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 3 - 闻香识女人 MySpace聚友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17:22
姚华,陈师曾是把赵之谦(1829-1884),吴昌硕为杰出代表的"金石画风"伸延到北京的主要人物.我以为"金石画派"的提法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既不是以地域,也不是以师承关系形成绘画派别,有学者因为考虑到吴昌硕长期在上海,甚至把"金石画派"归入"海派",显然不符合史实."金石画风"是清代"朴学"(汉学)思潮衍生物,是乾,嘉"考据学"盛行之下,"碑学"运动和所谓"书学革命"的成果被引进绘画领域而形成的新传统,新画风.这一新传统把所谓诗,书,画"三绝"发展到诗,书,画,印"四全";这一新画风,是由于融合"碑学"古拙雄强的书法笔意入画,一扫"帖学"书法影响下绘画用笔流宕柔媚的主流审美倾向;同时,由于篆刻艺术变为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印学理论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绘画的金石趣味,也增多了画面各种形式色彩的对比因素,强化了绘画语言的"视觉"感染力."金石画风"是十八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时代风格,是主要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苏一带),经由数代人探索,到赵之谦而广泛获得承认.(33)姚华,陈师曾都有小学(文字学),金石学的广博修养,书法深受"碑学"传统熏陶,特别是两人不仅限于书法,而且直接从汉魏刻石,画像砖汲取营养而补益绘画.如姚华的《武氏祠故事画》,《仿唐砖供养人图》等,呈现典型的金石画风,这与他大量作过"颖拓"有直接关系.论者以为姚华的画"得力于书,得境于诗,得虚实相生于印",是有根据的.(34)陈师曾受吴昌硕指点,但是陈师曾的书法,篆刻,绘画并不是直接学吴,而是与吴同样脱胎于金石学传统.从赵之谦,吴昌硕,到晚成的齐白石(1863-1957),都是脱胎于同一传统.与上述三家相比,陈师曾的书法,篆刻更为淳朴含蓄,毫无霸悍之气,是其性情,学养使然.而陈师曾之绘画,尤其人物画,更是别出心裁,颇得助于汉画像石.如他的《拟汉画扇面》(有自题及姚华长题)即是例证,而且又"以印度,埃及画之色彩施之",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35)当然,"金石画风"北渐,也与其它画家有关,如1906年即移居北京的陈半丁,早年曾在上海从吴昌硕习画逾十年,不过,他的画又有"海派"画风的影响.(36) 
 "广大教主"金拱北从戊戌变法至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画"衰败极矣","不科学",必须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主张"融合中西",尤其是对"元四家"以来"文人画"的否定(37),声讨"四王"正宗(娄东,虞山派)的声浪更几乎成压倒之势(38).这是研究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学者们所熟知的,这些观点甚至到今天仍为不少人奉为"真理"而不厌其烦的再三重复.(39)其实,中国画在当时所受到的攻击并不是孤立的,几乎所有中国本土文化,甚至中医,中国戏曲,也被株连,列为"打倒孔家店"的目标.(40)因此,引起不同意见抗争是必然的.(41)例如,民国初期,当时形成尚不到二百年而且正处于发展高峰期的京戏,是往往与中国画相提并论,被绑在一起受鞭笞的.陈独秀(1879-1942)在他1917年发表的著名的文章《美术革命-答吕锶》中写道:"谭叫天的京调,王石谷的山水,是北京城里的两大迷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许人说半句不好的."(42)"谭叫天"是指当时刚刚去逝的谭鑫培(1847-1917).谭鑫培是对京剧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民国之前之后京戏老生名角,大多数是"谭派"艺术的继承发展,被奉为"剧界大王","通天教主",驰誉大江南北.(43)无独有偶,北京画坛另一位领袖人物金城去逝后,也曾被说成是"北平广大教主".(44)有的文章把金城弟子们组成的"湖社"比拟京剧的"富连成"科班,是有一定理由的.(45)
