
③桡腕背侧韧带
④桡侧掌侧韧带
3、关节的运动
①屈、伸运动:推掌、勾手等动作。
②收、展运动:乒乓球正、反手削球等动作。
③环转运动:艺术体操中的绕环等动作。
六、髋关节:
1.主要结构:髋关节是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辅助结构:
(1)髋臼唇:附着在髋臼周缘,由纤维软骨构成,使髋关节的深度增加。
(2)髂股韧带:位于髋关节的前面,起于髂前下棘,止于股骨转子间线,可限制髋关节的后伸。
(3)耻股韧带:位于髋关节的内侧,起于耻骨上支,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限制髋关节的外展和旋外。
(4)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的后面,起于坐骨体,止于大转子根部,限制髋关节的内收和旋内。
(5)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腔内,呈三角形。基底附于髋臼横韧带(横跨于髋臼切迹的两端),一端附于股骨凹。
3.关节的运动:
(1)屈: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的向前运动,如:肋木举腿。
(2)伸:是屈曲运动的相反运动,如:踢足球大腿后摆。
(3)水平屈:髋关节先外展900,向前为水平屈,如:伏地扫腿。
(4)水平伸:髋关节先外展900,向后为水平伸,如:侧控腿转体900。
(5)外展:运动环节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向侧方运动,如:克卡切夫腾越。
(6)内收:是外展的相反运动,如:托马斯全旋。
(7)回旋:运动环节绕垂直轴,在水平面的转动,如:铲球、转身后旋腿。
(8)环转:是屈、伸、外展和内收等运动连续进行的运动,如:外摆腿。
七、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属于椭圆——滑车关节。
1.主要结构:股骨近端的内、外侧踝为关节头,胫骨近端内、外侧踝上面为关节窝构成股胫关节面(椭圆关节)。髌骨后面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构成髌股关节(滑车关节)。
2.辅助结构:
(1)半月板:分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为“C”字形,外侧为“O”字形)。它们位于股骨、胫骨之间,既不与股骨相连,又不与胫骨相连。这些软骨属于纤维软骨,其作用为加深关节窝,从而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定性,此外起着弹性垫作用,可传递负荷、减轻震荡。半月板的外侧1/3和血管较丰富,中间1/3仅有很少的毛细血管,内侧1/3为无血管区。
(2)膝交叉韧带
①前交叉韧带:从股骨外侧踝的内侧面,向前下止于胫骨踝间隆起的前方。于伸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②后交叉韧带:从股骨内侧踝的外侧面,向下后止于胫骨踝间隆起的后方。于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3)髌骨:它的功能除保护膝关节外,主要是增加股四头肌的力臂,改善股四头肌的机械效率。
(4)滑膜皱襞: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起形成。最大的是翼状襞填补关节内的空隙以加固关节的稳固性。
(5)滑膜囊: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向关节腔外突起形成。最大的是髌上囊,有减少磨擦的作用。
(6)髌韧带:膝关节的前方,髌尖→胫骨粗隆。
(7)腓侧副韧带:外侧,外上髁→腓骨头。
(8)胫侧副韧带:内侧,内上髁→内侧髁。
3.关节的运动: 绕额状轴可作屈、伸运动。如:小腿屈和小腿伸。绕垂直轴可作回旋运动,这一运动在屈膝位明显,在伸膝位则不能回旋。如:足内侧颠球(小腿旋外)和足外侧颠球(小腿旋内)。
半月板的损伤机制:因半月板会随着胫骨的运动而运动,当膝关节屈曲(半月板随胫骨滑向后方)、回旋(半月板随胫骨的运动,一端向前、一端向后)并突然伸直,此时半月板正好位于股骨、胫骨内、外侧髁的突起部位,易受挤压而损伤。因内侧半月板与胫侧副韧带相愈着,因此,它的损伤机率比外侧半月板高7-10倍。
八、踝关节(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
1.主要结构:踝关节的关节头为距骨滑车,关节窝是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的外踝关节面。滑车关节。
2.辅助结构:(1)内侧为三角韧带(2)外侧有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3.关节的运动:(1)屈(背伸、跖屈),如:屈膝倒立。(2)足伸(背屈),如倒勾球。
九、足弓:
1.足弓的定义: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
2.足弓的组成:
(1)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1、2、3跖骨组成,又称弹性弓。
(2)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4、5跖骨构成,又称支撑弓。
(3) 横    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组成。
3.足弓的机能:
(1)“三角架”:它能使人体稳固地站立于任何高低不平的地面。
(2)弹簧功能:各骨之间关节、韧带连结使足弓有一定的弹性,利于完成行走、跑跳等动作。
(3)足弓对通过的血管、神经和肌腱有保护作用。
运动系统(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结构
(一)骨骼肌的大体及微细结构:
1.肌腹与肌腱:肌肉中部称为肌腹,两端称为肌腱(扁肌的肌腱称为腱膜)。肌腹中内许多肌纤维构成。包裹于每条肌纤维表面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包裹于肌束外的膜称为肌束膜,包裹于整块肌肉外面的膜称为肌外膜。肌腱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肌腱缺乏弹性,但很坚韧,可抵抗较大张力,肌肉通过肌腱附着于骨面上,肌腱的这种结构可使肌肉力量均匀地作用于肌腱在骨面的附着处。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及微丝滑动学说
3.肌肉中的血管:
4.肌肉中的神经:肌腹内分布有运动神经末梢,由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冲动经此传至肌肉,支配其活动。肌腹和肌腱内均有感觉神经末梢,它们能感受肌纤维张力变化的刺激,将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各肌肉之间的协调运动。
(二)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1.筋  膜:是包裹于肌肉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分为浅筋膜(又称为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含脂肪成分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和深筋膜两种(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插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即肌鞘(筋膜鞘),保证肌肉或肌群单独活动,互不干扰。)。
2.腱 鞘:套在腕、踝、手指和足趾部位肌腱周围的密封的双层筒状结构。外层为纤维鞘,内层为滑膜鞘。滑膜鞘又分为两层,紧贴肌腱的为脏层,脏层反折形成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空腔,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小运动时肌腱与骨面的磨擦。有的腱鞘包裹一条肌腱,有的则包裹多条肌腱。
3.滑膜囊:关节囊的滑膜层向外突出形成。
4.耔 骨:肌腱骨化而成的小骨,常位于肌腱与骨的附着处,它可增大肌肉的动力臂。
5.滑 车:一种是覆盖有软骨的槽,如结节间沟。另一种是通过肌腱的结缔组织环,如眼肌中的总腱环。滑车通常可改变肌腱的方向,同时保证肌腱不会向旁边移位。
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和弹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现象称为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可复原此现象称为弹性。
