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贡院唯一的仕途之路 今日只留红楼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4:34
2005-12-10 11:37: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手记
  寂寞的贡院

  在德政路龙腾里,广东省博物馆北墙之外,记者找到了广东贡院这座生命最强、寿命最长,现在仅存的原始建筑——明远楼,俗称红楼。
  康熙三十三年建广东贡院时,红楼就已有之,一直是主考场。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250平方米。楼为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歇山顶,面阔进深均5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上下层均置围廊周匝。首层外檐柱施插拱承托出头梁腰檐,右侧回廊设木楼梯上二楼,二层外檐柱施插拱承拱挑梁出檐,具有南方早期建筑的特点。
  从史料中得知,红楼左右两侧是密集的号舍,它在贡院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供监考官站在高处监视整个考场。据说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都曾在这座楼下的号舍参加过乡试,可以想见,当年红楼之下,也是群贤毕至。
  红楼也是贡院657年历史中生命最顽强的建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到抗日战争,贡院均蒙受战火之灾,大多数建筑被焚毁,贡院曾是遍地瓦砾,却惟独红楼一直岿然不动,这倒是一种奇迹。
  如今看红楼,建筑完好,而处处班驳已看不出它幸运的光彩。它的周围已是密布的住宅楼,只有一圈铁栅栏分隔着600年前的历史与现代的时间差。而它已是墙柱班驳,围栏大门上一把生锈的铁锁证明它还被“保护”着。
  在热闹的住宅区,红楼已很少能听到问候它的声音,紧贴它身后的一家住户阳台上,一排晾晒的衣服飘在它当年具有尊严的头顶,它就是这样如此寂静地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陪伴它的只有身旁两棵百年古树。

  大事记

  1662年4月 吴三桂杀永历帝及其太子,将后妃、公主押送至北京。5月,郑成功死。11月,明鲁王死于台湾。
  1663年3月 荷兰人至福建,请求助攻台湾,并与清国通商,清廷同意。10月,清兵及荷兰船攻占厦门、金门,郑经(郑成功子)逃往台湾。
  1664年6月 禁止民间进行马匹贸易。赐荷兰王缎匹、银两。7月,禁止外国馈赠边省督抚。明兵部尚书张煌言被俘,不屈,死。以施琅为靖海将军,攻台湾。10月,荷兰船至闽安,助攻台湾。
  1665年3月 免征顺治十八年(1661)以前民间欠赋。12月,令明代宗室人员改易姓名、潜匿民间者皆复旧回籍。
  1666年2月 令安南缴送明永历帝所遗敕印,否则绝交。5月,安南缴送敕印,清帝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
  谭伯牛

  遗址辞典

  广东贡院是两广举行乡试,考选举人的试场(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今天提及的广东贡院,多指清代康熙三十三年(1684)所建贡院。而广东贡院自宋代就已有之,共历宋、元、明、清四朝,历史常达600余年。

  历史记忆
  四朝贡院,几经战火

  历代记载广东贡院的史籍并不多,明清时期渐为增多,最详细的是清光绪年修的《广州府志》。
  《广州府志》载,广东贡院最早建于宋淳佑七年(1248),“在城东北二里”。这一记载相当简要,贡院当时的状况和科举情形都无法探询。
  
  早年贡院毁于战火
  元朝时,贡院毁于战火。明朝广东的乡试始于洪武四年(1371),但洪武、永乐年间,广东一直没有贡院,一直暂借光孝寺之地,在此设立负责科举考试的棘官署,号舍全部为搭建的帐篷。直到宣德元年(1426),巡查史金濂等才择地城内大石街,越秀山麓西竺寺故址上建了新的贡院。正德二年(1507),全省在此考试的人有1200人,以后增加到3000余人。后来由于人数增加,该贡院多次重修扩建,但终因朝廷更替,在政权之争的战火中被夷为平地。
  
