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部长毕业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8:14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研 究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研究生姓名:      黄  玉  斌          

年级、专业:    2007级、公共管理         

指导老师:    罗 振 宇       

完成时间:    2010年3月            

 

 

 

 

 

 

 

 

本人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本人将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绝不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保证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否则,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本人允诺:鉴于毕业论文是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就读研究生时期的学习研究成果,论文可在保护和尊重作品完整权、作者署名权的前提下,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基于教学和资料保存目的,予以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方式无偿使用。

 

签名:   黄 玉 斌     日期: 20103

 

 

 

 

 

 

 

 

 


 

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07级公共管理专业  黄玉斌

指导教师    罗振宇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十多年来,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全国各地大力实施,广泛吸引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打破了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起农村人才高地,又促进了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已进入快速推进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实施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实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就大学生“村官”个人而言,有的没有真正深入一线而将此作为发展跳板,有的不能及时适应角色转换而感到失落茫然,有的没有真正融入农村而感到孤立无助。就大学生“村官”管理而言,届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后期的出口机制尚不健全,三年过渡期后个别人员陷入“出路难”的尴尬境地。如何使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出得去,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笔者仔细阅读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政策背景,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结合等方式,广泛收集了不同地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具体做法,结合在组织部门工作的实际,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与成效,重点阐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与主要成效;二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重点分析目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三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和建议,重点从公平考聘机制、培养锻炼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现状   对策


目  录

 

前    言………………………………………………………………1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与成效…………………………2

(一)现实背景…………………………………………………2

(二)初步成效…………………………………………………6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及原因………………………11

(一)由于自身能力不够全面,存在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难的问题………………………………………………………………11

(二)由于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存在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13

(三)由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大学生“村官”综合管理难的问题………………………………………………………………14

(四)由于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存在大学生“村官”履职尽责难的问题………………………………………………………………16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与建议………………………17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与农村对接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提前了解农村……………………………………………………18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招考”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快速进入角色………………………………………………18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传帮带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素质…………………………………………………………19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激情……………………………………………………………21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出机制,开辟大学生“村官”广阔就业门路…………………………………………………………………23

结    语………………………………………………………………25

参考文献………………………………………………………………26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回顾这十多年,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全国各地大力实施,广泛吸引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打破了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起农村人才高地,又促进了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已进入快速推进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以笔者所在的安岳县为例,全县927个村、30个社区共考聘大学生村官708名,其中已考录为公务员、事业干部等79名,现在岗629名。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实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就大学生“村官”个人而言,有的没有真正深入一线而将此作为发展跳板,有的不能及时适应角色转换而感到失落茫然,有的没有真正融入农村而感到孤立无助。就大学生“村官”管理而言,届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后期的出口机制尚不健全,三年过渡期后个别人员陷入“出路难”的尴尬境地。如何使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出得去,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细致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实背景,深入剖析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建立考聘机制、培养锻炼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基层实施中更顺利、更有效。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与成效

(一)现实背景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早在1995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包括四川省在内的21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春,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副主席先后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至此,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已经由各地的自发行为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深入分析实施这一计划的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任务较重之间矛盾的现实选择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九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我国目前有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等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但归根到底,就是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致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哺育和支撑。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知识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是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知识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有丰富知识、先进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的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将优秀人才、先进理念、文化知识送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老化与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农村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他们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导致农村人才资源缺乏,特别是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大、文化低、视野窄已成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安岳县为例,该县现有村干部2868人(不含大学生“村官”),其中:就年龄而言,35岁以下105人、占3.7%,36-45岁618人、占21.5%,46-50岁414人、占14.4%,51-60岁1491人、占52.0%,61以上240人、占8.4%;就学历而言,大专及以上141人、占5.0%,高中(中专、中师)1002人、占34.9%,初中及以下1725人、占60.2%。与此同时,新的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尽管近几年各地都拓宽了选人范围,但由于农村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各地选配村干部时选择的余地较小,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缺少活力。从村级干部任职情况来看,连任的占90%左右,有的在职村干部怕培养后备干部影响到自己连选连任,长期不发展党员,长期不培养后备干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备干部的成长。此外,目前农村中有一些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可以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但这部分人不安现状,一有机会就选择外出打工,大都不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导致村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这一状况已成为影响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他们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高校毕业生具有人年轻、素质高、眼界宽等特点。以安岳县为例,目前在岗的629名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为23.5岁,其中22岁98人,占15.58%,23岁192人,占30.52%,24岁234人,占37.21%,25岁90人,占14.31%,26岁15人,占2.38%;就学历而言,大学本科166人,占26.39%,大学专科463人,占73.61%。选聘他们到村任职,打破了人才城乡壁垒,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倾斜,优化农村人才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加快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能有效破解基层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难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