2.粘滞性: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发生磨擦的外在表现,这是原生质的普遍特性,是胶体物质造成的。它使肌肉在收缩或拉长时会产生阻力。肌肉的这种粘滞性的大小与温度成反比。
三、重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功能(及练习方法)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一侧为三角形扁肌,两侧合为斜方形。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肌纤维分为上、中、下三部。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远固定时,一侧肌纤维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上部同时收缩,使头后仰(伸);一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向对侧回旋;两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伸。
2.背阔肌
位置:位于腰背部皮下,上部被斜方肌遮盖,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我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并协助吸气。
3.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9-10个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与上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4.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前皮下,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提肋助呼气。
5.腹直肌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功能:腹直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断面,因此有相当大的肌力。此外,杠杆臂较长,是脊柱强有力的屈肌。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6.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7.腹内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8.三角肌:
位置: 位于肩关节前、外、后方,为一块倒三角形的肌肉,中部为多羽肌,前后部为单羽肌。
起点: 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 近固定时,前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内旋;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块肌肉收缩使上臂外展。
9.肱二头肌:
位置: 位于上臂前面浅层,为梭形肌,有长短二头。
起点: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 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并使前臂在内旋的情
况下,在桡尺关节处外旋。远固定时,使肘关节屈。
10.肱  肌
位置: 位于肱二头肌深层,肱骨前面下半部,为梭形肌。
起点: 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 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 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
11.肱三头肌
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肘关节伸。
12.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13.股四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为羽状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14.股二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外侧浅层,为梭形肌,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上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15.半腱肌和半膜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均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16.小腿三头肌
位置:位于小腿的后部浅层,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成。腓肠肌有内、外侧两个头,呈梭形。比目鱼肌一个头,形似比目鱼。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17. 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为单羽肌,髂肌呈扇形。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18. 竖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三部分。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全部棘连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呈长索状,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构成。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止于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
四、肌拉力线与关节基本运动轴之间的关系:
肌拉力线即肌肉合力作用线。肌拉力线的确定方法:从肌肉的动点中心到定点中心作一直线来表示。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
从关节的垂直轴前内方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垂直轴前内方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旋前旋内肌;从关节的垂直轴后外方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垂直轴后外方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旋后轩外肌。
从关节的矢状轴内侧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矢状轴内侧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收肌;从关节的矢状轴外侧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矢状轴外侧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展肌。
人体膝关节以上,从关节的冠状轴前方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冠状轴前方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屈肌;从关节的冠状轴后方跨越关节的肌肉,即肌拉力线从关节的冠状轴后方跨越关节的肌肉,是关节的伸肌。人体膝关节以下,相反。
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原动肌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五、影响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六、骨杠杆
1平衡杠杆.