  清初重建贡院
  由于贡院被毁,清初顺治八年(1651)的乡试也是暂于光孝寺进行。之后,乡试地点迁到藩属所在地,康熙三年(1664),又迁到位于新城的旧总兵府。当时,清政府以“崇文重士为急务”,而广东还没有求贤之地的贡院,重建贡院之事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广东巡抚李世桢与藩臬司道及绅士商议认为,明朝广东贡院旧址“畚锸伤脉,玉盘既缺,灵气泄尽,不可仍也”,即因为清朝平藩王的军队打至广州后,曾在贡院旧址建起了营房,这便伤了地脉和贡院之体,人才不可复得培养。于是,在城东南隅的承恩里寻得一块宽敞之地,即今天的省博物馆所在地,认为这里“有郁葱佳气聚焉,卜云既吉。”随后,制府吴公、藩臬司道共同筹资,购置材料,由惠州魏郡丞府学潘教授负责建设,于癸亥年9月22日动工,康熙二十三(1684)年7月29日竣工。
  
  宏伟贡院显威严
  这座贡院规模宏伟,“广五十丈,袤73丈有尺”。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明远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及后门,东西两侧排有号舍5000间。《广州府志》记载,大门左右为学始者点名和府县休憩之地;大门至屏墙的开阔地带为考生点名的地方;聚奎堂为主考署,左右有厅房为寝兴之室;明远楼为监考登高眺望考场的主要场所。

  遗址历史
  终成四大贡院之一

  贡院建成后,又多次扩建。道光元年(1821),两广总督阮元率官绅士商捐修贡院,对号舍拆旧建新,并增高、拓宽、加深,巷道也一并扩展,总计南北扩地12丈,东西扩地1丈8尺。号舍内全部铺砖,巷道、甬道和大门外也铺上石块,又重建了龙门外东西官厅,修葺誊录所,与对读所合并,并另建新对读所,历时两年六个月。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鸦片战争影响,贡院内杂草丛生,于是广东知名绅士潘仕成独自捐资13500两,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葺增建号舍500间。至此,号舍规模已达8000多间。
  咸丰七年(1857),贡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皆为瓦砾”,惟明远楼仅存。咸丰十一年(1861),正值辛酉科举乡试期间,广东总督劳崇光认为乡试不可久停,便同绅士询谋捐建贡院。这座复建的贡院耗资甚巨,规模更大,东西为45丈,南北为140丈,设有外三门,内三堂主考监临众官居所50余所,号舍8154间,工程布局较之前也有所改良,并有皇上亲书的匾联。新贡院落成后,是年十月便在此举行了辛酉科举乡试,并补试了茂午科举乡试,共录得160人。
  同治元年(1861),广东总督瑞麟、巡府蒋益澧以广东学额、举额增加为由,奏请朝廷派三名同考官,并号召绅士捐资再建号舍3000间。到同治6年(1866),广州贡院的号舍已达到11708间,规模之大位居清末四大贡院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又一次增修。

  近代变迁
  身世迭变而文脉相承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新学在广东相继而起。1901-1904年是科举考试与学堂并存时期,新学——教忠学堂的不少“教忠”学生也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秀才的为数不少,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怪现象。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接受新学教育的学生的旧学根底深厚,文笔优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废除,属于旧学的广东贡院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改建为两广速成师范馆,从此成为新学之地,文脉一直相传至今。
  1906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贡院的建筑除了红楼以外,都被拆除,在红楼前建了钟楼,两侧新建了东堂、西堂。设文学、史舆、数理化、博物四科及体操专科,并附设有中学、小学、初级师范,供学生实习。1912年2月,该学堂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11月改称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下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培养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建设人才。1926年8月1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下令改国立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中山大学内的钟楼举行,鲁迅先生在任职中山大学文学系时也曾在钟楼内工作和居住。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内的多数建筑被炸毁,而明远楼独存。
  1959年,贡院旧址又建起了广东省博物馆,其中,东堂改建为广东省博物馆的展示厅,西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拆建为中山图书馆。贡院最终形成以钟楼为中心,西图(中山图书馆)东馆(广东省博物馆)后红楼的布局。

  历史论坛
  洪秀全在此参加科举?