3.解决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给过剩之间矛盾的有益尝试

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就业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着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虽然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每年仍会出现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信息,2007年,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就业岗位总量的22%,即大约220万,而2007年全国有495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8年559万人,2009年更达到创纪录的611万。有学者指出,在未来数年里,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将突破500万,将有25%左右的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就业,让他们有职有岗、有岗有为,不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稳定问题。由于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给过剩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中央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出了很多具体的指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我国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必需的宝贵人才,制定明确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确保实施,是科教兴国的重中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既是解决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给过剩之间矛盾的有益尝试,也是分流就业压力的一种有益探索。目前,中国有行政村69万余,按照国家的要求,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就可以解决69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初步成效

从1995年起,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实施十多年。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推进了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的普及,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很多大学生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或当选为村支书、村主任,或成为当地发家致富带头人,或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在扶贫工作、文化建设、引进项目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喜成绩,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1.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经济的关键是人。舒尔茨曾说过:“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致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农村人才严重流失。所有农民都希望致富,可是不少人都没有出路、没有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这种思想在不少农民身上都存在。大学生接受了先进理念,有新思维,敢想敢干,而且都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他们去农村后,通过发挥所学知识和特长,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工作,能成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从而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走上脱贫路,带动一批群众走上致富路,促进一方经济走上发展路。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村官”,带着热情进入农村后,既能迅速转换角色,搞好社情民意调查,并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发展缺项目、致富无技术、创业少门路等诸多问题,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又能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中去,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等,切实把先进的理念带到农村、把先进的文化送进农村、把先进的科技用在农村,引导群众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如,乐至县回澜镇川主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发贵发挥特长,先后筹集资金4万元,带头创办葡萄、蔬菜等种植基地20余亩,发展种植示范大户10余户,使该村2009年人均收入突破4000余元。简阳市玉成乡街邻村党支部副书记付晓玲筹资5万元,承包土地30亩种植茄子等,带动部分群众大面积种植蔬菜,为村民提供了务工岗位,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达1000元。据统计,近年来,安岳县大学生“村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近2000条,开展技术培训340多场次,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4个,帮助群众增收1200余万元。

2.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农村和谐稳定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村干部办事不客观公正,有的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彻,有的处理问题拖泥带水,有的甚至在为群众办事时吃拿卡要,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村官” 虽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具体问题还欠缺经验,但整体素质较高,民主法制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活跃,点子多,他们就任后,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互补效应,他们纷纷走上了民事调解、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岗位,成为了惠民政策的“宣传员”、信访维稳的“信息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针对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部分村组干部依法治村能力不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采取举办法律讲座、个别交流、办板墙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与农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采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有的地方不稳定因素排查不详实、群众越级信访后尚不知情等实际,大学生“村官”坚持深入一线与群众交心谈心,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并做好疏导劝阻工作,把容易引发信访问题及群体事件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针对群众信访案件和民事纠纷不断增多等问题,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村“两委”干部一道,积极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理顺了群众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2007年10月以来,安岳县大学生“村官”排查不稳定因素近200件,收集群众意见50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170余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62件,协调处理问题60余件,不仅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安岳县林凤镇横山村村长助理蔡顺红经常入户走访,注重收集民情,在了解到村民梅某因怀疑邻居汪某偷了自家鸭子而与汪某发生纠纷后,立即到梅某家进行调解,有效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3.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促进了村民素质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最终也要靠掌握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的现象,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新思想观念,他们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走进基层后,给农村带去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对农村传统的落后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引起了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思想上碰撞和演进,为科学、民主、自由、法制、和谐等现代文明价值观的传播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他们在任职期间,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村书屋等项目载体,义务普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培养群众高雅情趣,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简阳市三岔镇四耳村村主任助理汪红在2007年创建四耳村“农家书屋”,并完善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器材,有效吸引了村民参与文化知识学习、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健康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安岳县瑞云乡民花村党支部副书记代珊珊听闻该村村民吴某60余岁已生有2女仍计划生育第三胎后,立即赶到吴某家中做工作,并与吴某正读高中的大女儿谈心,促使其主动回家劝父亲放弃生育三胎,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做工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先进理念与农村落后生育观念的一次博弈的过程。瑞云乡园门村村主任助理黄杰利用春节农闲和农民返乡之际,倡导在该村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吸引了300余名村民参加,比赛项目近10余项,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4.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促进了干部健康成长。