2.省力杠杆
3.速度杠杆
内藏学
一、胃:
1.位置和形态:3/4位于左季肋部,1/4位于上腹部,其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整体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2.胃的功能: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可临时贮存食物,并磨碎、搅拌食物。胃能分泌胃液,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胃还能分泌激素。
二、小肠(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十二指肠:上部又称球部、中部有十二指肠乳头、水平部和升部。
2.空肠和回肠:上2/5为空肠,下3/5为回肠。
3.小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三、肝:
1.肝的位置和形态:腹腔最上部,大部分在右,小部分左。上、下两面,上面由镰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并联于膈下,下面有三条沟(左由纵沟、横沟,横沟又叫肝门)。
2.肝的功能: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
3.胆囊:胆囊储存胆汁、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入十二指肠。(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四、肺的构造:
肺由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和无数肺泡及围绕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中直径在1mm以下的称为细支气管,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达细支气管后,再分为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只能输送气体,并无气体交换的作用,所以称为肺的导气部)。
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肺泡管。肺泡管再分支,称为肺泡囊。肺泡囊上有肺泡的开口。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称为肺的呼吸部)。
肺泡的表面于电镜下可见到两种上皮细胞:一种为扁平细胞,即Ⅰ型细胞。另一种为分泌细胞,即Ⅱ型细胞,它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壁的稳定性,使呼气后肺泡不致塌陷。
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与所连的肺泡合称为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肺含有50-80个肺小叶。
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必须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细胞四层结构所构成的薄膜层,称为气学屏障。
五、肾单位:
1.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肾小体是肾单位的起始部分,位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位于肾小囊内,它是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囊反复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而后再会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的口径,造成肾小球内的血压较高。肾小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分膨大且凹陷,形成杯状的双层结构,两层囊壁之间的腔隙称为肾小囊腔。
3.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球时,因其压力较高,血液进入肾小囊腔称为原尿。原尿中不含高分子蛋白质、质类和有形成分,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正常成人每天生成原尿150-200升。
4.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细长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和直部。近端小管在肾小球周围的部分称为近曲小管,当离开皮质进入肾髓质后,称为直部,直部管径变细后称为细段,细段反折走向皮质后的部分称为远端小管,其直行的部分称为直部。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的直部称为髓袢。远端小管行向肾皮质后,在接近肾小体时,称为远曲小管。
5.肾小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近曲小管是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原尿中的水、钾、钠等离子大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和在分泌之后成为终尿。
5.集合管由远曲小管会合而成。几条集合管会合成乳头管,其开口通向肾小盏。
6. 尿液经肾小盏、肾大盏、肾盂手机,由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膀胱充盈至一定程度,经由尿道排至体外。
脉管器系
一、心血管系的组成及功能: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血管。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运回到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在胸腔的纵隔内(两肺之间)。1/3中线右侧,2/3中线的左侧。
2.外形:心尖、心底、胸肋面、膈面、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1.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和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2.右心室:一个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和一个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3.左心房:两对肺静脉入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4.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和一个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心壁的构造:
分为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其中心肌层最发达,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纤维环。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同时收缩。
心包:
1.纤维心包:紧贴浆膜心包壁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血管外膜。
2.浆膜心包(壁层、脏层)之间的间隙为心包腔。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达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的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变为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多的静脉血,最后汇集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四、
1、水——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门静脉——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小球——肾小球囊腔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终尿——集合管——乳头管——经乳头孔——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2、股四头肌代谢产物——股静脉——髂外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小球——肾小球囊腔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终尿——集合管——乳头管——经乳头孔——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3、心脏左心室——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右肱动脉——右桡动脉、尺动脉——右掌深弓、掌浅弓——右手
4、心脏左心室——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右髂外动脉——
