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还我历史,还我淮海,还我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3:52

宇太:还我历史,还我淮海,还我粟裕
 我决定,再谈一次粟裕。  
在我眼里,粟裕向来是zg战功最卓著的第一神将,尽管他资格不如他人、官位不如他人、身份不如他人,名气不如他人,因为这个他吃了太大的亏,但论战功,论仗打得神勇精妙,以及实际的歼敌数量,乃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发挥统帅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都是第一人。
中国大定,辽沈是基础,淮海是关键,淮海最艰难,最难打,最无定数,最难驾驭,而且以60万对80万,是大决战中唯一以少胜多的一次,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神统帅,不可能实现胜利。那么这个统帅是谁呢?不是总前委书记,也不是总前委常委,而是既不是书记也不是常委的粟裕。粟裕只是在总前委里排位第四号,但他却在实际的淮海战役中成了核心,我一直顽固认为,没有粟裕,就没有淮海战役。我是不会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空口无凭瞎说的,我看过大量有关资料,深感粟裕将军太受委屈,太冤枉,也写过一篇伸张粟裕将军的一篇文章,粟裕将军家乡纪念馆的研究同志,也不止一次的邀约过我,但由于许多文章要写,没有接洽。

说实话,我国的开国将帅,每个人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都让人感动,但最令我心堵的是粟裕,为啥呢?一个武将,是以自己的战功构筑自己的历史的,战功被弱化了,被淹没了,被蒙蔽了,何以立足于世?粟裕的一生辉煌,一直在官本位的判决下显得朦朦胧胧,这不仅仅是将军个人的羞辱,也是历史的羞辱,人类的羞辱,我们所有活着的中国人的羞辱。把话说白了,淮海战役的所谓总前委,实际上是个花架子,只不过是实际上的总指挥粟裕的后勤部和联络站,华东是主力,中原只是策应,三个常委刘、陈、邓都是中原的,陈毅也调入中原,虽兼着华东司令兼政委,但实际权力已经归于代司令兼政委粟裕。中原有刘邓,领导力量并不薄弱,华东的部队远远多于中原,为何不但不加强华东的领导力量,反而还要把陈毅调到中原?这就是主席的英明,主席向来看好粟裕,认定粟裕,所以要给粟裕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要给他更多的部队归他调用,我们知道,主席一直是想让粟裕执掌帅印的,但粟裕一直坚辞不受,主席无奈,官位的名誉你可以不要,但实际的指挥权力必须授给,防止任何比粟裕官大的人制约粟裕,这就是主席的真实想法,我们应该懂得,历史有时是不好明写的,储藏着许多不言而喻的东西,联想到建国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主席可以越过数人,而独独拉上粟裕,为纪念碑率先铲土,我想这一个简单动作,比起主席给粟裕授元帅衔,更有寓意和永恒价值,这是不授之授啊。
主席向来有识才之眼,用人之胆,东北一战是基础,故以林彪为司令员兼政委,全权解决辽沈问题,又恐其执行中央军委决策狐疑,故使对主席最忠诚、为人最厚道质朴、政策观念极强的罗帅任副政委以左之。以彭总镇守西北,以徐帅掌控山西,用聂帅牵制河北,这无疑都是量才录用。而对于淮海战事,主席在用人上更是绞尽脑汁,明知粟裕当为统帅,但又不好实行,论资格,刘、邓、陈官职名分,都在粟裕之上,粟裕也不忍领导他们,定会坚辞不受,怎么办?只好接受粟裕建议,成立总前委,以便于统一协调行动,但主席眼里的核心棋子,仍然是粟裕,他实际上是把刘、陈、邓都弄到总前委这个最高领导机关去,让粟裕独撑华东这个绝对主力大部队,以便于让粟裕大显身手,不受羁绊,实在不行,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席早已洞见,粟裕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要尽力发挥粟裕的军事天才,主席,慧眼啊,英明啊。
精细的人不难发现,主席调拨部队是要看对象的,他是不敢给马谡一类人物太多的军马的,也是不敢给樊哙一类猛将太多军马的,但遇有韩信、霍去病、李广一类将军,他就会大胆调拨兵马,决不吝啬。从这点上看,中国将帅,统领过兵马最多并直接指挥作战的,是粟裕和林彪,真正可称得上是百万大军的统帅。彭总在延安保卫战的几次战役,所统领的军队不过三万之众,徐帅打太原,也只有十万之众,当然这是与战争规模相联系的,彭总和徐帅无疑也是元帅里最懂打仗的人,但最大规模的战役,统领军队最多的战役,主席为何往往交给粟裕和林彪?因为交给这两人主席才最踏实,最放心。每遇战事,不管是解放台湾、还是抗美援朝,主席第一想到的是粟裕,第二想到的是林彪,第三想到的才是彭德怀,而对外国人谈起中国将帅,主席也总是率先把粟裕抬出来,认为他是中国“最会打仗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粟裕和林彪在主席头脑中,有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地位。就象相棋阵容里的两个车。但遗憾的是,林彪可以名实相符,粟裕却没有名实相符,辽沈战役的林彪,司令员兼政委,无疑是一号首长,而淮海战役的粟裕,实际上的一号,却在四号位上,但就是这个第四号人物,却以华东代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实际上运作并指挥了淮海大战,这一点,刘、陈、邓应该最清楚,主席心里更有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主席拉上粟裕,一起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填土,这个动作里,潜藏着多少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主席是个大诗人,这实在是个绝妙的象征手法啊。这个历史的镜头,必将永远留存在人间,百代相传,供人类咀嚼那里面的所有苦辣酸甜。