农村基层一线,是广大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各地坚持把农村基层作为大学生“村官”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实践课堂,让他们主动在工作中砥砺意志、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创造业绩。广大大学生“村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弥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向乡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艺术,不断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找到了做好农村工作的途径;通过亲自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重要工作的落实,不断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很多同志正是因为有了到村任职的工作经历,成为了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不仅为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创造了新优势,而且很快进入组织的视野,纳入后备干部管理,成为重点培养、使用对象。以安岳县为例,近两年有近80名村官考录为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简阳市通过“三会一报”(大学生村干部联席会、大学生村干部服务管理委员会、大学生村干部互助促进会、简阳村官报)构建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为大学生村干部成才成长搭建平台、创优环境,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健康成长。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及原因

总体上看,大学生“村官”计划组织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明显,但由于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很多方面都尚在探索阶段。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历时7年最终搁浅,2007年安徽凤阳辞退两名大学生“村官”引起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由于自身能力不够全面,存在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难的问题

受传统思想影响,加之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小农思想、家族关系、经济利益、传统习惯盘根错节、长期积累,形成了特殊的人际网络,使得农村工作具有琐碎繁杂、牵连度大等特点,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具有灵活的应变力和圆熟的为人处事方法。因此,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真正融入农村,才能得到村民认同、支持,才能发挥特长,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否则,即使到村履职,也把握不住工作重心,不能有效打开工作局面。

大学生村官进入社会前,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社会知识特别是对农村基层情况的了解十分贫乏。在校学习的又多是专业知识,除了与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与农业没有任何联系,专业知识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国农业大学曾组织调查组对河南省汝州市28个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些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4%,文学、理学、教育学三者占45%。

以安岳为例,目前在岗的629名大学生“村官”,共涉及120余个专业,其中:教育学专业178人、占28.3%,工科专业107人、占17.0%,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325人、占51.7%,农学专业仅19人、占3%;78%的大学生“村官”工龄只有1-3年或者刚出校门就踏进“农门”。由于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具体情况不熟,缺乏农业农村知识、社会阅历和基层工作经验,有的对基层矛盾、邻里纠纷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等理不清头绪,光凭一腔热情很难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而在基层农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又非常高,本文笔者在安岳的一个乡镇开展问卷调查,37%的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办事能力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32%的认为应当熟悉农村、懂技术、热心服务群众。这种群众较高期望与大学生“村官”能力不够全面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无所适从的无助感。通过抽样调查表明,进村工作第一年,有24.56%的大学生“村官”感觉难以融入农村,其中8.19%难以进入状态、工作无从下手,10.35%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5.59%认为村里矛盾很复杂、村里人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难处理,0.43%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其困扰程度超过了关注收入问题(21.98%)。

(二)由于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存在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

调研中了解到,多数大学生“村官”主观上都有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些客观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