右股动脉——右腘动脉——右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右足底动脉、足背动脉——右足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在中枢部,可泛指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灰质在大脑、小脑表面成层配布,又称为皮质。
2.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3.神经核:在中枢部的其它地方,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纤维束:在中枢部的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
5.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分为感觉和植物神经节。
6.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
位于脊髓中央,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向下在脊髓
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2.灰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在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2-3节腰髓,前、后角之间还发出侧角。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根据其轴突的分布大体上有两类:前角运动细胞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其余神经元的轴突不出中枢神经系统以外。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为灰质前连合与灰质后连合,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为中央灰质。
(1)前角:
前角运动细胞主要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外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也经过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纤维的张力,在保持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
(2)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见于胸髓和上2-3腰节,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
(3)后角:
细胞分群较多,在后角尖部为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由小型细胞组成,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总称后角固有核,此核界限不清,但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它们发出的纤维有的是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有的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
2.白质
白质分为对称的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称为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反射。
1上行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2)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
(3)脊髓小脑前束(整个肢体运动的信息):
(4)脊髓丘脑束:
2下行传导束
(1)皮质脊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① 皮质脊髓侧束:
② 皮质脊髓前束:
(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顶盖脊髓束:
(5)内侧纵束:
(6)网状脊髓束:
三、大脑
(一)大脑外形
1.三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2.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二)半球内部结构(包括大脑皮质、基底核、白质、侧脑室)
1.大脑皮质:
位于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分为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组成嗅脑)和新皮质。
2.基底核:
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称为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及杏仁体。其中,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在切面上借白质分为三部分即壳、苍白球(又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与壳又称为新纹状体。
3.白质:
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半球皮质的纤维;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各叶皮质间的纤维;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
4.侧脑室:是左右大脑半球内的空隙,内含脑脊液,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连通。
四、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合并而成,总数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脊神经节是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为感觉性神经节,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其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肌、关节和内脏,把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向中枢传递。
脊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主要含有:管理皮肤浅感觉和运动系深感觉的躯体感觉纤维和管理内脏、心血管、腺体感觉的内脏感觉纤维,及管理骨骼肌运动的躯体运动纤维和管理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分泌的内脏运动纤维。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五、脑神经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1感觉性的脑神经有: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位听神经
2运动性的脑神经有: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3混合性的脑神经有: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六、传导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肌腱、肌腹、关节 →→→→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薄束核、楔束核
 周围突           中枢突
交叉
中央后回上部   内囊  丘脑外侧核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
中央旁小叶后部
2、锥体传导路(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路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元。锥体系的上运动神经元包括: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中的神经细胞。
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   内囊  脑干    双侧脑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支配)  皮质核束   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和舌肌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  内囊

四肢肌  前角  皮质脊髓侧束  75-95%的纤维形成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躯干和四肢肌  前角  皮质脊髓前束  小部分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中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到对侧,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有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止于同侧脊髓前角,支配躯干肌。所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的支配。)
