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助力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38:45
网络解放了中国媒体
这几年,有关城管不文明执法的新闻常常在网络和外电上看到听到。不过,在国内,这些消息却很少见之媒体。上周的《中国周刊》节目以“十七秒的暴力”为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一社会现象。
节目中那仅17秒的视频短片是一位女士提供的。那天,她在石家庄火车站亲眼目睹了几名城管对一位年过60岁的老头拳打脚踢,于是,她用手机记录下了那一场面.....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发当天,也正好是一位乘客用手机拍摄下了地铁中的场景。象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职业记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随即,那些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公民新闻”,“博客新闻”,“播客新闻”为新闻学界所津津乐道,“人人都能成为记者”的理念和口号预示着新闻业新的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新的电子技术对现今的传媒业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不在这里讨论。我注意到,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了,象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媒介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尤其是在中国大陆。
2003年的“非典”事件,孙志刚事件,2004年的深圳“妞妞”事件,今年的“冰点事件”等都是先由老百姓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介在民间形成了规模不小的“隐性舆论”,后来再经官方媒体使之上升为“显性舆论”,成为轰动一时的公共话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在《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一书中总结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转型的四个标志性事件,其中一个就是“非典”。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在《畸变的媒体》中用了一章节来阐释是“网络解放了中国媒体”。
在中国,一些敏感的话题,媒体是不允许擅自报道的,只能发新华社的通稿。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媒体的信息“发布者”角色,立即变成了所谓“谣言”的“辟谣者”。很多官员不是想到怎么发布信息以避免谣言泛滥,而是进行新闻封锁,搞得人心惶惶。“非典”的前期即是如此。或许可以用传播学里的“谣言定律”说明:谣言的破坏程度=事件的重要性×暧昧度(信息的流通程度)。还是以“非典”为例。首先,事件的重要性不用我说,是极其重大的,它关乎公民的生命安全,但是,在事件前期,由于暧昧度极高,信息不畅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恐慌。试想,如果继续实行信息封锁,那么,破坏程度难以估量。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在“事件的重要性”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减少暧昧度,使之趋近于0的话,很多事情破坏程度是可以减轻的。而03年发生的北大清华校园爆炸事件正是由于新华社即使发稿澄清事实,才有效地“控制了”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的稿件内容。可以说为中国政府争取了主动。
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他们的“母体”风格大相径庭,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主办的报纸上无法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在其论坛上被网友谈及。看来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才是中国媒体改革的中坚力量!
网络时代,谎言是无法生存。如果美联社放假消息,它会受到路透社和法新社连续三天抨击;甚至CNN撒谎,半岛电视台立刻可以纠正。
在这样多元的信息竞争之下,谎言无法长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