群众不支持,大学生“村官” 难上手。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环境、现状了解不深,和群众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距和习惯差异,与群众沟通较难,不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加之认识较肤浅稚嫩,处事方法简单生硬,导致一些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工作难以上手。有调查指出,农民对“本土的乡村建设者”、“支农志愿者”、“下派村干部”、“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干部”的支持率分别为34%、30%、28%、8%[1]。可见,就融合度和工作经验来说,村民对本土建设者或有经验、技术者更认同和支持。

村上不给权,大学生“村官” 难放手。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或群团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对村务工作更多的是建议权,发挥作用的范围很有限,容易陷入表态无权力、发展无资金、号召无威信的困境。特别是少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只是来镀金的,没什么工作经验,或者认为大学生到村里是来“抢饭碗”的,产生排他心理,不安排大学生“村官”接触村级管理的核心事务,更多的是从事档案整理、材料撰写等工作,成为主要领导的“秘书”和“服务员”,致使部分大学生“村官” 想有大作为而难以放手作为。本文笔者以大学生“村官”为对象,以“你自己在所任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如何”为题开展调查,数据显示,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作用很大,40%的认为较大,51%的认为一般或者只有很小作用。

乡镇不下放,大学生“村官” 难出手。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在村上,他们成长成才的土壤是农村,离开了村上的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就失去了实施的意义。目前乡镇涉及产业化、维稳信访、安全生产等工作量加大,而人员结构老化,编制不齐,使得能干事之人特别是能干好事的年轻人紧缺。因此,一些乡镇违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和要求,不将大学生“村官”下放到村上,而是留在政府部门从事中心工作,使得大学生“村官”未能有效完成本职工作,甚至出现长期离岗的失职现象,从而难以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显露身手。本文笔者曾随机访谈32名大学生村官,就有10人被借用在乡镇部门工作。

(三)由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大学生“村官”综合管理难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虽有部分乡镇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但仍出现了随意使用和放任自流等现象。同时,由于村多面广、人员分散,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和推荐评优很难把握同一尺度,做到一视同仁,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考核体系,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就管理体制而言,尽管县、乡、村三级都非常注重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但由于大学“村官”的供给关系在县上、工作地在村上的特殊性,出现了“县上管不了、乡镇管不好、村上不便管”的问题,以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在村上挂个名,没有发挥好应有作用。

就地区差异而言,一个特别现实的情况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大学生“村官”待遇已形成强烈反差。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平均月工资为2500元,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每月补助1100元(本科生),任职满一年且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增发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支持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降低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成本,使大学生“村官”“留得住”也“出得去”,而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支持乏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偏高。据2007年的统计,自1999年以来,四川省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其中流失率高达20%以上。

就退出机制而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去向何方。据了解,各省市在出台招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未来两三年内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省市的政策比较模糊,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实行政策比较早的省市,在出路问题上给出明确政策的相对较少,相反,一些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在出路政策上则较为宽松。如2007年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张家口市,承诺所有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均可参与“村两委”的选举,服务期满后,优秀者直接进入乡镇干部序列,专业性较强的人员期满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分配到对口的事业单位;2008年实行该计划的吉林省则赋予所有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身份,期满后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这里不排除先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由于“村官”数量较多、编制有限,所以在政策承诺上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而新实施该计划的省市由于人数较少、编制压力较小,所以在政策上略显宽松。目前很多地方开始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建设,并真正决定将这支队伍当作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来培养。但是,尽管有这些平台和优惠,真正在短短两三年服务期内考为公务员、事业干部,选举为当地村干部或者成功创业的,在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中仅占少数,还有一大批大学生“村官”需要解决聘用期满后的出路问题。

(四)由于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存在大学生“村官”履职尽责难的问题

从主观上讲,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选聘为大学生“村官”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又有考公务员加分、考研优先录取、解决户口等优惠政策,所以有部分大学生把到农村工作看作“短期行为”,把当“村官”作为通往今后工作的筹码、跳板。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对应届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7%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4%。据本文笔者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村官”当初报考时是受加分政策的吸引,有7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合同期满后不愿继续留在农村。这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相异的主观意愿,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有很大的被动性,造成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方向和工作定位上产生偏差,找不准人生坐标、难以适应角色转换。