七、运动员听到枪声和起跑的右腿蹬地的神经传导路
1、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然后经听骨链的机械振动传递至镫骨底作用于前庭窗,激起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外淋巴的波动继而引起蜗管中内淋巴的波动,基底膜(螺旋膜)的振动,使螺旋器的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引起蜗神经末梢的冲动,传至蜗神经节,经蜗神经部分较差,传至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经内囊传至双侧大脑皮层颞横回的听觉中枢;
2、左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发出指令,经内囊、锥体、锥体交叉只对侧,由皮质脊髓侧束传至右侧第4、5腰段和全部骶尾段脊髓灰质前角,经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前根传至相应节段的脊神经,传至由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前支吻合而成的神经从即骶从,再由臀下神经的肌支将指令传至右大腿的臀大肌,由坐骨神经的肌支将指令传至右大腿的股二头肌。
感觉器官
一、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装置两部分组成。
角 膜
外膜(纤维膜) 巩 膜
虹 膜
眼球壁      中膜(血管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虹膜部
盲 部
眼球                      内膜(视网膜)      睫状体部
视 部
角 膜
折光装置         房 水
晶状体
玻璃体
二、位听器(耳)
位听器(前庭蜗器)俗称耳。按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有感受声波刺激的蜗器和感受体位变化的前庭器。
内耳:由埋藏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组成,因此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是颞骨岩部内的骨性小腔和管,膜迷路是位于骨迷路内,形态与骨迷路相似的膜性小囊和小管。膜迷路内含有的水样液体称为内淋巴,在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水样液体称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淋巴有营养内耳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1.骨迷路:由三部分构成,从前内向后外依次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
2.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管性结构。包括蜗迷路(蜗管)和前庭迷路两部分。前庭迷路包括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膜迷路各部之间互相交通,腔内充满内淋巴。在蜗管的基底膜上有上皮突起,称为螺旋器或考蒂氏器,它是听觉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各有一处向腔内的突起,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或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膜半规管是位于相应的骨半规管内的膜性细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在骨壶腹内是相应的膜部膨大的膜壶腹。在三个膜壶腹的壁上各有部分粘膜成嵴状突起,称为壶腹嵴。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内分泌系统
一、垂体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上缘平直或稍下凹,下凹有随年龄增长而加深的趋势。垂体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分神经部、漏斗。远侧部和结节部称垂体前叶,约占垂体体积的75%,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神经垂体实为贮存和释放加压素、抗利尿和催产素。
二、甲状腺
甲状腺 thyroid gland 呈H形,位于喉前方。分为左、右两个侧叶及中间连接的峡部。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的前外侧,后方平对第5~7颈椎高度。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能增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三、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s  是位置、大小均可有变化的扁椭圆形小体,形似黄豆,呈黄棕色,通常有二对,位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面。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主要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甲状旁腺的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如甲状腺手术不慎误将甲状旁腺切除,则引起血钙降低、手足搐搦,肢体呈对称性疼痛与痉挛;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四、肾上腺
肾上腺suprarenal gland  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左、右各一,重约5g,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它们分别位于左、右肾上极的上内方,包裹在肾前、后筋膜围成的肾旁间隙内(它和肾脏共同被肾脂肪囊和肾筋膜所包被)。肾上腺皮质可分泌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碳水化合物的糖皮质激素、影响性行为和副性特征的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可分泌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能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的活动
五、松果体
松果体又称松果腺或脑上体,属神经内分泌系统。位于丘脑后上方,为一椭圆形小体,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成年后松果体可部分钙化形成钙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与调节代谢和其它一些内分泌腺的作用有关,特别是与抑制性腺的发育有关。
六、胰岛
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分,为散在于胰腺实质内的细胞团,以胰尾为最多。胰岛分泌的主要激素称胰岛素,主要调节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水平。还分泌胰高血糖素。
七、胸腺
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还有分泌胸腺素和促胸腺生成素等具有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胸腺素可将来自骨髓、脾等处的原始淋巴细胞转化为具有免疫能力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促胸腺生成素可使包括胸腺在内的淋巴细胞分化为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成分。
八、生殖腺
生殖腺有男女之别。男性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睾丸是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产生精子和男性激素。精子经输精管道排出体外;男性激素由精曲小管之间的间质细胞产生,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男性激素的作用是激发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并维持正常的性功能。 卵巢为女性生殖腺,产生卵泡。卵泡壁的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雌酮和雌二醇),也可产生孕酮。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转变成黄体,黄体的主要作用是分泌孕激素和一些雌激素。雌激素可刺激子宫、阴道和乳腺的生长发育,出现并维持第二性征。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增厚,准备受精卵的种植,同时使乳腺逐渐发育,准备授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