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学生 欢快游园(世博写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1:31
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首批2000名团员抵沪
港澳学生 欢快游园(世博写意)
本报记者 姜泓冰《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19日   05 版)

18日,在世博园,来访港澳学生迫不及待地拍照留影……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8月18日一大早,中国国家馆及省区市馆、香港馆和澳门馆迎来了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港澳学生参访团。35摄氏度的阴雨天里,统一穿着橙、白两色T恤的2000名香港、澳门学生的活泼举止和激动叫声,给世博园带来了分外的热闹和兴奋。
这次港澳学生上海世博参访活动是应上海市邀请,由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参观活动。活动旨在使沪港澳三地青少年进一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交流,使港澳青年学生感悟世博理念、了解国情社情,从而激发其爱国、爱港、爱澳的精神。参访团共由4000名港澳学生组成,分两批成行。首批团员2000人,16日晚乘坐专列火车到沪,第二批将于20日抵达。
最大心愿:参观中国馆
■“那么壮观,我被震撼了!”
——澳门广大中学初三学生  黄光耀
早上5时起床,7时就站在中国馆外等待进馆。学生们几乎人手一架相机,忙着摄录周围景观、相互拍照。“1、2、3,耶!”一组人同时跳跃起来留影的场景和声音此起彼伏……由于不断有人加入,这样汇集起来合影的学生有时竟多达四五十人以上。
“欢迎大家到世博园区多看一看。”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也一早赶到世博园,与80名港澳学生代表在中国馆60米观景平台见面交流、温馨互动、合影留念。韩正告诉港澳学生们,世博园很大,有浦东、浦西两大区域,希望大家尽情游览。他还为学生们当起了“导游”,指着中国馆模型告诉大家目前所在的位置。随后,他向港澳学生代表赠送了礼物——一座色彩鲜艳的“中国馆”模型。
中国馆49米层放映厅里,这些“90后”的港澳青少年被两部主题影片之一——《和谐中国》中那些近30年中国人生活变化的细节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君子和而不同”等传统句子吸引着,专注而安静;而那些彰显未来生活的宏大场景,则偶尔引来一阵兴奋、惊讶的“哇呜”声。
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内多数孩子最喜欢的展品。“那么壮观,我被震撼了!”澳门广大中学初三学生黄光耀如此表达着他的观感。很多学生在这里依依不舍地驻足,暗色展厅里,满眼都是举高的照相机。而“中国人家”1978年至今四个年代客厅陈设的展出、“同一屋檐下”社区生活演示、寻觅之旅与低碳节能环保展区等,也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
深刻印象:先进科技地方特色
■“参观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巨变过程。身为中国人,深感骄傲。”
——澳门旅游学院带队教师  马秀玲
17日,港澳学生参访团已在浦西园区参观了信息通信馆、国家电网馆、城市足迹馆等场馆。展馆中先进的3D影片和珍贵文物,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天的参观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巨变过程。我们国家越来越走在世界前列了,身为中国人,深感骄傲。”来自澳门旅游学院的带队教师马秀玲说。
为了迎接他们,今天各省区市馆也都早早打开了大门。门口有几位盛装少数民族女子的云南馆,成了很多孩子的“最爱”。他们争相与美丽的少数民族姐姐合影留念。山西馆特地向他们发放“清火解暑”的保健醋,介绍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老陈醋的历史。“喝醋”,让很多学生一脸新鲜。而参观香港馆、澳门馆,则让他们更有“回家”般的亲切。
尽管时间紧张,不少学生仍不忘像多数游客一样努力多在世博护照上敲几个印章。走出场馆,又纷纷涌进特许商店为没机会来的同学、师友们购买世博纪念品。天气很热,但大家的情绪更“热”。中午12点半,大家还在午餐时为来自香港长洲的林玉明等几名同天过生日的参访团成员唱起了生日歌。世博组织者送上特制的大蛋糕,2000名年轻人的喧笑声让安静的世博中心沸腾了一回……
更多期待:交流沟通了解祖国
■“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更多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同龄人的日常生活和想法。”
——香港学生  张颖瑶
“来到上海,我们晚上都兴奋得不想睡觉了!” 来自香港福建中学的魏浩楠和他的同伴们说。
据悉,参访团成员都是在香港、澳门各学校自愿报名、再经过抽签选出的。来自香港元朗区的谭芷澄告诉记者,在香港18个区中,每个区只有8个参访名额。而澳门同善堂中学初二学生黄瑞林则说,他所在的学校有400多名学生,只有18个名额。“我们都是幸运儿,回去要和同学分享经验的!”谭芷澄和黄瑞林不约而同地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人数众多,世博局方面将港澳学生参访团每10名成员编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会专门配备一名有园区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小队联络员。这些对如何游世博深有心得的退役“小白菜”们,无疑成了同龄的港澳大中学生们了解世博场馆、上海城市情况以及交流沟通的重要对象。
“除了一些学生普通话不标准外,内地与港澳学生交流起来毫无障碍。”原在8号门服务的上海大学志愿者殷雯俊说。
“港澳与内地学生应该有更多联系沟通。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更多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同龄人的日常生活和想法。”在读大专课程的香港学生张颖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