敬爱的粟裕将军,您安歇了吧,您可以瞑目了,你可以知足了,因为你拥有了一个最伟大的知己,他就是对你一直高看一眼的主席,他比谁都理解你的委屈。你的位置虽然不高,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只有一个,军委主席毛泽东把你放到那里,难道不是遇有战事,首先要与你商量吗?遇有这样英明的知己统帅,实在应该算是幸运了。
既胆大又心细的粟裕,没有辜负主席的愿望,淮海战役,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机动灵活,神鬼莫测,战机抓的准,吃子吃的准,看准谁吃谁,谈笑间,就将死了老蒋的80万大军,打的漂亮,超额完成了主席的预设,连不服人的林彪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连夸粟裕乃“神仙”也。
借此机会我们谈谈将帅加封。任何新开之国,都不免加封功臣,主席骨子里未必喜欢这套,但也不能一厢情愿,也算是顺应历史潮流罢。而在加封元帅时,主席曾特别提出“粟裕当授元帅衔”,但粟裕再次拒绝,在周恩来劝说下,才当了“第一大将”。粟裕虽然战功显赫,但元帅们从原始资格上看,的确都比他老。朱老总没啥说的,自从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就与毛泽东联手,形成了“朱毛”定势,一直是老总。彭总率平江起义队伍上井冈山以后,实际就成了朱德的副总,而且一直是一个主力方面军的统帅。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是与彭总并驾齐驱的一个主力方面军的统帅。刘伯承在红军时就一直身居高职。贺龙资格更老,两把菜刀闹革命,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带出了一支部队。在十大元帅中,前五位显然分量更重一些。再看后五位,陈毅资格很老,是和朱德率八一南昌起义残部一道与毛泽东汇合的,在彭德怀没上山之前,除了朱毛,就数他了,但陈毅是儒将,是文人,是诗人,做宣传鼓动行,打仗不是太在行,有文韬,缺乏武略,所以才当了第六位元帅,如果他象粟裕一样会打仗,他应该与彭德怀差不多,不是第二位,也应该第三位。许多将帅有武略没文韬,陈毅是相反。象主席那样文韬武略具备的,实在是罕见的。罗荣桓是秋收起义就跟毛泽东干的,一直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对毛泽东一直忠心耿耿,并开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井冈山时期就有个“罗眼镜”,无人不晓。徐向前是个真正会打仗的人,不幸的是没跟定好人,他曾是四方面军的首席军事指挥员,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害得他西路军惨败,几乎只身回到延安,宽容大度的毛泽东好生安慰,才使得他柳暗花明,作为山西人,徐帅问鼎夹在太行吕梁的汾河谷地,牢牢牵制住了阎锡山,功不可没。聂帅一直在华北,后又与林彪罗帅合作,解决平津问题。叶剑英虽无明显战功,但资格老,是我军高参,尤其在与张国焘几乎火并的生死存亡时刻,他起了关键性作用,保护了主席,保护了中央。粟裕将军多次辞帅,有他自己的性格原因,对于所有的老首长,他都是永远的尊重,即使自己比他们功劳大,也不愿意站在他们前头去,更不愿意地位身份比他们高,当主席想把华东让粟裕单挑时,粟裕明确告诉主席,华东离不开陈老总,由此我们可以窥见粟裕的人格。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我认为这话说对了一半,因为你再后勤供应到位,没有粟裕的运筹帷幄,也是不灵的。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一向不争名利官位,多次辞帅,在这些方面一直看得很淡,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但在晚年被采访时,却石破天惊地说了一句大实话:“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一向淡名远利的粟裕,为什么竟然也说出这种话来?这不是他老人家的本性啊,实在是逼的啊,他可以委屈自己,但他不愿意委屈历史事实啊。
大家都知道汉将军李广所受到的委屈,可粟裕将军的委屈,比李广也不小啊,别忘了,粟裕将军可不是在封建社会受的委屈,那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受的委屈啊。
让作践历史的趋炎附势的跳梁小丑们见鬼去罢,让以官位身份裁决功绩的政客们见鬼去罢,淮海战役的实质总指挥粟裕,在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