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进了“太虚幻境” --“于丹红遍日本”成笑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04:38
星岛环球网>>文化观察>>2007-08-15
中国文化走进了“太虚幻境”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叹传统文化日益消失的时候,有两条新闻格外让人提神:一是《论语心得》热销,学者于丹被捧为“女孔子”而红遍日本,她在京都举行的世界孔子学院论坛演讲时,场下鸦雀无声,掉根针都能听见;(《国际先驱导报》7月28日)二是5家出版社争抢《论语心得》的日文版权,不仅是普通民众,许多政治家也想借这本书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8月2日《光明日报》)
无论如何这也是值得品评的事件,我似乎看到了日本书市门前的抢购风潮,看到了于丹女士像在中国大陆那样签名售书并挥汗如雨,由此而想到中国文化在国外展现着无穷的魅力,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追捧。如果不是又看到日本媒体有关质疑,我宁愿相信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毕竟《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所宣扬的儒家思想符合日本社会的思想意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媒体没有给中国人面子,他们言之凿凿,证实《论语心得》如果出版也要等到9月份,所谓的“热销”根本不存在。而于丹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日本的一个小小的学术圈内,大部分民众和官员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那么,中国的某些媒体凭什么制造出这样的“太虚幻境”?仅仅是个别日本人称于丹女士为“女孔子”吗?凡是有些社交知识的人都明白,那无非是种礼节上的客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许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能不能接受于丹的这种“解读”尚且有待考证。当然,为什么这样的假新闻竟被中国的主流媒体无限放大甚至连篇累牍,几乎变成一场全国性的文化狂欢。更难以理解为什么于丹及其《论语心得》一旦被日本人称道,就有许多人沾沾自喜,那神情分明彰显出一种心态:中华文化就此恢复了汉唐的雄风,又开始恩泽四海了!
大约是中国古代文明太富有感召力,或者是“文明古国”情结在人们心中扎根太深,以致如此低级的吹捧都让人们深信不疑。事实上,所谓的《论语心得》说到底不过是“于丹心得”而已,如果说还有一定的价值,那就是她把古典论著用通俗方式进行了一番演绎,这种做法虽然对普及古代哲学知识有益,却也存在着严重歪曲传统文化经典弊端。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并不取决于演绎和炒作,更不是依仗外国人的几句褒奖。
不错,《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经典象征之一,以其为代表的儒教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所谓的“日本政治家们想借这本书来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无疑是自欺欺人,且不说《论语》有没有预测上下5000年的神奇功效,如果把一本古代典籍当判断一个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依据,也未免太愚蠢了,除非日本的政治家都是傻瓜。
虽然“于丹红遍日本”不能与“纸箱馅包子”那样的假新闻相提并论,但我深刻理解这样的假新闻能够大行其道的内涵。近年来,中国人都有一个“大国崛起”的梦想,打造“软实力”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尤其是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不管是旅游景点还是歌厅酒吧,到处都在打文化牌,连官方招商引资都是“文化搭台”,进而导致出了形形色色貌似复兴传统文化的景象丛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片面认为,只要受到外国人的赞誉就是优秀文化。就像于丹赴日参加一个孔子学院研讨会,原本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对方仅仅是以礼相待,多说了几句动听的话,就让一些中国人高兴了个半死,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自豪还是自卑。
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播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关键在于能不能承载一个时期人类发展的先进理念。由此可见,中国的某些媒体所谓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打造了今天的日本”简直就像痴人说梦。谁不知道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了儒教文化的严重缺陷,才开始殚精竭虑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正是“明治维新”为后来的日本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奠定了文化基础。但是,日本人过去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中国儒教文化区域的一员而感到自卑,直到今天也也没有因为将现代科技传输到中国而自大。相比之下,那种动不动就抬出老祖宗来展示的行为倒是显得过于没文化了。
“于丹红遍日本”之所以被人当作笑柄,不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派生品,还是唯我独尊的翻版。这样的心态延伸到固有的意识形态方面,就不难看出今天的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自卑感,以致于沦落到只有外国人捧场自己才敢相信的地步。从另一个角度说,文化上的虚妄造就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厢情愿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无比孱弱。(作者:王龙)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