 与姚华,陈师曾,余绍宋三位留学日本的"学者型"画家相比较,金城显得更为入世务实,捍卫"国粹"立场也更为彻底,其家世,留学,从政背景也不同.金城,原名金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归安人,出生于富商之家.父辈怵于世变,尽遣子女游学欧,美,金城1902年赴英国研习律法.金城对民初北京画坛主要有三方面贡献.一是促成了"古物陈列所"的建立.金城在留英五年曾参观不少欧洲博物馆,美术古迹,特别是1910年派赴欧考察监狱年余,闲时留意欧洲美术博物馆经营管理.回国后,国体已变,正值当局清点清宫内库及热河行宫所藏古物书画,金城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倡议设立"古物陈列所",于武英殿展示清宫旧藏,向公众开放.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开设.1924年溥仪出宫,1925年双十节故宫博物院成立.开放清宫密藏,使公众,特别是习画者及美术史学者得以研究观摩古代珍贵名迹,至少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大贡献.二是推动中日美术交流,参与筹建"东方绘画协会",举办了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陈师曾应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届联展,把齐白石作品介绍到日本获得成功).(46)三是建立了北京画坛最大美术社团"中国画学研究会",包括金城去逝后成立的"湖社",培养了大批中国画人才.1920年5月29日,由金城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西城石达子庙欧美同学会宣布成立.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定期观摩(展览),招收研究员(学员),聘请画学评议(教员),显然是以培养中国画人才为主要内容.然而,"中国画学研究会"又与当时的美术专科学校不同,更带有中国传统"师承传授"的特点,方法上也强调临摹入手,作为"精研古法",这也可能是更见效的方法."中国画学研究会"早期的评议员有陈师曾,陈汉第,贺良朴,徐宗浩,萧谦中,俞明(47),金城自己等十数人.1927年,金潜庵成立"湖社"时,成员号称有金城弟子二百余人,出版《湖社月刊》九年百期."中国画学研究会"由周肇祥领导,延续达二十多年,成员最多时达五百多人,共举办十九次成绩观摩展,出版《艺术旬刊》(1928年1月起),《艺术月刊》(1930年1月起)多年.民国初年,面临"美术革命"思潮,国画家起而应变.或返归唐,宋;或追随清初"四僧";或"海派"新潮;或乾嘉以降形成的"金石画风",不同艺术主张,风格倾向汇聚京华,形成南风北渐之势."中国画学研究会"以返归唐宋为号召,实则综合宋元明清,包括文人画及院体画,甚至郎世宁的画法.通过临摹古画研习画理技法奠定基础,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培养研究员(学员)的基本方式,近似京戏科班练功.
 1928年以后,"中国画学研究会"及"湖社"培养的一代画家,开始成为北平中国画坛中坚,其中包括了不少本地及北方籍画家.这些画家传统基本功扎实,画山水的由于临摹南宋院体画及浙派画较多,作品中常见小斧劈皴,因此有人名之为"小北宗". 杰出山水画家如胡佩衡 (1891-1962),河北涿县人,曾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绘学杂志》编辑主任,其山水笔墨浓重,章法严整,后来与前辈画家萧俊贤,萧嵋齐名,有"二萧一胡"之称. 其它山水画家如刘子玖(1891-1975),天津人;萧心泉 (1892-1965),天津武清人;祁昆 (1894-1944),字井西,北京人;秦仲文(1896-1974),河北遵化人;关松房 (1901-1982),原名枯雅尔·恩棣,北京人;惠孝同 (1902-1979),北京人;吴镜汀 (熙曾1904-1972),吴光宇(显曾,1908-1970),兄弟祖籍绍兴,生于北京. 以画马着称的马晋 (1899-1970),北京人,继承郎世宁画风.人物画家徐操 (1898-1961),字燕荪,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师从俞明,自成一派,从学者甚多.名记者出身,以宋院体花鸟画风别树一帜的于照 (1888-1959),字非铑,山东蓬莱人,久居北京. 北京艺专毕业,从师王梦白,后以小写意花鸟自成一派的的王雪涛 (1803-1982),河北成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