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必须防上加防的生命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2:03:42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题:必须防上加防的生命任务——就舟曲等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问题专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
记者 王立彬
8月以来,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短短十来天,国土资源部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
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就有关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去年同期近10倍:地震之外造成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
记者:8月8日以来,舟曲、陇南、绵竹、汶川等地发生的山洪泥石流是否有与内在联系?与今年此前发生的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重大山体滑坡灾害、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镇和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重大泥石流灾害是否存在共性?
徐绍史:舟曲、陇南、汶川、绵竹,也包括关岭、丹凤、汉滨等地发生的这一系列地质灾害,有很多共同特点。
从地质地貌看,这些地区分别处于甘南、陕南以及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松软、破碎,岩石风化程度比较高,都属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比如舟曲,地处秦岭西部褶皱带,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舟曲县城所处台地就是泥石流冲积形成的,极易遭受地质灾害。再如丹凤县,属于陕南秦巴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地层多分布板岩、页岩、千枚岩等软弱夹层,容易引起地质灾害。
从汶川特大地震影响看,舟曲、陇南、汶川、绵竹都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陕南地区也受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岩层破碎,一旦遇到强降雨,极易垮塌并形成泥石流。
从气象原因看,去年底以来,包括舟曲在内,这些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长时间干旱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雨水容易渗入诱发滑坡,特别是遭遇瞬时暴雨或持续强降雨,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前,40分钟降雨量达到97毫米,短时降雨量超过以往同期8月全月的降雨量。7月18日至24日,陕南商洛、安康等地最大日降雨量超过200毫米。8月13日至14日,汶川、绵竹等地降雨量大,绵竹清平场镇附近10小时降水量达230毫米,超过160毫米的历史记录。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几次灾害都充分显现了地质灾害的三大特性,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一旦成灾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记者:统计显示,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数量急剧增长,这种自然灾害为什么变得如此突出?
徐绍史:不错,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大幅增加。8月18日,在云南省贡山县又发生一起重大地质灾害。应该说,地质灾害成为除地震外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我国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异常多发。究其原因,总体上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异常,灾害性天气如局部干旱、局地强降雨、强热带风暴等频繁发生。二是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加上前面讲到的几大原因,都很容易造成局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频发。 重建舟曲:必须提高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记者:舟曲选址重建工作怎样展开?
徐绍史:舟曲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组已经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规划要考虑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尽量选择稳定、安全的区域,避开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侵袭的区域。另一方面,建设过程中要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加强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目前已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排查表和排查报告,既为抢险救灾提供了依据,也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正在组织编制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记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加强城乡建设的地质灾害防治,舟曲的这次灾害有什么启示?
徐绍史: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快速发展,但由于对城乡建设、农村居民点建房和工程建设的地质勘查和评估重视不够,埋下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还有很多地方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但工程措施不到位,也埋下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山区占70%,一些山区县城、乡镇和村庄就建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搬迁,潜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成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谁引发、谁治理”后,地质灾害易发区城乡规划和新建工程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但往往对预防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治工程标准不高,难以有效防御重大地质灾害。我们希望各方面一定要强化我国城乡建设和日常工程活动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情况,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作出整体部署,包括划定易发区、重点防治区以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保障措施等,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和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要时刻绷紧地质灾害防治的弦,层层严格落实责任,纵向是省市县乡村五级群测群防,横向是相关部门的联控联防。要做好地质灾害的再排查、勤巡查、常检查,围绕村组、乡镇、县市、公路、铁路、流域开展排查巡查检查。对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或专业监测体系。要加强临灾避险,凡是地质灾害隐患点,遇到极端气象或成灾迹象,都要及时组织群众避险,待危险消除后再回去。宁可听骂声,不能听哭声,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加强值守,及时有效处置险情,做好应急响应。一旦成灾,要尽力抢救人员,并注意防止发生次生灾害。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科学规划选址。要组织专家调查总结地质灾害防御规律,为以后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经验 成功避免25万人伤亡,群防群测是一大创举
记者: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地质灾害防治严防严控节奏明显加快,有什么效果?
徐绍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预警、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基层人员宣传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全国建立了由10多万名基层干部群众组成的群测群防监测员队伍,建成了321个群测群防“十有县”,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从2003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了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经费,累计安排资金近10亿元,补助地方开展300多个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消除了对数万名群众的威胁。我们还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累计培训1000万名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和群众、学生,增强了基层和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这些花钱少、实效大的基础性工作,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提早研判形势,反复动员部署,先后派出近百个工作组检查指导;组织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份指导防灾避险,派出150名多专家协助开展排查巡查,派出70多批应急工作组赶赴玉树、关岭、舟曲、贡山等地开展应急排查;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加强应急值守和指导协调。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赴县市就地驻防。1—7月,全国共成功避险688起,避免人员伤亡24958人。如今年7月17日凌晨,四川达州发生强降雨,19日凌晨2时,万源市魏家乡场镇发生山体崩塌,由于国土资源部门提前发出预警,当地政府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的2100余名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绍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防灾减灾工作形式。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一大创举,是现行条件下最有效的监测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监测员,他们付出了辛劳、奉献了智慧、守护着生命,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作为守护群众的“生命任务”,创造了很多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有的同志因此献出了宝贵生命。自1998年以来,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体系在全国成功实施地质灾害避让5000多起,避免了超过25万人的伤亡。
但目前我们的群测群防体系仍不是很健全。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比较困难。群测群防监测员主要是兼职人员,大多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民小组长,也有乡镇干部、村民和县国土资源局、乡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等,少数地区有一点经济补助,绝大多数没有相应报酬。我们将积极争取支持,为群测群防监测员提供部分补助经费、配备必要设施,通过宣传培训提高队伍的防灾减灾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群测群防作用。 已查出24万处隐患点:尚需进一步摸清底数提高精度,群专结合加强防治
记者:目前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行得怎样?
徐绍史:从1999年至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易发的1640个丘陵山区县部署完成了1:20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24万处隐患点,部分地方还开展了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摸底调查,还很不全面。只有加强调查,扩大范围,提高精度,全面查出隐患点,才能更好地防灾减灾。但是,地质灾害有隐蔽性特征。今年以来,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已知隐患点范围外。南方植被茂盛,地质灾害特征往往被掩盖;黄土地区常年干旱,干旱时黄土稳定性较好,但黄土具有湿陷性,遇有雨水情况下其结构可能迅速破坏,造成地质灾害;西部高山峡谷地区,近年来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往区域。引发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强降雨,不是发生在县城,而是在白龙江上游距离县城约11公里约25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内,但山洪汇聚至离县城2公里左右的山沟后开始引发泥石流,这十分典型地显现了泥石流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伴生性非常强的特点。今年我国地质灾害约1/3是在监控点以外,多属新发生的。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怎样,哪些方面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徐绍史:今后一个时间地质灾害防范形势依然严峻。8至9月份仍是主汛期,依然存在发生强降雨的可能,汛期还可能延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远不能有丝毫松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人民战争。要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谁诱发、谁治理”、“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国土、气象、水利、建设、交通、铁路、民政、安监等多部门联控联防。要加强领导,层层部署,落实责任,防上加防。要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县区的防灾体系建设,对有的地方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要不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要在全面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加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和水利枢纽、中小学校等人口稠密区周边的防治,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重点地区的防治,加强对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大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的防控力度,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网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创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将始终把保护群众生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全力以赴,毫不懈怠,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