从客观上讲,在大学生“村官”实施计划中,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不明确,仅指出大学生应当好“政策的宣传员、技术的讲解员、致富的信息员、群众工作的服务员、民意的调研员”,但对具体工作职责缺乏详细的规定,对于主要负责什么、要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都无说明。当前,大学生“村官”的性质还属于聘任制,现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给他们准确定位,大部分地方将大学生“村官”职务确定为“助理”角色(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他们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从本质上讲,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定位和比较模糊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建设和村级事务管理中被边缘化。工作职责的不明确,身份处境的尴尬,就使大学生“村官”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发出“我是什么”、“我能干什么”等疑问。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与建议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和大局作出的重大决定,必须一以贯之,深入推进。因此,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健全以下5个方面的机制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确保此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与农村对接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提前了解农村

针对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农村基层情况,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远离农村发展需要的问题,建议在农村建设一批“三农”工作实践基地,选送有志于从事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到基地进行驻点实践,让他们认识到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重点了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乡风民俗,调查乡村实际情况,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同时,利用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的渠道,利用校园网络、宣讲团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的、政策;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的互动,激励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充分挖掘高校的信息、教育等资源,为乡村建设引进项目、人才和技术。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招考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快速进入角色

新农村建设需要三种大学生:一是热爱农村,愿意在农村一展所长;二是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力,能适应农村艰苦工作环境;三是能发挥所长,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曾有一位大学生“村官”说过:“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到农村,并有所作为的”,当我们谋划如何贯彻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时,就要考虑在招考之中就把那些真正热爱农村,对农民饱含深情的大学毕业生选拔出来,把那些把当“村官”当过渡期、直通车的态度不端正者拒之门外,建设一支有觉悟、有能力、能干事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在招考规划阶段,可立足农村实际制定招考计划,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村(社区)工作需求报送自己的职位条件,再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统筹分配招考名额、招考条件。针对大学生“村官”对农村了解不多,难以深入的问题,在招考时可适当考虑“三优先”原则,即“有农村生活阅历的优先,所学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优先”。同时,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选拔程序,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为农村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分配安置时,尽量按照“双向选择、按需分配”的原则,把人尽量分配到所需的岗位上,达到人岗匹配目的,缩短大学生“村官”履职的适应期和与村干部的磨合期,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同时,也可采用就近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或家乡附近,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也更容易与村干部、村民沟通,能尽量减少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农村的难度,避免现任村干部的“排异”心理。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传帮带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素质

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面,乡村两级应健全基层干部联系帮带培养机制,着力加强正面引导,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落差大、难以转换角色的问题,搞好“传、帮、带”。在方法艺术上“传”,通过集中培训、个别交流等方式,教给他们涉农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和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应对处理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使其尽快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在现实困难上“帮”,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现实困难,着力帮助他们解决好食宿问题、办公条件问题和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激发他们的热情,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在思想作风上“带”,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引导他们及时调整心态,自觉克服畏难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求真务实的精神投入到农村工作中,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尊重农村、尊重干部、尊重群众,在一点一滴中融洽与干部群众的关系。

注重搭建平台,提升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组织人事部门要会同乡镇注重优化外部环境,努力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实践锻炼、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为他们发挥作用、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好工作平台,大胆安排一些实质性村务工作,特别是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优势。敢于让大学生“村官”承担具体事务,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快速提高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搭建好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开拓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带动农村更多党员、群众致富,达到创办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发展一村的目的。搭建好活动平台,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村官”的活动载体,通过组建“爱心团队”、“大学生服务队”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搭建好沟通平台,适时组织恳谈会、汇报会和联谊活动,通过与干部群众心贴心交流思想,与其他“村官”面对面畅谈体会,积极营造更加和谐、更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帮助他们进一步找准服务农村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以我县为例,县组织人事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定期了解大学生“村官”思想动态、成长情况,并做好登记,记入管理档案信息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开展村务、党务相关政策专题培训,教会他们说农村话、办农村事;每年召开两次大学生“村官”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交流座谈会,提高处理信访、计生等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组织农、林、牧等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实地技术培训;选派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到省、市党校专题培训,把他们置于更开放的环境和更宏观的层面接受强劲发展速度的冲击、全新理念的洗礼,从而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长才干。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激情