  关于洪秀全在广州考秀才的地点,以往人们以为是在清末的广东贡院,不少书籍中也是如此记述。但近几年,此说法遭到质疑。因为贡院是乡试考举人的地方,而洪秀全几次来广州只不过是参加府试,考秀才,怎会是在贡院考试呢?
  张嘉极先生查阅《广东文史资料》,从三十三辑《记前清科举考试的一些情况》一文中发现,该文作者张静庐先生回忆其在清末考完秀才后有“离开学政衙门”一句。再查《广东文史资料》二辑,清末进士商衍鎏先生介绍考秀才时亦提到学政衙门。初步考证出广州府清末考秀才的地点应是在当时的学政衙门。
  但是,鸦片战争前后广州的秀才考试是否也在学政衙门呢?
  《英夷入粤纪略》中记载:“广州府牌示:八月初二在学宪署内开考各属文童试,南海县头场。”说明在三元里抗英之后没几个月,那场逼使广州知府余保纯免职的文童罢考事件,考试亦是在学政衙门内进行。而《夷氛闻记》中载有林则徐“……选集会城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肄业生数百人,为观风试,假学政考棚,局而考之……”说明当时学政衙门确是有考棚存在,是举行考试的地方。洪秀全考试的时间正好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时间上是吻合的。
  而另据《广州府志》、《广州城坊志》记载,鸦片战争时期的广东学政衙门在今天教育路的九曜石遗址。曾经有人提出,道光十六年(1836),来自花县的洪秀全在广东贡院考试后,为什么要跑到龙藏街那么远的地方去听第一位中国籍基督教新教牧师梁发传道,并得其撰写的《劝世良言》一书呢?如果洪秀全是在九曜坊的学政衙门考试,那么出来就可到龙藏街,考完试后出龙藏街便是很自然的事。由此亦更加证实洪秀全在广州考试的地点,应是在九曜坊的学政衙门而非贡院。

  谁才是广东的末代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因此1904年的科举考试被认定为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次恩科殿试因是慈禧太后70寿辰而增开的一科。这次考试金榜题名的有两个广东人,一个是榜眼朱汝珍,一个探花商衍鎏。两人后来被称为中国科举的末代榜眼和探花。
  但在2004年,陈家祠出土消失多年的陈家祠百年遗物——旗杆夹,这块石碑上刻有“光绪戊申会试考列最优等第一名宣统元年殿试一等第二名钦点翰林院编修,臣陈振先立”,因此早前的“末代”之说又有了新说法。
  广州地方志专家黄泳添通过查阅清光绪朝翰林院编修吴道熔、清末民初著名的岭南学者汪兆镛编著的《番禺县续志》找到答案,科举废除是从1903年开始、在10年内逐步分三期递减举办的,这就解释了陈振先为何在废除科举后得中功名。

  遗址掌故
  科考路漫漫,何时到彼岸

  清朝,从广东贡院考中举人,进而进京会试考中状元的有庄有恭、林召堂、梁耀枢等。
  庄有恭是广东番禺人,乾隆四年(1739)中己未科状元,时年26岁。他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江苏、浙江、湖北和福建巡抚。他任地方官时,竭尽全力办理水利工程,疏导钱塘江和引吴中松江、娄江入太湖。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南巡时亲自召见了治水有功的庄有恭,并赐诗嘉勉。
  出自吴川的林召堂早年科举之途不顺,直到30岁才考中举人。之后两次会试均落榜,使他萌生淡泊功名的念头。在恩师鼓励下,终于在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状元及第。他会试中式28名,殿试一甲第一名,文卷中对偶句颇多,语句工整,语意丰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道光皇帝亲阅他的殿试卷,御笔朱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误笔偏旁,无关学问。”原来林召堂在考试时因提笔稍快,将“本”字带有一挑钩。而历朝科考因不慎写错一字而落第者不乏其人,这次道光帝额外施恩,也是极为赏识林召堂的才学。登第后,他被授为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但不久后奏请辞官归故里执教。道光十一年(1831),林召堂奉旨主考陕西、甘肃两省。他公正廉明,但却因不精官场钻营之道而被闲置,于是拖辞终养老母而还乡,时年46岁。后来执教于肇庆端溪学院,时达15年。
  在科举兴盛的顺德,自明万历年间考出状元黄士俊后,又于清同治十年出现了状元——梁耀枢。梁耀枢于同治壬戌年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举人。同治十一年(1871)参加辛未科会试,荣登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湖北乡试主考官、湖北学政、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山东学政。光绪十四年,官至詹事府詹士,同年逝于任上,享年56岁。 

