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养生(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1:33
和谐与养生(一) 

    作者:刘逢军

    养生即养护人之生命,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可能健康、长寿。由这样生活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

    中国的养生学讲的就是和谐。“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提出的养生三个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出发,还应该重视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好人体的健康机制,保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正如中国传统养生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表述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蕴涵着对养护生命的科学解释。中国传统养生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这是一种大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人体健康和谐的道理,共同分享中国养生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和文化传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黄帝内经》讲的重要原则。人在大自然中如同一粒微尘,自然界的气候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气候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古代先哲把人作为宇宙组成部分看待,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观察天体运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并找出五种天运、六种气候交替的规律。在相对稳定的节气里,相应的气候未到叫不及;节气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来叫太过。太过和不及都会对人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举2007年为例,以春分为界前两个月是“春行秋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却是秋季气候,所以早春植物的芽受了冻;春分后两个月是第二步气候段,但气候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尤其是公历5月6日立夏,当天的温度全国最高31度。而5月8日气温骤降,内蒙有的地区降到0度,新疆哈密地区下起了暴风雪。这是“夏行冬令”的气候,即立夏之后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因此小满前四个月的气候易引起人失眠、肠胃胀满、心脏不适、耳鸣等不适之症;肿瘤、肌瘤和囊肿一类的病加剧。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面对太过和不及的气候,扬长避短化害为利,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黄帝内经》讲:“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这段话告诉人们,注意气候的变化,才会正确把握人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长久。

健康长寿,在于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说以血肉为主的物质身体平衡了,阳气才会内守而不外泄,精神才会寓于身驱里面长治久安。世上的长寿老人无论有什么差别,共同的习惯包括了三方面:一是每天日冬前睡觉,惊蛰前起床(21点至凌晨5点);二是饮食清淡而不过量;三是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二)自然界阳气运动对人的影响

在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

四季是阳气变化的一个轮回。四季有各自的主旋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是阳气涌动和生发,夏季是阳气的成长和壮大,秋季是阳气的收获和浓缩,冬季是阳气的贮藏和休养生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受到四季主旋律的影响。

1、四时季节转换,人体机制更新

树长一年一轮,人长一年一岁,树木有年轮,记录春夏秋冬的轮回。了解一年一岁的道理,有助于利用生、长、收、藏自然的力量,修复人体脏腑。在变化的四季中,把人体内部环境调平衡,人与天地间阳气变化相和谐,借天力还人力,可以长出健康的细胞,取代自然消亡的病态细胞。新机制更替旧机制。

2、违背一日四季和节气有损健康

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四季划分以9点和3点为准,凌晨3点为立春,叫日春;上午9点立夏,叫日夏;下午3点立秋,叫日秋;晚9点立冬,叫日冬。懂得一天四季的道理,可以把握一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主旋律。

例如:傍晚不散步,尤其是秋冬季节的傍晚。秋冬主收藏,阳气收敛,人暴露在肃杀之气中不利于健康。又如:晚上不锻炼。晚9点是立冬,主藏,大汗淋漓、津液外出伤及阳气。伤了津肉酸,伤了液关节老化。

一天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相当于一年的24个节气。懂得一天24个节气的道理,对养生和调养可借天力还以人力。例如:凌晨5点是惊蛰,蛰为潜伏之虫,每年惊蛰时分,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每天凌晨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部的筋脉及神经系统涌动,一些人会浑身酸痛,起床稍加活动酸痛即止。惊蛰不起阻碍筋脉气血流行,血瘀即酸。有些人节假日9点之后起床,没有经历日春,会伤害阳气的出生。日夏之后天地间阳气大放,而体内缺少阳气支持,血运行不利,变成偏酸物质。故假日晚起的人浑身酸懒无力,俗称“假日病”。正如《黄帝内经》讲:“无春就无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