针对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脱岗离位的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真正使他们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管理考核办法不仅要真实反映大学生“村官”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绩效益、群众反映等,还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方向,让他们对“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哪种合格、哪种良好”等做到心中有数。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目标责任制和岗位承诺制,每年初由乡镇负责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承诺,年终严格考核兑现,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分季度下达考核指标,结合农村工作实际,随时更新工作要求。如春耕前要求搜集天气、种子、农肥等信息,解决农民购买农资信息不畅问题;农闲时要求组织村民开展科普知识学习等。建立动态考评机制,改变年终综合考评“一锤定音”的现象,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任用、选拔、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求大学生村官每人每季度上报信息,避免光听汇报的弊端,督促大学生“村官”发现问题、做出成绩。

加强日常管理,县组织人事部门和乡镇党委要经常开展督查指导,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留在村上工作,并将其在村上的出勤率作为年度考核和评选优秀的基本条件,有效杜绝随意离岗的现象。对于私自离岗,“人不在、钱照领”的,一经发现,则将其考核等级定为“不合格”,按规定解除其聘用合同。对表现不好、工作松懈、出勤不出力的大学生“村官”,及时进行提醒教育,把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前。在日常管理中,简阳市的“三会一报”模式,即建立大学生村干部联席会、大学生村干部服务管理委员会、大学生村干部互助促进会,编发简阳村官报,值得学习和借鉴。

认真落实待遇保障,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人事代理、落户、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基本医疗等待遇问题,不断激发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奉献基层的热情。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出机制,开辟大学生“村官”广阔就业门路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锻炼3年,了解农村现状,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工作方法,如果三年服务期满就退出任职岗位,不仅会使一大批大学生“村官”涌入失业大军而造成社会就业负担,还使得国家培养、管理等方面的大量投入浪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出口”问题。

对于经过实践锻炼、熟悉农村工作、且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可引导鼓励其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通过法定程序让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对特别优秀的可通过选举将其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

探索设立公务员、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招录制度,各地每年拿出一定名额从本地任职期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干部;对部分公务员考录设置“基层经验”的报考条件,比如可规定县级部门招考公务员要求必须有乡镇及以下工作经历、省市级部门招考公务员要求必须有县级及以下工作经历;在考虑公平原则下,适当对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给予加分优惠政策,营造公务员考录重视基层工作经验的氛围;在已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的地方试行设立村文书岗位,纳入事业干部体系,重点针对任职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招录,以吸纳已熟悉本村本地情况的大学生“村官”。

对于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重点帮助和支持。建议成立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基金,用于职业培训,引导另行择业,对三年后选择离职择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对于那些有深造意愿者,可制定考研适当的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村官任职经历可算作实习学分等优惠政策。

 

 

 

 

 

 

 

 

 

 

 

 

 

结    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各地需通过政策的完善,解决人岗适配、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选拔、培训、考核等政策措施的跟进,使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沦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不蜕变为政府向农村派人的简单举措。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实效的关键,不是在于把大学生捆留在农村,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运转良好、衔接有序的选拔、管理、考核、退出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进步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参考文献

 

陈亮.激情与现实:“大学生村官”的乡村实验. 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331

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大连干部学刊,2008,23(10):21

康晓春,谢立新.浅析招聘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对策.大众商务,2009,101(5):133

刘  斌.政策科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州学刊,2009年1月:21

马爱玲(“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4月,9(2):144)

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10期

王玉辞.选任大学生村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增刊2)6:77)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闫帅.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诱因探析与评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9期:12

杨庆.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大学生“村官”计划浅析.湘潮(下半月),2009年第5期,总第309期:17

游会民.多策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9月,第14卷第5期:67

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节选)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0期:32

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1]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job.chsi.com.cn ,20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