  贡院轶事
  
  修复贡院引发赌博
  清朝,赌博是被严厉禁止的,但广东贡院为何又能与赌博扯上关系?萧亮、辛磊著的《澳门赌枭叶汉正传》中纰漏了这段历史:从1861年起,广东贡院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毁,当局无力修复,而科举考试又必须照常举行。在无奈的情况下,广东绅士请求当局,批准他们承办缘科举而起的“闱姓”赌博两年,以其收入修复贡院,当局批准了这一请求。两年期满后,“闱姓”赌博便被禁止。但这起了一个极坏的头,它使当局从官方开赌中看到了一条新的筹饷财路。此后的二十多年中,闱姓或开或禁,只看督抚大人的意思,大清律例已被抛至脑后。
  
  出自广东贡院最老考生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科举考试即将被废,为填补将失去的闱姓赌饷收入,总督两广的李鸿章,竟然决定开放为害最烈的“番摊”赌博,以“海防经费”的名义征饷。后来又陆续开办了“白鸽票”、“山铺票”等赌博。于是,广东各地悬挂“海防经费”灯笼的赌馆遍地开张。据清宫秘档记载,中国历史上年纪最老的科举考生是广东五邑人黄章,近100岁时还来广州,在广东贡院参加乡试。”
  黄章祖籍顺德,14岁时入籍新宁(今台山)开始读书。他从20岁起就参加3年一次的考试,到60岁才考取禀生(由县学宫按月发给学米的秀才),83岁时考取贡生(由朝廷发给生活费,入国子监或省贡院的生员)。康熙二十年(1861),时年99岁的黄章参加广东乡试,准备考取举人。黄章让他的曾孙提着写上“百岁观场”4个大字的灯笼,引导他进入考场。此次乡试,年纪最小的是潮州考生,14岁的吴日炎考中了,而黄章却落榜了。他说:“我今年99岁,还不到科场得意的时候。等我102岁时再来考,才是我中举的日子啊!” 
  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很嘉许黄老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召见了他。在吃饭时,众人发现他的饭量大得惊人。会见后,总督和巡抚赠给他钱和布匹作为奖励。为了表彰黄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乾隆时地方史志将他的事迹记入台山、顺德两县县志和《广东通志》,录入《四库全书》,以激励后人努力学习。

  历史印记

  □ 拾桂坊:位于今德政东路。因乡试放榜在金秋时节,所以人称乡试榜为桂榜。
  □ 丹桂里:因近广东贡院而得名,古人称科举应试为“折桂”。
  □ 龙虎墙:贡院的一段西墙,在此放榜张贴中举人名单,因此被称作“龙虎墙”,今天犹存。
  □ 龙腾里:拾桂坊和龙虎墙之间的小巷被称作龙腾里,都有吉祥之意。

  科举名词

  棘闱:唐、五代时试士,用荆棘围住试院,以防止放榜时士子喧嚣,后又用来防杜夹带传递之弊。后来,因称试院为荆棘围,又称棘院或棘闱。
  号舍:科举时代,考生考试兼住宿的单间。
  内外帘:贡院布局有一道门用以分隔内外帘,贡院内考试的地方称内帘,外面监考的地方称外帘。乡试、会试时,在贡院内阅卷的官员叫内帘官,在考场外提调监视、弥封收掌的官员叫外帘官,统称为帘官。
  监临:清制。乡试、会试时,除派主考官外,另派大员一人为监临,监察试事,防止营私舞弊。监临官在京以顺天府尹充任,各省以督抚充任。
  同考官:清代科举制度,在乡试、会试时,在正、副主考官下设同考官,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
  撰文:本报记者 马羽飞
  摄影:本报记者 邹 卫



  曾经威严无比的红楼,而今在喧闹的市区里变得寂静。


  贡院墙外人来人往,谁还记得当初考生的艰难?状元榜今犹在,诉说的历史却已久远。

责任编辑:范海东 杨华