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电视台《诗意武威》文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26:40

武威电视台《诗意武威》文稿(一)

作者:吴开华


        偶过田家

清·郭楷

野老生平见客欢,黄瓜紫葚并堆盘。

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

作者简介:

郭楷(1760─1840年),字仲仪,号雪庄,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乾隆乙卯进士,官原武(今河南原武西)知县,在张掖教学七年。清代教育家、诗人。著有《梦香草堂诗稿》,《灵州志迹》(四卷)。

注    释:

紫葚:桑树结的紫红色果实。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麦索:是甘肃、青海和豫西北等地农村中的一种特殊食品,在丝路沿线最为常见。做麦索时先把半青不黄尚未变老的青稞穗头揪下挽成小把焖熟,捞出晾冷后,放在簸箕中用手搓去麦壳,便成青粮食,稍撒点盐末,吃起来别有滋味。之后,将除去麦壳的熟青稞,放到石磨上推碾成火柴棍粗细、长短不等的绳索状,这就是“麦索”。将它盛进碗里,浇上酱油、陈醋,拌上油泼辣子、蒜泥、青蒜叶等,柔软可口,清香扑鼻,最受妇女和孩子们的欢迎。最初,人们吃麦索并非为了尝新,而是在青黄不接之际想出的一种度荒办法,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小吃。

内容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反映了农家闲适、恬淡、好客的生活情调,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

要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只有到乡下去。那里才是平民的乐土,那里才有热情好客的农民。“野老生平见客欢,黄瓜紫葚并堆盘。”一开篇诗人便把我们带进一个热情好客的农家,主人端出满盘的“黄瓜紫葚”。浓浓乡情与醇朴野趣扑面而来。使人感到了“闲坐二三父老,向阳共话羲皇”(清·陈炳奎《田家杂兴》)的闲适、恬淡的农家生活情调,以及乡野父老愉快安闲的生活乐趣。

“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这句以“野老”的言行写出了感到自然、亲切、真挚,引导读者体味了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性格,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悠然冲淡的意境之中。 

凉州葡萄酒

清·张澍

作者简介:

张澍(1776—1847),字百瀹(yuè),号介候,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张澍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

张澍性格刚直不阿,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仕途并不顺利。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张澍一生著述颇丰,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

其一

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

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

注    释:

葡萄酒:凉州是我国酿造葡萄酒最早的地区之一。葡萄及葡萄酒原产西域,汉时传入凉州,后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东汉时,凉州葡萄已负盛名,凉州葡萄酒也以味美醇厚驰名遐迩,显赫于京师。《汉书·地理志》载,凉州“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艺文类聚》卷八七引《续汉书》:“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升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葡萄酒》:“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斛,往取凉州牧。”诗中讥讽了孟佗用一斛凉州葡萄酒贿赂张让换取了凉州刺史的事,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凉州美酒的名贵。

质:抵押。

县:通“悬”。

皋:水边的高地。

内容赏析:

过往凉州的客人,倾囊之后,抵押宝刀,痛饮凉州葡萄美酒;为把凉州葡萄美酒喝个酩酊大醉,甚至连当官的事都不屑理会了。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当时过客们对凉州葡萄美酒的崇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对凉州葡萄美酒极尽赞美夸张之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也给凉州的山河和风物抹上了浓重的人文情怀与诗情画意。

其二

百战沙场白鬓毛,于今才得脱征袍。

故人邀我饮家酿,手洗疮瘢日几遭。

注    释:

家酿:自己家中酿制的酒。

疮瘢:此处指战争中留下的伤痕。

内容赏析:

一位终身战于沙场的老将军,如今终于脱下了战袍;为应邀喝酒,一日几次洗涤战争中战袍上留下的伤痕疮瘢。

诗人以久经沙场的老将军自喻,隐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的喜爱,表现出一种淡泊悠然的情志。“于今才得脱征袍”,如释重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手洗疮瘢日几遭”,从情态、心态两个方面表现出诗人应邀的欣喜与同官场决绝的情怀。

其三

大好红醪喷鼻香,滃滃入口洗愁肠。

琵琶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

注    释:

红醪:红葡萄酒。

滃滃:形容水盛。此处形容大口喝酒。

高调:乐曲中激越高昂的部分。

五凉:五凉指公元301年—439年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它们由汉、氐、鲜卑、匈奴等五个民族建立。五凉时期是河西开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无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在文化教育的繁荣程度上,或是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上,河西都可与中原地区相媲美。

内容赏析: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官场失意,心灰意懒,难免生出满腹愁肠、一腔牢骚。此时饮酒,饮的是“闷酒”,正所谓“酒入愁肠愁更愁”,徒增伤感而已。但要看以怎样的人生观,怎样的心境对待这些“憾事”。诗人是一个善于从憾事中解脱出来的人,大口豪饮溢美飘香的红葡萄酒。酒入愁肠,块垒顿消;三分变成思量,七分化作豪放。兴致所至,拢过琵琶,扬眉动目,意态飞扬,不弹老调弹新曲。一曲激越高昂、威武雄壮的乐曲,使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激情满怀,拂去心中的不快,生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人在失去的时候,才容易找到信心和勇气。生活中有很多事会使人不开心,但只要保持开朗的心境,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会得到快乐,成为生活的强者。 

凉州行

民国·张维翰

物阜民殷岁有秋,武威大邑古凉州。

十万力役殊憔悴,劳止当今赋小休。

作者简介:

张维翰(公元1885~1980年),云南大关县翠华镇人。先后毕业于省立政法学堂、东京帝国大学。民国元年(1911年)加入国民党,历任盐兴、个旧县知事、省民政厅长等职。1930年起,任立法委员、中华民国内下部次长;1942年奉命视察河西,作《西北纪行杂咏》,1949年到台湾后,任国民党监察院副院长、代理院长。虽离开故土多年,从未忘怀桑梓之情,1978年在台湾修订出版《大关县志》。

注    释:

十万力役:1937年抗战开始,苏联援华物资的通道,主要从苏联经中国新疆穿越甘肃河西走廊到达兰州,再由兰州运往抗日前线。但当苏联援助中国的第一批运输队经过新疆古驿道来到甘肃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正式的公路。于是,国民党决定修筑甘新公路。河西走廊自上世纪30年代起便是马步青的势力范围,马步青的骑五军驻扎武威。马步青亲任甘新公路河西段修路督办,征调大量民夫筑路。为修建这条道路,河西沿线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些沿线农民因修路而家破人亡。沿途土房的屋顶不少被拆除,椽子檩子用于工程建设,工程需要土方、石料、砂子均摊派给沿途各县的农民。农民的大车、骆驼、骡马等都被征用修路,许多民工被派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杳无人烟的星星峡一带施工,车烂、牛死。民工冻死、饿死的不在少数。(《兰州文史资料》第八集)

赋:给予。

内容赏析:

武威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大邑名城,但由于当权者的苛政,百姓不堪劳役,面目憔悴。如今劳役停止,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了。

抗战8年,虽然日本人多次轰炸破坏,力图割断从苏联到兰州的这条援华大通道,但日本人的阴谋没有得逞,兰州东西交通线依然畅通,黄河铁桥安然屹立,援华物资通过兰州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甘肃,这个抗战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河西沿线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